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骨巨细胞瘤Jaffe组织分级与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27例不同组织级别的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结果PCNA的阳性反应仅见于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多核巨细胞呈阴性反应。不同组织级别的骨巨细胞瘤之间,PCNA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骨巨细胞瘤Jaffe分级系统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无关;多核巨细胞非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
骨巨细胞瘤微血管密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方法 将 36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染色 ,然后在 Olympus显微镜 (10× 2 0 )下进行微血管密度的计数。 结果 骨巨细胞瘤 、 和 级的微血管密度平均值分别是 2 2 .342 9,2 2 .2 72 7和 2 6 .0 5 71。经统计学方差分析发现各病理分级之间的微血管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传统的 Jaffe分级可能在反映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徐钢  庞健 《医学科技》1999,(1):10-13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发生以及对免疫组化特征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例骨巨细胞瘤(GCT)进行了8种抗体标记检测。结果 32例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CD68均为阳性反应,α-1抗胰糜蛋白酶和溶菌酶两种抗体的阳性反应均较弱;所有病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上皮膜抗原和细胞角蛋白标记在瘤细胞中无阳性表达;全部病例单核基质细胞波形成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均为阳性反应,而多核巨细胞几乎都为阴性反应;PCNA增殖指数在骨巨细胞瘤虽Jaffe病理分级增高而呈递增趋势,Ⅰ组骨巨细胞瘤的PCNA增殖指数与Ⅱ级与Ⅲ级之间的PCNA增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Ⅱ级与Ⅲ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级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骨巨细胞瘤可能起源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增殖细胞核抗原、微血管密度和DNA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 Jaffe病理分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微血管密度以及 DNA含量的关系。 方法 将 36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染色和 Feulgen染色 ,在 Olym pus显微镜 (10× 2 0倍 )下进行 PCNA和微血管密度的计数 ,并应用 Video Pro32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进行 DNA含量和倍体测定。 结果 骨巨细胞瘤 级、 级和 级的 PCNA平均值分别是 132 .6 1,10 5 .0 5和 76 .6 1;DNA含量平均值分别是 1.2 1,1.2 7和 1.34;微血管密度平均值是 2 2 .342 9,2 2 .2 72 7和 2 6 .0 5 71。经统计学方差分析发现各病理分级之间的 PCNA、微血管密度的计数和 DNA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传统的 Jaffe病理分级可能在反映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还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5.
骨巨细胞瘤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CNA和MMP-2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转移复发的相关性,为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2例标本中PCNA和MMP-2的表达变化.结果 ①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增高,PCNA表达率在Ⅱ+Ⅲ级较Ⅰ级增高;PCNA高表达者复发率和转移率较低表达者增高.②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增高,MMP-2阳性率在Ⅱ+Ⅲ级较Ⅰ级增高;复发组和转移组中MMP-2阳性率高于未复发转移组.结论 PCNA和MMP-2的表达变化与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PCNA和MMP-2的高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转移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骨巨细胞瘤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抑癌基因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Survivin,PCNA表达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53例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石蜡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CNA的表达.结果 Survivin 和PCNA均在病理级别较高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Ⅲ级和Ⅳ级)中表达且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病理级别较低的胶质瘤(Ⅰ级和Ⅱ级),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Survivin 和PCNA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均上调,并随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替在恶性肿瘤或临界肿瘤,又称“破骨细胞瘤”,病理改变分为三级:工级为良性,Ⅱ级为恶性倾向,Ⅲ级为恶性,大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40岁以上及20岁以下非常少见。本文收集25例20岁以下的病例探讨X线表现的特点和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男16例,女19例.年龄:12~54岁,20岁以下5例,21~30岁17例,31~40岁8例41岁以上5例.发病部位:股骨远端11例,肱骨近端6例,胫骨近端5例,腓骨近端4  相似文献   

11.
12.
骨巨细胞瘤Jaffe分级中的观察者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观察了三位经验丰富的骨病理学家对同一批病理切片按Jaffe分级法所作1级、2级判断的差异以及与预后的联系。统计分析表明,不同专家对1级、2级的判断缺乏一致性;尽管所用细胞学指标基本相同,对指标间关系的认识模式却因人而异;三位所作1级与2级的划分与复发率并无联系。  相似文献   

13.
肩胛骨骨巨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右肩胛部肿块半年,伴隐痛3天来诊。查体见右肩胛下部稍隆起,质硬,无波动感,无红、肿、热。X线检查示(图1):右肩胛骨下部偏外侧缘处可见一大小约5cm×4cm膨胀性囊样骨破坏,偏心性生长,病灶内可见骨性分隔,呈特征性“肥皂泡”样改变,周围可见完整的骨壳,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影。X线诊断:右肩胛骨骨巨细胞瘤。予硬膜外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肩胛骨外下部5cm×4cm肿物,质硬,不易剥离,予肿物整块挖除。病理检查诊断:骨巨细胞瘤。2讨论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四肢长骨骨端的原发性骨肿瘤。本例骨巨细胞瘤…  相似文献   

14.
骨巨细胞瘤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之德  沈建中 《上海医学》1994,17(12):699-702
报告1973年10月至1991年3月本院共收治50例骨巨细胞瘤。其中恶性骨巨细胞瘤12例,占24%。骨巨细胞瘤采用抓刮植骨术复发率40%。文章讨论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恶性骨巨细胞瘤,赞同Mc Grath将恶性骨巨细胞瘤分为三类:I.原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Ⅱ.发展性恶性骨巨细胞瘤。Ⅲ.继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对发展性恶性骨巨细胞瘤更要提高警惕和重视,定期随访和注意恶性趋势。一旦有恶性表现立即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与病理分级和放射学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9例骨巨细胞瘤进行CD34标记并进行MVD计数。结果:MVD在骨巨细胞瘤中虽随Jaffe病理分级增高而呈递增趋势,Ⅲ级>I级(P<0.01),Ⅲ级>Ⅱ级(P<0.01),但I级与Ⅱ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ampanicci's放射分级间MVD:Ⅲ级>Ⅱ级>I级,3组间MVD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骨巨细胞瘤的MVD与Jaffe病理不完全一致,Jaffe病理分级不能完全反映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而Campanicci's放射分级对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的评估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庞健  徐钢 《医学科技》1997,(1):20-2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检测分析,探讨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分布及与Jaffe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反应只在内巨细胞瘤波形蛋白阳性的单核基细胞的胞核中出现,而多核巨细胞均无阳性表达;PCN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增殖指数虽随Jaffe病理分级增高有呈递增趋势,但各级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PCNA增殖指数低即低度增生的骨巨细胞瘤  相似文献   

17.
18.
对3例骨巨细胞瘤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单层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3例原代培养全部成活,生存日数26-66日,例1共传5代,例2共传3代,例3传1代。单核间质细胞可见有丝分裂,并敏殖传代,而多核巨细胞不能繁殖传代,培养结果说明单核间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实质性细胞。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66例少见部位的骨巨细胞瘤,着重X线诊断的分析探讨。男41例,女25例。平均年龄31.5岁。发病部位分布广泛,66例分布于23个骨部位。跟骨巨细胞瘤有单房和多房两种基本表现形式。脊椎巨细胞瘤具有明显的侵袭性,有的肿瘤表现颇似脊椎结核。巨细胞瘤易跨越关节。文中深入地分析了肱骨、股骨颈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对16例骨包壳进行了详细观察,认为骨壳不是骨皮质膨胀变薄,而是肿瘤刺激骨膜形成的反应性新生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的起源及在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骨巨细胞瘤手术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巨噬细胞抗原(CD68)、波形蛋白、抗糜蛋白酶(AACT)、抗胰蛋白酶(ACT)以及溶菌酶的表达和分布状况。结果 多核巨细胞主要表达CD68、AACT、ACT以及溶菌酶,无一表达PCNA;单核基质细胞可分为两种类型,以纤维母细胞型占优势,主要表达波形蛋白和PCNA;组织细胞型主要表达CD68、AACT、ACT以及溶菌酶。结论 多核巨细胞并非肿瘤细胞,它可能来自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单核基质细胞中的纤维母细胞型为肿瘤的主要增殖成分,可能来自间充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