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解毒凉血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热毒瘀结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105例热毒瘀结证的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64例,对照组41例。试验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方,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8周,随访40周。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至48周时的病死率、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的改善及用药安全性。结果在8周的治疗期内,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总体病死率(15.63% vs 34.15%)、疾病处于中期患者的病死率(25.0% vs 64.7%)、第8周TBIL、第2及4周AST、第4及6周PTA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48周,试验组病死率(21.88%)较对照组病死率(39.02%)下降了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解毒凉血方能够显著降低HBV-ACLF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72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中药治疗,以8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第1周末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在第4周末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中药可以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的临床症状,并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促进胆红素消退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凉血解毒法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公开发表的以中医凉血解毒法为干预手段治疗HBV-ACLF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依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风险评估和资料提取,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8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凉血解毒法可以改善临床总有效率(OR=2.61,95%CI为1.93~3.52,Z=6.24,P<0.000 01);降低临床死亡率(OR=0.39,95%CI为0.29~0.53,Z=6.14,P<0.000 01),降低GPT(MD=-20.86,95%CI为-29.91~-11.80,Z=4.51,P<0.000 01)、GOT(MD-4.99,95%CI为-8.05~-1.92,Z=3.19,P=0.001)、TBil(MD=-40.47,95%CI为-45.69~-35.25,Z=15.19,P<0.000 01)、ME...  相似文献   

4.
殷光辉  闻涛 《新中医》2020,52(17):81-83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汤对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HBV-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0%,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2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ALT、AST、TBil和PT水平低于对照组,Alb和PT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28.57%(P<0.05)。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HBV-ACLF患者,能够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式随机对照方法,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按2∶1比例入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法辨证用药,2组均治疗8周。在0、4、8周时点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 E)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 2组4、8周与0周时比较,T-BIL、D-BIL、ALT、AST、ALB、CHE、PTA、I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2组间T-BIL、D-BIL、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2组间T-BIL、ALT、AST、ALB、PTA、I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对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搜集8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应用SAS 9.2软件PROC PLAN程序制定随机方案,产生随机分配方案的序列,随机序号和分组方案采用不透光的密封信封隐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0例和西医对照组40例。西医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率、治疗的累积有效率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的累积有效率为70.0%(28/40),高于西医对照组的37.5%(15/40, P<0.05);中西医结合组病情进展率[12.5%(5/40)]低于西医对照组[17.5%(7/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4、6及8周,中西医结合组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01),与同一时间点西医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TBIL自治疗2周后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同期西医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间点,TBIL两组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治疗1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A明显升高(P<0.05),但与西医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2周时,中医证候评分及MELD评分较西医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解毒凉血健脾方能够降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患者的病情进展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以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属中医学"急黄""瘟黄"等范畴.ACLF基本病机为"湿热毒邪互结交蒸于脾胃,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病位在肝胆,连及脾肾;病机多属"正虚邪实".本专家共识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现状、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及分型论治、中西医结合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编写,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诊治原则.在"病因病机"方面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对发病原因、病理机制的认识,创新性提出了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中西医病机演变及虚实变化,形成了"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病机的新认识.在治疗方面,本共识推荐根据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分期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发病阶段的特点,根据主要病机、主症遣方用药,同时根据次症、兼夹症进行辨证加减,细化和优化了诊疗方案,突出体现了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疾病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从萌芽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因其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广大的药物资源、独特而多样的治疗方法和良好的疗效,故能由古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对目前西方医学尚缺乏良好治疗手段的一些疾病,例如慢性肝病、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中医药就可发挥其毒副作用小且疗效相对  相似文献   

9.
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属中医学"急黄""瘟黄"范畴,中医基本病机为热毒炽盛,毒漫三焦,陈国良教授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法,及早急投重剂之清热解毒凉血方口服,同时应用自创的蘡薁合剂保留灌肠,多途径给药,既保证了大剂量药物的应用吸收,又避免苦寒伤胃,诸法合用,能顿挫病势,截断疫毒内陷。临床研究已证明了陈国良教授此诊治方案能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进展为中期以及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拟清热祛湿解毒汤辅助西医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分别给予西医内科综合疗法和在此基础上联用自拟清热祛湿解毒汤,比较两组疾病进展率(肝衰竭)、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14 d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转肽酶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而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清热祛湿解毒汤辅助西医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能够有效提高保护肝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并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确诊为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中成药护肝退黄,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记录治疗第4周和第8周后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blood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的变化情况;记录腹水最深度及两组治疗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TBi L、ALT、AST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ALB、胆碱酯酶、MELD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腹水最深度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81.6%,对照组有效率为53.7%,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疗效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脏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对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病情的影响和清热凉血解毒中药对其调控作用。 方法 选择31例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疗组)和1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 ELISA法检测血清EGF水平,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评定病情严重程度,观察口服清热凉血解毒颗粒10周后患者EGF水平和病情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EGF值为(175.35±179.86)ng/L,显著高于对照组(72.05±63.0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8, P=0.006),治疗后下降至(121.67±94.74)ng/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5,P=0.04;t=-2.146,P =0.037)。治疗前PASI平均为(9.65±5.82)分,较治疗后(5.74±4.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40,P<0.01)。对EGF与PASI进行直线回归分析,两者无相关性(r=0.030,P=0.872; r=0.050,P=0.793)。结论 清热凉血解毒中药可降低患者EGF水平,这可能是这类中药可改善银屑病病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热滋阴凉血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清热滋阴凉血法治疗5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服用自拟中药汤剂.分别观察治疗2个月后和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停药后3个月、半年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临床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8%,显效率为40%.治疗3个月后,临床痊愈12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脾养肝清热利湿法促进乙型肝炎抗原转阴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2例住院患者按抛硬币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次,每周一次,皮下注射,连用4周。治疗组21例健脾养肝利湿方(黄芪30g,贯众15g,柴胡10g,女贞子15g,绵茵陈30g,丹参10g;气虚加太子参、白术;阴虚加酸枣仁、桑椹子、五味子、旱莲草;血瘀加败酱草、鸡骨草、郁金、田基黄、田七);1剂/d,水煎300m L,早晚口服。连续治疗9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HBe Ag、HBs Ag、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阴性率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养肝清热利湿法促进乙型肝炎抗原转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肝活血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抗感染、人工肝血浆置换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肝活血汤口服治疗,1疗程10天,3疗程后,主要观察肝功能中TBIL、PTA、ALT、AST及临床症状体征。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显著改善,治疗后TBIL、PTA、ALT、AST血清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好转率66.7%(20/3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12/30例)。结论:清肝活血汤有明显的退黄作用,可减轻炎症细胞因子对肝细胞的损害,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以调和气血法为主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治疗组给予中药内服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西比灵胶囊和敏使朗。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综合治疗的安全性。结果:①经治疗后,2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相明显提高,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治疗组第1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治疗第2周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周、第2周的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62.50%;对照组临床显效率为53.33%。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期间,治疗组2例经热敏灸治疗后出现颈部局部皮肤红疹;对照组有3例在服药后出现恶心欲吐副反应。结论:调和气血法为主配合热敏灸治疗能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法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36例ITP患者口服中药2个月,观察疗效及血小板数。结果:显效10例,良效16例,进步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3.3%,治疗后血小板数显著升高。结论: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法对慢性ITP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清热解毒养阴法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 11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服用清热解毒养阴法中药,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每日1次,酮替芬片1mg,每晚1次。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经皮水份丢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7.9%(53/68例),对照组有效率14.9%(7/47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EWL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清热解毒养阴法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性皮炎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