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狐[或虫]病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脉证治第三》:"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一般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毒邪,以咽  相似文献   

2.
<正>狐蜮病首见于《金匮要略》,是指以口腔、咽喉、前后阴溃疡为主证的疾病。《金匮要略·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指出:"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此后,历代医家多尊仲景之说以甘草泻心汤为治疗狐蜮病的基本方剂,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多从虫毒入手。笔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甘草泻心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查阅有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临床医家对慢性肾衰浊毒病机的认识,依据《金匮要略·百合狐或虫病脉证治》中狐或虫病的脉证特点,对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慢性肾衰进行验证。结果:使用甘草泻心汤并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满意。结论:《金匮要略》关于狐或虫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对当今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使用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百合病浅析     
史琳茜 《河北中医》2009,31(10):1559-1560
百合病由东汉医家张仲景首次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后并详细记载了百合病的症候、治疗、病程及预后等。但因百合病病状复杂,历代医家见解不同,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归纳整理所积累的资料后,对百合病病名、病因病机、病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前景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诊治杂病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从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书中对疾病的病因、发病和每一种病的理法方药均有详略不同的阐述,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兹就其对狐或虫病的辨治浅析如下。1临床表现《金匮要略·百合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0条原文:“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首次提到百合病,原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根据其症状描述,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或神经衰弱非常相似.笔者仔细研读原文结合在教学和临床中的体会,对百合病病因病机和治疗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狐惑证候,认为狐惑病因病机在于血热、血虚,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血脉郁热,病情迁延日久导致血瘀,同时湿邪贯穿病程始终。张仲景及现代医家治疗狐惑的理法方药均为佐证。张仲景运用甘草泻心汤、赤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辨证治疗狐惑,以补益中气为本,调治血脉为纲,祛除湿浊为要,内外兼治。现代医家多以凉血活血祛湿、行气活血泄湿、通络清热祛湿等法治疗本病,处方着力点均在祛除血脉之邪。此外,《金匮要略》将百合病、狐惑、阴阳毒合篇论述,百合病病机、阴阳毒证治亦可佐证狐惑“病在血脉”之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8.
杨玥  阳伟红 《河南中医》2011,31(4):313-315
狐惑病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其病机为湿热虫毒内蕴;临床表现主要有咽喉、阴部、眼部损害三方面;在治疗方面虽有经方、各种名医经验、单方专药和各种综合疗法,但都没有非常理想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只有综合中医和西医的各种疗法,才能更好地认识该病,为临床和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9.
<正>白塞病(BS)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并可累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全身性疾病[1]。其症状类似于中医的"狐惑病"。"狐惑"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  相似文献   

10.
陈雅琼 《山西中医》2011,27(7):21-21
百合病之名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根据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临床表现分析与西医所说的抑郁症类似。  相似文献   

11.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脉证并治·下》第七和《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主要用于治疗痞证和狐惑病,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证见心下痞硬而满,下利,干呕心烦,脉滑弱,舌苔白稍黄厚腻。但是甘草泻心汤在临床实际应用范围并不仅限于此,本文选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痤疮和口腔溃疡的案例来论述甘草泻心汤的现代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2.
从阳毒辨治红斑狼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阳毒辨治红斑狼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赵智强周仲瑛(210029)关键词阳毒红斑狼疮中医辨治《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年女性,以面部对称性蝶翼形红斑为其临床特征之一。对面赤红斑之病...  相似文献   

13.
白塞氏综合征(Behcet Syndrome)又称白塞氏病,亦称贝赫切特病,口—眼—生殖器三联征,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口、外生殖器溃疡、眼部损害及皮肤血管炎为主,还可累及皮肤黏膜、胃肠道、关节及心血管、泌尿与神经系统。中医学无此病名,类似的病证记载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曰"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  相似文献   

14.
浅谈阴阳毒     
贾晓林  胡正刚 《新中医》2007,39(7):95-96
阴阳毒出自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诸医家多认为,阴阳毒为感受疫毒,侵入血分的病证。其中阳毒因热壅于上,以面赤斑斑如锦  相似文献   

15.
狐或虫,始载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篇,其谓:“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后世不少人多将狐或虫之或虫作“惑”,例如由王叔和与林亿等编次校订的《金匮要略方论》中即将“或虫”均作“惑”;宋·赵开美本亦将“或虫”作“惑”。后人习伤寒,多据此类版本,遂使“狐惑”流行,反不知或虫字之义矣。再加《灵枢·大惑论》亦有惑病的记述,有人因此认为《金匮》之或虫病亦同《灵枢》之…  相似文献   

16.
狐惑一病,首见《金匮要略》,多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所致.张仲景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病证治第三》).  相似文献   

17.
丁德正 《河南中医》2011,31(8):831-832
百合病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属现代医学精神疾病神经症范畴之癔病.病机为阴虚内热.传统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治疗.若辅以针灸与精神治疗,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百合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简要地论述了阴阳毒的典型症状、预后及治疗方药,但对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论述欠详。为此,笔者结合临床实际,从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方面作一探讨,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正>狐惑之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其病名为狐惑还是狐蜮,中医界争论较多,且病名之异也造成了对其病因认识的混乱。惑字其下从心,是一种心理状态,蜮字从虫,为虫物  相似文献   

20.
狐(盛)病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盛)阴阳毒脉证治第三》:“狐(盛)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盛),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一般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毒邪,以咽喉、前后阴溃疡为特征,但其中的具体病机却少有论述.笔者在分析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的基础上,总结出狐(盛)病的病机为湿热夹杂相火、气虚内生阴火,杂合肆逆为病.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