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血清TNF-α和NSE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至2013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9例(其中死亡11例),应用电化学发光发检测血清TNF-α和NSE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情变化和转归的关系。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TNF-α和NSE与对照组比较,P<0.05;TNF-α和NSE死亡组升高较存活组明显,NSE在第5天起持续升高,第7天也无明显降低;TNF-α第1~2天就明显升高,两组第5~7天开始下降趋势;不同GCS患者比较:两组TNF-α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组TNF-α和NSE变化比较:两组TNF-α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α和NSE参与了重型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在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两个项目联检对于早期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瘦素(1eptin)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非血液透析患者20例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和正常人15例,检测其血浆瘦素和TNF—α、IL-6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1,P〈0.05,P〈0.05),但血液透析组和非透析组比较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和非透析组血浆瘦素水平均与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r=0.492,P〈0,05;r=0.481,P〈0.01:r=0.503,P〈0,02;r=0,404,P〈0,05)。结论:血液透析组和非透析组血浆瘦素、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血浆瘦素水平与TNF—α和IL-6水平明显相关,提示瘦素水平与促炎症因子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两者相互作用可能参与ESR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模型大鼠脊髓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CI)后脊髓部分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8只作为对照;损伤组32只,结扎左侧坐骨神经制作CCI模型,再按损伤后的第1、3、7、14天四个时点随机均分大鼠,测定痛觉及收集脊髓标本;假损伤组32只,仅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不结扎,并同样按四个时点均分大鼠测定痛觉及收集脊髓标本.测定各组脊髓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10 mRNA表达情况.结果 损伤组大鼠在神经损伤后出现痛觉异常,损伤后第7天最为明显(P<0.05);损伤后第1、3天损伤组TNF-α、IL-1β、IL-6、IL-10 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损伤组(P<0.05),损伤后第7、14天IL-1β、IL-6、IL-10 mRNA的表达仍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损伤组(P<0.05).结论 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的神经病理痛模型中,脊髓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对病理性疼痛的持续状态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TNF-α-238、308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6个月前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方法 以接受α干扰素正规治疗的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NF-α-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并用ELISA检测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最后根据患者不同应答水平及基因型分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应答组治疗前血清IL-2、IFN-γ水平较无应答组高(P<0.05),IL-10水平较无应答组低(P<0.05),IL-4水平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应答组、无应答组IL-2、IFN-γ水平均升高(P<0.01),IL-4、IL-10水平均降低(P<0.01),应答组IL-2、IFN-γ水平平均升高浓度高于无应答组(P<0.05),IL-4、IL-10水平平均降低浓度也高于无应答组(P<0.05);(3)治疗前TNF-α-308G/A基因型患者血清IFN-γ水平较G/G型高(P<0.05),IL-2、IL-4、IL-10水平在两种基因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 -α-238G/G、G/A基因型患者血清IL-2、IFN-γ、IL-4和IL-10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TNF-α-238G/G、G/A基因型, TNF-α-308G/G、G/A基因型各组间在干扰素治疗后IL-2、IFN-γ、IL-4和IL-10平均浓度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5)TNF-α-238、TNF-α-308位点各基因型在α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1)干扰素治疗不同应答水平与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有关;(2)干扰素治疗后不同应答水平与治疗前后Th1/Th2细胞因子变化水平有关;(3)TNF-α-308 G/A基因型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高IFN-γ水平有关;(4) TNF-α-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干扰素治疗后IL-2、IFN-γ、IL-4和IL-10水平变化无关;(5)TNF-α-238、-308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不同应答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骨肿瘤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5例骨肿瘤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人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骨肿瘤患者TNF-α和IL-6活性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骨转移患者(伴淋巴结转移)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骨肿瘤患者(P〈0.05)。结论血清中TNF-α和IL-6活性水平可能与骨肿瘤发生、发展有关。测定其水平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和监测疗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霍耀祖  张红  王岩民  安伟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5):413-415,419
目的探讨新疆托里县哈萨克族骨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8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新疆托里县哈萨克族骨关节炎患者168例及对照组179例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中IL-18、TNF-α含量。结果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IL-18、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哈萨克族与汉族血清中IL-18、TNF-α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IL-18与TNF-α水平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89,P=0.00);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IL-18、TNF-α水平与患者病程长短无关。结论血清IL-18、TNF-α与骨关节炎的关系密切,可能成为早期诊断骨关节炎的实验室指标,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冷缺血条件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30%标准体积)后早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其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 建立Lewis大鼠30%标准体积的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供肝在UW液中冷保存时间的不同,将受者分为3组:冷缺血1 h组、冷缺血8 h组和冷缺血16 h组,每组均为20只.观察受者存活情况至术后第7天,并分别在移植肝恢复血流后90 min、1 h、2 h、4 h和7 d收集样本,检测移植肝组织中TNF-α和IL-6表达情况,肝细胞DNA的合成情况,进行移植肝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大鼠肝移植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移植后第7天,冷缺血1 h和8 h组受鼠的存活率均为100%.冷缺血16 h组受鼠的存活率较低,移植后第7天无受鼠存活.冷缺血1 h组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较低,冷缺血8 h组和冷缺血16 h组TNF-α和IL-6的表达则高于冷缺血1 h组(F=58.81和F=184.12,P<0.05).冷缺血8 h组和冷缺血16 h组间TNF-α和IL-6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缺血1 h组增殖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冷缺血8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5).移植术后24h,冷缺血1 h组移植肝有轻度的组织学损伤;冷缺血8 h组移植肝有轻度的窦状隙扩张和轻度的炎症;冷缺血16 h组移植肝有局部淤血,存在肝细胞崩解和坏死等改变.结论 在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TNF-α和IL-6的上调表达对肝脏再生有重要意义.不同冷缺血时间的小体积肝脏移植物内存在早期启动肝脏再生的信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糖尿病大鼠椎间盘组织中白介素 1α (IL 1α)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的含量变化 ,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3 6只SD大鼠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8只 ,处理组用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 (strep tozotocin ,STZ)造成糖尿病。分别在第 1、 3、 4个月时 ,采用免疫酶联法 (ELISA法 )测定椎间盘组织中IL 1α和TNF α。结果 :在 3个不同时期 ,糖尿病组中IL 1α和TNF α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糖尿病组中IL 1α和TNF α的含量在 3个不同时期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时 ,椎间盘组织中IL 1α和TNF α的含量明显增加 ,并维持在较高水平 ,这可能与造成糖尿病患者椎间盘突出术后效果相对差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探索与发展机理的相关性,方法;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79例阳性妇科肿瘤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进行了监测。结果:妇科恶性肿瘤组TNF-α,IL-6,IL-8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妇科良性肿瘤组(P〈0.01),其中尤以卵巢癌增减最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程中血清总胆固醇(sT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了57例药物与MARS联合治疗(治疗组)和59例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sTC变化和临床意义.结果 治疗组入院后4周时sTC水平[(4.547±2.309)mmol/L]较人院时[(2.033±0.991)mmol/L]明显升高(t=9.298,P<0.01);对照组治疗前sTC水平为[(2.440±0.991)mmol/L]与治疗4周后[(2.579±1.379)mmol/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0.775,P=0.441);MARS治疗有效组39例患者治疗后sTC水平[(5.714±1.523)mmol/L]较治疗前[(2.202±0.904)mmol/L]明显增高,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t=14.355,P<0.001),MARS治疗无效组18例患者治疗前后sT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sTC水平与治疗有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sTC<1.0 mmol/L者,预后极差.结论 MAR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程中sTC水平的变化可较好的反映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情况,治疗前sTC水平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呈明显的正相关.sTC可作为判断MAR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出现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疾病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归纳总结,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分别监测干扰素治疗前、中、后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14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疾病患者,男性38例,女性105例;其中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前合并甲状腺疾病85例,23例男性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13例(56.5%)和甲状腺机能减退者10例(43.5%);62例女性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23例(37.1%)和甲状腺机能减退者39例(62.9%)。PegIFN-α-2a治疗中出现甲状腺疾病为58例,既往无甲状腺疾病,15例男性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8例(53.3%)和甲状腺机能减退者7例(46.7%);43例女性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12例(27.9%)和甲状腺机能减退者31例(72.1%)。PegIFN-α-2a治疗中,甲状腺疾病多出现在治疗的第4~6个月。结论慢性肝炎患者中女性合并甲状腺疾病发病率较男性高,且女性以甲状腺机能减退更常见。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甲胎蛋白(AFP)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 DNA载量及甲胎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65例甲胎蛋白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分别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96周内每隔12周测定其血清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HBV DNA载量,以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60周观察组患者血清AF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60周后两组血清AFP水平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恩替卡韦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FP与同期ALT、TBil、HBV D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9954,P〈0.01;r=0.9911,P〈0.01;r=0.9270,P〈0.01)。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患者血清AFP水平。另外,恩替卡韦可能延缓甚至阻断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癌。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及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的变化特点及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9例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非活动性HBV携带期15例、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活化期44例)及21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对其中33例免疫活化期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至48周。分别于治疗前(T0期)及治疗后4周(T1期)、8周(T2期)、12周(T3期)、24周(T4期)和48周(T5期)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同时对部分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免疫活化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F =3.610,P <0.05)。抗病毒治疗后,△T0~T1、△T0~T2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P均<0.05);△T0~T5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Z =-2.200,P <0.05)。免疫活化组患者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免疫耐受组(P均<0.05)。免疫活化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2周及24周,血清IL-10水平显著下降(t=3.037、3.180,P均<0.05),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表现不同,免疫活化期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CD4^+T比例及CD4^+/CD8^+下降,CD8^+T比例升高,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可能有助于预测HBeAg的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重型肝炎(SH)的有效药物,研究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SH的临床价值,评估其安全性。方法62例SH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卧床休息、能量补充、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保肝、血浆蛋白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VIG静脉注射,5g/次,1次/d,共5d。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生化;应用普利生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PT、APTT、TT和FIB)。观察时间最长6周,对生存病例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血生化学方面(TBil、PT、PA和CHE),经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效24例,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32例患者中有效12例,有效率为3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胸闷、轻度气短不适,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结论应用IVIG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SH,可以有效改善SH患者的血生化指标,显著提高SH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其病死率,且不良反应轻微,是SH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重症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分型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重症肝炎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根据初始出现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型。结果SBP临床分型:普通型50例(41.7%),无症状型19例(15.8%),肝昏迷型16例(13.3%),顽固性腹水型21例(17.5%),休克型14例(11.7%)。肝昏迷型及休克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存活率较低。结论重症肝炎并发SBP临床表现不典型,将其分成5型,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SBP的认识,早期诊断,减少漏诊。肝昏迷型及休克型SBP预后差,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李旭  张敏 《肝胆外科杂志》1994,2(4):232-234
31例血清谷雨转氨酶(ALT)持续不降的病毒性肝炎患者.20例经B超证实合并慢性胆囊炎.经抗感染治疗.28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ALT正常或明显下降。提示慢性胆囊炎是ALT持续异常的原因之一.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