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雯  周海  帅小青  程磊  翁超 《上海预防医学》2022,34(12):1180-1187
目的分析2022年上海市151例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2022年4月13日至5月10日上海市某区级定点医院收治的151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151例患者年龄3~97岁,中位年龄72岁,以社区、家庭聚集性病例为主;临床分型以轻型(95例,62.9%)和普通型(47例,31.1%)为主;重型/危重型患者(9例,6.0%)大多数为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未接种新冠疫苗比例高达66.9%,重型/危重型患者未接种者比例更高。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咳痰(71例,47.0%)、发热(51例,33.8%)和干咳(30例,19.9%);轻型、普通型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大多为正常或下降,重型/危重型上升显著(P<0.001);重型/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肌酐、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升高以及淋巴细胞下降均较其他类型常见(P<0.05);重型/危重型和普通型患者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胸腺法新和肝素的比例显著高于轻型(P<0.05)。治愈出院患者(138例,91.4%)中,治疗后核酸转阴中位天数为12 d,轻型患者转阴天数显著短于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P<0.01);4例(2.6%)死亡病例均>80岁、未接种疫苗、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最终死于原发疾病。结论该区定点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以聚集性病例为主,未接种新冠疫苗比例高,大多数患者为轻型,但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未接种疫苗均是发展为重型的高危因素。尽早病情评估,制订综合性治疗方案或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AI技术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火神山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的957例新冠肺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采用联影uCT76064排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扫描完成后将原始数据导入联影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进行AI计算。观察新冠肺炎患者的CT征象,包括病灶分布、影像特征等,并对左右肺的病灶体积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新冠肺炎患者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密度影;患者右肺病灶体积明显大于左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右肺下叶病灶体积明显大于其余各肺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采用AI技术分析新冠肺炎的CT影像,可以了解肺炎病灶分布特点,判断肺炎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螺旋CT诊断肺癌的应用效果与CT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17例疑似肺癌患者,所有疑似肺癌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采用统计学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对不同类型肺癌(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弥漫型肺癌)的正确诊断率、误诊率以及病理组织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不同病理分型结果、多层螺旋CT特征。结果病理组织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不同病理分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层螺旋CT检查周围型肺癌患者的正确诊断率显著高于中央型肺癌患者、弥漫型肺癌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误诊率显著低于中央型肺癌患者、弥漫型肺癌患者(P <0.05);多层螺旋CT特征:(1)肺癌病灶呈现结节;(2)肺癌肿瘤边界清晰;(3)病灶呈现小片形状且边界较为模糊。结论螺旋CT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分辨和诊断肺癌病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检测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到本院治疗肝脏肿瘤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多层螺旋CT、MRI两种方式进行诊断,观察肝脏肿瘤在两种诊断方式下的影像学特点,研究多层螺旋CT、MRI在肝脏肿诊断中的鉴别价值。结果:肝脏肿瘤患者动脉期检测出68个病灶,其中有28个高密度病灶、8个低密度病灶、10个等密度病灶;在静脉期检测出40个病灶,其中有22个低密度病灶,经CT平扫检测无异常表现的患者有4例,但通过MRI检查T2WI序列显示出异常信号,增强CT检测呈现出明显病灶。结论:多层螺旋CT与MRI诊断可有效呈现出肝脏肿瘤的血供特点,且肝脏肿瘤的有效检测率较为显著,若将两种检测方式将结合可为肝脏肿瘤的鉴别最有价值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为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57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情况、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影像学特征。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临床分型方法,对比分析轻型/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57例确诊COVID-19患者中,男28例(49%),女29例(51%),平均年龄45岁,武汉相关病例36例(63.16%)。37例患者来自聚集性感染(64.91%),有10起家庭聚集性感染。临床症状以发热(52.63%)、咳嗽(42.10%)、咽喉不适(22.81%)、乏力(19.30%)为主,7例无症状。轻型/普通型50例(87.72%),重型/危重型7例(12.28%)。17例(29.82%)合并基础疾病,1例合并乙型流感病毒感染,1例合并肺部支原体感染。17例粪便核酸检测阳性,且咽拭子核酸转阴快于粪便核酸检测,13例(32.50%)咽拭子核酸检测转阴后粪便核酸检测仍为阳性。典型病例CT表现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外周胸膜下分布为主,下肺多见,重症患者病灶广泛。病灶吸收好转表现形式可不一致。结论 南宁市COVID-19病例以输入性及轻型/普通型病例为主,有粪便传播途径可能;临床特征与病毒性肺炎类似,高分辨率CT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经核酸检测证实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分析其肺部病灶部位、形态和主要CT征象(如磨玻璃密度影、实变影和间质性改变等),总结CT对新冠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1)病变部位:累及单侧肺15例(10%),累及双侧肺135例(90%);累及右肺79例(52.7%),累及左肺71例(47.3%);病变局限于1个肺叶14例(9.3%),病变累及2个肺叶54例(36.0%),病变累及多个肺叶82例(54.7%)。(2)病灶类型:单形态表现24例(16%);孤立性类圆形表现18例(12%);多形态表现(至少3种以上CT表现)108例(72%)。(3)CT表现:早期呈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样改变,以肺野外带为著,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或弥漫磨玻璃密度影、渗出及实变影,严重者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结论:CT诊断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尤其对核酸检测假阴性患者更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MR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11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及单纯MRI扫描,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及单纯MRI扫描的诊断结果及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病灶检出数目和病灶位置等情况。结果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检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3例,检出率为94.64%(53/56),单纯MRI成像检查超急性期脑梗死37例,检出率为66.07%(3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检查出梗死灶82例,单纯MRI成像检查出梗死灶54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相较于单纯MRI成像检出的梗死灶更多。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相较于单纯MRI成像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检出率更高、更容易发现梗死病灶。该方法检查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测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进展为重型危重型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7日—3月14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 结果 16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36例为轻型普通型,33例为重型危重型。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在年龄、饮酒史、感染地为湖北、有明确接触史、合并慢性心脏病、高血压、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血糖、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有饮酒史(OR=3.06)、有慢性心脏疾病(OR=15.26)、总蛋白偏低(OR=2.13)、入院时血糖升高(OR=4.91)、C反应蛋白升高(OR=12.34)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有饮酒史、有慢性心脏疾病、入院时总蛋白偏低、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提示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有以上因素的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对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40例为螺旋CT检查组,行X线检查的患者36例为X线检查组,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微生物培养阳性65例,阳性率85.53%;76例隐球菌肺炎中病变位于双侧肺部41例,肺叶下部43例,肺部外周46例;CT检查组在磨玻璃影、空洞、晕征、空气支气管征、肿大淋巴结、分叶及合并网格影等征象的检出率方面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组在结节/肿块型、实变型、肺炎样浸润型、空洞型、混合型等方面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培养阳性率高,可以作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一种诊断方法;CT检查在新型隐球菌肺炎中诊断价值高于胸部X线检查,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确诊有赖于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对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40例为螺旋CT检查组,行X线检查的患者36例为X线检查组,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微生物培养阳性65例,阳性率85.53%;76例隐球菌肺炎中病变位于双侧肺部41例,肺叶下部43例,肺部外周46例;CT检查组在磨玻璃影、空洞、晕征、空气支气管征、肿大淋巴结、分叶及合并网格影等征象的检出率方面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组在结节/肿块型、实变型、肺炎样浸润型、空洞型、混合型等方面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培养阳性率高,可以作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一种诊断方法;CT检查在新型隐球菌肺炎中诊断价值高于胸部X线检查,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确诊有赖于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2019-nCoV)感染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标本中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情况,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诊疗和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2月26-27曰采集娄底市7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25例无症状感染者的粪便、血液和咽拭子,应用R...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郴州市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追踪观察郴州市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特征和密切接触者感染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荧光方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新冠病毒抗体,并进行传染性分析。结果追踪观察10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5例转为确诊病例,为潜伏期感染者;5例持续无症状,为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的平均年龄和潜伏期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从时间分布来看,疫情早期以潜伏期感染者为主,中后期则以隐性感染者为主。从暴露来源看,主要为家庭生活暴露。5例潜伏期感染者胸部CT均呈现典型的新冠肺炎影像学表现,但仅有3例表现为轻微的临床症状。共追踪到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264例,其中5例潜伏期感染者的“单密”108例,经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4例,抗体阳性5例;5例隐性感染者的“单密”38例,经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和抗体均阴性;两者“混密”118例,核酸和抗体检测阳性12例。结论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其中潜伏期感染者具有传染性,本研究提示隐性感染者无传染性,但有待进一步验证;建议早期同时开展核酸及CT检测,可尽早发现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武汉市COVID-19疫情期间发热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规律,旨在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综合性医院发热门诊2698例发热病例中的肺炎病例和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2日武汉市综合性门诊共接诊发热患者2698人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后密切接触者(密接)的感染率, 评估动态核酸检测结果在判断新冠病毒感染者传染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选择新冠病毒感染者在首次核酸检测阳性前有核酸阴性结果者为研究对象, 对感染者的密接以及密接的密接(次密接)进行持续隔离医学观察, 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发病风险。结果共纳入宁波市2起本土疫情的8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 均为确诊病例。追踪调查了5 609名密接, 密接的总感染率为0.20%。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的密接无感染, 末次核酸阴性后的密接感染率为1.33%, 且均为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生活者。感染者涉及的所有次密接均未感染。结论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无传染性, 末次核酸阴性后开始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郴州市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不同时期不同标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情况,为新冠肺炎临床诊疗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郴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确诊的39例新冠肺炎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从确诊、住院诊疗到院后康复管理过程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相关信息,描述不同阶段、不同标本的检测结果。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郴州市共完成了3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01人次核酸检测。新冠肺炎病例均以单独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确诊,出院后随访复查采用同一病人不同种类标本联合检测为主。出院后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复阳率为12.82%。 结论 增加病例不同时期标本核酸检测次数和同一时期不同种类标本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应对出院后病例“复阳”现象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加强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后14 d内核酸复检阳性率,分析复检阳性影响因素和传播风险,为有效管理出院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86例出院患者的随访信息和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院后14 d内的核酸复检阳性率,分析性别、年龄、感染来源、临床严重程度、病程和住院时间等因素与复检阳性的统计学关联.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肺炎病人营养风险状况及相关因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对收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115名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分析年龄、合并症种类、新冠肺炎分型、BMI值与营养风险的相关性。结果:115名病人中有40(34.8%)名病人存在营养风险,其中重型病人70%存在营养风险,危重型病人100%存在营养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症种类及新冠肺炎临床分型为病人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P <0.05;年龄、BMI值与营养风险无关,P> 0.05。结论:新型冠状肺炎病人普遍存在营养风险,其中重症及危重症病人发生营养风险比率很高,应给予及时有效的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湘潭市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的感染来源,并探讨其传播模式,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建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描述流行特征,采集患者鼻咽拭子,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5日,湘潭市累计报告42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6例为无症状感染者),重症及危重症病例8例。涉及5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共发病19人(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占总病例数45.24%;其中4起因武汉返湘潭(简称潭)人员引起,1起因本地病例引起;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为1岁3月~84岁;临床表现出现咳嗽症状比例最高(占70.59%),病例从发病到就诊隔离间隔时间在0~10 d之间,中位数为2 d,发病时已住院隔离观察的病例占比最高为42.11%(8/19),从就诊隔离到确诊的间隔时间在0~7 d 之间,中位数为2 d。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隐匿性,人员密集、聚餐/会、家庭内传播是聚集性疫情的高危因素,应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