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007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12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居人口死亡原因的前3位,在我国占第1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75%。其病因众多,但50岁以上病例中多由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或血管狭窄所致。在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面,传统的方法以扩血管治疗为主,近年来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预防脑梗死发生,疗效显著。已成为首肯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龚浩  蒲锐  魏平波 《西南军医》2014,(4):440-443
卒中是当今全球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超过一半。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约1/4缺血性脑卒中是因颈动脉狭窄所致。随着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颈动脉支架成形(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颈动脉狭窄所致卒中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是CEA和CAS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本文结合CEA和CAS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及相关临床指南,对二者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献报道约25%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内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有关[1,2]。经皮腔内颈动脉血管成形与支架植入术(prcutaneoustransluminalcarotid angioplastyandstenting,PTCAS)可有效解除颅外颈动脉的狭窄。目前PTCAS甚至已逐渐取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3,4]。我科自2003年3月以来共开展PTCAS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3例,共植入支架112个。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系统随访,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0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83例,女20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63±9)岁。诊断为脑梗死8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1A)…  相似文献   

5.
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遗憾的是,国内对此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早已证实是其有效治疗手段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迄今还未真正推广普及。作者在介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无创检查的同时,再次强调其外科治疗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超声表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利用彩超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形态特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的有无,血管狭窄程度的超声表现,以期达到早期预报和识别缺血性脑卒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颈动脉狭窄可使大脑血流减少,另一方面狭窄部位可产生大量栓子,栓子脱落可造成脑梗死。为了解除颈动脉狭窄,目前主要采取两种治疗方法,一种是外科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另一种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CEA 临床应用多年,技术和临床效果趋于稳定,并有大量的病例报道和多年的随访资料;PTA 是近些年兴起并应用到颈动脉上,以往人们由于对颈动脉狭窄的 PTA 认识不足,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成分、斑块发生部位、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164例均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较大分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件质和成分、斑块好发部位以及造成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并与13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64例中,颈动脉颅外段斑块137例(占83.5%),其中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好发(97/137,70.8%).颈动脉单纯斑块75例,其中非钙化性斑块(含多发)26例,占15.9%,钙化斑块(含多发)49例,占29.9%;颈动脉混合性斑块89例,占54.2%.72例颈动脉管腔中一重度狭窄患者中,52例(占72.2%)伴发同侧脑梗死;1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中,11例(占91.7%)伴发同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和检出数量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5).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成分、斑块的数量、斑块的发生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双源CT血管造影可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病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CAS的早中期效果和并发症与防治该病的“金标准”方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mectomy,CEA)相当。随着近年来神经介入技术设备不断完善,颈动脉支架质量的提高,颈动脉的血管内支架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在围术期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7-11我院脑血管外科收治的128例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围术期(术后30 d内)死亡和脑卒中发生率为4.4%。年龄≥70岁组与<70岁组(4.9%比4.3%)、女性组与男性组(5.6%比4.0%)、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3.2%比7.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7.0%比3.3%)、单侧颈动脉狭窄组与双侧颈动脉狭窄组(5.4%比2.4%)、吸烟史组与无吸烟史组(1.7%比6.7%)、症状组与无症状组(5.3%比0)、左侧手术组与右侧手术组(7.2%比1.5%)患者围术期死亡和卒中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的干预措施。在规范的内科治疗、注重手术过程中的操作细节和严格的术后管理的前提下,患者年龄≥70岁、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对侧颈动脉狭窄(>50%)、吸烟史、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左侧手术等因素都不会显著增加CEA围术期发生死亡或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2月—2011年2月在我科治疗的98例因颈动脉硬化狭窄(狭窄>50%)而行CEA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有症状77例(786%),无症状21例(214%)。结果术后除2例(20%)死亡、3例(30%)发生一过性偏瘫和7例(71%)出现脑高灌注综合征外,其他患者疗效良好,未出现短暂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表现。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6年;随访76例,13例(17.1%)再狭窄>70%,9例(118%)再发TIA症状,4例(53%)出现脑梗死。结论对于临床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特别是有TIA发作史的患者,可以考虑行CEA;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应分期手术治疗;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增高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明确,它的形成可分为两个过程:(1)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的血流灌注不足;(2)颈动脉的远端栓塞.一些脑卒中很可能是由于颈动脉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在正常情况下,脑组织对灌注压的变化有一个自动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04年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15例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CAS组(n=245)与CEA组(n=270)。研究终点为临床症状(头晕、头痛、黑朦、肢体活动障碍)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新发脑卒中、靶血管再次重建及全因死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及手术结果、术后随访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未发生脑卒中、MACCE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CAS组患者年龄、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C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患者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外周血管疾病比例均高于C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1年及3年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累积总生存率、未发生脑卒中率、未发生MACCE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与CEA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可获得同样的手术成功率及临床疗效,两种颈动脉血运重建策略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现已证实,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作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由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脱落或颅内动脉栓塞或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的低灌注引起。本研究对7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了超声多普勒检测,旨在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数量、部位、狭窄程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以216例年龄在40~86岁的前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外段,记录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特征及狭窄率.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检出率(169/216,78.2%)明显高于对照组(54/171,31.6%);不稳定性斑块在脑梗死组检出率较高(52/168,30.9%),在脑梗死各亚型中有所差异.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较低(30/216,13.9%),但完全前循环梗死组中重度狭窄率较高(3/8,37.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动脉CTA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征及头颈动脉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79例,TIA 93例,采用头颈动脉CTA检查,分析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点及其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结果:164例患者头颈动脉多层CTA图像满足诊断要求,125例显示有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单纯脑动脉狭窄74例(59%)、单纯颈动脉狭窄32例(26%),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19例(15%).单纯脑动脉狭窄、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在脑梗死组较TIA组高,其中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大面积脑梗死及分水岭脑梗死的部位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侧别及Willis环有一定的相关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皮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部位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侧别间无明确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较高.单纯脑动脉狭窄、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侧别及Willis环与脑梗死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同时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与经验.方法 对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1例同期进行了椎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病例经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颈动脉狭窄.早期13例采用全麻插管,后期22例采用局部麻醉.颈总动脉阻断时间30~55min[平均(45±1023) min].结果 术后30d无死亡和卒中发生.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2例,均为短暂的轻度损伤.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与头颈CT血管成像(CTA)血管狭窄及斑块特征的相关性,为PCI病因诊断及治疗提供影像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头颈CTA图像及临床资料.根据病情变化分为PCI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o-PCI组),分析2组间头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特征的差别.结果 在评价缺血半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支架血管成形治疗经验。方法 对 2 4例颈动脉狭窄、10例颅内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开口狭窄、3例颈动脉夹层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在局麻下进行 ,术前常规安装心脏临时起博器 ,颈动脉支架分别采用PRECISE、CAROTIDWALL STENT、PROTE'GE'自膨胀支架 ,且均在滤网 (ANGIOGUARD、SPIDER、FILERWIRE)保护下进行 ,并根据狭窄程度 ,部分进行了血管预扩和后扩。颅内支架植入在全麻下进行 ,分别采用AVE、BX、HEXACATH等球囊扩张支架。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实施了支架植入 ,血管狭窄率从平均 75 .2 %下降低到 9.5 % ,围手术期无脑卒中和死亡等并发症 ,术后弥散MRI未见有新的无症状性脑梗死。随访 2~ 2 4个月 ,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支架技术是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一种微侵袭、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技术不断改进、材料不断发展 ,支架血管成形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将会更广泛地应用。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早发现并诊断颈动脉狭窄,适时对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1~2]。经股动脉插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是诊断狭窄的金标准,近年来,磁共振血管造影(MRangiography,MRA)、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多普勒超声等在颈动脉狭窄的无创性、微创性检查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CT仿真内窥镜(CTvirtualendoscopy,CTVE)也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上述影像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着重介绍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ynamiccontrastenha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