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非肝硬化性胆道梗阻(BDO)对大鼠70%肝部分切除(PH)术后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正常肝部分切除组(N-PH)、胆道梗阻胆流再通(RBF)肝部分切除组(BDO-RBF-PH)及胆道梗阻胆流再通组(BDO-RBF)。BDO-RBF-PH组大鼠胆总管梗阻1周后行胆流再通及70%PH。免疫组化法检测再生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标记,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细胞PCNA蛋白表达,RT-PCR与ELISA法检测肝内TNFαmRNA与TNFα表达。结果 N-PH组肝细胞PCNA表害及BrdU阳性标记指数于70%PH术后24h达到高峰,而BDO-RBF-PH组肝细胞DNA 民高峰延后至术后48h,其PCNA高峰表达量及BrdU高峰标记指数均低于N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配方胃肠外营养支持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及其机理,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 A 组正常切肝后用强化支链氨基酸胃肠外营养(强化 B C A A T P N)治疗; B组正常肝切除后用标准胃肠外营养(标准 T P N)治疗; C、 D组制成肝硬化模型后切肝和营养支持分别同 A、 B组;术后第三天处死动物测定肝再生情况。结果:肝 D N A 合成率和有丝分裂率在 A、 B组分别显著高于 C、 D组;肝再生率、 D N A 合成率及有丝分裂率在 A、 C组分别显著高于 B、 D组。以上提示:切肝后在相同胃肠外营养支持下硬化肝再生较正常肝差;在强化 B C A A T P N 支持下正常肝和硬化肝的再生均优于标准 T P N 支持  相似文献   

3.
以连续三次(间隔4h)部分肝切除(CPH)大鼠为模型,分析了CPH对肝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对构成性热休克蛋白70/诱导性热休克蛋白68(HSC70/HSP68)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次切除肝左叶后4h,ACP和AKP活性及HSC70/HSP68和PCNA表达量均增加;第2、3次分别切除肝中叶、右叶后,ACP活性和PCNA含量与AKP活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鼠部分肝缺血后肝部分切除模型,研究了术后第1、3、7天残肝肝再生度、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率、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和白蛋白(ALB)的变化,以及动物10d存活率。结果显示:丹参组SGPT和ALB术后第7天恢复到正常水平,动物10d存活率为66.7%(缺血组为25.0%,P<0.05),术后第3天AFP阳性率为85.7%(缺血组为33.3%,P<0.05),与缺血组比较,术后残肝再生度和肝细胞MI增加。结果表明,丹参对缺血残肝再生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素参与大鼠再生肝抗四氯化碳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肝大部切除(2/3PH)后再生肝模型,观察大鼠再生肝内PGF2含量变化与再生肝抗四氯化碳损伤的关系。结果:肝切后残余肝内PGE2含量有明显变化。2/3PH后6h,残余肝内PGE2含量明显升高,12h达到高峰,较正常及假大鼠差异显著。24h后PGE2含量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肝切后连续给予阿斯匹林以阻断体内PG遥合成,72h后用CCl4(50%,与豆油混合)染毒大鼠,阿斯匹林处理组较对照组大鼠死亡  相似文献   

6.
高宏  陈怀仁 《铁道医学》2000,28(6):381-382
目的 探讨外源性腺苷模拟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制备32只SD大鼠肝脏原位灌流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缺血预处理(PC)组、腺苷预处理(ADO)组、苯茶碱预处理(8-PT)组和实验对照(C)组。在充后,观察流出液中肝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含量、肝组织中NO合酶(NOS)的活性,并制作肝组织标本,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流出液中转氨酶浓度明显升高,PC能明显减轻这种损伤(P〈0.01),与ADO效果类似(P〈0.01),8-PT则无这一保护作用(P〉0.05)。在PC及ADO组中流出液NO含量及肝组织NOS活性明显高于8-PT及对照组,结论 外源性ADO可以模拟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OS而使NO释放增多所致。  相似文献   

7.
活化的Kupffer细胞对肝硬变肝脏细胞再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肝硬变大鼠行肝部分切除术基础上,体外活化Kupffer细胞(KC),观察其对肝细胞再生过程的影响。方法:分为肝硬变大鼠部分肝切除术组(C-PH)、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术组(N-PH)和假手术组(SO)。皮下注射四氯化羰油溶液加口服乙醇制作大鼠肝硬变模型,切除大鼠肝脏的左叶和中叶。观察时相为大鼠术后6h,行^3H-TDR掺合法,^H-亮氨到的测定,用LPS体外活化KC,观察其对肝再生过程的  相似文献   

8.
白头翁对利福平异烟肼肝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观察白头翁对利福平、异烟肼致肝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测定肝损害组(IR组)和白头翁组(PC组)小鼠的肝SGPT、肝指数、肝匀浆丙二醛以及肝细胞镜检,并与对照组(NS组)比较。结果PC组具有对抗利福平、异烟肼引起的SGPT增高和肝自由基的产生,减轻两者对肝细胞的损害。IR组与NS组和P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白头翁对利福平、异烟肼致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盘托拉唑(PAN)对大鼠肝药酶中药物代谢酶的影响,给试验大鼠连续7天口服不同剂量「5mg/(kg.d)、50mg/(kg.d)和300mg/(kg.d)」的PAN,而后测定大鼠肝药酶中细胞色素P450(P450)、细胞色素b5(b5)、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NADPH)的含量和活性变化,以及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CYP)的活性变化,并与奥美拉唑(OM)、兰索拉唑(LAN)、3-甲基胆醌(3-MC)和苯巴比妥(PB)比较。结果:口服高剂量「300mg/(kg.d)」PAN后大鼠肝药酶中P450、b5以及NADPH的含量和活性升高,但不比PB的作用更强,其中3-MC对NADPH的作用最弱,CYP1A、CYP2B和CYP3A的活性也升高,且3-MC对CYP1A作用极强,PB对CYP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配方胃肠外营养支持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及其机理,将大鼠将机分为4组,A组正常切肝手用强化支链氨基酸胃肠及营养(强化BCAA-TPN)治疗,B组正常肝切除后用标准胃肠外营养(标准TPN)治疗;C、D组制成肝硬化模型后切肝和营养支持分别A、B组,术后第三天处死动物肝再生情况。结果:肝DNA合成率和有丝分裂率在A、B组分别显著高于C、D组;肝再生率、DNA合成率及有丝分裂率在A、C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究大鼠70%肝切除(PH)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70%PH组,于术前及术后第1、3、7、14天采用5.0~12.0 MHz高频超声探头测量门静脉主干管径(PVD)及最大血流速度(PVV);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 计算肝脏再生率(LRR)。结果 大鼠70%PH术后第1天,PCNA开始升高,肝细胞以空泡样变为主,肝窦受压变窄,PVD增粗, PVV减慢;第3天,肝细胞达核分裂高峰期,PCNA达峰值,肝窦结构紊乱,PVD达峰值而PVV降至最低;术后第14天,肝细胞形态和肝小叶结构逐渐恢复,PCNA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LRR增至90%以上,同时,PVD、PVV均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结论 大鼠PH后血流动力学参数PVD、PVV与肝细胞的病理改变、核分裂状态、再生肝脏体积等因素有关,为超声应用于临床监测肝细胞再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对肝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uspended operation,SO)、肝门阻断组(occlusion of the portal triad,OPT)、保留肝动脉持续阻断门静脉组(occlusion of portal vein,OPV)各8只。采用门静脉注射肿瘤的方法建立肝癌模型,建模后3d采用阻断范围为左外叶和中叶、阻断时间为60min的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复流后5d分别对三组动物测定肝脏置换区域(HRA)、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门静脉注射小鼠肝癌细胞8d后,对照组阻断叶HRA(%)值为7.658±2.552,OPT组升高到35.612±4.234,OPV组升高到9.02±3.006(P<0.01);对照组非阻断叶HRA(%)值为8.107±2.003,OPT组升高到8.698±3.021,OPV组升高到8.607±2.304(P<0.01)。对照组中阻断叶与非阻断叶肿瘤生长比率为1,OPT组值为2.82,OPV组值为1.1。对照组中肿瘤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为30%,OPT组为78%,OPV组为45%。结论保留肝动脉持续阻断门静脉可减缓肝癌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部分肝切除及相应范围肝脏的门静脉血流阻断后肝脏重量及其人代谢功能的变化,采用氨基比林呼吸试验连续检测大鼠肝脏对^14C-氨基比林的去甲基能力并 肝脏重量。结果显示:70%肝切除后2小时,^14CO1呼气排除率下降50%,24小时下降70%,以后逐渐恢复,2周时接近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门静脉未转流下梗阻性黄疸及其肝切除时第一肝门阻断耐受时限。方法胆总管结扎3d后72只大鼠,随机分6组行手术,检测各组术后血清转氨酶、肝组织匀浆中黄嘌呤氧化酶含量、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术后1周内各组动物生存只数。结果胆道梗阻3d大鼠第一肝门阻断15min以内,术后1周全部存活;肝叶切除时第一肝门阻断15min,术后1周多数死亡。结论梗阻性黄疸大鼠在门静脉未转流下常温入肝血流阻断(PTC)时限应〈15min,如行肝叶切除,PTC时限应〈10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肝再生诱导模型中EGFR及CyclinD1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预先保留门静脉转流肝叶(约占全肝70%),阻断部分肝叶(约占全肝30%)血供,到预定观察终点后重新开放血供灌注缺血肝叶,同时切除门静脉转流肝叶(70%肝切除)模型,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析EGFR及CyclinD1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对肝细胞再生功能影响过程中的变化。结果 大鼠术后12、24hCyclinD1mRNA及此后相应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术后12h内EGFR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结论 术后EGFR以及CyclinD1表达降低可能是肝脏缺血再灌注影响大鼠肝再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对大鼠70%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残肝再生和TNF-α/IL-6/STAT-3信号通路的
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 大鼠120 只,体质量230~280 g,随机分为单纯肝切除组(PH)、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组
(PHIR)和乌司他丁组(UTI),40只/组。PH组不阻断残肝血流;PHIR组阻断血流30 min后恢复灌注;UTI组于缺血前5 min经尾
静脉给予UTI 50 000 U/kg。再灌注后1、6、12、24、48 h取各组大鼠残肝组织,测定残肝再生度、PCNA阳性率,TNF-α、IL-6水平,
STAT-3、CyclinD1、Cdk4mRNA表达及CyclinD1、Cdk4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UTI组24 h 和48 h 肝再生度和PCNA阳性率较
PHIR组显著升高(P<0.05);UTI组早期TNF-α、IL-6水平较PHIR组显著降低(P<0.05),但再灌注晚期IL-6水显著高于PHIR组
(P<0.05);UTI组24 h 和48 h STAT-3、CyclinD1、Cdk4 mRNA表达及CyclinD1 和Cdk4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PHIR组(P<
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肝大部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残肝的再生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与激活IL-6/STAT-3信号通路,
促使肝细胞CyclinDl-Cdk4复合物合成,促进肝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PH)后不同时间点肝细胞再生与胶原纤维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分为对照组和肝纤维化组,每组42只,分别在PH后12 h、1 d、3 d、5 d、7 d和14 d取材,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观测肝再生指数、肝细胞核分裂相和肝组织胶原表达。结果(1)肝再生指数:对照组术后1~5 d迅速升高达峰值,并维持至14 d;肝纤维化组术后1~3 d迅速升高,5~7 d缓慢递增至峰值,术后14 d又略有下降;(2)肝细胞核分裂相:对照组肝细胞核分裂相先增多后减少,术后缓慢增加,术后1 d迅速升高,于术后3 d最高,此后逐步下降。肝纤维化组肝细胞核分裂相较少,肝部分切除后稍有增多,术后3 d最多,而后略有减少并维持到术后14 d;(3)肝组织胶原表达:对照组术后胶原表达缓慢增加,14 d到达峰值;肝纤维化组胶原纤维术后12 h~5 d维持高表达,在术后1 d达峰值,术后5 d迅速下降,14 d降至最低。肝纤维化组各时间点胶原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纤维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术后1~7 d肝再生达到高峰,肝细胞再生能力较正常大鼠差,胶原表达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正常大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可促进未来残余肝脏(FLR)的快速再生,其原因之一是患侧门静脉的结扎可以使残余肝脏的门静脉血供显著增加,原因之二是肝脏离断带来的刺激,但是尚不明确何种因素起主导作用。通过回顾性研究,拟探究残余肝脏血供是否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3例接受ALPPS治疗的患者,根据肝脏离断程度,分成完全性ALPPS组(5例)和部分性ALPPS组(8例);并对不同方法所致的FLR再生速率进行对比;通过观察阶段-1 ALPPS术后门静脉变化以及患者接受肝动脉栓塞后残余肝脏的再生情况,判断入肝血流与残余肝脏再生的关系。 结果 完全性ALPPS组中有1例中度肝硬化患者接受阶段-1 ALPPS后,由于门静脉再通而无FLR再生,经反复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FLR再生明显。阶段-1 ALPPS后,其他12名患者的FLR均有显著再生;部分性ALPPS促进FLR的再生所需时间更长,阶段-1 ALPPS和阶段-2 ALPPS之间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0.0±1.6)d(完全性ALPPS组)和(31.3±5.2)d(部分性ALP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阶段-1 ALPPS术后门静脉的再通,部分性ALPPS肝内门静脉分流可以导致残余肝脏血供增加不足因而减缓FLR的再生;阶段-1 ALPPS失败的患者接受经肝动脉栓塞(TAE)可增加对FLR的动脉血供,促进FLR的再生。增加残余肝脏血供是促进ALPPS术后FLR再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B23在肝再生和肝细胞增生过程中的表达与移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un J  Liew CT  Chew EQ  Chan J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974-978
目的:用B23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研究B23表达在鼠肝大部分切除后再生过程中肝细胞的动态变化,探讨B23作为肝再生和肝细胞增生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鼠肝大部切除术后第1、2、3、4和7d收取再生肝组织,采用B23的单克隆抗体和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23在不同时间再生肝组织的表达,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相比较。结果:B23在静止期肝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到,但在不同时间再生肝组织的表达中既有表达量的变化又有表达位置的变化,在术后1-7d再生肝组织的表达中,B23表达量的增高变化呈近似抛物线样变化,其中第3d表达水平最高,B23表达量的这些变化与PCNA的变化非常相似。B23表达位置的变化从核仁的增强表达(G1-S)开始,进而核浆的表达(S-G2)及胞质和分裂染色体的表达(M)。结论:B23蛋白表达可作为肝再生和肝细胞增生的标记。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部分肝切除及相应范围肝脏的门静脉血流阻断后肝脏重量及其代谢功能的变化,采用氨基比林呼吸试验连续检测大鼠肝脏对14C氨基比林的去甲基能力并测定了肝脏重量。结果显示:70%肝切除后2小时,14CO2呼气排除率下降50%,24小时下降70%,以后逐渐恢复,2周时接近术前水平。而残肝重量在术后2小时最低,7天时恢复到80%,14天恢复正常。90%肝切除后2小时,14CO2呼气排除率下降90%,全部动物随后迅速死亡。在70%和90%肝脏门静脉支结扎后2小时,14CO2呼气排除率变化不明显,术后24小时下降40%,以后逐渐恢复,2周时达术前水平。而肝总重量除术后24小时低于对照组外,其余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别。结果表明,部分肝脏的门静脉血流阻断较相应部分肝切除,不仅可保持术后肝脏解剖重量相对稳定,而且对肝脏代谢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