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肺部病变表现和发生率。方法:对124例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胸部平片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分析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主要的肺部病变有胸膜炎/胸腔积液、间质性肺炎、肺动脉高压、小气道病变、急性狼疮肺炎、肺泡出血、肺挛缩和肺栓塞等,总体发生率37.10%。间质性肺炎患者主要表现出实变影、网状影、蜂窝影、磨玻璃影4种影响学特征,间质性肺炎的磨玻璃影特征在全肺各段分布基本频率基本相当,实变影主要集中分布于肺叶下段(53.85%),网状影主要集中分布于肺叶外周(46.15%)、肺叶下段(38.46%),蜂窝影主要集中分布于肺叶外周(46.15%)、肺叶下段(38.46%)。按照年龄分组,青少年组肺部病变表现主要为胸膜炎/胸腔积液、间质性肺炎和肺动脉高压,累及19例,累及率为24.05%;中年组累及12例,累及率46.51%;老年组累计15例,累及率78.95%;3组累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病变是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见累及器官,总体发生率高,病变表现多样,应积极进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AI技术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火神山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的957例新冠肺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采用联影uCT76064排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扫描完成后将原始数据导入联影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进行AI计算。观察新冠肺炎患者的CT征象,包括病灶分布、影像特征等,并对左右肺的病灶体积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新冠肺炎患者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密度影;患者右肺病灶体积明显大于左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右肺下叶病灶体积明显大于其余各肺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采用AI技术分析新冠肺炎的CT影像,可以了解肺炎病灶分布特点,判断肺炎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3月武汉火神山医院接收的600例经核酸检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普通型483例、重型98例、危重型19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和核酸检测的新冠肺炎检出率,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下新冠肺炎患者累及肺叶情况与病灶特点,并根据临床分型及影像学特点重新分型。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新冠肺炎的多层螺旋CT检出率为99.50%(597/600),与核酸检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层螺旋CT检查,597例患者中普通型480例、重型98例、危重型19例,而且相较于轻型患者,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肺部感染面积更大。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灶特点主要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影(61.47%)。结论: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可积极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明确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于书奎  于皓 《现代保健》2011,(25):112-114
目的探讨CT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创伤性湿肺78例CT表现特点及动态变化。结果病变累及一侧肺27例,累及两侧肺51例,累及多个肺叶者64例。CT表现呈支气管束征阳性、小片状磨玻璃影、大片实变影、肺气囊及肺不张等多种影像改变,同时常伴有肋骨、四肢骨骨折及脑、内脏复合损伤。肺内渗出性病变吸收迅速,肺内血肿吸收缓慢。结论CT检查在确定创伤性湿肺的诊断及评价损伤范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首选的影像柃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的胸部CT表现及其鉴别,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医院收治的肺炎患儿74例,根据血清MP-IgM检测以及链球菌血培养的结果,将32例单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分为A组,将42例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的患儿分为B组,对比两组患儿胸部CT检查中气道和肺间质病变征象的出现率;对比两组患儿的胸腔积液量以及肿大淋巴结的体积;对比两组患儿的肺内病变形态。结果 A组患儿胸部CT出现磨玻璃影、网状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的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儿出现胸腔积液的有24例占57.14%,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儿胸腔积液的厚度为(14.63±12.57)mm,显著大于A组(P<0.05);B组肿大淋巴结的最大横径为(11.29±3.26)mm,显著大于A组(P<0.05);A组肺内病变形态为扇形薄片影的有24例占75.00%,显著多于B组(P<0.05);B组肺内病变形态为无规律肺内实变影的有37例占88.10%,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单纯肺炎支原体肺炎胸部CT像以肺间质改变为主;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时,CT像表现出肺泡炎症反应的肺内片状阴影,且胸腔积液和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成年患者CT影像特点与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于河南省中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72例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CT影像学特点和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水平资料进行整理,并对两种检查结果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早期MP抗体滴度以1∶80为主,占比29.17%,其次为1∶40和1∶160,均占比15.28%。72例患者中单肺病变58例,其中以右肺上叶和左肺下叶较多分别有22例和18例,占比30.56%、25.00%。CT表现以磨玻璃影、实变影和结节影为主,分别有61例、50例和32例,占比84.72%、69.44%和44.44%。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患者MP抗体滴度为1∶40、1∶80、1∶160时以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1∶320、1∶640表现为磨玻璃影和结节影共存,1∶2560、1∶5120表现为磨玻璃影、结节影和实变影同存,1∶10240则以实变影为主要表现。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P抗体滴度等级与实变影发现率有相关关系(r=0.746,P=0.021)。结论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早期肺炎抗体滴度与肺实变呈正相关,与其他肺部CT表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度肺部磨玻璃影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5例CT诊断以肺部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病理诊断结果将入选病例分为良性组(19例)和恶性组(26例),观察两组磨玻璃影影像学征象及形态学表现.结果:恶性组GGO影像学征象以胸膜凹陷征(73.1%)和毛刺征(46.2%)为主要表现,多数边界清楚(61.5%),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以规则圆形多见(84.2%),恶性组病变以不规则形状(57.7%)和斑片状(34.6)等多见,仅少数为规则圆形(11.5%),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下观察肺部磨玻璃影的影像学征象和形态学表现,对肺部磨玻璃影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人腺病毒B组55型肺炎的CT表现。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2020年2月收治的44例确诊为人腺病毒肺炎B组55型患者,分析总结28例有肺部炎症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 28例患者肺部单发病例18例,占64.28%;发现肺部病变36处,其中下叶病变26处,占72.23%;病变位置多位于肺外带胸膜下区;肺炎形态多种多样,而且多发病变形态共存,以片状、及磨玻璃样密度影较多,28例患者共发现上述改变25例,占89.29%。病变可累及支气管和胸膜,致使支气管壁增厚、胸膜增厚等。结论人腺病毒B组55型肺炎影像表现有明显特异性,一般表现为肺外带片状及磨玻璃样改变,是与其他肺炎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炎链球菌(SPN)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差异及临床鉴别诊断,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0年3月就诊并确诊的支原体肺炎(MP组)患儿35例和支原体肺炎合并肺炎链球菌性肺炎(MP+SPN组)患儿30例,分析两组患儿的CT图像;分别对病变分布、病变形态以及各种并发症进行鉴别诊断与统计分析。结果 MP组患儿病变部位为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及右肺下叶,其分布率分别为45.71%、37.14%、25.71%、37.14%及28.57%,MP+SPN组分别为33.33%、43.33%、33.33%、30.00%及36.67%,发病部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形薄片影MP组比MP+SPN组高,无规律肺内实变影MP+SPN组比MP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比较,磨玻璃影、网状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确定MP组与MP+SPN组患儿的影像学表现差异和临床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鉴别小儿肺炎不同感染类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治疗的单一病原体感染肺炎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感染类型将其分为支原体(MP)组(50例)和链球菌(SP)组(40例),对两组患儿进行CT扫描并比较其CT征象(肺气肿、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支气管充气相、网状影及磨玻璃影)、病变形态(扇形薄片影、无规律肺内实变影及小叶中心结节)、累及部位(单侧单叶、单侧多叶及双侧肺)、胸腔积液及淋巴结结影相关情况(胸腔积液发生率、胸腔积液厚度、淋巴结结影发生率及淋巴结结影最大横径),利用ROC曲线分析胸腔积液厚度、淋巴结结影最大横径预测不同感染类型肺炎的价值。结果 MP组患儿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网状影及磨玻璃影发生率(68.00%、66.00%、62.00%及58.00%)显著高于SP组(45.00%、37.50%、40.00%及3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19、7.252、4.311及4.712,均P0.05)。MP组患儿扇形薄片影、小叶中心结节及单侧多叶累及发生率(68.00%、78.00%及34.00%)显著高于SP组(35.00%、52.50%及15.00%),无规律肺内实变影发生率(32.00%)显著低于SP组(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723、6.503、4.217及8.335,均P0.05)。两组患儿胸腔积液、淋巴结结影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P组患儿胸腔积液厚度、淋巴结结影最大横径[(6.35±1.85)mm、(7.46±1.86)mm]显著低于SP组[(9.48±2.46)mm、(10.28±2.7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60、5.733,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胸腔积液厚度和淋巴结结影最大横径预测SP肺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3和0.729。结论胸部CT扫描可通过相关征象对小儿肺炎的不同感染类型进行鉴别,以调整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例不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及胸部薄层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不发热患者首次入院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状及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试验室指标,同时对胸部薄层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分为完全无症状、不发热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后者症状均轻微,主要症状为干咳,实验室以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结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不发热COVID-19患者胸部薄层CT以早期、恢复期影像表现为主,少数表现为进展期:(1)早期呈单肺段或多肺段斑片状、结节状、不规则形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常见血管增粗穿行,部分出现长短不一细线状高密度影;(2)进展期病灶融合成不规则片状,可累及多个肺段、肺叶,可见小叶间隔增厚或呈"铺路石"征,部分可见局灶性实变影;(3)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变淡,通常吸收较完全,少见纤维残留灶。结论 不发热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隐匿,但胸部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胸部薄层CT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和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临床特征,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郑州市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1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流行病学报告等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状况、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结果 郑州市共报告157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152例,死亡5例。平均发病年龄(42.58 ±16.96)岁,有基础性疾病者40例(25.48%)。轻症病例132例(84.08%),重症病例25例(15.92%)。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5.99%) 、干咳( 34.39%) 、乏力(29.30%)和咳痰(22.03%);发热以中低热为主(92.59%)。血常规结果白细胞总数以正常或降低为主(96.67%),淋巴细胞计数以正常或降低为主(96.00%);94.33%的患者胸部CT显示影像学特征,主要呈磨玻璃影改变。结论 郑州市确诊病例以轻症为主,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早期发现、干预和治疗对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高龄伴有基础疾病的病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9月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病例48例,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常规仰卧位CT平扫,对所有患者肺内病灶的形态及分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不同基础疾病与CT分型的关系.结果 48例患者CT影像表现主要分为弥散型、曲菌球型、实变型和结节型,其中弥散型19例,占39.6%;曲菌球型13例,占27.1%;实变型12例,占25.0%;结节型4例,占8.3%;另外,对于肺结核患者,CT影像主要为弥散型占63.6%;对于慢性支气管扩张患者,CT影像主要为曲菌球型72.7%;对于糖尿病患者,CT影像主要为实变型占66.7%和结节型占33.3%;对于肺癌患者,CT影像主要为弥散型占75.0%;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CT影像主要为弥散型占50.0%和实变型占50.0%;而无基础病的患者,CT影像分型较分散.结论 肺部真菌感染患者CT影像具有一定的特点,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孕妇甲型H1N1流感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证实的14例甲型H1N1流感孕妇的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胸部X线片及CT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在出现临床症状后胸部影像学检查均有异常表现,轻症患者8例,其中6例为单个肺叶磨玻璃密度及片状高密度,2例双肺下叶片状高密度,3例伴少量胸腔积液;重症患者6例,表现为双肺多叶受累团絮状高密度,同时伴有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结论 甲型H1N1流感孕妇患者影像学征像为非特异性急性感染性病变,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肺结核并具有原发综合征的X线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肺结核并具有原发综合征患者的X线影像资料。结果肺内原发病灶位于右肺的18例(62.07%),左肺的11例(37.93%)。表现为小叶实变或斑片、结节影者20例(68.97%),肺段实变者9例(31.03%)。21例合并其他肺叶支气管散病灶。93.10%(27例)的患者表现为多组淋巴结肿大。结论肺内炎症浸润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原发综合征的基本特征。支气管播散病灶及淋巴结强化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描述在贵阳地区发现的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组研究分析2020年1月29日至2月17日贵州省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18例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15 ~ 68岁,平均(43±16.4)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以及相关炎性指标)及CT影像学改变特点等;分析轻症与重症患者血清炎性指标之间的差别及与疾病临床分型的关系。 结果(1)18例患者中,10例(55.6%)为家族聚集性发病;外省(非贵州省)返回人员8例(44.4%),其中湖北返黔人员7例(87.5%),台湾返黔人员1例(12.5%)。(2)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15例(83.3%)]、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15例(83.3%)],胸闷、呼吸困难[3例(16.7%)]},部分患者伴有腹泻[5例(27.8%)]及其他症状。(3)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及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为主要特征,血沉[15例(83%)]、降钙素原(PCT)[10例(56%)]多高于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可高于正常[7例(39%)]。但多数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与轻症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相比,重症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18.34(22.87)pg/mL比1.92(4.3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PCT、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血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COVID-19患者大部分有典型的部病变表现,影像学改变特点为病变呈现多发散在斑片状、片状磨玻璃密度影,边缘模糊,部分病变表现为间质性改变,以肺外带为主。 结论贵阳地区COVID-19确诊患者基本都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胸部X线片、多排螺旋CT(MSC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PLAM的临床和胸部X线片、MSCT表现.并复习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PLAM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4例),咳嗽、咳痰(2例),咯血(2例),反复出现的气胸(2例)和乳糜胸(1例)等.胸部X线片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分布的网状阴影(2例)、蜂窝状透亮区(1例)、气胸(2例)和胸腔积液(1例)等;MSCT特征性表现:2例见双肺弥漫性分布、大小不一、薄壁、囊状透亮区,囊腔直径3~15 mm.1例广泛性囊变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并胸膜增厚、粘连,确诊后3个月死亡,余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PLAM是一种罕见的弥漫性肺间质病变,胸部X线片表现缺乏特征;MSCT特征性表现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误诊为肺部感染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肺部影像学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10例经穿刺活检及临床证实的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误诊为肺部感染的CT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在10例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中,肺内弥漫性磨玻璃影两例,占20.0%,弥漫粟粒影1例,占10.0%;间质性改变3例,占30.0%,其中网格状2例,蜂窝状1例,小叶间隔增厚两例;多发斑片及片状影4例,占40.0%,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其中充气支气管征3例、伴多发结节3例、形成空洞两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1例;误诊为普通间质性肺炎3例、细菌性肺炎3例、粟粒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及真菌性肺炎各1例。结论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肺部CT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为感染性病变,应结合临床实验室及病理检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