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的常见病因,肝硬化进展至失代偿期可并发腹水、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虽然随着国家计划免疫的实施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使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全世界肝硬化负担的主要原因[1]。针对肝硬化的治疗,病因治疗仍是肝硬化治疗的关键[2],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终末期肝病以及肝细胞癌的重要原因。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进展至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的患者多难以耐受干扰素的不良反应,给抗病毒治疗带来困难。面对我国丙型肝炎肝硬化比例较高、肝移植实施困难、对标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应答率高的特点,参考国际指南,作者在国内率先探索和提出了丙型肝炎肝硬化分级标准及相应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并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依据作者提出的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级方法,先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缓解脾亢或减少副作用后,再采用标准化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延缓肝硬化的进展,减少HCV感染相关并发症,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干扰素(IFN)进入临床以来,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经过几次飞跃式的发展。2000年以前是普通IFN的时代。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以IFN单药治疗为主,但24周的有效率只有约12%,48周的有效率为15%~22%。从1992年开始,IFN与利巴韦林的联合应用,将治疗48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提高到了41%。但普通IFN血清浓度波动大,可能导致较重的不良反应或病毒重新复制和反跳,从而限制了其应用。2000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肝炎疗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肝炎疗效间的关系,采用间接酶免疫吸附法检测50例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肝炎患者的血清干扰素抗体。结果发现,干扰素抗体总阳性率为38.18%,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疗程结束后仍持续一段时间。干扰素治疗的总有效率在干扰素抗体阳性者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  相似文献   

5.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约20年将发展为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年发展为失代偿期的比例为3.6%~6.0%。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生存率仅为50%,因而需要行肝移植治疗。现就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生化学缓解和组织学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获得了肝硬化的完全逆转,显著降低了肝脏失代偿、肝癌以及肝病相关死亡的发生.干扰素可用于代偿期肝硬化有限疗程的抗病毒治疗,核苷(酸)类似物可用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长期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化学和病毒学变化,及早发现病毒学突破,阻止...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论肝功能代偿或失代偿,只要证实血清HBVDNA阳性,均应给予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LAM)治疗肝硬化患者安全有效,而对于对LAM耐药的患者,宜在继续应用LAM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ADV)。部分初治患者单用ADV亦可取得与LAM相似的疗效。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在临床上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初步结果显示不少患者可藉此获得病情改善,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严禁应用干扰素(IFN)抗病毒治疗,但对无明显干扰素禁忌症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谨慎尝试IFN治疗。多种联合治疗方案,特别是一种核苷/核苷酸类似物(NA)和另一种无交叉耐药的NA的联合,理论上可提高抗病毒效果和减少耐药,但其远期疗效及药物经济学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意义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倪  吴云海 《传染病信息》2009,22(4):243-246
慢性HBV感染是我国发生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最终可因多种并发症、肝衰竭、肝细胞癌而危及生命。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多表现为血清HBVDNA阳性和ALT增高。多项研究表明病毒的活跃复制与肝病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相关治疗指南均提出对于代偿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阻断或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率。其药物选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目前我国上市的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须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治疗中宜严密监测管理,若出现病毒变异耐药,应及时加或换用另一种无交叉耐药的药物。干扰素α可用于代偿期肝硬化,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及疗效,如未取得理想应答应及时换用核苷(酸)类似物。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目前HBV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疾病进展、预后情况与血清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且有多项研究表明有效抑制HBV复制可以改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降低肝硬化患者长期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改善预后,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因而有效地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患者尤为重要。目前主要抗病毒治疗药物为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药物,且近年来在安全性及方案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是慢性HBV感染的最终不良结局之一,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为80% ~ 86%,而失代偿期肝硬化仅为14% ~35%.在肝硬化基础上,原发性肝癌的年发病率为2.0% ~ 3.7%,5年累积发病率为10% ~ 17%[1].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6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1年起采用中药益气化瘀,排毒扶正法,结合西药常规治疗肝炎肝硬化61例,经与用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两组91例患者均系1991年1月~2000年10月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61例中,男48例,女13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44.3±13.5岁,其中30岁以下者8例,31~59岁者44例,60岁以上者9例;病程1~23年,平均5.1±2.1年。对照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大者68岁,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8岁。乏力、纳差、腹胀二周伴牙龈、鼻腔少量出血、尿少深黄,於1998年6月19日入院。既往体健,无各种肝炎病史及损害。二十年前曾因胆囊手术而输血。入院查体:神清、慢性病容、巩膜及全身皮肤轻度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胸廓对称无畸形、左胸第八肋以下叩诊为浊音、听诊呼吸音消失;心脏无异常。腹软、膨隆,肝脾肋缘下触诊不满意、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化险:血总胆红素67.1μmol/L,直接胆红素34.3μmol/L,间接胆红素为32.8μmol/L,γ…  相似文献   

13.
正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长期作用于肝脏所引起的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由于肝硬化能导致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的常见疾病之一[1]。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尽管肝硬化病因构成比已较以往有较大的变化,但病毒性肝炎依然是肝硬化的最常见原因,占所有肝硬化病因的57%[2]。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6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恩替卡韦、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两种方案,观察所有病例症状、体征、生化学指标、HBV DNA阴转、HBeAg阴转、抗-HBe阳转以及Child-Pugh评分分级变化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无一例死亡,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2.1%、4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阴转率两组分别为92.1%、8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选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安全性及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抗病毒治疗组与非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的对比,了解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09年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入回顾性研究队列进行疗效和生存分析.并对选用不同抗病毒药物的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依据患者MELD评分对患者进行分层.重点关注19例治疗满5年的患者,比较其治疗前后的生物化学及病毒学指标,了解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肝功能及长期生存的改善情况.正态分布数据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数据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MELD评分分层后各组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对数秩检验. 结果 最终入组166例,其中抗病毒治疗组114例,对照组52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组5年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4.1%对比34.9%,x 2=25.738,P<0.001).当患者MELD评分<18分时,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率(x2=16.034,P<0.001).对病情较重(MELD评分≥18分)的患者,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8%对比58.4%,x2=3.224,P=0.073).19例治疗满5年患者治疗前后ALT、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肌酐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治疗前19例患者的HBV DNA均>103拷贝/ml,治疗后仅1例患者HBV DNA>103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 0.05);治疗前后的CTP评分分别为(8.78±1.65)分和(6.00±1.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6,P<0.01). 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预后及长期生存率,早期应用患者获益更多.对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患者,尽管抗病毒治疗短期获益有限,但仍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周玉森  高涛 《肝脏》2002,7(3):212-212
α干扰素与拉米夫定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的有效药物 ,但两者各有优缺点 ,联合应用能否提高疗效是临床上关注的热点。现对 70例CHB患者采用联合与单独应用治疗予以探讨 ,并报道于下。材料与方法70例CHB均为 1999年 6月~ 2 0 0 1年 10月门诊患者 ,诊断符合 2  相似文献   

17.
18.
鳖甲煎丸治疗肝炎肝硬化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鳖甲煎丸治疗肝炎肝硬化,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最近10年来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有较大进展,从单用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治疗发展到以IFN与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新近几年,由于pegyloated聚乙二醇干扰素(PEG)的应用,提倡PEGIFN/RBV联合治疗,提高了SVR率。  相似文献   

20.
吴金高 《传染病信息》2005,18(4):187-188
2003年8月-2004年10月年我们采用核糖核酸治疗肝炎肝硬化8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