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与KD患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和血沉、IgA、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相关性。探讨IL-21水平与KD的发病的关系,研究KD的发病机制,为KD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从而加强对川崎病心血管及靶器官的保护。方法选取符合2002年修订的KD诊断标准KD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IL-21水平,同时行心脏超声及其他免疫指标检测,并与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KD患者血清IL-21明显高于正常患儿,特别急性期及冠脉损伤组更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KD患儿血清IL-21水平与ESR及IgA,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存在明显正相关(r=0.621,P<0.05;r=0.502,P<0.05;r=0.583,P<0.05)。结论 KD患儿血清IL-2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急性期血清IL-21水平与ESR、IgA、冠状动脉扩张程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说明血清IL-21水平与川崎病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且在川崎病冠状动脉变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琨  段炤 《江西医药》2013,(12):1133-1134
目的:探讨急性川崎病患儿血清中IL-21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川崎病患儿,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L-21水平。选取40例正常同年龄小儿对照。结果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IL-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伴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IL-21水平较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IL-21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存在明显正相关(r=0.497,P<0.05)。结论 IL-21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生发展,在川崎病冠状动脉变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川崎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10、IL-18在川崎病(KD)患儿血清中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意义。方法选取80例KD患者,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L-10、IL-18浓度;选取60例正常同年龄入选对照组,检测血清中的IL-10、IL-18浓度,与KD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KD患儿血清IL-10、IL-1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AL患儿IL-10、IL-18水平较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IL-18在KD患儿明显增高,而在CAL患儿增高更为明显,IL-10、IL-18可作为预测川崎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KD病的2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及恢复早期血小板数(PLT)、CRP、IgG、IgA、IgM水平,并在急性期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KD患儿在急性发病时血清CRP、IgG、IgM和PLT水平明显升高,恢复后CRP、IgG、IgM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PLT在恢复早期较急性期升高更显著;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血清CRP、IgG、和IgM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而冠状动脉异常患儿与无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IgG和IgM、PLT计数变化对KD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可否以血小板计数变化程度来判断病情恢复程度和预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008年3月至9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收治并确诊为KD的住院患儿4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16例),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4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另以20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PP水平。结果KD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PP含量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急性期和恢复期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急性期CAL组TPP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CAL组TPP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急性期TPP含量与冠状动脉扩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和P值分别为r=0.825,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中TPP浓度升高可能反映了KD患儿血液存在血栓前高凝状态,其含量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的损伤及其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孙谦 《中国当代医药》2023,(27):110-113
目的 探究白介素-6(IL-6)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的60例健康体检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血清IL-6水平,分析观察组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IL-6表达变化情况,根据患儿有无冠脉损伤分为冠脉损伤组与非冠脉损伤组,根据患儿有无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各组IL-6表达情况,分析IL-6对川崎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IL-6水平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损伤组IL-6水平高于非冠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IL-6水平高于非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诊断小儿川崎病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63%、89.45%。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最大内径与急性期、恢复期IL-6水平呈正相关(r=0.426、0.616,P<0.05)。结论 IL-6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呈高表达,与患儿疾病状...  相似文献   

7.
段炤  邹峥 《江西医药》2011,46(11):981-985
目的探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清IL-17及IL-10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1例急性期及亚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7及IL-10的水平,并与同期22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急性期、亚急性期KD患儿组血清IL-17及IL-1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期KD患儿组血清IL-17及IL-10水平均高于亚急性期KD患儿组(P〈0.01);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7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630,P〈0.05)。亚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7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负相关。(r=-0.810,P〈0.05)。结论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7水平和IL-10水平均明显增高,亚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7水平显著下降,而亚急性期血清IL—10水平虽较急性期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IL-17是一种强的促炎细胞因子,而IL-10是一种抑炎细胞因子,二者血清水平的变化提示它们分别在KD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重要作用。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血清IL-17和IL-10的水平为K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血浆内皮素(ET)的改变,并了解此改变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技术,检测34例确诊为KD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ET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KD患儿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并比较冠状动脉扩张组与不伴冠状动脉扩张组的ET水平。结果:34例KD患儿急性期的ET-1为(84.52±18.75)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4.9 5±13.5 1)pg/mL](P<0.001),伴冠状动脉扩张组ET-1(99.95±15.60)pg/mL,明显高于不伴冠状动脉扩张组[(78.97±16.76)pg/mL](P<0.05)。结论:ED急性期ET-1增高。ET-1可能参与了ED冠状动脉扩张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在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前后的变化及其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KD(n=40)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n=26)患儿血清cTnI、肌酸激酶(CK)的浓度。结果 KD组血清cTnI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K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VIG治疗后CTnI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 CTnI对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损害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 natriuretie peptide,NT-proBNP)水平,探讨NT-proBNP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收集的58例KD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典型KD组45例,不完全KD组13例,另选择18例年龄匹配的发热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对照组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KD组(包括典型KD组和不完全KD组)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典型KD组和不完全KD组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KD患儿恢复期血浆NT-proBNP水平较急性期显著下降(P<0.05)。冠脉损伤组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冠脉损伤组(P<0.05)。结论 KD(包括不典型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尤其当存在冠状动脉损伤时升高更明显。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对KD的诊断,尤其是不典型KD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浆NT-proBNP水平异常升高对预测冠脉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因胸痛入院的患者90例分为ACS 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院择日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以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病变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TGF-β1和CTGF水平.结果:ACS组的TGF-β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CS组的CT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与TGF-β1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支病变组和2支病变组均低于1支病变组(均P<0.0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与血清CTGF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支病变组和2支病变组均高于1支病变组(均P<0.05);血清TGF-β1浓度与Gensini评分间呈负相关(r=-0.096,P<0.05),血清CTGF浓度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139,P<0.05).结论:TGF-β1是ACS的保护因子,能够增加斑块稳定性和抑制斑块狭窄,CTGF与病变程度相关,能够参与冠脉狭窄形成和加重斑块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62例川崎病患儿按照超声心电图显示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28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3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儿童6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儿童的血脂水平及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损害组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总胆固醇(TC)水平分别为(5.32±1.74) mmol/L、(5.24±1.67) mmol/L、甘油三酯(TG)分别为(1.67±0.79) mmol/L、( 1.74±0.6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2.87±1.14) mmoL/L、(2.72±1.08) m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8±1.28)mmoL/L、(1.12±0.56) mmol/L、(2.37±1.06)mmol/L(t=1.70、1.66、1.71,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为(1.03±0.31、1.08±0.57)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5±0.92) mmol/L(t=1.54,P<0.05).经过治疗后,非冠状动脉损害组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t=1.76、1.88、1.72,均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t=1.90,P<0.05);冠状动脉损害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存在着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动态监测患儿血脂水平变化可作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ACS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S)水平,分析其与不同临床表型、冠脉病变、GRACE评分的统计学意义,探讨CatS在ACS患者临床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纳入在本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337例为研究对象,另取30例健康体检且DSCT正常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入组病例均检测血清CatS浓度。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CatS水平在ACS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差异,比较与ACS患者冠脉病变、Killip分级、GRACE评分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Cat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各亚组间比较,CysC浓度不同,不稳定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各组CatS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tS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Killip分级、GRACE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组织蛋白酶S与ACS患者临床危险分层密切相关,监测其水平有利于为ACS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及炎症因子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 13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DM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DN1组)及临床糖尿病肾病组(DN2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FC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UAER及sP-selectin。结果糖尿病病程、CRP、IL-6、UAER及sP-selectin在DM、DN1、DN23组间依次递增,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CP的水平在DM、DN1、DN23组间依次递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sP-se-lectin与糖尿病病程、LDL-C、CRP、IL-6、UAER呈正相关(r=0.17,P<0.05;r=0.23,P<0.05;r=0.39,P<0.05;r=0.31,P<0.05;r=0.56,P<0.05);与FCP呈负相关(r=-0.3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CP、IL-6、UAER是sP-selectin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可溶性P-选择素与CRP、IL-6及LDL-C、FCP等一起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87例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bA1c,根据住院期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冠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评分)统计冠脉狭窄程度,作为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结果:冠心病组的HbA1c水平较非冠心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冠心病组HbA1c的水平逐渐升高(P<0.05);随着Gensini评分的增高,冠心病组HbA1c的水平也逐渐增高(P<0.01)。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HbA1c呈正相关性(r=0.44,P<0.01);Gensini评分与HbA1c呈正相关性(r=0.46,P<0.01)。结论:检测HbA1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孙文闻  巩路 《天津医药》2006,34(4):236-23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绝经后女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egren's syndrome,pSS)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1例绝经后pSS患者(患者组)和21例绝经后健康女性(对照组)血清及唾液中IL-6水平,并依本院常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IgG、IgA、IgM和血沉(ESR)。结果:患者组血清及唾液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血清及唾液IL-6水平与血清IgG、ESR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分别为0.699,0.757和0.546,0.544,t分别为4.261,5.050和2.841,2.826,P〈0.01或P〈0.05),与血清IgA、IgM水平无直线关系(r分别为0.392,0.412和0.393,0.291,t分别为1.857,1.971和1.863,1.326,P〉0.05)。患者组血清IL-6与唾液IL-6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649,t=3.718,P〈0.01)。结论:IL-6可能主要通过诱导IgG的合成和分泌参与pSS的发病及进展,唾液IL-6水平可反映血清IL-6水平,用于评估病情活动性。  相似文献   

17.
樊宗成 《安徽医药》2014,18(3):541-543
目的 研究炎性细胞、尿酸、胆红素含量与冠脉病变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冠脉病变患者按照病变程度不同分为A组(单支病变21例)、B组(双支病变18例)、C组(三支及以上病变11例)三组,另选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的13例为D组,通过实验室检查方法和冠脉造影方法统计相关指标并利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与冠脉病变的相关关系.结果 C组患者体内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A、B、D三组(P<0.05),而甘油三酯与尿酸水平明显高于A、B、D三组(P<0.05);C组患者体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明显高于A、B、D三组(P<0.05).结论 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越重(表现为冠脉分支病变数目多),其甘油三酯、尿酸、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越高,而胆红素水平越低,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及肝功能、HCV-RNA,探讨血清IL-21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各项参数及HCV-RNA的关系,研究IL-21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21的水平。同时检测患者HCV-RNA、肝功能等指标,并与患者的其他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LT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且其血清IL-21水平与ALT、AST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47,P〈0.01;r=0.591,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HCV-R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L-21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炎症密切相关,是反应慢性丙型肝炎炎症程度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