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非感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度进行健康体检的部队40岁以上干部5875例,由超声专职医师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NAFL者纳入观察组,非NAFL者纳入对照组,分析NAFL与非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结果:彩超诊断为脂肪肝1481例,占25.2%。观察组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病等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非常显著高于非对照组(P〈0.01)。结论:NAFL与非感染性疾病发生有关,应采取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2.
辛国秋  唐悦  唐先富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295-1297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入246例NAFL患者为NAFL组和年龄匹配的门诊健康体检排除脂肪肝者246例为无NAFL组,比较两组SUA水平;将入选者SUA水平四分位处理,分析各段SUA水平和NAFL发病率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NAFL的危险因素。结果 NAFL组SUA水平增高(P〈0.01),且随尿酸水平增高,受试者的NAFL患病率也成倍增长(Q1~Q4依次为11.91%、27.74%、47.67%、85.04%),Logistic回归分析证明高尿酸血症是NAFL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79;95%C I:1.080~1.628,P〈0.01)。结论高SUA水平与NAFL发病关系密切,SUA可能是NAFL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防治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膳食营养因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在西南医院通过B超检查诊断的300例NAFLD患者作为病例,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等信息配比选择相应的健康对象300例作为对照,设计半定量食物频数调查表和24h回顾法表进行了膳食调查,分析NAFLD的膳食危险因素。结果NAFLD病例组摄入牛肉、猪肉、粮谷类、烹调用油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AFLD病例组摄入的总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的脂肪供能比和动物来源的脂肪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总能量、总脂肪、动物来源的脂肪摄入量过多是NAFLD的膳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性低氧和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内脂素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对照组(12只)和高脂造模组(60只),高脂造模组给予高脂饲料。6周末随机取12只高脂造模组大鼠处死,普通对照组同期处死,测试其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确定造模成功后,将其余48只高脂造模组大鼠分为常氧安静组、低氧安静组、常氧运动组和低氧运动组,每组各12只。低氧组暴露在14.5%氧浓度的环境中,4h/d,7d/w;运动组常氧状态下以20m/min进行跑台运动,1h/d,5d/w。4周末,测试各组大鼠血糖、血胰岛素、血清内脂素和内脏脂肪总量等指标。结果:6周高脂饮食后,高脂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升高,造模成功。与常氧安静组比较,低氧安静组、常氧运动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血清内脂素均显著下降(P<0.01);低氧运动组血清内脂素较常氧运动组显著升高(P<0.01),与常氧安静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间歇低氧和有氧运动均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并降低血清内脂素水平;而间歇低氧和运动双重作用对血清内脂素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葡激酶对高脂饲料喂养所致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喂养(NC)组、高脂喂养模型(FL)组、高脂喂养治疗(TFL)组.后两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TFL组在高脂饲养90d后.在继续高脂饲养的同时隔天尾静脉注射葡激酶0.5mg/kg,20d后处死大鼠.测定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丙二醛(MD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计算肝脏指数(肝湿重/体重),测定肝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α(PPAR-α)mRNA表达情况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FL组肝脏指数(3.77±0.27)明显高于TFL组(3.48±0.29,P<0.05)和NC组(2.57±0.14,P<0.01),TFL组明显高于NC组(P<0.01).与NC组比较,FL组大鼠血清TG、TC、LDL、AST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肝组织PPAR-α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FL组比较,TFL组大鼠血清TG、TC、LDL、MDA、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PPAR-α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TFL组肝脏指数为3.48±0.29,明显高于FL组(3.77±0.27,P<0.05)和NC组(2.57±0.14,P<0.01),FL组明显高于NC组(P<0.01).结论 葡激酶能够缓解高脂饲养大鼠的脂肪肝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肝脏PPAR-α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指在没有大量饮酒(大量饮酒标准为每日饮酒男性≥30 g, 女性≥20 g)的个体中,5%以上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并排除造成肝脂肪变性的继发性原因的疾病[1-2]。全球NAFLD患病率约为25%[3],并呈持续上升趋势。据报道,预计到2030年我国NAFLD患者总数将增至3.145 8亿例[4],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7.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可由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诊断其早期可逆性病变,对疾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磁共振影像技术在诊断脂肪肝和肝纤维化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单纯性脂肪肝及肝纤维化的定量诊断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慢性肝病,多数NAFLD患者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采用微生物分析方法可探索肠道菌群变化引起NAFLD和NASH的变化规律。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干扰肠-肝轴、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肝脂肪代谢,从而导致NAFLD,被认为是NAFLD临床治疗的潜在靶点。该文综述与NAFLD发病相关的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对NAFLD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 选取152例NAFLD患者和146例未患脂肪肝人员,收集血液样本检测血脂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线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SREBP-1c基因18号外显子54G/C多态性.结果 NAFLD病例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SREBP-1c18号外显子54G/C单核苷酸多态性均以GG型的比例最高,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6.1096,P<0.05),NAFLD病例组中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2520,P<0.05).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NAFLD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1.6484倍(OR=1.6484,95%CI:1.3233~10.0984).结论 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异常与NAFLD的患病有显著相关性,参与糖代谢、脂代谢的SREBP-1c基因18号外显子54G/C呈现多态性,其C等位基因可能会使个体的NAFLD发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某部1998~2005年艇员超重、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比例的变化趋势,为部队制定训练计划、指导科学膳食、预防慢性疾病提供原始资料。方法收集某部1998~2005年艇员年度体检中统计的超重和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关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艇员超重人员由1998年的3.7%增加至2005的34.6%,肥胖者比例由1998年的1.2%增加至2005年的5.0%。非酒精性脂肪肝人数由1998年的0.36%增加至2005的5.34%。结论艇员超重、肥胖的比例呈现增加趋势,自2002年开始增长更为明显,与此同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比例也有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形成情况,探讨N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NAFLD患者70例(轻度脂肪肝及中度脂肪肝患者各25例,重度脂肪肝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者40例。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脂肪肝进行诊断并测量CIMT,CIMT≥1.2mm者判定为斑块形成。结果 ALT、AST、GGT、DBIL、IBIL、CIMT在健康对照组、轻度脂肪肝组、中度脂肪肝组及重度脂肪肝组中逐渐升高,4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70例患者中,CIMT分别与ALT、AST、GGT、TBIL、IBIL、DBIL显著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斑块形成率与NAFLD患者脂肪肝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 NAFLD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与CIMT存在正相关;NAFLD患者更易发生AS和形成粥样斑块,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与斑块形成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NAFLD患者70例(轻度脂肪肝及中度脂肪肝患者各25例,重度脂肪肝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者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结果随着脂肪肝程度加重,CD8+呈逐渐下降趋势,CD19+、CD4+/CD8+比值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随着病情进展,免疫紊乱进一步加重,主要表现为CD8+T细胞数量减少,CD19+细胞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祛肝脂合剂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实验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饲以高脂饲料造模,连续喂养8周。用祛肝脂合剂给予治疗,并与阳性对照药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组对比,用药2周后取血,取肝,以备检测。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检测血浆脂蛋白酶LPL及肝脂酶HL的活性和肝组织SOD、ATP含量变化。结果①随着NAFLD造模的进行,大鼠肝组织广泛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血清LPL、HL下降。肝组织SOD、ATP含量下降;②祛肝脂合剂组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减轻,仅有轻微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坏死灶及纤维组织增生,血清LPL、HL升高,肝组织SOD、ATP含量升高(P〈0.05);③GSH组肝组织广泛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点状坏死,但未见纤维组织增生;但血清LPL、HL肝组织SOD、ATP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祛肝脂合剂可以降低脂质在肝脏中的沉积,保护肝组织,对脂肪性肝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TBP-2)与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的关系,并观察降脂益肝冲剂的疗效,探讨其对肝组织TBP-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9组:空白对照组(N组)、实验对照组(M组),实验干预组(D组),每组24只,分别设9、13、17周三个时相点。空白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实验对照组和实验干预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实验干预组分别于0周、9周、13周末开始给予降脂益肝冲剂,同时空白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活饮用水灌胃,分别于9周、13周、17周末处死各组大鼠。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细胞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TBP-2)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RT-PCR结果发现在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期(M1组)TBP-2的mRNA表达(0.63±0.12)较N1组(1.02±0.10)下降明显(P〈0.01),可能为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应激,以减少TBP-2对Trx的抑制作用,间接增加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当疾病继续进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期(M2组和M3组),这种保护性应激能力逐渐减少,TBP-2的mRNA表达增加,但仍然少于同期的正常组即空白对照组(N2,N3)(P〈0.01),提示机体仍可通过下调TBP-2的表达以增加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N1,N2,N3组相比TBP-2的mRNA表达统计学上无差异;D2组(0.66±0.79)与M2组(0.89±0.10),D3组(0.73±0.12)与M3组(0.90±0.88)相比TBP-2的mRNA表达均有所下降(P〈0.01)。药物干预后,肝脏病理改变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结论TBP-2在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期表达下调,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应激,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降脂益肝冲剂对NASLD有很好的防治作用,TBP-2是其可能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脂、高糖饮食饲养大鼠血浆IL-6水平随时间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发展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组,n=10),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HH组,n=10),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和低脂干预组(HL组,n=10),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后,改为低脂饮食喂养6周。每周检测各组体重、血糖、胰岛素和IL-6的含量。结果:①HH组和HL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R)在第3周开始显著升高(P〈0.01);②HL组给予低脂饮食干预后,从第7周开始IR增长趋势较HH组明显降低(P〈0.01);③3组动物IL-6均在第3周开始升高(P〈0.05),且发现IL-6升高与体重呈正相关;但3组间IL-6水平升高幅度却无明显差异。结论:①高脂、高糖饮食喂养的大鼠IR产生与血浆IL-6的水平升高无关;②生长发育期的大鼠,IL-6的升高可能与体重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的胰岛分泌状态及胰岛素受体(IR)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建立NAFLD大鼠模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ELISA等方法观察胰腺组织结构、分泌状态和IR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结构及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血清胰岛素水平在造模后4周明显升高(P<0.01),而组织中胰岛素水平从6周开始增加(P<0.01),且主要分布于胰岛的中央部,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组织中胰高血糖素水平从8周开始增加(P<0.01),于12周达高峰,而IR表达从6周开始明显减少(P<0.01),8周后趋于稳定。结论NAFLD大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总体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但胰岛素在组织与血清中的表达并不完全一致,且IR表达量减少,这可能是NAFLD时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清中IL-6、IL-8、IL-2的关系,了解血清细胞因子在Hp相关消化性溃疡发病过程中免疫反应的表达,以及抗Hp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解放军180医院收治的8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患者为Hp阳性(Hp阳性组),33例患者为Hp阴性(Hp阴性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清IL-6、IL-8及IL-2检测。结果 Hp阳性组治疗前血清IL-6、IL-8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治疗前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p阳性组血清IL-2、IL-6、IL-8水平均接近于Hp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p阳性组血清IL-2、IL-6、IL-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2、IL-6、IL-8水平的改变可以抑制Hp感染机体的细胞免疫,激活体液免疫,其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定机体免疫情况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肱动脉内皮功能。方法:选取5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并计算反应性充血和硝酸甘油诱发的内径百分变化率。检测血胰岛素抵抗(IR-HOM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而两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1%)与IR-HOMA呈负相关(r=-0.243,P=0.030)。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早期即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不仅能引起心肌损伤,与之相关的心脏疾病还是病人死亡的首要病因。超声、CT、MRI和PET等影像学检查已用于评估NAFLD病人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合理利用多种影像技术能多维度、多尺度评价NAFLD病人心肌损伤,有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综述多种影像技术在NAFLD病人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障碍、心肌能量代谢和微循环障碍、心外膜脂肪组织的诊断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