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简称胃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据国外资料统计约占胃恶性肿瘤的1%~4%。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加之对本病认识不足术前诊断率仅为10%~30%。现将我院3年收治的20例胃恶性淋巴瘤进行以下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199... 相似文献
3.
原发于胃肠道的恶性淋巴瘤以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最多(5 0 % ) ,作者收集 1983年至 2 0 0 0年新乡中心医院住院的 2 0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情况做一分析 ,并就诊断治疗进行讨论。临床表现 ,特殊检查 ,病理及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例中 ,男性 11例 ,女性 9例 ;年龄在 2 0至 72岁之间 ,3 0岁至 40岁年龄组病人最多 ,平均年龄 44岁。临床症状 :2 0例中 ,腹痛 16例 ,腹部肿块 6例 ,发热 2例 ,恶心呕吐 11例 ,体重减轻 11例 ,便血 9例 ,梗阻 4例 ,腹水 1例。1.2 辅助检查 :①胃钡餐造影术 :11例行钡餐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78~1987年收冶的3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和胃癌在临床表现及胃钡餐X线检查方面很难区分,但两者的手术切除率及预后不同,因而其鉴别有重要临床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供临床鉴别:1.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年龄较胃癌轻。2.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全身状况较胃癌好,低蛋白血症和恶液质少见。3.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转移较胃癌晚。4.胃镜下活检要达到粘膜下层,阳性率较高。5.术中可见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瘤体较胃癌软,切面偏红,较易分离切除。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胃而起源于粘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是除胃癌外胃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 ,因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非特异性 ,故确诊困难。本文就 32例该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讨论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1996年 6月~2 0 0 1年 5月住院资料完整的胃恶性淋巴瘤 32例 ,其中男 16例 ,女 16例 ,年龄 15~ 84岁 ,平均 (5 6± 15 )岁。 4 0岁以上 4例 (12 5 % ) ,4 0~ 4 9岁 3例 (9 4 % ) ,5 0~ 6 9岁 2 1例(6 5 6 % ) ,70岁以上 4例 (12 5 % )。本组病例均做血常规检…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与胃癌和胃溃疡相比缺乏特异性 ,因此误诊率高。我院自 1986~ 1999年收治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12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1] 本组 12例患者均由组织学证实 ,符合下述标准 :(1)全身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2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 ;(3)无纵隔淋巴结肿大 ;(4)外科手术时除局部淋巴结肿大外无其它部位病变 ;(5 )肝脾无病灶。1 2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性 7例 (5 8 3% ) ,女性 5例(41 7% ) ,年龄 2 7~ 6 2岁 ,中位年龄 36岁。临床症状 :上腹疼痛 10例 (83 3% ) ,其中 5…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Primarygastricmalignantlymphoma,PGL)临床少见 ,仅占全部胃恶性肿瘤的1%~ 2 % [1] ,但在胃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却居首位。PGL术前诊断率低、易误诊为胃癌。现将 1987年 6月~ 1997年 6月收治的PGL18例资料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8例 ,男 13例 ,女 5例 ,年龄2 1~ 69岁。病程为 1个月~ 6年 ( 80 %小于 9个月 )。病灶位于胃底 2例 ,胃体 12例 ,幽门部 4例。肿瘤均位于粘膜下 ,直径 1~ 18cm。全组病例均符合Daw son[2 ] 诊断标准 :①肿瘤原… 相似文献
8.
9.
王鹤兵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1999,13(3):338-338
<正>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非癌性胃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类型,其临床和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为胃癌。由于在治疗方法上与胃癌不尽相同,其预后较胃癌好。现将我院近10年来确诊的12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12~81岁,平均45岁;病史最长3年,最短12天,平均8.4个月。 主要症状 上腹痛10例,消化道出血6例,上腹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2例,其中3例行单纯手术,7例行手术+CHOP化疗,1例行胃空肠吻合并腹腔置管化疗,1例因肿瘤广泛浸润而无法切除,仅取活检并腹腔置管化疗。本组手术切除率达83%,5年生存率为58%,3例行单纯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达33%,7例手术+化疗5年生存率达86%,由此可见切除原发病灶加化疗可以提高该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内镜诊断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胃镜下特征 ,以提高对恶性淋巴瘤的认识 ,提高该病的胃镜诊断率。方法 :选取我院 10年间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 2 1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分析其胃镜下表现、临床特点及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胃镜下缺乏特异性 ,表现为多行性、弥漫性及范围广的特征。内镜下难于同其他胃恶性肿瘤鉴别。结论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是临床上少见的胃恶性肿瘤 ,术前误诊率高 ,为提高诊断率 ,对胃镜下隆起性病变尤其是肿块表面伴溃疡时应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 ,取病理时应尽量多取、深取 ,必要时重复活检。同时 ,镜检医生及病理医生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13.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3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2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CT检查对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55.6%,胃肠钡餐对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为47.6%,胃镜对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仅有34.7%,而术前胃镜和胃肠钡餐联合应用可使胃淋巴瘤的诊断率提高到69.3%。病理类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淋巴细胞性18例,T淋巴胞性3例,浆样细胞型1例,T、B双淋巴细胞性1例,5年生存率65.6%。结论: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低,联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前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18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情况。结果:患者以上腹部不适、进行性消瘦、贫血、返酸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确诊5例,消化道造影确诊2例。结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症状和体征与胃癌相比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应结合消化道造影、胃镜及反复活检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1病例资料病例1,女性,24岁。因突发上下肢麻木、乏力伴尿潴留半天,门诊胸椎MRI提示胸2-胸6水平占位(图1A、1B)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体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脊柱无畸形,无明显压痛,双乳房下缘以下浅感觉减退,深感觉存在,腹壁反射减弱,双膝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膀胱恶性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4例原发性膀胱恶性淋巴瘤进行病理分型,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临床主要表现:血尿,排尿困难,尿频。膀胱镜检查可见片状或半球形规则或不规则突起,表面粘膜常光滑。4例经免疫组化检查均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瘤3例(CD20+/CD10-/CD5-),滤泡中心细胞淋巴瘤1例(CD20+/CD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malignant lymphoma,PGML)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特征,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总结17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及黑便、腹胀、贫血为主。病变多见于远端胃部,表现为溃疡型、肿块型及小结节或息肉型。3例为大B细胞淋巴瘤,13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瘤,检出1例套细胞淋巴瘤。13例(76.5%)幽门螺杆菌(H pylori)阳性。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病变形态多样、范围广。内镜下多点、深凿取材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必要时及时复查、多次活检可提高内镜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EDO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对45例复发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EDOP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结果:EDOP联合化疗方案有效率为(CR+PR)71.1%,完全缓解率(CR)为33.3%,部分缓解(PR)37.8%。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EDOP方案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恶性淋巴瘤有效率高,毒副反应低,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1例42岁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手术标本经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表现为无痛性双侧附睾肿大,病理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恶性淋巴瘤。免疫表型CD45、CD20、CD79α阳性,CD45RO、CD3、细胞角蛋白(CK)、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阴性。结论: 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极为罕见,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