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冈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为渗出型AMD并首次接受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的患者32例(41眼),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彩色眼底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后采用PDT(光辐射率600 mW/cm2,光能量50 J/cm2,光照时间83 s)治疗,48-72 h后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5 mg(0.05 ml),随后根据每个月检查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治疗,重复治疗时单独注射Ranibizumab 0.5 mg,或联合PDT,或单独PD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视力(ETDRS字母数)、视网膜厚度,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情况进行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随诊12-39个月.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9.1个字母(t=-4.1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0±1.1)次/眼,重复PDT治疗(0.2±0.8)次/眼.末次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8.9个字母(t=-3.7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7±1.2)次/眼,重复PDT治疗(0.3±0.7)次/眼.9眼(22%)CNV渗漏完全停止,27眼(66%)渗漏范围减少,3眼(7%)无明显变化或范围扩大,2眼(5%)有新病灶发生.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19.11μm(t=4.419,P<0.01).并发症与单独Ranibizumab或PDT治疗相比无增加.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的46例患者5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渗出型AMD后,采用10 mg/ml的 ranibizumab 0.05 ml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每一个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随后根据每一个月的检查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再次注射。52只眼共注射214次,每一只眼注射2~6次,平均注射4.12次。随访观察12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12个月,52只眼ETDRS视力表的平均字母数是37.8个,较治疗前提高11.4个(t=-3.475,P<0.01)。CNV病灶渗漏完全停止11只眼,占21.2%;渗漏范围明显减少34只眼,占65.4%;渗漏无明显变化者4只眼,占7.7%;病灶增大2只眼,占3.8%;新病灶出现1只眼,占1.9%。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平均值为187.50 μm ,较治疗前下降122.80 μm(t=4.593,P<0.01)。结论 按治疗方案进行的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 方法 经视力、眼压、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或(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21例渗出型AMD 患者的21只眼纳入治疗。 患者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6例6只眼。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686岁。矫正视力:数 指/10 cm~0.9,logMAR视力为0.89±0.21。病程10 d~2年。平均眼压(14.96±2.65 )mm Hg(1 mm Hg=0.133 kPa)。CNV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FFA或(和)ICGA检查均 有明显的荧光素渗漏;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28.45±18.54) μm。PDT治疗按照 PDT治疗AMD(TAP)研究组和维替泊芬PDT治疗(VIP)研究组的方法进行。3 d后在表面麻醉下给予1.5 mg 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后第1、3、6、12个月随访。 结果 末次随访时,矫正视力:数指/10 cm~1.5,logMAR视力为0.42±0.18,与治疗前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视力提高4行以上者6只眼,占 28.57%;提高2~4行者9只眼, 占42.86%;视力稳定或波动在1行以内者6只眼,占28.57% ;无视力下降者。治疗后平均眼压(15.20±2.41)mm Hg,与治疗前平均眼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或(和)ICGA检查CNV完全闭合13只眼,占61.90%;大部分闭合8只眼,占38.10%。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157.67±19.32)μm,与手术前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AMD的CNV疗效较好,能较明显提高视力 ,促使CNV渗漏停止或减轻,促使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安全性高。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64-167)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经临床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54例5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30例30只眼;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2.57±7.06)岁;病程6 d~3个月.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DTRS)视力表行EDTRS视力检查,同时行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患眼治疗前BCVA眼前手动~0.6,EDTRS视力平均字母数为(32.00±16.41)个.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平均值为(337.31±76.91) μm.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 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15.56±6.54)个月.首次治疗后第1个月随访检查时如发现CNV病灶扩大或有新发CNV病灶,则行再次注射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BCVA、ETDRS视力、CRT及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 首次治疗后1个月,ETDRS视力平均字母数为(48.81±16.96)个,较治疗前平均字母数增加16.81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91,P<0.01).视力增加>15个字母者25只眼,占46.30%;视力减少≥1个字母者2只眼,占3.70%.OCT检查显示,CRT平均值为(227.67±91.41)μm,与治疗前CRT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1,P<0.01).末次随访检查时,患眼注射次数1~4次,平均注射次数(1.59±0.71)次.ETDRS视力平均字母数为(49.20±16.60)个,较治疗前平均字母数增加17.20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90,P<0.01).视力增加>15个字母者27只眼,占50.00%;视力减少≥1个字母者3只眼,占5.56%.OCT检查显示,CRT平均值为(227.69±89.30) μm,与治疗前CRT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2,P<0.01).CNV渗漏完全停止者35只眼,占64.81%;渗漏范围减少者11只眼,占20.37%;渗漏无明显变化或范围扩大者6只眼,占11.11%;出现新病灶者2只眼,占3.70%.随访中未见与注射及药物有关的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ICNV安全有效,可提高患眼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病理性近视CNV患者34例34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量矫正视力,同时行眼压、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治疗前患眼EDTRS视力表视力0~69个字母,平均视力(33.85±14.67)个字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210~543 μm,平均CMT(293.41±79.45) μ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治疗后每1个月随访1次.随访3~12个月,中位数7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及CMT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眼平均玻璃体腔注射1.68次.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13.50±9.94)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P=0.00);CMT降低(71.14±72.2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0).随访期间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CNV视力预后较好,病灶水肿消退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四年临床观察总结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目的 总结4年来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以评价PDT的长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73例经双目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渗出型AMD患者的9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视力、眼底像、FFA、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的变化。73例患者平均年龄67.8岁,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数指/10 cm~1.0。95只眼PDT平均治疗次数为1.5次,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39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1.1%;51只眼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53.7%;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5.3% 。所有患眼眼底出血和渗出均减轻。FFA或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58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完全停止,转为瘢痕期,占61.05%;6只眼CNV部分闭合, 占6.32%;22只眼CNV小部分闭合,占23.16%;9只眼CNV复发,占9.47%。早期AMD患者12只眼经过1次PDT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0.6~1.5,CNV完全闭合,OCT检查显示黄斑区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消失。随访时间最长达4年,未见有复发,视力保持稳定。 结论 单次和重复PDT治疗渗出型AMD长期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对于早期渗出型AMD患者微小典型性CNV,单次PDT治疗可以使其完全封闭,使患者视力保持在较好的水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75-279)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临床确诊为PCV的患者24例2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检查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组视力表进行。患者治疗前平均视力为(33.41±19.43)个字母,平均黄斑视网膜厚度(CRT)为(343.63±88.60) μm。所有患者先行常规PDT治疗,72 h后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根据检查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重复行单独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1个月。观察统计每只眼的平均治疗次数、患者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和CRT的变化,以及黄斑区出血及渗出、PCV病灶的渗漏情况。结果 每只眼平均重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次数为(2.8±1.6)次,平均重复联合治疗次数为(0.4±0.5)次。所有患眼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和全身不良反应。末次随访时,患眼视力为(44.21±17.24)个字母,较治疗前平均提高10.8个字母。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P<0.01)。24只眼中,视力提高11只眼,占45.8%;视力稳定13只眼,占54.2%。眼底检查发现,黄斑区出血、渗出完全吸收7只眼,占29.2%;黄斑区出血、渗出明显减轻17只眼,占70.8%。FFA及ICGA检查发现,荧光渗漏停止17只眼,占70.8%;仍有轻微荧光渗漏7只眼,占29.2%。OCT检查发现,视网膜下积液消退19只眼,占79.2%;视网膜下积液减轻5只眼,占20.8%。患者平均CRT为(171.33±38.06) μm,较治疗前平均降低172.30 μm。治疗前后平均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6,P<0.05)。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PCV安全有效,可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停止或减少PCV病灶渗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 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患者28例3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典型性为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5只眼,轻微典型性CNV者9只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显示黄斑区视网膜下液(SRF) 11只眼,视网膜内液(IRF) 23只眼.所有患者常规行PDT治疗后3~7 d再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治疗后每1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OCT检查.OCT检查发现SRF和(或)IRF增多,或连续注射2次后,积液较上次随访无明显变化,但视力下降≥1行者行再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若无视网膜积液者,或连续2次复查显示积液较上次随访无明显变化,且视力无下降者停止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患眼的视力变化情况、视网膜厚度变化和bevacizumab注射次数.分析治疗后视力的相关影响因素,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与CNV类型、治疗后视网膜是否有积液之间的关系;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次数与CNV类型、SRF、IRF之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后6个月,患眼平均BCVA (44.9±21.3)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9.4±10.2)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8,P<0.01).患眼平均CRT为(177.1±95.8) μm,较治疗前下降(184.6±214.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0,P<0.01).患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总次数为63次,平均注射次数为(1.9±0.9)次.治疗后6个月的视力仅与治疗前视力相关(r=0.802,P<0.01);与治疗前病灶大小(r=-0.183)、视网膜厚度(r=-0.089)、CNV分型(r=0.053)和OCT积液分型(r=0.139)均无相关性(P>0.05).SRF患眼治疗后BCVA的变化多于IRF患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P=0.035).CNV类型(t=-0.076)、治疗后有无积液(t=l.159)与治疗后BCVA的变化无关(P>0.05).治疗后CRT变化与CNV类型(t=-1.028)、OCT积液分型(t=-0.020)无关(P>0.05).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的次数与CNV类型(Z=-1.505)、OCT积液分型(Z=-0.237)及治疗后视网膜是否有积液(Z=-1.194)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AMD可短期内提高患眼视力,降低患眼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有无伴发黄斑囊样水肿(CME)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并接受PDT治疗的的44例患者54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CNV伴黄斑CME者16例21只眼,不伴CME者28例33只眼。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采用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查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水肿和黄斑中心小凹处层间厚度(BFT)。治疗后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8.3个月。结果 末次随访时,伴CME组ETDRS字母数为(29.429±17.907)个,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9,P=0.701);OCT检查显示BFT为(316.429±77.161) 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6,P=0.019)。不伴CME组ETDRS字母数为(48.121±17.911)个,OCT检查显示BFT为(244.667±37.619) 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4,6.880;P=0.002,0.000)。两组间治疗前后ETDRS视力提高字母数和BFT提高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4,2.212;P=0.033,0.031)。结论 PDT治疗渗出型AMD CNV不伴CME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CNV伴CME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 mab治疗复发的特 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复发的特发性CNV患者20例21只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的临床随访观察资料。患者中以往曾行光动力疗法 (PDT) 治疗者12例13只眼,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者8例8只眼。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经平坦部玻璃体腔注射0.05 ml Bevacizumaab(1.25 mg)。治疗后2周,1、3、6个月时复诊 , 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 检查结果。随访期内发现复发者,再行同样方法的注射治疗。 结果 14只眼视力提高超过1 行,占66.7%;5只眼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23.8%;2只眼视力下降,占9.5%。17只眼CNV完全闭合,占81.0%;4只眼CNV部分闭合,占19.0%。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115 μm。随访期内,3只眼行第2次注射治疗,占14.3%;4只眼注射治疗后眼压升高,占19.0%.平均眼 压为26.7 mm Hg(1 mm Hg=0.133 kPa),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PDT或TTT治疗后复发的特发性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仍然可以减轻渗漏和黄斑水肿,部分患者可以明显提高视力。除部分患者眼压波动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68-17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 CEC)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图像特征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对渗出型AMD 患者22例23只眼,CEC患者19例20只眼进行OCT检测,应用OCT软件进行CNV大小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测量并分析两者与视力的关系。结果CNV的OCT 图像主要表现有:单纯性CNV、CNV伴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和CNV伴脉络膜视网膜渗出(可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及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渗出型AMD的CNV以CNV伴脉络膜视网膜渗出为主,有13只眼,占56.52%,其CNV累及范围较大;CEC的CNV以单纯性CNV为主,有18只眼,占90.00 %,其CNV累及范围相对较小。两组患者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呈负相关( γ=-0.521,P=0.001)。结论渗出型AMD与CEC其CNV具有不同的OCT 形态特征,CNV累及范围也有差异。(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99-30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眼底血管样条纹(AS)并发CNV的临床特征,探讨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AS合并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1例(42眼)AS的临床资料,包括BCVA、眼底表现、FFA、ICGA以及OCT。其中18例(22眼)合并黄斑CNV,先采用PDT治疗,3 d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定期随访,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时如发现视力下降、黄斑区出现新病灶、视网膜下或层间积液、CNV活动性病变,则重复玻璃体腔注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双眼发病,仅5例(24%)合并全身病变,男性为主(76%),其中18例(86%)继发黄斑CNV,BCVA显著低于病变未侵及黄斑者。联合治疗的22眼末次随访时BCVA较治疗前提高10.4个字母;OCT示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从基线的(338.4±55.2)μm降至(212.6±36.2)μm;FFA(ICGA)显示15眼(68%)CNV完全闭合,渗漏消失,5眼呈瘢痕染色。所有患者接受1次PDT,平均玻璃体腔注射次数3.2次。1例PDT后出现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出血吸收,5例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4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均完全恢复,无其他明显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眼底AS具有特殊的眼底表现,FFA(ICGA)有助于明确诊断,相当比例的患者可继发黄斑部CNV。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能有效控制AS合并黄斑病变的病情进展,显著改善患者视功能,减少CNV渗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21例(31眼)渗出性AMD患者PDT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主要以视力、FFA及(或)ICGA、OCT的改变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性AMD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3眼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占41.9%;14眼视力稳定不变(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45.2%;4眼视力下降2行,占12.9%。大部分患眼于PDT治疗后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1周,16眼CNV的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8眼渗漏完全停止。OCT检查显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以及神经上皮脱离好转。5例6眼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变大,1例1眼发生黄斑部再次大面积出血,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任何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渗出性AMD的CNV,PDT治疗对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短期内有轻度影响,对视力无损害。  相似文献   

14.
田晓燕  刘涛  魏静  陈萌  朱磊  徐佩 《眼科新进展》2014,(11):1062-1064
目的 观察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经眼科相关检查确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32例34眼,均接受Ranibizumab(10mg?mL-1) 0.05mL玻璃体内注射,22眼采用1+PRN方案,另12只较为严重眼行3+PRN方案注射,使用国际标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DTRS)视力表检查,术前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OCT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随访3~11个月,分别于术后1周、2周、1个月、以后每个月观察黄斑OCT、视力、眼压,必要时查FFA、ICGA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眼注射(2.17±1.05)次,随访3个月、6个月时ETDRS视力分别为(34.37±12.75)个字母、(38.06±11.38)个字母,较治疗前分别提高(5.63±3.17)个字母、(9.27±5.01)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治疗后1个月,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基底部宽度、高度分别为(2001.83±90.71)μm、(347.23±63.73)μm,与治疗前(385.63±92.5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治疗后1个月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336.90±82.11),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及眼部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治疗能明显缩小病灶,消退黄斑水肿,相应改善视功能,OCT检查测量CNV生物学参数具有无创、安全可靠、简单易行的优点,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5.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 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确诊的16例渗出型AMD患者的19只患眼作OCT检查,其中4例6只眼并进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对其彩色眼底像、FFA、ICGA和OCT图像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与FFA、ICGA检查结果比较,AMD患眼的OCT改变主要有:①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和层间水肿11只眼;②视网膜层间出血2只眼;③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5只眼;④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0只眼;⑤瘢痕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4只眼;⑥纤维血管膜性色素上皮脱离和隐匿型 CNV 12只眼。 结论 OCT从断面上观察和诊断渗出型AMD病变,对FFA、ICGA有补充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20-22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与湿性老年黄斑变性(AMD)临床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分析已确诊的PCV及湿性AMD的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PCV15例,年龄48-70岁,平均62.3岁;湿性AMD38例,年龄50-80岁,平均65.8岁。PCV患者眼底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桔红色结节样病灶分别为11只眼(73.3%)、6只眼(40%)、4只眼(26.7%);AMD患者45只眼中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青灰色病灶、瘢痕形成分别为25只眼(55.6%)、18只眼(40.0%)、20只眼(44.4%)、3只眼(6.77%)。FFA显示PCV患眼脉络膜息肉状结构、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浆液性PED分别为1只眼(6.7%)、7只眼(46.7%)、2只眼(13.3%),ICGA均可见息肉状扩张病灶(100%);FFA显示AMD患眼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PED分别为5只眼(11.1%)、14只眼(31.1%),ICGA显示CNV23只眼(51.1%),均未见息肉状结构。PCV的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内层呈穹窿状向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其下见结节状改变;AMD则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呈局部梭形或不规则强反射带。结论PCV与湿性AMD不尽相同,可能是AMD的另一种特殊类型,治疗可能应有所不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眼底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特征的异同。 方法 回顾分析34例(36只眼)典型性CNV患者的FFA和ICGA检查资料,并将FFA与ICG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FFA显示典型性CNV的早期形态,在15只AMD患眼中有3只眼呈绒团状或车辐状轮廓,占20%;7只病理性近视患眼中有5只眼呈绒团状,占71.4%;14只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有9只眼呈绒团状,占64.3%。36只典型性CNV患眼,ICGA显示清楚的CNV20只眼,占55.6%;ICGA显示欠清楚的CNV15只眼,占41.6%;ICGA未能发现CNV的1只眼,占2.8%;ICGA可显示FFA不能显示的滋养血管6只眼,占16.7%。 结论 典型性CNV的FFA早期形态,AMD中多呈不规则形,而病理性近视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绒团状居多。ICGA显示典型性CNV的轮廓边界不如FFA清楚,但可发现FFA显示不出的滋养血管。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17-219)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IV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效果,分析治疗无效的原因.方法 开放性、单一治疗组的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的17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确诊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行第1次IVB治疗.此后第6、12、24、36、48周分别行第2、3、4、5、6次IVB治疗.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眼底照相、OCT检查,于治疗前及第6、24、52周行FFA和ICGA检查.以末次随访患者BCVA所见字母数增加、不变或减少<5个为治疗有效,字母数减少≥5个为治疗无效;观察其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治疗无效患眼治疗前后OCT测得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病变最大处视网膜厚度( MRT)变化以及FFA和ICGA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 18只眼中,有效12只眼,占66.67%;无效6只眼,占33.33%.无效眼治疗前平均CMT、MRT为506.83、635.33μtm,治疗后平均CMT、MRT为446.17、563.67 μm;治疗后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60.67、71.67 μ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2,-0.943;P=0.116,0.345).FFA及ICGA检查发现,治疗无效的6只眼中,3只眼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区域内,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病灶反复活动,第6次治疗后病灶均出现大片状瘢痕化.另3只眼在第3次治疗后黄斑区病灶面积扩大,荧光渗漏,CNV呈花环样;第6次治疗后,黄斑区荧光渗漏较第3次治疗后减轻,部分病灶瘢痕化.OCT检查发现,治疗无效眼神经上皮脱离减轻,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光带较治疗前光滑,但仍有增厚、隆起,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结论 IVB治疗渗出型AMD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治疗无效的原因可能与CNV活动性强、病灶范围扩大以及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区域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