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显微解剖观察三叉神经、小脑上动脉与岩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以为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模拟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对15 例(30 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骨窗范围设计为2.00 cm × 2.50 cm,于4 ~ 24 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显露范围和解剖结构,打开颅盖骨、剔除硬脑膜和大脑组织,显露小脑幕和脑干,通过显微镜解剖三叉神经、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观察分析相关解剖学变异.结果 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可较好地显露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岩静脉和小脑上动脉.约36.67%(11/30)标本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15 例标本内听道上结节形态变异较大,阻挡了对Meckel憩室的显露.其中单干型岩静脉24 侧,双干型岩静脉6 侧;约22.22%(8/36)岩静脉在内听道内侧缘外侧部汇入岩上窦,63.89%(23/36)在内听道内侧缘与Meckel 憩室处三叉神经外侧缘之间汇入岩上窦,13.89%(5/36)于三叉神经外侧缘以内汇入岩上窦.三叉神经与岩静脉相对位置关系分为无接触型、接触型、属支"骑跨"型、蛛网膜粘连型和贯穿神经型.结论 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与三叉神经解剖关系密切,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血管.岩静脉是微血管减压术中必须显露的血管结构,其位置、形态、分支和静脉回流区域存在明显变异,个体化处理岩静脉,有助于手术视野的显露,减少静脉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改良岩斜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改进岩斜区手术入路,使其更简单、微创。方法对20例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和10例漂白颅骨干标本模拟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和颞下经岩骨嵴入路行手术操作,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对湿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涉及的重要结构有岩静脉、内听动脉、内听道上嵴等;重要参数包括岩尖骨质最大磨除范围前后径、横径。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通过颅后窝开颅,磨除岩尖骨质,可切除颅中窝部分的肿瘤,适用于主体在颅后窝的岩斜脑膜瘤。颞下经岩骨嵴入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了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各型岩斜区脑膜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颅后窝型三叉神经鞘瘤诊断特点及各种手术入路优缺点。方法:将我院手术治疗的13例肿瘤分为A型:肿瘤局限在颅后窝;B型:肿瘤长入幕上但下部不超过内听道及岩下窦;C型:肿瘤长入幕上且侵犯到内听道及岩下窦以下。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例一期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结论:MRI及CT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枕下入路适用于A型肿瘤,B型肿瘤宜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C型选用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研究比较远后颞下和极外侧小脑上幕下两种手术入路,为外科治疗中脑背外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神经导航辅助下对10例尸头模拟远后颞下入路和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测量比较两者的暴露范围.结果 Labbe静脉位于远后颞下入路视野中,使颞叶牵拉受限,离断后可较好暴露中脑背外侧区;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可充分暴露中脑、脑桥上段背外侧及对应的小脑幕切迹区域结构,轮廓化乙状窦和横窦扩大了对此区的显露.结论 远后颞下入路可暴露中脑背外侧区,Labbe静脉损伤是此入路的主要缺陷.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适合于中脑背外侧及对应的小脑幕切迹区病变手术;轮廓化横窦乙状窦,有利于术野的显露.  相似文献   

5.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至上岩斜区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应用解剖研究,为上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具(20侧)经10%甲醛固定并且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察上岩斜区神经血管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关系,测量相关重要数据。结果上岩斜区显微结构主要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Labbe静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滑车神经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动眼神经约[5.50±1.82(4.24~6.98)]mm,Labbe静脉各分支游离长度(9.56±4.06)~(14.78±4.60)mm。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适用于上岩斜区显露。对上岩斜区显微解剖研究及测量相关数据可提高该区手术安全度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神经导航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的解剖和手术方案研究,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观察暴露的岩斜区解剖结构;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标本岩骨内部结构,最大限度磨除岩尖,观察斜坡鞍后区,上、中斜坡区等结构;利用该入路切除11例临床颅底肿瘤,探讨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完全暴露鞍旁区,通过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三角可对累及海绵窦内外病变进行直视手术;神经导航辅助下耳蜗、内听道等结构定位准确,头颅标本岩尖磨除后耳蜗内侧缘岩尖剩余最大骨质平均厚度(0.8±0.19)mm,内侧视角较非导航入路增加(8±2.5)°,后外侧视野增加了(25±3.2)°,获得(3.3±0.4)cm2硬膜显露,明显扩大了后颅窝的暴露范围。临床病例资料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与既往相比缩短1~1.5 h,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加重3例,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能最大程度暴露蝶岩斜区病变,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后颞下入路一经天幕暴露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的神经内镜下血管神经解剖结构,探索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可利用的间隙。方法成年新鲜尸头9例(18侧),交替使用0°、30°角神经内镜经后颞下入路一经小脑幕探查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并用摄像系统对相关的解剖结构及解剖标志纪录。结果小脑桥脑角在神经内镜下分为结构清晰的上、中、下三个间隙,三个间隙均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分别经三个间隙推进神经内镜后岩斜区得以暴露。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能充分的暴露岩斜区、小脑桥脑角及周边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8.
后部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小脑幕切迹区、环池、中脑背外侧、滑车神经及伴行的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2、P3段)、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四叠体池。Labbe静脉对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无影响。结论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很好地暴露中脑背外侧及其幕缘部位.可用于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Labbe静脉的解剖形态和位置,探讨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的方法 来判断Labbe静脉的形态和位置,为术前决定是否适合应用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入路提供帮助.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Labbe静脉形态,测量与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STP)的距离.8例岩斜肿瘤患者术前通过3D-CTV测量Labbe静脉汇入静脉窦点与STP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术中实际测量值来验证3D-CTV对Labbe静脉位置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20侧Labbe静脉静脉窦汇入点和STP的距离为(22.91±8.09)mm,<10 mm(前置型)共2例,占10%.术前3D-CTV所显示的Labbe静脉形态与术中实际观察的形态完全一致,测量Labbe静脉汇入点至STP的距离和术中实际测量值基本一致.结论 相对于MRV和DSA,3D-CTV检查可以更方便准确地判断Labbe静脉位置.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术前有必要进行3D-CTV检查以明确Labbe静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暴露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的神经内镜下血管神经解剖结构,探索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可利用的间隙。方法成年新鲜尸头9例(18侧),交替使用0°、30°角神经内镜经后颞下入路-经小脑幕探查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并用摄像系统对相关的解剖结构及解剖标志纪录。结果小脑桥脑角在神经内镜下分为结构清晰的上、中、下三个间隙,三个间隙均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分别经三个间隙推进神经内镜后岩斜区得以暴露。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能充分的暴露岩斜区、小脑桥脑角及周边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量化研究乙状窦前入路中每一步岩骨切除及血管神经牵拉完成后获得的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范围及手术自由度。方法对20例头颅标本采用乙状窦前入路,骨切除分4步进行:迷路后骨质切除,上、后半规管切除,切除岩尖并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全切迷路及耳蜗并后移面神经。每一步完成后分别测量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和手术自由度。结果岩尖切除、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后,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面积为(190±32)mm^2,占整个入路完成后的95%,与磨除上、后半规管后的显露范围相比差异显著,手术自由度亦显著增加。结论乙状窦前联合部分迷路岩尖切除手术入路能够较好的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岩尖的切除和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是充分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并提供足够手术自由度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2.
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3种手术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神经内镜下分别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小脑外侧锁孔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枕下乙状窦后绒球下锁孔入路,确定到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REZ)、面神经REZ及舌咽神经REZ的手术路径及解剖定位标志.结果 枕下乙状窦后小脑外侧锁孔入路可探查三叉神经REZ、面神经REZ、舌咽神经REZ,解剖定位标志为Meckel囊、内耳门、颈静脉孔、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舌咽神经.枕下乙状窦后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探查三叉神经REZ至Meckel囊,解剖定位标志为岩静脉、三叉神经和Meckel囊.枕下乙状窦后绒球下锁孔入路可探查舌咽神经REZ、面神经REZ,解剖定位标志为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小脑绒球.结论 对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优于小脑外侧锁孔人路.对面神经、舌咽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绒球下锁孔入路优于小脑外侧锁孔人路.  相似文献   

13.
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开内耳道后壁与骨迷路保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磨开内耳道后壁提供解剖参数。方法 应用10 例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头颅湿性标本, 以内耳道为中心进行了 C T 断层薄扫, 在手术显微镜下磨开内耳道后壁, 保护骨迷路, 用游标卡尺、量规进行了测量。结果  (1) C T 断层薄扫可较好地显示骨迷路与内耳道后壁的关系及岩锥气化程度, 高颈静脉球现象; (2) 在小脑最大牵开程度不大于61°情况下,不伤及骨迷路, 平均最大磨开内耳道后壁接近总长的2/3 , 有5 侧标本低于内耳道总长的50 % ; (3)内耳道后外侧唇与前庭、半规管总脚的距离, 及后垂直半规管与岩锥后表面的距离, 个体变异较大。结论 从该对比研究, 测量 C T 断层扫描、磨开内耳道确定前庭、半规管总脚与内耳道后外侧唇的距离, 对比变异不大, 所以术前 C T 内耳道断层可以指导术中安全磨开内耳道后壁。  相似文献   

14.
Superior petrosal sinus (SP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 is one of tentorial DAVFs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which usually drains into the petrosal vein and its tributaries. Unless there is a connection with venous sinus, surgical obliteration is required. We present two cases of SPS DAVF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the presigmoid retrolabyrinthine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乙状窦后经内耳门上人路(RSSMA)的安全性、可行性. 方法 将成人颅骨标本10例和湿标本18例的颢骨岩部行螺旋CT三维扫描.层厚均为1 mm.按改良乙状窦后人路技术开颅,以不损伤三叉神经、面听神经为原则切除内耳门上结节、岩尖,再在此基础上以显露总脚、水平半规管为下界向侧方磨除颞骨岩部.直到本人路可显露的最侧方点(FLM).采用CT和手工测量相结合.以内耳门的外上唇(SLIAM)作为测量的标志点,测量SLIAM到基底、总脚、前庭的距离,并计算内耳门上结节和岩尖各方向的切除率. 结果 岩尖的切除率按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递增,分别是(26±6)%、(45±5)%、(72±6)%.内耳门上结节的切除率上下径为(69±10)%,前后径、左右径均为100%.颈内动脉虹吸部段岩尖可切除率是(44±7)%.本人路SLIAM到FLM的距离始终大于SLIAM到前庭、总脚、内耳门基底的距离.SLIAM到FLM、前庭、总脚、内耳门基底距离分别为(17.6±2.0)mm、(10.1±1.4)mm、(10.4±1.5)mm、(10.6±1.1)mm. 结论 RSSMA切除岩尖时不易伤及颈内动脉虹吸部;其最侧方缘始终在前庭、内耳门基底、总脚的外侧,在向侧方扩大切除颞骨岩部时要避免前庭、半规管和总脚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暴露的改善情况。方法在10例(20侧)成人湿性尸头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进一步显露横窦、乙状窦,模拟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分别以内听道口、三叉神经腔口(Meckel腔口)、斜坡中点为参照点,测量其在两种入路中与骨窗上下缘、内外侧缘所成最大角度及距离,并观察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显露状况。结果扩大乙状窦后入路骨窗外侧缘中点到内听道口、Meckel腔口、斜坡中点的距离较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著缩短(均P<0.05);骨窗上下缘、内外侧缘与参照点所成最大角度均扩大,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增加手术暴露范围、扩大手术视角,提高桥小脑角区大型肿瘤的全切除率以及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切除的岩斜区脑膜瘤11例。所有肿瘤主体均位于后颅窝,侵袭海绵窦和/或Meckel's腔,其中6例伴有脑干受压移位,3例有岩尖骨性改变,5例肿瘤部分或全部包绕椎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术前有听力者9例,其中1例因肿瘤巨大,术后听力丧失。出院后随访,7例、3例和1例面神经功能分别恢复至1级、2级和3级。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满意,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是一种安全有用的乙状窦后改良入路,适合于主体在后颅窝,并向中颅窝、Meckel's腔扩展的岩斜区大型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8.
岩下窦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岩下窦(IPS)的显微解剖学特征,防止术中及术后的出血等并发症。方法通过10例(20侧)经过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IPS行于颅底内面的岩下窦沟内,即由斜坡和颞骨岩部组成的岩斜裂内,形状不规则。IPS60%的右侧大于左侧。IPS经颈静脉孔的岩部进入颈静脉孔,4侧经Ⅸ前方(占20%),14侧经Ⅸ与Ⅹ之间穿行(占70%).2侧位于Ⅹ与Ⅺ之间(占10%),16侧汇入颈静脉球,占80%;4侧汇入颈内静脉,占20%,未见同时汇入二者的。并且IPS接收多条属支。结论明确了IPS的解剖特点,为术中处理好IPS,顺利开展岩斜区及颈静脉孔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探查方向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8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探查方向,将其分为两组,2000年1月~2005年3月期间治疗49例为A组,手术开始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天幕下探查,其中46例(93.9%)需切断至少1支岩静脉属支;2005年4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37例为B组,手术开始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其中7例(18.9%)需切断至少1支岩静脉属支。结果A组平均随访62个月,随访期间总有效率87.8%(43例);术后并发病侧听力障碍、复视各1例,随访期间好转;小脑出血1例,急诊行颅后窝减压小脑血肿清除后3d死亡。B组平均随访21个月,总有效率89.2%(33例);术后并发病侧听力障碍1例,随访期间好转;病侧听力丧失1例,随访8个月无好转。结论采用乙状窦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手术开始即选用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多数情况下不需处理岩静脉即可获得对三叉神经根区的良好显露,避免了岩静脉属支切断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但术后发生听力障碍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20.
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及损伤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及其损伤程度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成年国人带颈头颅标本6具(12侧),模拟常规的经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在乙状窦后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每个手术步骤完成后,按Ammirat标准进行评价不同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用Horgan法计算出显露面积,并根据损伤程度评分评价经乙状窦后及其扩大后的损伤程度。结果经乙状窦后入路及其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后的显露程度评分均为3分,显露面积分别为(401.80±75.02)mm^2、(609.42±122.17)mm^2和(769.86±155.38)mm^2,每一步扩大后显露面积均较前明显增加(P〈0.001,P=0.003);经乙状窦后入路及其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后的损伤程度评分分别为3分、7分和10分。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其显露范围广泛,损伤程度小,且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发展方向进行扩大显露,有利于最大程度的保护面神经和耳蜗神经,同时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