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血管球瘤四例徐国兴血管球瘤为少见的良性血管病变,好发于中青年人,因多发于指甲下故又称手指血管球瘤。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老年患者4例,并经手术摘除及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例1女性,6O岁。右环指甲下疼痛2年,尤其浸人冷水或触碰时呈烧的...  相似文献   

2.
胃血管球瘤一例武培敬,石晓燕患者男性,36岁。上腹不适,时有阵发性疼痛5年余,近3个月加重,于1992年4月8日入院。体检无阳性发现,常规化验亦正常。CT扫描上腹部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见胃窦后壁有一半球形2.5cm肿块突入腔内,肿块表面粘膜无糜烂,蠕动...  相似文献   

3.
血管活性肠肽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管活性肠肽瘤一例刘春英,韩建平,沈维红血管活性肠肽(VIP)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一例。患者女,58岁,因水样腹泻、乏力消瘦一年于1997年5月12日入院。病初腹泻为发作性,逐渐呈持续性,淡黄色水样便,每日10余次。量约2~3L。无发热、腹痛。与饮食...  相似文献   

4.
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一例李锦,王超北京铁路中心医院丰台100071患者女,66岁,农民,住院号84629。因间歇性腹泻一年、瘫痪一天于92年2月29日入院。患者自91年3月无诱因水样腹泻,每日2~8次,无恶臭,粘液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能做一般...  相似文献   

5.
手指血管球瘤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手指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甲下31例、手指甲旁或皮下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局部疼痛、触痛、冷敏感。甲下血管球瘤可见指甲局部隆起,增厚,变形,甲下见点状蓝紫色斑点;手指甲旁或皮下血管球瘤局部皮肤可呈淡青色改变。Love试验、冷敏感试验均阳性,X线片检查8例手指末节指骨有肿瘤压迹。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血管球瘤。35例获随访6~30个月,症状均完全消失,手指功能正常,Love试验、冷敏感试验均阴性,指甲生长良好、无明显畸形。结论血管球瘤临床表现典型,冷敏感试验、Love试验、Hildreth试验、透光试验有助于诊断,结合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可确诊。该病一旦确诊应行肿瘤切除术,切除要彻底,防止肿瘤包膜破裂。  相似文献   

6.
胃血管球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因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在钡餐、胃镜、CT下等检查时与其他黏膜下肿瘤有许多共同之处,故易误诊。笔者遇到超声内镜诊断胃血管球瘤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100例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1980年至1993年4月间共收治心脏肿瘤100例,其中粘液瘤96例(96%)、右房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左房血管肉瘤、左室纤维瘤及右室血管纤维肉瘤各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35例,女性65例。年龄12~67岁。全部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及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2例粘液瘤术后并发脑栓塞及肾功能衰竭死亡,手术死亡率2%。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血管球瘤称为血管球性血管瘤,是来源于球细胞的错构瘤,其发病约占血管球瘤的15%。血管球瘤好发于指(趾)甲下,手指末端、足趾皮下,具有典型的疼痛三联症———间歇性疼痛、剧烈的触痛及冷敏感疼痛,大多疼痛定位明确。多发性血管球瘤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定位不具体,疼痛呈现弥散状,引起周围组织肿胀活动受限,由于诊断和治疗常被延误,可引起不可逆性功能障碍〔1〕。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二例孙立忠谢涌泉常谦朱俊明⒇肺动脉瘤(PAA)是一种罕见的肺血管异常,国外统计尸检发生率为1/13696。我院1993年3月至1996年7月收治2例肺动脉瘤,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例患者,男女各1例。症状:均有活动后心悸、气促...  相似文献   

10.
宋伟  程继义  赵勇  牛志宏 《山东医药》2004,44(18):26-27
阴囊Paget病又名阴囊湿疹样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易误诊为慢性湿疹。1990年1月至2003年2月,我院共收治4例阴囊Paget病。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4例阴囊Paget病患者中,年龄56~66岁,平均为61岁;术前病程2~15年,平均为7年。原发3例,复发1例。病变位于左侧阴囊2例,右侧阴囊1例,累及双侧阴囊、阴茎腹侧及左侧  相似文献   

11.
实体瘤迭合白血病六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实体瘤迭合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临床上少见,我院1997~1998年收治6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中,女4例,男2例;年龄30~66岁,平均48.2岁。1.2 实体瘤的诊断与治疗 6例实体瘤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乳腺癌2例,胃癌、脑膜瘤、神经鞘瘤、直肠腺瘤各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术后给予顺铂、5-氟尿嘧啶化疗,1例予直线加速器放疗(90Gy)、并联合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尿嘧啶化疗。1.3 实体瘤与白血病迭合情况 5例以实体瘤为首发症状,从实体瘤到白血病和骨髓…  相似文献   

12.
<正>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是原发于血管球的肿瘤,在临床上发病率低,属罕见病。血管球瘤好发于机体多个部位,但以指甲床下居多,也可发生肢端的皮肤,但肺组织的GT非常罕见。此外,GT的发病形态多为单发,多发者尤为罕见。本文现报道1例发生于气管的多发巨大GT,复习相关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般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4岁,农民,反复咳嗽气促3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的表现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11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对象均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检出的黏膜下肿物包括平滑肌瘤(35例)、胃肠道间质瘤(29例)、脂肪瘤(20例)、类癌(12例)、异位胰腺(8例)、神经鞘瘤(4例)、错构瘤(4例)、血管球瘤(2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例数为97例,总诊断符合率为85.96%。其中对平滑肌瘤(94.29%)、胃肠道间质瘤(93.10%)、脂肪瘤(100.00%)、类癌(75.00%)、异位胰腺(75.00%)、血管球瘤(100.00%)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而对神经鞘瘤(25.00%)和错构瘤(0.00%)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结论各种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鉴别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右房血管内皮瘤一例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张敏州,翁书和,许香广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7岁。因颈部、颜面水肿2月伴胸闷、气促1周于1992年8月7日入院。体检:T37℃,R18次/分,BP14/10kPa(105/75mmHg).颈及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方法对153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最终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结果确诊消化道平滑肌瘤51例、胃肠道间质瘤37例、脂肪瘤30例、类癌21例、异位胰腺7例、神经鞘瘤3例、错构瘤3例和血管球瘤1例。超声内镜对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类癌、异位胰腺、神经鞘瘤、错构瘤和血管球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2%、100%、71%、71%、0、0和100%,其总诊断符合率为86%,明显高于内镜总诊断符合率(70%)。结论超声内镜可明确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大小、起源、回声、生长方式,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6岁。因右侧阴囊内肿物50a.于2006年7月24日入院。患者幼时其阴囊内即出现一樱桃大肿物,当时未予诊治。肿物逐渐增大,阴囊坠胀感加重,未出现疼痛及溃疡出血等症状。查体:右侧阴囊显著扩大,表面遍布曲张静脉,阴囊内可扪及15cm×15cm×15cm大的肿物,质中等,表面凹凸不平,与阴囊粘连紧密,未触及震颤,透光试验(-),未闻及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性心脏粘液瘤多次再发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心脏粘液瘤多次再发二例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胸心外科余永昌,杜绍琴,袁茂昆姬尚义等[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88,4:87.]曾报告母女发病的家族性心脏粘液瘤2例。数年后该2例患者因粘液瘤复发、再发在我院分别行第2次、第3次手术治疗。为使读者便于了...  相似文献   

18.
肾素瘤与低钾血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素瘤又称原发性肾素增多症、肾素分泌瘤 ,绝大多数为起源于肾小球旁复合器中的毛细血管外膜细胞的肾球旁细胞瘤 ,少数可为肾癌或肾外恶性肿瘤。肾球旁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产生肾素的肾小球球旁装置肿瘤 ,于 196 7年Robertson等报道第 1例 ,196 8年Kihara等报道第 2例 ,故命名为Robertson -Kihara综合征。肿瘤分泌大量肾素 ,在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的高血压、高肾素、高醛固酮及低血钾的综合征群。1 病理生理[1]肾素主要由肾小球颗粒细胞合成、贮存和分泌。肾小球入球微动脉行至近肾小体血管极处 ,其血管壁中膜…  相似文献   

19.
4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缝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缝扎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9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缝扎治疗,缝扎针自行设计,于瘤体与肝组织之间的界线(限)进针,针距1.5~2.5cm行贯穿“8”字缝扎。结果:随诊38例患者6月至6年,2例半年至一年复查肿瘤消失,1例14个月复查瘤体中心出现液化坏死;1例24月复查瘤体大小无变化,其余各例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平均缩小率为47.1%,结论:经与同期血管瘤切除病例结果对比,  相似文献   

20.
正肾球旁细胞瘤(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JGCT)又称肾素瘤,是肾脏内分泌肿瘤。1967年由Robertson等报道了第1例,首次将该病描述为一种肾小球旁器的特殊血管平滑肌细胞瘤。尔后Kihara等报道了第2例,因此人们又称Robertson-Kihara综合征。本病是肾脏内分泌肿瘤,能自主分泌大量的肾素,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生成过多和大量醛固酮分泌,使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