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分析30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表明痴呆的程度和临床表现与梗塞灶的部位、大小及伴发脑萎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明显(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等)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综合征[1,2].目前较为统一的意见是VCI包括3个内容[3~6]: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 )、AD伴血管病变(即混合性痴呆,mixed AD/VD).与血管性痴呆相比,其内涵有了扩展,认知障碍不强调记忆力损害,只要有某些认知领域的功能下降,即使没有记忆力减退,仍然可定性为认知障碍;同时,"血管性"不特指脑出血或梗死,还包括各种可能影响脑功能的心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3.
已证实 Alzheimer 病(AD)有各种免疫异常,包括免疫调节缺陷伴(或)自身免疫缺陷,本文研究 AD和血管性痴呆(VD)血清中非中枢神经组织的自身抗体,并以此来推测脑组织的自身免疫过程。40名年龄匹配受试者,10例为 AD 组;10例为AD 伴脑血管病组(AD-CVD);10例为 VD 组;10例为非痴呆对照组。受试者均作临床基础性疾病检查、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患病率为324/10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社会人群的老龄化,V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研究表明VD是一种可防治性的疾病,早期发现并干预危险因素可减少或延缓VD的发生。现将我院诊治的老年VD患者40例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脑脊液中生长抑素(SS)含量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P300PL)的变化和意义,并探讨脑脊液(CSF)中SS含量与痴呆的发病部位及痴呆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VD患者50例为VD组,同期选择无认知障碍的脑梗死患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P300PL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CSF中SS含量。结果 1VD组患者CSF中SS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300PL显著延长(P0.05);2VD组患者CSF中SS含量与MMSE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514,P0.01),与P300PL呈负相关(r=-0.892,P0.01);3发生于额叶皮层、海马、颞叶皮层、丘脑、纹状体等部位的脑梗死患者脑脊液SS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1VD患者CSF中SS含量明显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相一致,脑内SS含量降低可能是脑梗死患者出现痴呆的原因之一。2CSF中SS含量降低与VD患者脑梗死的发病部位有一定相关性。3VD患者P300PL显著延长可作为评定VD客观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31例,脑血管病急性期后,根据神经认知行为量表评分分为VCI组(82例)和对照组(149例),对2组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血管病所致损伤(包括急性病变、陈旧病变及腔隙灶)的部位、大小及损伤结构的总数进行比较。结果VCI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腔隙性脑血管病、大面积病变及双侧大脑半球的病变与VCI的发病有关;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脑萎缩不是VCI直接的危险因素。除基底节损伤外,脑血管病其他损伤均与VCI发病无关。结论VCI是一种与隐匿性脑血管病高度相关的老年性疾病,大面积病变及双侧大脑半球的病变会加重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龚文苹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2):96-98,I0001
<正>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所有由血管性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Wentzel提出标准诊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和血管性无痴呆型认知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CIND)。按病灶部位分类可分为皮层型、皮层下型和多发梗死型,其中皮层下型又可以分为皮层下关键部位梗死型、皮层下小血管型。皮层下关键部位主要为丘脑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2 5 8例资料完整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了 3个月随访评价 ,包括临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测试 ,对研究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 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脑卒中后痴呆发生率为 32 2 %。经分析筛选出多灶病变、左侧及双侧病变、脑萎缩、年龄、高血压、以往脑血管病病史、大面积出血或梗死 8个因素为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由多种因素决定 ,它不仅与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及发病次数有关 ,亦与脑卒中患者基础脑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轻一中度血管性痴呆患的头部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分布特征。方法 45例符合国立神经和中风研究会标准(NINDS-AIREN)及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Ⅲ—R)的轻一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行头部MRI或CT检查及简易痴呆量表(MMSE)、韦氏记忆量表(WMS)、总体衰退量表(GD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等神经心理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小血管病变所致痴呆占69%,大血管病变所致痴呆占31%。其中以大脑后动脉分布区血管病变最多(6例)。大血管分布区病变的图形认知分数明显低于小血管病变。结论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有求治要求的轻一中度血管性痴呆患中,以皮层下多发性梗死最常见;枕叶梗死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皮层下缺血所致不同阶段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Hachinski缺血量表(HIS)7分的患者。利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为筛查量表,MMSE≥27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把MMSE27分的患者,综合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和临床诊断结果分为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组(VCIND组)和血管性痴呆(VD)组。采用Clox、ADAS-Cog、ADL对47例皮层下VCI患者和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测量。结果 1VCIND组患者较对照组MMSE、Clox1评分下降,ADAS-Cog总分上升(P0.01或P0.05)。VD患者较VCIND组、对照组患者MMSE、Clox1、Clox2评分下降,ADAS-Cog总分、ADL评分上升(P0.01或P0.05)。2ADAS-Cog各项评分比较,VCIND组物体命名、服从指令、结构性练习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D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皮层下VD患者表现为全面的认知功能下降,其中执行功能、记忆功能的下降尤其明显。非痴呆的皮层下VCI患者存在部分的认知功能下降,尤以执行功能的下降为主,但尚具有完整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远  朱沂  刘小莉 《山东医药》2007,47(35):115-116
血管性痴呆(VD)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脑损害后所导致的痴呆,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同时还伴有语言、运动、视空间障碍以及人格障碍。VD的诊断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痴呆;脑血管病;以上二者密切相关。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VD发病呈上升趋势,防治VD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老龄化”非常重要。现将近年来VD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与脑梗死及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技术测定32例VD患者,18例非痴呆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VD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非痴呆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其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也明显低于非痴呆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但不同程度VD患者间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及VD的危险因素,但不能影响VD程度。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献杰  韩巨 《山东医药》2005,45(19):83-84
血管性痴呆(VD)指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多数发生于脑卒中之后,主要与梗死或动脉粥样硬化有关,30%左右的脑血管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智能障碍,鉴于目前脑血管病已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VD患者也越来越多。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素在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中的分布与聚集状况.方法 对123例首次发病的年龄≥60岁的脑血管病患者,根据简易精神智力量表(MMSE)和美国精神病学第4版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痴呆诊断标准确诊为VD者40例(VD组);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选择脑卒中部位、性质与之相匹配的非痴呆的脑血管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非VD);另自门诊和住院一般疗养的老年人中选择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其体质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指标. 结果 收缩压、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 h P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在对照组、非VD组、VD组依次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呈下降趋势.收缩压、2 hPBG、HOMA-IR在V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D组MS患病率(57.5%)和危险因素个数(5个危险因素发生率为1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5%和2.5%,P<0.01).结论 老年VD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代谢紊乱,早期干预将有助于延缓和减少痴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脑萎缩的CT影像与局部脑血流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80例脑萎缩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脑CT和局部脑血流的变化,发现脑萎缩组皮层脑血流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大脑外侧裂周围和顶叶后下部位下降显著。局限性脑萎缩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血流分布不对称。萎缩部位与脑血流降低区域有显著相关性。皮层脑血流与平均脑沟宽度呈直线负相关。揭示脑血流改变在脑萎缩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1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王岭  李从真 《山东医药》2001,41(19):48-49
痴呆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 ,血管性痴呆 (VD)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常见类型 ,其发病率仅次于老年性痴呆(Alzheimer病 )。 1997年 7月至 2 0 0 0年 10月 ,我们采用银杏叶提取物 (EGb76 1)治疗 VD患者 118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 198例 VD患者 ,均符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Alzheimer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制订的 VD诊断标准 ,均有 CT或 MRI检查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A组 118例 ,男76例 ,女 42例 ,年龄 6 0~ 85岁 ,平均 6 7.8± 6 .5岁 ;其中多发梗死性痴呆 (MID) 82例 ,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 12例 ,皮层下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后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IS后VD病人作为观察组,选取IS后非VD病人12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IS后VD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及基底节)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等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IS病人V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认知障碍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水平及其与认知障碍、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 对SIVD中19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20例血管性无痴呆型认知损害(VCIND)患者及15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老年人行认知功能测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sCD40L水平;同时行头颅MRI扫描,应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分级方法,对WML评分,进一步分析sCD40L与认知功能、WML的关系.结果 ①SIVD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sCD40L浓度增高(P<0.05),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SIVD患者sCD40L水平与MMSE、MoCA、WML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①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sCD40L水平较正常老年人均明显升高,sCD40L可能参与SIVD发生、发展;②血清sCD40L水平与认知功能损害、白质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26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和CT检查,将患者按照脑梗死发生的时间、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是否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等情况进行分组统计,比较不同情况下MRI和CT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分析MRI和CT用于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 按照梗死发生时间分组,颅脑CT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阳性率明显低于MRI(P <0.05);按照梗死灶大小分组,颅脑CT对于小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低于MRI;按照梗死部位分组,颅脑CT对于脑干及小脑部位的梗死检出率明显低于MRI;按照是否为血管性痴呆分组,颅脑CT对于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梗死检出率明显低于MRI(P <0.05),而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梗死阳性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而言,颅脑CT和MRI都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但MRI对于早期、小病灶、后颅凹梗死灶、多发脑梗死痴呆的梗死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雾化吸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筛选出轻度血管性痴呆(VD)患者60例,分成轻度VD治疗组34例,轻度VD对照组26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VD对照组患者常规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及抗痴呆治疗,VD治疗组在其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 FGF 4800 AU/d加入生理盐水10 m L氧气雾化吸入,每次10 min,1次/d,连续14 d。比较2组VD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30 d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2组VD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VD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4、30 d血清VEGF水平逐渐升高,与VD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 FGF通过鼻黏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促进VD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