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彤彤  滕晶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153-1155
目的:探讨滕晶教授所研究的"中医五神理论"的内涵及临床指导辨治癫狂证的经验。方法:通过搜集并整理滕晶教授治疗癫狂证的医案,结合癫狂的病因病机,从五神的生理病理入手,阐明五神紊乱癫狂证的发病机制,从病机层面评定疾病并确立治疗靶点,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构建癫狂证中医五神辨治体系。结果:癫狂证的治疗应以五神为基础,结合该病的病因病机,从精神心理层面搭建癫狂证中医五神辨治体系。结论:滕晶教授所研究的中医五神理论为癫狂证的辨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开辟了临床诊疗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米子良名中医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认为辨证中应注意抓主症、辨病位和病性、注意证型联系、证外之证,辨静态证应守法,辨动态证须圆活,辨错杂证宜调平,还要注意隐症、有效证、无效证、加重证;论治应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汤证论治、"病因+病位+症状"三位一体、辨现代病、辨症状用药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即“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通过系统整理吴洋教授运用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把握其病因病机;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随势辨证。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临证医案"喘证"、"胸痹"的汇总和讨论,旨在进一步认识以上疾病,探索其病因、病机及变化之规律,以求达到随症加减变化、对症用药、药证相符和药到病除之治疗目的。说明"症不辨无以治,治不辨无以痊"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证的精髓所在,辨证应以辨病为前提,辨病应包括中医、西医两种病名,而在辨病时必须坚持中医思维。在临证中总结出三步法辨证论治模式:1)抓住主症,综合兼症;2)提炼病机,确定证型;3)制定治则,选方用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主症、定病机、处方药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思路,也是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存在诸多难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然而由于脾胃病的专科特性,传统八纲辨证已不能完全适应脾胃病临床辨治需求。脾胃病辨证"新八纲"即"脏腑、虚实、气血、寒热",是基于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建而来。其以辨脾胃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寒热、虚实的发病特点和机体状态,是对传统八纲辨证的进一步细化,是"通降论"之理的具体落实,为脾胃病的诊疗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学指导。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以"通降论"为理论指导、"新八纲"为辨治纲要,通过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辨气血以明确在气在血,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基于此指导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基于"新八纲"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思路和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志良  孙晨羲  孔庆雪 《光明中医》2022,(17):3206-3208
小儿反复发热病案1例,通过此案的诊疗明确湿热证的病因病机、辨治要点、用药规律,明确湿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及病变部位,总结湿热证辨治经验,再次体会精准辨证与治疗的关系,再次明确辨治是治疗的前提,只有精准的辨证才有正确的治疗,进一步加深对古人湿热病证辨治的理解,谨遵湿热证辨治禁忌,误犯汗、下、润之戒,做到识证、达证,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但临床中还包括"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辨证、辨病和辨症历来是互为补充的完整理论体系,文章指出中医临证完整的诊疗体系应是辨证、辨病与辨症的有机融合,应准确运用三辨诊疗体系——"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参合症状,立法制方"。  相似文献   

9.
李长秦  刘国强  杜卫星 《陕西中医》2003,24(10):917-917,933
中医药疑难病证微机咨询系统 ,从解决疑难病证的辨治出发 ,并尝试用计算机规范中医证型 ,利用电脑程序模拟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充分发挥了电脑超强的记忆、存储、检索、统计等功能 ,克服了人脑记忆的有限性 ,减少限制了人脑辨证治疗的经验化、情绪化和不规范化。为临床疑难病证治疗提供了方便 ,经临床试用 ,结果证明 ,该系统确实有助于疑难病证的辨治。  相似文献   

10.
从"量"之视角探究《伤寒论》中证候、治法以及遣方用药之特点。张仲景证候表述见微知著、层次分明;治法拿捏细腻、着力清晰;遣方用药揣度精妙、推敲毫厘,充分展现张仲景临证对"量"之思考。张仲景辨证与辨量相结合的思想贯穿于其辨治体系诸多方面,故亟待深入探索辨量之思维,挖掘辨量之模式,凝练辨量之思想。临证若将辨证和辨量相参互用,对临证辨治是有益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对胰岛素抵抗(IR)的临床干预和实验研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IR的中医证候研究、中医药干预IR的临床研究及试验研究。文章综述了近10年的中医药对IR的临床干预和实验研究文献,认为中医药以其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优势展现了其在治疗IR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为中医药理论发展提供了较为前沿的新思路。但中医药干预IR,低水平重复不少,实验研究多,缺乏标准化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因此,选择可靠目标,观察科学设计的大组病例,加强IR辨证分型的规范化研究,进行中医药干预IR最佳方案的临床路径共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观察和实验都是获得新知的方式。临床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治疗效果"真值"的知识。为实现这一目的,中医肿瘤学临床研究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观察性研究做起,逐步过渡到实验性研究阶段,获得愈发接近"真值"的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的模式需要根据治疗模式而定。辨证论治、动态调整是中医肿瘤治疗的基本特点。因此,相较于关注药物治疗效果的专病专方和辨证分型的研究模式,注重评价医者疗效的动态辨证模式更符合中医肿瘤学临床实践。若能筛选出某一瘤种疗效最佳的医师,基于他的临证经验建立一套辨证论治数理模型,将有助于解决动态辨证模式的可重复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临床实践中,对于神经疾病的中医疾病诊断,存在着难诊、误诊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医病名数量远较西医少、水准远比西医低是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对基础理论、教材标准、临床科研等方面作以分析后,建议扬弃众多低水准中医病名,中医疾病诊断采用西医诊断,这样中医病历的诊断就大多直接简化为西医诊断+中医证候诊断,西医诊断的融入体现了发展,中医证候诊断的保留则反映了传承。这一诊断范式在临床上更加切合实际,有助于解决难诊、误诊等问题,还可以与时俱进、接轨国际;理论上将推动中医对脏腑(尤其是脑)的认识回归其本原,并确立辨病治疗理论。与辨证论治相比,辨病治疗对于疾病更具有针对性,其一旦完成,将会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确立以来治疗范式的重大变革,并将使中医突破传统、步入现代,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ian Zhe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information gained by the four main diagnostic TCM procedures: observation, listening, questioning, and pulse analysis, and it is used to guide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either by acupuncture and/or TCM herbal formulae, that is, Fufang.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an be used for further stratification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s with certain disease, identified by orthodox medical diagnosis, which could help the improvement of efficacy of the selected intervention. In modern TCM research it is possible to integrat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orthodox medical diagnosis leading to new scientific findings in overall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is review, the focus is to screen published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modern TCM research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of TCM herbal formulary for drug discovery.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客观化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角度更好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了解其认知特点。方法:利用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思路,采用心理学问卷测量方法编制测量工具,随机选取了104名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级中医研究生,针对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症状表征、治疗立法、处方用药3个主要环节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症状表征环节,大多数被试者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和"风性动摇"特征分别在诊断外感病和内伤病时最具指导意义;倾向从八纲辨证(寒热、表里、虚实)和六经辨证角度进行症状的综合表征;在判断某个证候的典型症状时具有较一致的倾向;当症状与舌象的寒热、虚实属性发生矛盾时,倾向"取症舍舌"。治疗立法环节,大多数被试者倾向选择"先表后里"、"先实后虚"、"先急后缓"的治疗策略。处方用药环节,大多数被试者倾向选择某首或两首以上的方剂作为治疗方案。结论:首先,问卷结果呈现大多数的一致性,说明被调查的研究生具有较良好的中医药知识架构,中医辨证论治过程呈现出某种学科的规律性。其次,问卷结果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说明辨证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表征方式具有差异性,客观上反映了中医辨证模式的多样性、治疗用药的灵活性等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中医的"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系统生物学逐渐受到关注。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将系统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中医证候与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总结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同时分析了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设想,为从多学科、多视角进一步认识中医证候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暨治疗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目前国内艾滋病流行病学及西医治疗情况,提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综述目前国内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方面研究进展,归纳出目前中医界认为AIDS的发病外因为"邪侵",内因为"正虚",为虚实夹杂之证,病位涉及肝、脾、肾等脏器。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本课题组通过对中医理论学术演变的梳理,提出"五脏阴阳"这一辨证纲领及"三维守恒"治疗法则这一创新理论,并在这一创新理论指导下,在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是脏腑辨证和以阴阳为主体的八纲辨证,而两者可统合为"五脏阴阳"这一辨证纲领。且五脏各有所主,其中肝、脾、肾具有最主要的影响,由此构成"三维守恒"治疗法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健康状态辨识研究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避免由于中医理论特殊性和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差异性而造成的混淆,本文探讨了健康状态辨识研究中应重视的4个问题:证与病的不同,前证与潜证的不同,中医之病与西医之病的不同,以及中西医治疗的立足点不同。由此进一步提出,在借鉴现代研究成果的同时,遵循中医思维规律是提高健康状态辨识准确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方剂与复方是中医药学中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主要形式,其运用基础是中药药性理论和病证病机及治法理论,以中药的配伍运用为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医与中药的紧密关系。复方是中药现代化的产物,其运用基础是中药活性物质和疾病病理及药理学理论,以中药部位或成分的组合运用为特征,体现了天然药物学中的药学与中药的关系。方剂和复方两者虽都涉及到中药运用,但前者"依证显效",后者"据病显用",二者在内涵上有着本质差别。复方与方剂在概念上的混淆,不仅使基于传统学理建立起的方剂学学科面临中医制方学理,临床运用基础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困惑;也使基于现代药学建立的中药复方学陷入诸如复方的中医药效评价,辨证应用等问题的诘难。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内涵及功能,中医方剂和中药复方理应有各自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一方面,方剂的现代研究应谨守辨病/证论治及"方证相关"的经验背景,以探查方药配伍与其所主病证之间的关系,即"方证相关"的规律及其生物学内涵为主要定位,同时基于方剂化学及其调控作用的复杂性,在方药化学成分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方证体系中的复方—生物效应模式对于从新的视角认识中医方剂效用原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另一方面,复方的研究似乎没有必要束缚于传统中医药学的经验背景(基于病证和方药配伍的经验),即利用中药化学分析及分离的最新技术,跟踪系统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的进展,建立起中药成分配伍的生物效应评价体系,发现治疗现代疾病的中药化学部位或组分或成分的新配方,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中医对于本病的辨证治疗具有独特优势,抑郁症辨证分型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抑郁症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文献分析和归纳总结,从辨证分型标准、临床治疗和物质基础等方面详尽将抑郁症辨证分型特点、变化规律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对于抑郁症辨证分型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旨在将抑郁症辨证分型研究规范化,为临床诊疗及科学研究抑郁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