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收到泌尿及男生殖系肿瘤方面论文473篇,其中大会交流9篇,分会场交流14l篇,书面交流323篇。  相似文献   

2.
泌尿男生殖系统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到150多篇有关泌尿生殖系损伤方面的文章,从内容可以看出,对于泌尿生殖系损伤的发生、处理较以前有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淋巴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 ,淋巴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据美国一统计资料 ,1935~ 1939年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为 3 .5 /10万人 ,1990~ 1994年则达 2 0 /10万人。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的淋巴瘤虽属罕见 ,但也相应增多。我所 196 2~ 1998年共收治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淋巴瘤 11例 ,其中 8例是 1990年以后的病例。如果开始治疗前能从累及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的肿瘤中得出淋巴瘤的诊断 ,将使患者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概述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两大类。前者占所…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虹口区1991~1998年泌尿男生殖系疾病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90年代泌尿男生殖系疾病死亡率的变动情况。方法:根据虹口区1991-1998年居民病伤死亡报表,应用Epi-In fo软件录入数据,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1998年间因泌尿男生殖系疾病死亡者1130人,其中男性749人,女性381人。泌尿男生殖系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率 的2.08%,男性为2.58%,女性为1.51%。泌尿男生殖系疾病死因前五位依次为肾炎和肾病变、膀胱癌、前列腺良性疾病、前列腺癌、肾癌。比较80年代与90年代泌尿男生殖系死亡率,发现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疾病死亡率有所升高,尤以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疾病明显。肾炎和肾病变、肾盂肾炎、尿毒症和肾衰死亡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分析结果提示,泌尿男生殖系疾病谱已发生变化,表现为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疾病死亡率明显升高,需加强前列腺疾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侵及泌尿生殖系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恶性淋巴瘤侵及泌尿生殖系3例。例1,男,68岁,主诉为右侧腰部不适1个月。CT扫描示右肾门处4.0 cm×5.5 cm软组织影,密度均匀,右腰大肌自肾下极至髂内肌水平弥漫增粗,内见低密度软组织影。例2,男,72岁,主诉为左下肢肿胀2周。CT检查示左精囊软组织肿物,直径2.5 cm;左髂动脉分叉处6.5 cm×4.5 cm软组织肿块。例3,女,48岁,主诉为发热1个月。CT检查示双侧肾上腺区8.0 cm×6.0 cm,7.0 cm×6.5 cm实性占位,界限清晰,密度不均。结合文献复习,对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原发部位分别为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肾脏、精囊、肾上腺受累各1例,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例1术后2个月死亡。例2、3术后行CHOP方案化疗,分别随访4个月、2年,均无瘤生存。结论淋巴瘤侵及泌尿生殖系统临床症状不典型,预后较差。此类患者手术效果不佳,治疗应以化疗、放疗为主。手术探查对于明确诊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肿瘤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例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组织PCNA及免疫表型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肿瘤类型(组织学类型和免疫表型)与PCNA增殖指数有关,免疫表型或肿瘤生物学行为属T细胞性,淋巴瘤的PCNA指数高于B细胞性和非T非B细胞性淋巴瘤,前者预后亦较后者差。结论PCNA可作为评估淋巴瘤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附39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72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39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5.0%,平均发病年龄65岁(第一癌),第一癌与第二癌平均间隔3.7年。34例随访0.3~16.5年,平均6.4年。19例死亡,直接死因为第二癌者16例。结论 多原发恶性肿瘤在泌尿外科并不少见,对第二癌的诊疗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5例淋巴瘤患者的年龄4~83岁,平均年龄56.5岁,≥50岁者28例(80%)。发生于睾丸者最多,28例(80%),其次是前列腺3例(8.6%),精索、精囊、阴茎和附睾各1例(各2.9%)。组织学类型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例(62.9%)、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6例(17.1%)、Burkitt淋巴瘤4例(11.4%)、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5.7%)和浆细胞瘤1例(2.9%)。结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大多是B细胞淋巴瘤,以DLBCL最常见,其次是MALT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和浆细胞瘤罕见,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标记对明确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肾上腺、泌尿男生殖系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报告收治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2例经手术探查明确诊断,2例在B超导引下行穿刺活检后明确诊断.3例常规行化疗.结果 例1术后随访11月至今,目前仍存活.例2目前已存活4年例3现已存活2年.例4诊断后20天,死于脑转移、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结论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手术探查、CT或超声导引下的穿刺活检是明确诊断的好方法,治疗要根据病理组织类型和分期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评估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预后的有效指标,应用免疫组化法对6例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抗原及免疫表型进行检测,结果PCNA增殖指数与免疫表型和形态学类型有关。免疫表型或肿瘤生物学行为属T细胞淋巴瘤的PCNA指数高于B细胞和非T非B细胞淋巴瘤,前者术后仅生存3-5个月,后者后生存2年2个月-5年。认为PCNA对判定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的预后有一定意义,可能成为评估淋巴瘤患者预后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1年12月天津市肿瘤医院收治并有完整资料的49例P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全组1例男性,48例女性,高发年龄在35 ~ 55岁之间;无痛性肿物多为首诊症状,右侧乳腺多发,且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占61.11%.术前乳腺B超及X检查易与良性肿物混淆,粗针穿刺活检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率亦不高;最后病理诊断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48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均为B细胞来源;全组46例患者接受手术和化疗治疗,其中16例同时接受放疗治疗,化疗以CHOP方案为主.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和28%,骨髓为最常见转移部位.结论 PBL预后差,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后石蜡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是主要确诊手段,外科治疗不推荐根治性手术,应采取以化疗为主的全身综合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9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所收治的98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腹痛为本组病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占51.0%。患者全部为Ⅰ、Ⅱ期肿瘤;PGL术前的确诊率为56.5%,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1%、86.0%和73.0%;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9.5%,Ⅱ期患者为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手术治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77.2%,非手术治疗组患者为7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4)。结论对于PGL,可首选全身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在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无明确活检病理诊断或化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urethra is very rare. Fifteen cases are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only four of them belong to the male urethra.We present the fifth case of primary Non-Hodgkin's lymphoma of the maleurethra that is managed by conformal radiotherapy.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4年收治的6例以肾上腺肿瘤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患者资料。6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5岁(35~75岁)。单侧2例、双侧4例,伴脾肿大4例、伴同侧肾上极受累3例、骨受侵1例。腹部CT均表现为肾上腺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较均匀,增强后肿瘤轻度强化,未见出血和钙化。结果 6例中术前误诊5例,均行左侧肾上腺肿瘤切除,其中行同侧肾切除2例,胰尾切除1例;穿刺活检证实1例。病理报告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细胞型,B细胞型。术后5例中接受化疗3例,化放疗1例,失访1例,1例化疗后无瘤生存28个月后失访,余3例术后分别生存6、17和24个月后死亡;穿刺活检后接受化放疗联合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治疗1例,随访16个月无瘤健在。结论 肾上腺肿瘤患者特别是双侧或伴脾肿大,影像学表现形态不规则、密度较均匀、增强不明显者,应高度怀疑淋巴瘤的可能。以肾上腺肿瘤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不管是原发或同时伴有其他器官受累者,恶性程度较高,预后相对不良。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接受MR平扫+增强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PCNSL病变的MRI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轮廓、瘤周水肿、占位效应、MRI平扫信号特点,重点观察增强后病灶的典型及非典型强化特点。结果 29例中单发者16例,多发者12例(30个病灶),共46个病灶,弥漫浸润型1例。肿瘤好发于胼胝体、基底节区等深部脑组织(35/46,76.09%)。瘤周水肿多为中度(15/46,32.61%)或重度(27/46,58.70%),未见出血及钙化。肿瘤T1WI多呈等低信号(30/46,65.22%)或等信号(14/46,30.43%),T2WI多呈等信号(14/46,30.43%)或等高信号(29/46,63.04%),DWI多为高信号(42/46,91.30%)。增强扫描表现出多种强化方式:典型强化方式包括均匀一致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裂隙征"、"蝶翼征"、"皮层下刻痕征"、以及"卫星灶征";不典型强化方式包括环形强化、"开环样"强化、4脑室匍匐贴壁生长病灶,沿软脑膜弥漫分布粟粒结节样病灶。结论 PCNSL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PCNS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一般确诊时分期较晚,预后差。目前其治疗上多参照女性乳腺癌。笔者通过对男性乳腺癌的病例的回顾分析,探讨该病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03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3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全组患者就诊时均无远处转移,中位年龄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仅2例(5.7%)患者接受了部分乳腺切除术,其余均接受全乳房切除术或更大范围的手术。18例(51.4%)接受了辅助化疗,4例(11.4%)接受了辅助放疗,17例(48.6%)接受了辅助内分泌治疗。30例(85.7%)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全组均获得随访,5年总生存率83.4%。结论 加强对男性乳腺癌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并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非常重要。男性乳腺癌的诊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Meng FG  Zhang K  Mao GS  Wang ZC  Wu CY  Liu K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2):1549-155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CNS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P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类型以及治疗方法。结果单发病灶36例,多发病灶7例,共手术治疗47次。首发症状为颅内压增高22例(51.2%),肢体偏瘫、抽搐、语言障碍16例(37.2%),记忆力下降、意识情感障碍10例(23.3%)。脑脊液蛋白含量高于正常者66.7%(8/12)。B细胞型淋巴瘤40例(97.6%),T细胞型1例(2.4%)。Ki-67阳性表达指数42.8%±23.3%。结论CT、MRI及脑脊液检查是术前诊断PCNSL的重要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增高不能作为诊断PCNSL的依据。手术在于缓解症状和确定病变的病理类型,术后化疗加全脑放疗是治疗PCNSL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男性非淋菌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患者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的变迁,以了解本地区男性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病原培养法和PCR方法 对2007年1月~12月在我院门诊以泌尿生殖系统不适就诊的453例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标本进行UU和MH检测,同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并与2000年进行比较,对UU和MH的感染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0年131例支原体检测结果 中UU 46例占35.1%,MH 18例占13.7%,UU和MH混合感染者24例占18.3%;2007年453例支原体检测结果 中,UU 151例占33.3%,MH 60例占13.2%,UU和MH混合感染者78例占17.2%.2007年与2000年相比,男性泌尿生殖系统UU和MH对CRA和AZI的耐药率明显增高,对JOS的耐药率有所改善,而DOX和MIN的耐药率相对稳定;敏感性较高的依次是DOX、MIN和JOS.结论 UU和MH已成为男性非淋菌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的主要病原体且以UU为主.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的就医人数2007年比2000年显著增多,提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加强.2007年与2000年相比,UU、MH的感染率以及UU和MH的混合感染率虽然变化不大,但一段时间以来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UU和MH的耐药率较高,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其耐药性也随之改变.因此,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时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 选择敏感药物.DOX、MIN和JOS可作为本地区支原体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L)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PG-DLBL患者的临床病理κ料,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手术联合化疗组㈦单纯化疗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手术联合化疗17例,单纯化疗21例。两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联合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56%,单纯化疗组为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6)。单纯化疗组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手术联合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为94.1%,单纯化疗组为81.0%(P=0.233)。结论手术不应是PG-DLBL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手术方案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12例混合型肝癌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手术方案选择,根据随访结果应用SPSS 13.0软件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均误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混合型肝癌.其中男性10例(83.3%),女性2例(16.7%),年龄40~59岁,平均(51士6.3)岁.11例(91.7%)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10例(83.3%)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16.7% (2/12)的患者术前甲胎蛋白(AFP)阳性C>25 ng/ml),33.3%(3/10)的患者CA19-9阳性(>37 U/ml).在获得随访患者中,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6%、27.2%和9.1%.结论 混合型肝癌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惟一有效手段,但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