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壁导联异常Q波在诊断陈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电图下壁导联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结合其病史及辅助检查,了解下壁导联异常Q波临床谱,明确与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的鉴别。结果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心电图提示下壁异常Q波患者103例,平均年龄(57±2.3)岁。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下壁连续2个导联Q波时限≥0.03s、Q波振幅≥0.1 mV。27例出现在Ⅱ、Ⅲ、a VF导联,61例出现在Ⅲ、a VF导联,15例仅出现在Ⅲ导联;9例QⅡ≥0.04s+Q/R≥1/4,24例伴ST-T改变,79例不伴ST-T改变。其中陈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1例,非心肌梗死患者82例。陈旧心肌梗死患者下壁导联均在Ⅱ导联出现异常Q波,9例患者心电图QⅡ≥0.04s+Q/R≥1/4均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结论下壁导联异常Q波是诊断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的重要线索,Ⅱ导联异常Q波支持陈旧心肌梗死的诊断,但异常Q波并非其唯一诊断线索,需要结合患者病史及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2.
黄慕坚 《心电学杂志》2010,29(4):296-297
目的观察病理性Q波时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探讨VE导联在病理性Q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下壁有病理性Q波的患者描记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并加做VE导联。比较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分析该导联对病理性Q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VE导联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均出现病理性Q波和ST—T段动态演变;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32例中26例VE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ST—T段无动态演变;其他在下壁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的疾病,VE导联呈rS型。结论VE导联心电图有助于病理性Q波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诊断陈旧性下壁心梗的标准。方法通过DMS-BTT02有线式心电工作站,完成时域、频域、空间域心电分析,前瞻性针对常规时域心电图Ⅱ、Ⅲ、a VF导联出现Q波的常见现象,结合心向量及功率谱的统计分析来探讨陈旧性下壁心梗的诊断标准。结果大量病例仅Ⅲ导联Q波不伴T波深倒,少数伴T波深倒,均被心向量排除心梗;Ⅱ、Ⅲ、a VF相邻2个或3个导联Q波不伴T波深倒,经心向量证实下壁心梗占11.4%,伴T波深倒时,达50%;功率谱发现心向量符合下壁心梗的异常得分高,p=0.05。结论心电图Ⅱ、Ⅲ、a VF相邻2个或3个导联Q波伴T波深倒诊断陈旧性下壁心梗的标准可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81岁。临床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征:图1A为窦性心律,心率88次/min,P R间期180ms,QRS时间150ms。Ⅱ、Ⅲ、aVF、V2、V3导联呈QS型,V1导联呈qR型,V4V6导联呈qrS型,q波时间>40ms,深度>其R波的四分之一,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合并下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1B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P R间期180ms,QRS波上升支起始粗钝,为“预激”波,V1V3导联呈rS型,V46导联呈Rs型,Ⅱ、aVF导联呈Rs型,Ⅲ导联呈Qr型,为Mahaim氏预激,心肌梗死图形几乎被完全掩盖。心电图诊断图1A: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  相似文献   

5.
常规导联异常Q波指Q波波幅>1/4R,时间>0.04s。Ⅲ、aVF异常Q波可见于不同情况,如下壁心肌梗死(MI)、心肌病等及部分正常人。头胸导联(HC)是我国学者提出的导联系统。本文探讨用HC鉴别Ⅲ、aVF导联异常Q波的价值。对象为住院和门诊病人,共36例。男性2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8.36岁。分为3组:①MI组(A组)包括急性、亚急性、陈旧性下壁MI者共15例。②非MI心脏病组(B组)包括除MI以外的其他心脏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塞(MI)是成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但一般认为在儿童则极少发生,成年人MI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已为大家所知晓和接受,但在儿童则缺乏一般的诊断标准。作者回顾性地分析37例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儿童医院经尸检证实为透壁MI的病例,病人年龄均小于21岁(范围2天~20岁),心电图均为15导联(常规标准12导联、加V3R、V4R、V7)、分别观察Q波切迹,在I导联或QT间期最长的导联并用Bazett公式予以校正测算QTc值。QTc<440ms为正常,Q波的幅度以Nakanishi等的报道材料为标准,病例解剖均符合标准的急性或非急性MI。结果:37例尸检标本,发生MI的疾病分布是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9例(24%);川畸病7例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下壁心肌梗塞时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的存在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信息叠加心电图(SAECG)对70例(年龄25~77岁)经临床和心电图证实有 Q 波的下壁心肌梗塞进行分析。全部病例都至少有2个下壁导联Q 波超过30ms,不包括有束支和室内传导阻滞及其它梗塞区导联有诊断性 Q 波。将病人分为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组(PERI,23例),无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组(NoPERI,47例)。  相似文献   

8.
R波递增不良(PRWP)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心电图(ECG)术语,是等位性Q波表现之一,常用于提示或怀疑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MI)。ECG PRWP除见于前壁MI外,还可见于心室肥厚、束支阻滞及导联位置误放等,ECGPRWP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其诊断前壁MI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9.
征解48答案     
征解48答案:1.窦性心律;2.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3.室内传导阻滞;4.多源性、插入性室早。诊断要点:与此前心电图大比武专栏的病例不同,本图为1例异常心电图兼有简单心律失常病例,诊断相对容易,故仅标一个星号。一、窦性心律过缓:本图存在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bpm伴心律不齐,心律不齐系两种形态畸形的室早引起(室早QRS波时限160ms),其他QRS波前均有P波,经120ms稳定的PR间期后,跟随宽120ms的QRS波。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窦律时宽QRS波的形态无特殊,属于室内传导阻滞伴电轴正常(090°),且Ⅱ、Ⅲ、aVF导联存在Q波伴T波倒置,提示存在陈旧性下壁心梗;QT/QTc正常(440/390ms)。二.多源性室早:本图有两个前无P波而提前出现的宽QRS波,QRS波形态不一且畸形,属于多源性室早,两个室早的联律间期分别为440ms和  相似文献   

10.
吕树进 《心电学杂志》1993,12(2):121-122
陈旧性心肌梗塞有时并发左束支阻滞(LBBB)型的室性心动过速。这类患者常伴有左室室壁瘤,经心表标测,室速来自室壁瘤边缘的室间隔部。而本文报道1例陈旧性心肌梗塞并发LBBB 型的室速,从起搏标测和室速的初始向量判断,提示室速起源于右室游离壁的流入道下部。患者女性,64岁。临床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心动过速2个月入院。胸片检查提示轻度心脏扩大(心胸比率:0.58)。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 导联异常Q 波,T_(v_3-v_6)异常(图1A)。自发单形性心动过速,呈LBBB 型,电轴左偏,频率171次/min(R-R 间距350ms)(图1B)。室性心动过速时给予静  相似文献   

11.
舒张晚期室早二联律与间歇性交替性预激综合征常因P R间期<0.12s,QRS波起始粗钝,两者易相互误诊[1]。以下就2例心电图表现予以讨论。例1男,59岁。临床诊断:陈旧性下壁心梗。图1A、B为12导联常规心电图不同次检查。A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P R间期0.16s;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各导联交替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P R间期0.10s,其中Ⅰ、V4~V6QRS起始部δ波明显。误诊为间歇性交替性预激综合征。B为次日检查显示:窦性心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舒张晚期室性早搏二联律。因此,A图诊断舒张晚期室早二联律无误。图1舒张晚期室性早搏二联律图…  相似文献   

12.
在1987年7月至1989年12月30个月内收入冠心病监护病室的所有病人的心电图中(ECG),发现26例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有一种与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无关的异常ECG图象-RSR’复合波,伴以宽大的QRS(≥110ms)。病人分为三组:组Ⅰ(n=13)RSR’复合波位V3至V6的一个或多个胸导联上;组Ⅱ(n=9)RSR,复合波位Ⅰ、Ⅱ、aVF的一个或多个下肢导联上;组Ⅲ(n=4)RSR’复合波位上述胸导联和下肢导联的一个或多个导联上。组Ⅰ8例ECG出现异常Q波;组Ⅱ有4例;组Ⅱ未见异常Q波。 26例中24例经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术(ERNA)和另2例用二维超声描记术(2-DE)发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包括运动不能和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研究了166例心电图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D)的病人,根据~(201)铊负荷试验显象把这些病人分为已愈下壁心肌梗塞(MI)组和无心肌梗塞的正常组。采用X~2关联分析检验比较两组病人的心电图下壁导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0—2013年在我院诊断为急性肺栓塞的住院患者46例,回顾性分析其治疗前后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窦性心动过速、SⅠQⅢTⅢ、RavR0.06 m V、Ⅰ导联出现S波(0.1 m V)、Ⅲ导联T波倒置、Ⅲ导联出现Q波及T波倒置、Ⅰ导联出现S波和Ⅲ导联出现Q波及T波倒置、V1导联T波倒置、V1~V2导联T波倒置、V1~V3导联T波倒置、V1~V5导联T波倒置、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顺时针转位及肺型P波的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具有多变性,但仍有一些特征可循,其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且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时诊断左室肥厚常比较困难.近年来研究证实,超声心动图可准确地测定左室心肌重量(LVM).我们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了24例LBBB住院患者的LVM,结合其心电图,探讨LBBB伴左室肥厚的心电图指标.1 对象与方法病例选择1991年5月~1994年5月住院的LBBB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3(22~79)岁,其中冠心病7例,高心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LBAB的诊断符合下述标准:①房室传导正常;②无预激综合征(WPW);③I、aVL、V_5、V_6导联R波错钝,无q波;V、V_2导联[QS和(或)rS]S波宽钝;④QRS波群时限≥0.12s;⑤左侧心前导联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验证符合左束支阻滞(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更显著地获益.方法 入选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符合传统LBBB诊断标准且植入CRT患者,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形态分为“真性”LBBB组(真LBBB组:V1、V2导联负向波为主(QS或rS);V1、V2、V5、V6、I、aVL导联中至少有2个以上的导联QRS波中间有切迹或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ms)和“假性”LBBB组(假LBBB组:符合传统的LBBB标准,但尚未达到“真性”LBBB诊断标准,具体包括上述6个导联中仅有1个或没有导联出现切迹或者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 ms).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分级)变化.结果 共入选32例患者(男13例),真LBBB组23例,假LBBB组9例,术前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LVEF及心功能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显示真LBBB组较假LBBB组LVEF增加显著(0.39±0.11对0.27±0.07,P=0.006),LVEDD缩小明显[(6.3±1.0)cm对(7.6±1.0) cm,P=0.003],提示真LBBB组对CRT治疗反应更佳.结论 符合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CRT中更显著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中国健康人群 12导联心电图Q波参数的正常范围 ,评估传统的Q波标准。方法 :采集5 36 0例 (男 36 14例 ,女 174 6例 )健康人心电图资料 ,并按性别分为 5个年龄组 ,计算各年龄组Q波时限、振幅和Q/R比例的中位数和正常上限值 ,以及各导联上QS波类型的发生率。结果 :男性Q波时限稍长于女性 ,性别差异为 2~ 5ms。Q波时限正常范围在Ⅰ、V5和V6导联≤ 2 5ms ,在aVL导联≤ 4 5ms ;在下壁导联中 ,Q波时限正常范围在Ⅲ导联 <4 0ms,在Ⅱ和aVF导联 <30ms。各导联的Q波振幅正常上限值在不同年龄组间显示较大的变异。Q/R比例的正常上限值在Ⅰ、Ⅱ导联一般 <2 5 % ,而在V5和V6导联 <15 % ;aVL、Ⅲ和aVF导联的Q/R比例正常上限值在不同年龄组间显示较大的变异。QS波类型在V1导联的发生率为 1.5 % (80 / 5 36 0 ) ,在V2 导联的发生率为 0 .2 % (9/ 5 36 0 )。除Ⅲ和aVL导联外 ,传统的Q波标准的诊断特异性可达到 99%~ 10 0 %。结论 :Q波参数的正常值标准有明显的导联依赖性。适当调整传统的Q波标准 ,可望提高心电图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70岁。1年前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史(经临床血清心肌酶谱及心电图证实)。近期门诊随访,常规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98次/min,P—R间期0.174s,QRS时间0.15s,V1导联呈rS或QS型,Vd导联呈宽大R型,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长aVF导联中R3、R8及I、Ⅱ、Ⅲ导联中R2略为提前,QRS波群时间0.1s,Ⅲ导联呈Qr型,II、aVF导联呈QR型,Q波时间为0.04—0.06s。QRS波群与其前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时的P—R间期。可能为来自左心室的期前收缩与来自右束支正常传导的室性融合波群,使QRS波群“正常化”,并揭示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融合波群揭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pRwP)在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MI)中的发生率及与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和分布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北京医院核医学科连续进行三磷酸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诊断前壁心肌梗死病例的心电图,应用常规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的诊断标准对药物负荷检查前卧位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将陈旧性前壁心梗不同心电图表现同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和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出前壁心梗106例,90例符合入选标准,前壁Q波心肌梗死26例,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64例,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R波递增不良发生率为20.3%~42.2%,前壁Q波心肌梗死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显著多于非Q波心肌梗死,R波递增不良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多于R波递增不良阴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核素放射性缺损节段分布:R波递增不良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中部前壁、前间壁显著多于R波递增不良阴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而R波递增不良阴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基底部前侧壁显著多于R波递增不良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Zema标准)。结论陈旧性前壁心梗R波递增不良非常常见,不同心电图表现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和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RV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 (AMI) 5 0例 ,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5 0例AMI中合并ARVI 18例 ,发生率为 3 6%。下壁、正后壁AMI 2 3例中合并ARVI 12例 ,发生率 5 2 2 %。V3R~V5R导联QRS波呈QS型 ,其后ST T有动态改变。部分病例有Ⅰ、aVL、V5、V6 导联Q波消失 ,STⅢ /Ⅱ 抬高 >1,STⅡ 抬高≥ 1mm ,V1 ~V5导联ST段抬高呈递减性 ,STV2 ↓ /STaVF↑≤ 5 0 %等表现。结论 AVRI多合并下壁、正后壁AMI。右胸导联异常Q波 ,动态ST T改变是ARVI诊断依据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上述改变可作为ARVI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