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增高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上的表现形式及两者关系。方法 :应用 SYSMEX K- 4 5 0 0型血细胞分析仪对 30例人工镜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正常的标本和 74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增高的标本进行检测 ,并对百分含量大小和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增高的白细胞直方图图形具有多样性 ,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直方图 12 5 fl左右的中间细胞峰区域并形成一个大小程度不等的峰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越大 ,中间细胞峰越高。结论 :掌握 SYSMEX K- 4 5 0 0型血细胞分析仪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增高的白细胞直方图特点 ,这对有重点选择推片进行人工镜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可有效提高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的检测效率及降低漏检率 ,对粗略估计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的正常与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增高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上的表现形式及两者关系.方法:应用SYSMEX K-4500型血细胞分析仪对30例人工镜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正常的标本和74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增高的标本进行检测,并对百分含量大小和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增高的白细胞直方图图形具有多样性,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直方图125fl左右的中间细胞峰区域并形成一个大小程度不等的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越大,中间细胞峰越高.结论:掌握SYSMEX K-4500型血细胞分析仪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增高的白细胞直方图特点,这对有重点选择推片进行人工镜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有效提高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的检测效率及降低漏检率,对粗略估计嗜酸性粒细胞百分含量的正常与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粘膜不同时期浸润的炎细胞的免疫表型及部分组织病理学指标的表达,为UC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UC活动组(59例)、非活动组(28例)及对照组CD20、CD45RO、CD68的表达,并分析各组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不典型增生的检出情况.结果:UC非活动组、活动组CD2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0%,明显高于对照组(17%)(P<0.05),CD6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82%,与对照组(7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活动组CD45RO阳性表达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83%)(P<0.05).UC活动组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为78%,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5),UC活动组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与非活动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胞免疫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在活动期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和体液免疫在UC病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能区分疾病严重程度;腺体的不典型增生与UC活动性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80例病人鼻息肉组织中炎性细胞的分布情况,探寻以嗜酸性粒细胞数目作为评估鼻息肉患者预后及治愈时间的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共80份鼻息肉标本,每份标本切片五张,HE染色,采用效果较好一张计数,每张HE染色切片随机选5个高倍镜视野(×400),手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数目,取其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根据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统计分析两组中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回顾性分析两组中患者的治愈好转率、治愈时间。结果两组间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后发现,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中性粒细胞最少。在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组织中淋巴细胞最多,嗜酸性粒细胞次之,中性粒细胞多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患者治愈好转率明显低于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治愈时间明显长于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嗜酸性粒细胞数与治愈时间呈正相关。结论大部分鼻息肉患者的病理组织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且嗜酸性粒细胞越多,治愈时间越长。同时嗜酸性粒细胞可作为评估鼻息肉患者预后及治愈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肝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27次肝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对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有所帮助.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27次肝活检标本.先常规病理诊断,分析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的病理形态特点.然后再随机计数每张病理切片中汇管区内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比较急性排斥反应与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平均嗜酸粒细胞数目/每个汇管区)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肝穿组织病理学表现依次是:(1)汇管区多量混合性炎细胞浸润;(2)汇管区嗜酸粒细胞浸润;(3)汇管区小叶间胆管炎症和破坏;(4)汇管区小叶间静脉内皮下炎细胞浸润;(5)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6)中央静脉内皮下炎细胞浸润;(7)胆汁淤积.每个汇管区内浸润的嗜酸粒细胞平均数目:无排斥反应为0.3;急性轻度排斥反应为2.8;急性中度排斥反应为14.5.汇管区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急性排斥反应越重,汇管区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越多(P=0.028).结论:嗜酸粒细胞在肝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难治性鼻窦炎鼻黏膜中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探究其与难治性鼻窦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正常鼻黏膜、30例慢性鼻窦炎组织和30例难治性鼻窦炎组织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检测各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各组CD83和CD11c表达情况,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差异统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测各组CD83和CD11c共表达与嗜酸性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难治性鼻窦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标志物CD83和CD11c的阳性表达与另外两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组CD83和CD11c共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难治性鼻窦炎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且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树突状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难治性鼻窦炎发生及发展中起着相互促进作用,进一步得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难治性鼻窦炎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以及诊疗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识别该病。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伴腹水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病理改变、治疗措施等。结果患儿因"反复呕吐半月余,腹痛2天"入院,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入院查外周血、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肠镜下黏膜活检病理提示结肠粘膜慢性炎伴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排除寄生虫感染等其他疾病后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治疗好转出院。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临床罕见且表现缺乏特异性,外周血、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以及内镜下多点活检等对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糖皮质激素对大多数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CD45+分子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80例,其中轻度活动期27例,中度活动期28例,重度活动期25例,健康对照组80例,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期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CD45+分子的百分含量,并进行比较以判断病情轻重。结果外周血CD4+CD45+T细胞表达含量,UC组为52.93%±3.64%,对照组为41.34%±2.94%,UC组高于对照组(t=-22.159,P<0.05);轻度活动期为50.99%±1.45%,中度活动期为52.66%±1.41%,重度活动期为55.18%±2.18%,中度活动期高于轻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高于中度活动期,各组间比较,F=39.850(P<0.05)。结论外周血CD4+CD45+T细胞表达含量,UC组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加重而明显增高,对临床诊断及判断病情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与传统涂片法+瑞氏染色法两种制片染色方案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痰标本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首先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分别检测40例嗜酸性粒细胞在5%-15%的的血液标本涂片,镜检嗜酸细胞比例,比较两种染色方法对嗜酸细胞检测准确度的差异。然后对92例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BALF或痰查找嗜酸性粒细胞的病例采用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与传统方法即单纯涂抹制片法和瑞氏染色法相比较,观察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对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效果。结果40例血涂片中,两种染色方案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准确度相当。BALF及痰标本涂片染色镜检时,传统涂片方法 +瑞氏染色法制作的涂片着色时间长(10-15 min),部分涂片标本存在脱落,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39.1%(36/92)。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着色时间短(约3 min),标本未见脱落,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为60.9%(56/92)。结论采用改良涂片法和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能有效缩短涂片染色时间,大大提高了BALF和痰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率,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更准确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Caspase-3的活性表达,探讨Caspase-3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120例作为试验对象,分别为2个月~1岁组45例,~2岁组35例,~3岁组40例;设健康体检婴幼儿30例作对照组,年龄4个月~3岁、、各试验组入选患儿均取空腹静脉抗凝血,分别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中Caspase-3活性表达的检测。结果: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嗜酸性粒细胞中Caspase-3活性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喘息性婴幼儿外周血中Caspase-3活性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由于某种因素抑制了凋亡因子的激活,引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减少从而导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相似文献   

11.
诱导痰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诱导痰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哮喘患者雾化吸入3%高渗盐水后取诱导痰,监测患者雾化前后症状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变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活性。结果:诱导后FEV1与诱导前FEV1比较轻度下降,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活性分别为(67.1±9.5)%和(79.9±10.5)%。结论:诱导痰检测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可行的检测气道炎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的变化,分析其数目变化与治疗疗效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 按照人组标准纳入研究对象共57例,其中哮喘患者32例,健康志愿者25例,采集外周静脉血,将所采集的样本进行离心处理后,用相应抗体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每100 μL外周血上清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的数目.哮喘组在正规抗哮喘治疗(以吸人型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为主)3个月后再次抽取相同体积的静脉血,检测血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数目.结果 哮喘组治疗前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数目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F =5.532 P=0.038;Z=-4.937,P=0.01),哮喘组治疗后与对照组间微粒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18,P=0.102).对哮喘组进行亚组分析,微粒数目在哮喘过敏组和非过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1,P=0.677;t =0.006,P =0.952),在哮喘治疗后良好控制组与未控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46),△微粒与△FEV1、△FEV1%、△Eos count、△FeNO、△ACT呈线性相关(r=-0.558,P=0.01;r=-0.453,P=0.005;r=0.625,P=0.01;r=0.313,P=0.041;r=-0.399,P=0.012).结论 哮喘患者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数目增多,治疗后微粒数目减少,动态监测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有助于哮喘控制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活动期和缓解期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变化.方法 选择14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和27例UC患者(活动期12例,缓解期15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受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应用罗氏Light 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检测PBMC中Foxp3 mRNA的含量.结果 UC活动期患者CD4+CD25+T细胞、CD+4T细胞的比例,CD4+CD25+T/CD+4T细胞比值及Foxp3 mRNA含量与正常时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缓解期患者CD4+CD25+T细胞、CD+4T细胞的比例及Foxp3 mRN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CD25+T/CD+4T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和Foxp3 mRN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者,可见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改变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4-8
目的了解重庆及周边地区儿童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构成。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住院的重庆及周边地区患者(非新生儿),其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5×109/L且百分比大于5%共317例,分析儿童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构成。结果 317例患者中,明确病因291例(91.8%),不明原因26例(8.2%),明确病因中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259例(89.0%),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克隆性)29例(10.0%),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3例(1.0%)。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感染性疾病217例,其中寄生虫感染190例(肺吸虫感染184例)、细菌感染17例、隐球菌4例、病毒3例、结核2例、支原体1例;非感染性疾病42例,其中过敏反应性疾病22例、免疫缺陷病10例、嗜酸性胃肠炎4例、实体肿瘤3例、胆道疾病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1例。结论重庆及周边地区儿童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以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肺吸虫病)最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和过敏反应性疾病次之,仍需考虑隐球菌、结核等特殊病原感染以及嗜酸性胃肠炎、免疫缺陷病等少见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方法:对54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26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血细胞记数仪测定血小板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P-选择素(CD62p).结果:①血小板计数:活动期UC患者血小板计数[(212.2±97.6)×109/L]明显高于缓解期[(168.7±67.8)×109/L]和对照组[(166.8±81.4)×109/L](P<0.01);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②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3.9±1.2%)和缓解期(8.6±2.1%)患者组比较,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选择素(13.3±3.4)%显著升高(P<0.01),缓解期患者P.选择素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在活动期UC患者中,对于不同的病情程度,血小板计数与P-选择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对评价病情活动性与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7C(IL-17C)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6月间行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s)患者的鼻息肉标本50例(鼻息肉组),同时收集同期住院行鼻中隔成形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中鼻甲黏膜标本10例(对照组).根据HE染色结果再将鼻息肉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L-17C在鼻息肉组及对照组标本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鼻息肉组50例中嗜酸性粒细胞型24例(48.0%),非嗜酸性粒细胞型26例(52.0%);IL-17C主要在鼻息肉组织的上皮细胞中表达.鼻息肉组IL-17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组中的IL-17C阳性表达率为87.5%,非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组为73.1%,对照组为20.0%,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7C在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的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评分明显高于非嗜酸性粒细胞型(P<0.05).[结论] IL-17C是参与CRSwNPs发病的重要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鼻息肉标本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鼻息肉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28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复查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c.T 5 diff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30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比值<8.0%的血标本,120例比值>8.0%的血标本,同时进行血涂片染色镜检,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36.5%的血标本与血涂片染色镜检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c.T 5 diff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准确可靠,且具有精密度好、检测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对2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13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和正常对照组30例用FACSCAN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栓素B2(TXB2)。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PAC-1、CD62P均较缓解期和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活动期UC患者血浆TXB2较缓解期UC患者和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患者PAC-1、CD62P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TXB2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CD62P及TXB2与病情程度有关(P<0.05)。结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PAC-1、CD62P是溃疡性结肠炎较特异的指标,TXB2影响血液高凝状态,抗血小板药物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2011年7月~2011年9月收集本院100例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患者标本,与随机抽取的50例正常全血标本一起,在SysmexXT-1800i全血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并制作血涂片,然后瑞姬氏染色经显微镜分类计数;同时采用嗜酸性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