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0例静脉输液患者按单、双日输液顺序,单日患者行新式拔针法,输液毕,护士不关闭输液调节器开关,不提前按压穿刺点,即用左手将无茵干棉签沿血管走向轻放于穿刺点上方,以拇指固定,右手拔针并反折针头软管,以防液体漏出,拔针后用左手拇指迅速按压穿刺点上方3 min;双日患者行常规拔针法.结果 新拔针方法其疼痛程度、针头回血率低于常规拔针法(均P<0.01).结论 新拔针方法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静脉穿刺后两种拔针法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目的 观察病人对两种不同拔针法的疼痛反应及针眼出血和皮下瘀血情况。方法 对100例住院输液病人进行同体双侧手背同部位静脉穿刺后拔针对比观察,专人操作。左侧采用旧拔针法(对照组,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右侧采用新拔针法(观察组,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结果 对照组疼痛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两组均能达到止血效果。结论 新拔针法能显著减轻病人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后2种拔针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0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拔针法,观察组行缓慢拔针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拔针后疼痛、皮下瘀血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缓慢拔针按压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利于再次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后2种拔针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0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拔针法.观察组行缓慢拔针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拔针后疼痛、皮下瘀血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缓慢拔针按压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利于再次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5.
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吉芳 《护理学杂志》2002,17(9):718-718
为了减轻静脉穿刺拔针所致的疼痛 ,我们对拔针方法进行了改进 ,效果较好。报告如下。资料 :选择 2 0 0 1年 3~ 6月外科住院病人 135例 (行静脉穿刺 10 0 0次 ) ,男 75例 (6 2 8次 )、女 6 0例 (372次 )。年龄2 1~ 4 5岁 ,平均 32 4岁。静脉输液 94 6次 ,静脉推注 5 4次。方法 :采用单、双日自身对照法各 5 0 0次 ,对拔针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单日采用常规法 ,当病人输液 (或静脉推注 )毕 ,即用于棉签按压针孔 ,迅速拔出针头 ,按压片刻[1] 。双日用改进法 ,即用干棉签横形置于针孔处 ,向拔针反方向轻柔地推针孔处组织 (不加压 ) ,迅速拔出针…  相似文献   

6.
笔者总结一种静脉穿刺无痛拔针法即先慢后快法,介绍如下。方法:拔针前在针两侧绷紧皮肤,顺血管纵轴平行,向外缓慢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并立即用棉球平行于静脉压住穿刺点(棉球压于静脉穿孔处而不是皮肤穿孔处),然后抬高患肢少许即可。折起输液管,以防回血及药液污染被褥和地面。优点:用此法拔针患者无疼痛感觉、无出血现象。其机制为,输液时,针头在血管腔中呈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本拔针法将漂浮状态的针柄与血管纵轴平行缓慢向外拔出,血管壁不受损伤;且棉球压住静脉穿刺点而非皮肤穿孔处,因而不引起…  相似文献   

7.
巧用一次性透气胶带按压针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静脉输液后常发生局部皮肤青紫,主要是由于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或是按压点不准确所致。鉴此,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笔者对住院患者均采用一种新的拔针方法,防止拔针后局部肿胀、青紫的现象,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用物:棉签1根(去掉木棒)、一次性透气胶带约6 cm长,将棉花纵向贴于胶带中间,备用。方法:拔针前将准备好的胶带上的棉花顺血管方向置于穿刺点上,将两端的胶带轻轻固定于皮肤;左手示指轻压棉花,右手持针柄,迅速拔出针头,同时左手稍用力按压棉花1 min后,嘱患者或家属用指腹顺血管方向继续按压2~3 min即可。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瘦型手背静脉输液后拔针按压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37例需静脉输液治疗的瘦型手背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左手采用传统按压法74例次,即拔针即刻以中等力度按压5 min;右手采用改进按压法74例次,即拔针前先用左手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置于患者掌侧穿刺静脉下部位,将掌侧蚓状肌和骨间肌向背侧顶压,间接将位于掌骨间隙的静脉顶压...  相似文献   

9.
1病例介绍患者女,46岁.因左面部肿物于2010-06-10人院行肿物切除术.患者体型偏瘦,选用左腕部头静脉静脉留置针穿刺,常规消毒后,即行穿刺,穿刺过程中,患者突感电击样疼痛,向拇指、食指处放射,见回血后,患者仍诉疼痛剧烈,即刻拔针,按压穿刺点止血后,另选血管进行穿刺成功.术后患者仍诉左侧头静脉穿刺处疼痛,伴左手拇指及示指麻木,活动受限,经手外科医师会诊,考虑穿刺损伤桡神经浅支,嘱患肢不宜过多活动,给予口服复合维生素,每日1次肌内注射维生素B12、维生素B1,局部周林频谱治疗、按摩、热敷和冰敷交替治疗30min,随访1个月后患者症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后缓慢拔针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缓慢拔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0例行静脉输液患者按首次输液顺序,奇数患者先行缓慢拔针法,偶数患者先行快速拔针法。结果缓慢拔针法疼痛程度、皮下瘀血率均显著低于快速拔针法(均P〈0.01)。结论绷紧皮肤缓慢拔针可减轻疼痛,降低皮下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