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价右心室功能中的价值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7d右心室功能的改善状况.方法 4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进行74次超声检查,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记录心尖四腔切面的二维图像,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及右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二维应变、应变率.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右室间隔各段心肌应变均降低(P<0.05),PCI术后7d除心尖两个节段外余节段的应变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应变率仅在梗死后右室间隔中间段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多个节段的应变值均下降时,提示右心室收缩功能下降,且急诊PCI术能改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估心力衰竭(HF)患者右心室(RV)功能。方法 对31例射血分数下降型HF患者(HFREF组)、41例射血分数保留型HF患者(HFPEF组)及2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于心尖四腔心切面图像获得常规超声参数:RV壁厚度、RV基底段内径(RVD1)、RV收缩末期面积(RVESA)、RV舒张末期面积(RVEDA)、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环收缩峰值速度(S'')、心肌做功指数(MPI)、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2D-STI技术获得RV游离壁基底段应变(RVLSbas)、中间段应变(RVLSmid)、心尖段应变(RVLSapi)及整体应变(RVLSfw)。比较3组间二维应变参数,分析RVLSfw与常规超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RV壁厚度、RVD1、MPI、RVFAC、TAPSE及LV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HFPEF组及HFREF组间RVLSbas、RVLSmid、RVLSfw均逐渐降低(P均<0.05)。HF患者RVLSfw与LVEF、TAPSE、MPI及RV壁厚度均呈强相关(r=-0.68、-0.53、0.52、0.51,P均<0.01),与RVD1、FAC、S''均呈弱相关(r=0.42、-0.46、-0.39,P均<0.01)。结论 二维应变参数可用于评估HF患者RV功能。  相似文献   

3.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价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心室功能,探讨PH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65例PH患者,按肺动脉收缩压分为3组,其中PH轻度组25例,PH中度组22例,PH重度组18例;选取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STI于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及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结果 PH各组右室游离壁各节段ε、SRs、SRe、SRa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各组间相应节段ε依次递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SRs、SRe、SRa递减趋势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患者右心室功能减低,STI可较敏感而准确地评价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E)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右室功能。方法 选取我院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3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是否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分为对照组64例(A组,冠状动脉狭窄率<50%)、冠心病未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37例(B组)及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36例(C组),应用2D-STE测量各组右室游离壁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游离壁和室间隔侧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ε),以及右室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及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 各组室间隔侧基底段、中间段ε和游离壁侧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ε,以及游离壁GLS、SR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游离壁侧各节段ε、游离壁GLS及SR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室间隔侧基底段和中间段ε、游离壁侧各节段ε、游离壁GLS及SRs均较B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室间隔侧心尖段ε、SRe及SRa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估痛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60例痛风患者,根据病程分为痛风Ⅰ组(病程<10年,30例)和痛风Ⅱ组(病程≥10年,30例),另选同期健康成人30例为对照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2D-STI技术获取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和心尖四腔心、两腔心、三腔心切面左室纵向应变(LVLS-AP4、LVLS-AP2、LVLS-AP3);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LVGLS与血清尿酸、肌酐水平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痛风Ⅰ、Ⅱ组血清尿酸及肌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痛风Ⅰ、Ⅱ组IVS、LVEDD、LVPW、LVESD、LVM及LV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痛风Ⅰ组与痛风Ⅱ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痛风Ⅰ、Ⅱ组LVGLS、LVLS-AP4、LVLS-AP2、LVLS-...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估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TR)患者右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我院超声科确诊为TR的患者78例和同期健康志愿者39例(正常对照组),TR患者根据反流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TR患者39例(非显著TR组)和中、重度TR患者39例(显著TR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获取各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Tei指数、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右室基底段内径、右室中间段内径、右室长轴内径、右房面积、三尖瓣环舒张末期直径、三尖瓣环径变化率(TAC)、反流面积及反流颈宽度(VCW);2D-STI获取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GLS),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RVGLS与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TR患者右室功能障碍的效能;评估RVGLS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重复性。结果 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显著TR组Tei指数、TAPSE、RVFAC、右室基底段内径、右室中间段内径、右室长轴内径、右房面积、三尖瓣环舒张末期直径、TAC与非显著TR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左室心肌运动的同步性.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分别于PCI术前、术后5d及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并存储心尖3个长轴切面和左室系列短轴切面图像.测量收缩期及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的达峰时间(TS-SRL,TE-SRL)及径向应变率的达峰时间(TS-SRR,TE-SRR),计算各节段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应变率达峰时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和标准差,比较PCI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术前及术后5d比较,术后1个月纵向应变率收缩期达峰时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SL-diff)和标准差(TSL-SD)及纵向应变率舒张早期达峰时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EL-diff)和标准差(TEL-SD)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径向应变率收缩期达峰时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SR-diff)和标准差(TSR-SD)及径向应变率舒张早期达峰时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ER-diff)和标准差(TER-SD)亦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脏不同步性指数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良好的负相关性.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着左室收缩和舒张同步性的异常,STI技术对评价左心室同步性和介入治疗后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58例COPD患者按肺动脉收缩压分为轻度肺动脉高压(MPAH)组和无肺动脉高压(NPAH)组,另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二维应变软件于剑下四腔心切面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和中间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应变(S)及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对比各组间常规超声参数及二维应变参数的差异。结果 常规超声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PAH组及NPAH组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和舒张末期右心室中间段内径均明显增大,MPAH组收缩末期主肺动脉内径(MPA)增大(P均<0.05);与NPAH组比较,MPAH组RVAW和MPA均明显增大(P均<0.05)。二维应变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PAH组和NPAH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及中间段Vs、S、SRs均显著减低(P均<0.05);与NPAH组比较,MPAH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及中间段S及Vs均显著减低(P均<0.05)。结论 2D-STI技术是一种早期、客观评价COP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旨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右心室长轴应变参数评价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的右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右心室重构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 36例在我院进行PCI并随访的急性INFMI患者。右心室重构定义为PCI术后3-6个月时右心室舒张末面积与入院时相比,增量大于或等于20%,将患者分为重构组和非重构组。在以右心室为中心的心尖四腔观切面分别用2D-STI技术追踪游离壁和间隔壁获得相应各节段应变值,并测量右心室传统功能参数。 结果: 入院时、出院时以及3-6个月时INFMI患者只有右心室长轴应变参数对比均有差异(P<0.05)。入院时,重构组LVEF及TAPSE较非重构组测值更低;出院时,重构组RVGLS、RVSEPLS、间隔壁各节段长轴应变绝对值、LVEF以及TAPSE测值均较非重构组更低;3-6个月后,重构组只有RVFWLS、游离壁各节段长轴应变绝对值较非重构组更低,RVEDA和RVESA测值较非重构组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构组与非重构组比较,只有间隔壁各节段应变恢复趋势有差异(P均<0.05),表现为非重构组短期恢复较快,但是中远期时重构组逐渐恢复至与非重构组趋于相同水平。 结论: 传统右心室评价参数与2D-STI技术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各有所长,但是应用2D-STI右心室二维应变参数能够更精细反应INFMI患者右心室缺血性功能损伤的程度,以及术后随访的恢复情况。此外,右心室重构发生与否与间隔壁应变恢复程度有关,间隔壁恢复较慢者更容易发生右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左心室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对右心室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52例患者(AMI组),结合心电图、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下后壁心肌梗死亚组(A组,n=26)和非下后壁心肌梗死亚组(B组,n=26)。另选取2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STI技术进行评价,比较左、右心室心肌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组右心室纵向峰值应变(RV-LS)、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左心室纵向峰值应变(LV-LS)、室间隔纵向峰值应变(Sep-L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小(P均<0.05),WMSI增大(P<0.05);与A组比较,B组RV-LS、RVFAC、LV-LS、Sep-LS减小(P均<0.05),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的比值增大(P<0.05)。RV-LS与LV-LS、Sep-LS和LVEF均呈正相关(r=0.48、0.55、0.39,P均<0.05)。结论 非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减低,且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主要受室间隔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单支重度病变患者PCI术前后右心室(RV)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5例接受支架植入术的单支重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为病例组,42例无明显狭窄者为对照组。PCI术前及术后1、3个月采集二维及三维超声图像,测量并计算右心室常规参数及三维应变指标,分析三维图像获取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3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3D)、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3D)、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SV)及右心室游离壁(FW)和室间隔(Sep)纵向应变(RVLS)。结果病例组术前右心室心肌功能指数(RVMPI)较对照组增大(P<0.05),TAPSE-3D、Sep-RVLS和FW-RVLS显著减小(P均<0.05),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者FW-RVLS减小更明显(P<0.05),其他参数在不同病变血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术后右心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P均<0.05)。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探讨STI评价AMI患者随访时心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采集73例经PCI治疗首发AMI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左室图像,分析峰值纵向应变(LPSS)、峰值径向应变(RPSS)及峰值环向应变(CPSS),以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相比(ΔLVEF6)改善幅度>5%分为心功能改善组和非改善组;术后3个月LVEF与术前相比(ΔLVEF3)改善幅度>5%将改善组分为近期和中远期改善组.结果 改善组术前、术后STI各项参数均高于非改善组(P<0.001).近期改善组术前、术后LPSS及术后3个月RPSS均高于中远期改善组(3个月时LPSSP<0.001,余参数P<0.05).STI各项参数均与ΔLVEF3和ΔLVEF6存在相关性,其中术前LPSS与ΔLVEF3相关性较大(r=-0.781,P<0.001),术后6个月CPSS与ΔLVEF6相关性较大(r=-0.834,P<0.001).结论 STI技术能准确评价AMI患者近期及中远期室壁运动变化;心肌梗死后左室纵向运动功能的保留对心功能近期改善较为重要,环向运动功能的保留和恢复是中远期仍能持续改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8例RA患者与42例健康体检者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58例RA患者中包含27例继发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AH)患者和31例非PAH患者。采集心尖三腔心、胸骨旁右心两腔和胸骨旁四腔心切面的二维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获得右心室侧壁、前壁、后壁及室间隔的纵向应变,并计算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igh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RVGLS)。通过三尖瓣反流峰值估测肺动脉收缩压;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igh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area change,RVFAC);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peak velocity,TAPSPV)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结果 三组RVACR无统计学差异。PAH组TAPSPV和TAPSE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 < 0.05),与非PAH组无统计学差异。非PAH组TAPSPV和TAPSE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AH组RVGLS绝对值较对照组和非PAH组减低(P < 0.05),非PAH组RVGLS绝对值较对照组亦明显减低(P < 0.05)。RA患者的RVGLS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r = 0.532,P < 0.001)。结论 RA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较健康人降低,尤其是继发肺动脉高压的RA患者降低更为明显。RA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功能随肺动脉压力增高而降低。采用STI测量RVGLS是评估RA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左室扭转指标,以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后左室功能。方法前壁心肌陈旧性梗死(心梗组)患者24例、对照组19例,获取两组患者左室心底及心尖短轴切面清晰二维图像;心梗组患者PTCA术后6~8周重复上述超声检查。脱机分析心内膜旋转角度(Rendo)、心外膜旋转角度(Rendo)、跨壁角度梯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梗组PTCA术前心尖、心底短轴切面左室Rendo、Repi及跨壁角度梯度均显著减低(P〈0.05);与术前比较,心梗组PTCA术后心尖、心底短轴切面左室Rendo、Repi及跨壁角度梯度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但仍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心内外膜旋转角度及跨壁角度梯度峰值是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PTCA术后心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STI)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至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时间与左室(LV)功能改善的关系,探讨ST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61例经PCI治疗的首发AMI患者PCI术前、术后7d及术后30 d时的左室图像并准确记录入院至PCI治疗的时间,分析得出左室峰值纵向应变(LPSS),以术后30 d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ΔLVEF)≥5%分为心功能改善组和非改善组.结果 与非改善组相比,改善组的入院至PCI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P <0.001),术后7d梗死节段LPSS(P<0.005)、术后30 d LVEF(P<0.001)、整体LPSS(P<0.001)和梗死节段LPSS( P<0.001)明显增高;PCI术后7d梗死节段LPSS与入院至PCI治疗时间存在相关性(r =0.290,P<0.05),术后30 d的LVEF(r=0.303,P<0.05)和整体LPSS(r=0.300,P<0.05)与入院至PCI治疗时间存在相关性,梗死节段LPSS与入院至PCI治疗时间相关性更高(r=0.590,P<0.001).结论 与LVEF和整体LPSS相比,梗死节段LPSS能更好地预测左室功能的早期改善,是临床上评价入院至PCI治疗时间对AMI患者左室功能早期影响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PCI)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TI技术测定30例AMI患者PCI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左心房储备功能、管道功能及辅泵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并与30名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PCI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LVEF、E、E/A均下降,A均升高,LAVmin、LAVmax、LAVp、LAAEF、mSRa均升高,mSRs、LAPEF、mSRe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CI术前比较,AMI患者PCI术后1周左心房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个月LVEF、E、E/A升高,A下降,LAVmin、LAVmax、LAVp、LAAEF、mSRa下降,mSRs、LAPEF、mSRe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CI术后1周比较,AMI患者PCI术后1个月LVEF、E、E/A升高,A下降,LAVmin、LAVmax、LAVp、LAAEF、mSRa下降,mSRs、LAPEF、mSRe升高(P均<0.05).结论 STI技术可以评价AMI患者左心房功能及PCI术对左心房功能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价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单纯VSD患儿42例,按缺损大小与主动脉瓣环比值分为小VSD组、中VSD组、大VSD组;3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超声心动图常规测量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房容积。2D-STI测量左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LP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LSRS),左室整体径向峰值应变(GRP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RSRS)及左室整体圆周峰值应变(GCP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CSRS)。结果大VSD组和中VSD组的LAD、LAV、LVEDD、LVEDV、LVESV较小VSD组和对照组均增大(P0.05),大VSD组LAD、LAV、LVEDD、LVEDV、LVESV较中VSD组均增大(P0.05)。与对照组和小VSD组的GLPS、GRPS、GCPS、GLSRS、GRSRS、GCSRS比较,中VSD组均增大(P0.05),大VSD组均减小(P0.05);中VSD组GLPS、GRPS、GCPS、GLSRS、GRSRS、GCSRS亦大于大VSD组(P0.05)。结论中度以上VSD影响左室整体收缩功能。2D-STI的应变、应变率对VSD患儿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