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新式剖腹产腹壁切口美容缝合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治疗的行新式剖腹产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腹壁切口美容缝合,而对照组患者采用腹壁切口丝线间断缝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2.5%;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70.0%,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度明显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新式剖腹产腹壁切口美容缝合具备着提高患者满意度、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以及术后患者住院时间短、腹壁切口发生感染率低以及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率低等优势,且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背景:腹部切口的愈合除与患者自身情况相关外,还与外科医生的腹部切口缝合技术、缝合方式、缝线选择有着密切相关。 目的:比较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与丝线间断缝合腹壁切口的效果。 方法:纳入153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91例,女62例,年龄30-8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n=78)与对照组(n=75),选择腹部正中切口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采用抗菌薇乔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切口,对照组采用丝线分层间断缝合切口,比较两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与费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脂肪液化及排异反应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无切口裂开,未发生排异反应;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10例、切口裂开4例、排异反应5例,两组切口感染、裂开及排异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切口脂肪液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抗菌薇乔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腹部切口操作简单,可促进伤口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张华  金柯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639-4639
目的 改进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方法 以腹壁皮下脂肪组织厚度≥5 c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对照组,采用传统皮下组织、皮肤分层缝合.结果 观察组无脂肪液化、感染及皮下脂肪部分或完全裂开,切口发生脂肪液化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38.46%(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肥胖者腹部手术切口容易发生液化、坏死、继发感染,浅层甚至全层裂开,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皮下脂肪组织,保证了腹部手术切口的良好愈合.  相似文献   

4.
董秀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42-7842
目的观察妇科腹部切口不缝合皮下组织放置引流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妇科2组2009-01-2010-01住院开腹手术患者211例,根据皮下组织处理方法分为2组,A组腹部切口不缝合皮下组织放置皮下引流管,B组常规缝合皮下组织。对比两组闭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A组闭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B组,且切口愈合情况好于B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缝合皮下组织放置引流管可以减少闭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的手术时间,有利于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因而也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5.
陈琳  严春寅  储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070-3070
目的比较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与丝线间断缝合两种缝合方式在腰部切口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部开放性手术的360例患者,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A组)180例,丝线间断缝合(B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缝合及愈合情况。结果 A组完成缝合时间小于B组,术后切口疼痛轻于B组,术后切口愈合等级优于B组,并发症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能够节约手术时间,减轻痛苦,改善切口愈合,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是腰部切口安全、可靠的缝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进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方法:将150例肥胖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腹部手术切口皮内连续缝合,间断加固并放置负压吸引管的缝合方法。结果:观察组脂肪液化、感染、皮下脂肪层裂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1)。无明显疤痕形成。结论:采用皮内连续缝合、间断加固并放置负压吸引管的方法是一种有效预防切口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pen appendectomy,O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0- 2010年我院收治的86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是否有穿孔、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发生率、气腹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开始活动时间、排气及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以P<0.05为检验效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LA与OA在手术安全性与两种手术方式各自优越性.结果 LA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发生率为2.4%,术后下床开始活动时间(5.81±1.58)h,排气及术后进食时间(8.3±2.01)h及平均住院时间(3.7±0.5)d,均较OA组患者明显减少(x2=10.855,P=0.002;t=4.135,P=0.018;t=5.069,P<0.001;t=4.601,P=0.039),两种术式的手术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3,P=0.915;t=0.036,P=0.849).但LA组术后气腹发生率高达10.35%,OA组术后未发生气膜.结论 与其他的微创手术过程相似,LA术式在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发生率、术后下床开始活动时间、排气及术后进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OA术式.目前手术方式的选择还是基于医生技术的熟练程度、患者个体差异和(或)患者承受能力及经济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57-5659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00例,其中200例为观察组,不缝合皮下脂肪;另外200例为对照组,用可吸收线缝合皮下脂肪。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用4-0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缝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0%,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切口感染0例,裂开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5例,裂开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红肿及硬结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切口不缝合脂肪,可有效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减少切口感染,且术后患者切口美观平整,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2-01-2006-12妇产科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3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肥胖、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术中机械刺激、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术后咳嗽、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结论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应用电刀、加强营养、置引流条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背景:腹部切口的愈合除患者自身情况、腹部切口缝合方式外,还与缝线选择有着密切相关。目的:观察化学合成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缝合腹部切口的愈合效果。方法:将2009-09/2011-05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16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腹部正中切口分别采用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全筋膜层连续缝合和传统丝线分层间断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为(13.45±1.46)min,术后切口感染4例,无切口裂开和排异反应,经换药很快痊愈。对照组切口缝合时间为(22.96±1.95)min,术后切口感染14例,切口裂开9例,排异反应11例,经换药后部分切口延期愈合。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化学合成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缝合腹壁切口操作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并且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会阴侧切术两种缝合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会阴侧切术两种缝合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00例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①观察组:200例。采用快薇乔线连续皮内缘缝合切口;②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丝线间断缝合切口。并对两组的手术切口缝合时间、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缝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愈合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快薇乔线连续皮内缘缝合明显优于传统的丝线间断缝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可拆线式阑尾切口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5-05-2009-05冀中能源峰峰集团万年矿医院行79例右下腹切口阑尾切除术,随机采用可拆线式阑尾切口缝合或传统麦式(或横)切口分层缝合方法 ,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可拆线式阑尾切口缝合法(可拆式缝合组)行阑尾切除者,其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等方面明显低于传统分层缝合法者(传统缝合组),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可拆线式缝合法具有安全,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符合美容要求等优点,应作为阑尾切口缝合的首选方法 ,其中腹膜外单线双层间断缝合法适用于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连续分层可拆式缝合法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5-10-2010-05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发肌瘤60例,多发肌瘤6例;镜下缝合63例,未缝合3例;手术时间、出血量与肌瘤的大小、个数成正比;术后平均住院5 d。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出血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次性引流管对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21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5例,观察组间断全层缝合腹膜及腱膜,皮下放置一次性引流管后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对照组不放置引流管。分析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拆线时间和愈合率。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率为8.6%,对照组为29.5%。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切口愈合时间、拆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腹部术后放置一次性引流管可降低切口感染提高切口愈合率。  相似文献   

15.
郭权  刘贵鹏 《华西医学》2015,(3):473-476
目的针对腹壁切口是否缝合皮下脂肪层展开临床研究,探讨皮下无结腹壁缝合法在妇科腹部手术切口缝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5月-2013年5月210例各种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皮下无结法缝合患者111例,通过腹直肌前鞘及皮下脂肪层缝合方法的改进,实现皮下脂肪层无线结;传统方法缝合患者99例;对照分析两组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皮下无结法缝合组1例(0.90%)发生脂肪液化,传统缝合组有7例(7.07%)切口脂肪液化发生,两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3,P=0.049);经过局部及时的处理,切口均未发生院内感染,术后(15.1±4.7)d愈合,随访2个月,两组无切口并发症发生。结论皮下无结法操作简单,易实施,结果确切,皮下脂肪层不缝合完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缝合法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成传统缝合组160例与新式缝合组160例,传统缝合组采用分层间断缝合加全层皮肤减张缝合,新式缝合组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加皮下放置硅胶引流管法。结果传统缝合组关腹缝合时间(23.23±0.6)min,术后切口液化裂开例数31例(19.38%),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1±0.8)d,手术切口疤痕宽度(2.1±0.27)cm;新式缝合组关腹缝合时间(15.42±0.2)min,术后切口液化裂开例数术5例(3.13%),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9±0.4)d,手术切口疤痕宽度(0.89±0.5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缝合法具有手术缝合时间短,手术切口疤痕小,住院时间短,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等优点,效果优于传统缝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胸腔镜手术和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根据病情和患者对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求随机分为胸腔镜手术组和腋下小切口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 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胸管留置时间。结果胸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 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均比腋下小切口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效果优于腋下小切口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单术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切口采用不同缝合方法的差异。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0月行单术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380例,随机分为连续缝合组和间断缝合组,每组各190例,观察并比较术中两种方法切口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囊袋血肿和感染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连续缝合组手术切口缝合时间明显短于间断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两组囊袋血肿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无囊袋感染病例。术后3个月内连续缝合组未见皮肤线头外露,间断缝合组皮肤线头外露6例(3.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结论单术者起搏器植入术切口应用连续缝合法具有缝合时间短、无线头外露的优势,可作为单术者起搏器植入的常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对预防皮下脂肪较厚的腹部纵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对2006-01-2009-10在中平能化医疗集团总医院妇科行下腹部纵形切口的患者,以术中指测皮下脂肪厚度为准,对厚度大于3 c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常规缝合腹膜及腹直肌前鞘后,于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并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术后5 d开始逐渐向外拔,直到7-9 d取出引流管,同时行腹部刀口拆线。对照组76例按常规缝合皮下脂肪组织及皮肤。结果观察组甲级愈合率87.1%,对照组甲级愈合率53.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下脂肪液化率及切口红肿硬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脂肪较厚的腹部纵切口的愈合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悬吊法与气腹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悬吊法与气腹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79例,分悬吊组42例,气腹组3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悬吊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小于气腹组(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与气腹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悬吊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尤其方便缝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