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对用Visante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以及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etomileusis,LASIK)前、后的角膜厚度结果准确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49例(98眼)近视眼患者于LASIK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个月,分别用Visante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以及超声角膜测厚仪进行角膜中央厚度测量,对不同测量方法间的比较进行配对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Visante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校正系数分别为0.92和0.95)以及超声角膜测厚仪在LASIK手术前测量角膜中央厚度依次为(528.40±30.73)μm、(531.56±33.09)μm、(548.90±34.17)μm和(549.92±31.35)μm,三种检查仪测量结果有高度相关性。AS-OCT测量所得的角膜中央厚度较超声法测量结果薄(21.52±14.1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 P=0.000);Orbscan-Ⅱ法采用0.92校正系数时其测量结果较超声法薄(18.35±11.1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00),而采用0.95的校正系数时,测量结果较超声法薄(1.02±11.5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3,P=0.543)。LASIK手术后第1个月,上述仪器测量结果依次为(448.85±35.53)μm、(434.37±42.07)μm、(448.39±43.26)μm和(445.71±34.84)μm。AS-OCT测量角膜中央厚度较超声法测量结果厚(2.52±9.61)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P=0.076);Orbscan-Ⅱ法采用0.92校正系数时其测量结果较超声法薄(11.47±15.0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00),采用0.95的校正系数时,测量结果较超声法厚(2.68±15.95)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5,P=0.250)。结论 LASIK手术前,Visante眼前节光学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IASIK)对黄斑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的中高度近视患者48眼,术前屈光度数(等效球镜)平均为(-7.43±1.38)D,于术前、术后第3天、第10天、第1个月行海德堡视网膜地形图系统(Heidelberg retillal tomography,HRT)-Ⅱ检查,监测黄斑中心凹、0.5mm区、1mm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前、术后第3天、第10天、第1个月分别为(0.80±0.24)mm、(0.96±0.27)mm、(0.92±0.26)mm和(0.83±0.23)mm,手术前后相比,术后第3天、第10天较术前增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术后第10天的增厚与术中切削深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286,P=0.049)。而黄斑0.5mm区和1mm区视网膜厚度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ASIK术对黄斑中心凹存在着暂时性的轻微的影响,1个月后恢复正常,并无远期的不可逆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并逐步趋向完善的一种角膜屈光手术。LASIK术后角膜扩张是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现就当前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视野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ASIK)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中心视野的影响。方法:将实施LASIK的近视患者45例89眼分为两组:中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Ⅰ组:中低度近视组60眼,近视-1.50~-6.00D;Ⅱ组:高度近视组29眼,近视-6.00~10.00D。用Humphrey视野计30-2SITA快速阈值检测程序对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1wk;1,3,6mo的视野进行检查,观察其视野改变情况。观察指标为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和模式标准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PSD)。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非参数分析的秩和检验,分析各时间点视野指数。结果:中低度近视组:术后1wk;1,3mo的M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时MD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D值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组:术后1wk;1,3mo时的MD均较术前增加,并且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wk时MD值上升最明显,以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术后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wk时的PS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PSD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手术对高度近视眼患者1wk的视野有影响,对中低度近视患者的视野改变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扩张是近年才认识的LASIK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不高,但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且不可逆转。本文对其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不全角膜瓣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17眼采用hansatome角膜板层刀行LASIK手术的患者,因术中不全角膜瓣而未发射激光的发生情况及不全角膜瓣后Orbscan角膜地形图、视力及屈光度的改变。结果术中不全角膜瓣的发生率为0.29%。不全角膜瓣切削前后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LASIK术中不全角膜瓣的发生不会引起角膜地形图的改变,再次行LASIK并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7.
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OrbscanⅡ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u XY  Liu SZ  Hu SF  Li CL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777-781
目的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OrbscanⅡ的动态变化及影响角膜后表面前突出度的主要因素。方法216例(230只眼)近视患者,根据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4组,Ⅰ组:-1.25~-3.00D;Ⅱ组:-3.13~-5.75D;Ⅱ组:-6.00~-8.88D;Ⅳ组:-9.00~-15.75D,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检测,取角膜厚度图、角膜后表面地形图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预留角膜最薄处厚度,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变,术前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9,-20.63,-15.90;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7,-17.98,-27.26;P〈0.05),表现为角膜变薄,后表面屈光力及Diff值增加,术后同一时间段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F=61.92,4.74,7.28;P〈0.05。术后3个月F=64.16,5.12,21.83;P〈0.05),不同时间段同一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最薄处厚度较术前预留最薄角膜厚度在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角膜后表面Diff值(Y)与术前角膜最薄处厚度(X1)、角膜中央厚度(X2)、角膜横径(X3)、眼轴长度(X4)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941-0.00053X1-0.000471X2-0.0063X3+0.00122以(F=13.48,P〈0.01)。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差值(Y)与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最薄处厚度差值(X1)、术前眼压(X2)、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X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27-0.00078X1+0.00201X2-0.0055X3(F=21.81,P〈0.01)。结论OrbscanⅡ对近视眼LASIK术前患者的筛选及术后监测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角膜测厚功能在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准确性差,不宜作为再次手术的筛选标准;影响近视眼术前角膜后表面前突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角膜厚度、角膜横径与眼轴长度;影响术后3个月与1个月前突出度变化值的主要因素为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最薄处厚度差值,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及术前眼压。这些影响因素应作为术前筛选病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上皮内生的理想处理方法。方法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处理20例(22眼)LASIK术后角膜上皮内生患者.经历3个认识和处理时期。第一时期从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处理3例(3眼),均按术后炎症反应处理.无明确角膜上皮内生概念及相关处理方法。第二时期为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处理8例(9眼).角膜上皮内生与角膜上皮植入未严格区分,按角膜上皮植入原则处理。第三时期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处理9例(10眼),均为不同情况下引起的角膜上皮内生,其中2例(2眼)为单纯角膜上皮内生,5例(6眼)为皱褶瓣处理后产生的上皮内生,2例(2眼)为角膜划伤后上皮内生。处理要点:①内生上皮处理净后用拖拽法将角膜瓣边晾干边原位复位。②角膜瓣复好位后晾干约5~8min。③处理后不戴角膜接触镜。结果第一时期处理3眼中,2眼角膜瓣被剪除,处理后1个月裸眼视力均为5.0:1眼角膜瓣颞上缘部分溶解,未波及光学区。裸眼视力为4.9。第二时期处理9眼中,6眼1次处理成功:3眼角膜上皮内生复发,处理2d后行再次冲洗处理。处理后1个月裸眼视力:2眼为4.9.6眼为5.0,1眼为5.1。第三时期所处理9例(10眼)均1次处理成功,角膜瓣均平整。2例(2眼)单纯角膜上皮内生患者术后第1个月的裸眼视力均为5.0;5例(6眼)皱褶瓣处理后又产生上皮内生患者.再处理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3眼2d、2眼3d、1眼4d,1个月后裸眼视力:2眼为4.8,1眼为4.9,3眼为5.0:2例(2眼)角膜划伤后上皮内生者,处理2d后上皮愈合.7d后角膜炎症消退.1个月后裸眼视力均为4.8。所处理的22眼中.3眼矫正视力下降1行,其余矫正视力均无下降。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未再见有角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屈光不正患者已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常规检查后最终未实施手术治疗的原因。方法自2003年1月开展LASIK治疗近视至2005年9月,共检查屈光不正患者1841例,其中185例(10.05%)最终未行LASIK,分析其原因。结果未行LASIK的原因为:角膜厚度不足74例(40.00%),思想顾虑47例(25.41%),社会因素34例(18.38%),视网膜严重病变11例(5.95%),青光眼或可疑青光眼9例(4.86%),矫正视力差7例(3.78%),圆锥角膜或可疑圆锥角膜3例(1.62%)。结论对近视度数相对高、角膜厚度相对薄的病例,LASIK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正确引导LASIK,术前认真检查和宣教,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同时,应减少社会因素对近视手术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分析角膜后表面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 5 3例 96只眼施行LASIK手术 ,术前与术后 1个月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 ,分析角膜后表面前凸量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角膜中央厚度、术前眼压、激光切削量、切削百分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LASIK术后 ,角膜后表面平均前凸量为 (33.4±2 4 .4 ) μm ,平均屈光度变化量为 (- 0 .6 7± 0 .4 2 )D ,术前术后的变化均具有显著性。与前凸量相关的可解释变量为术前角膜厚度 (偏回归系数B =- 0 .4 4 7,P <0 .0 0 0 1)、切削比 (B=15 4 .77,P =0 .0 0 1)和术前眼压 (B =2 .0 31,P =0 .0 2 4 )。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普遍存在轻微的前凸 ,角膜较薄、眼压较高及切削比较大的受试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角膜炎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将2006年11~12月经治的2例LASIK术后感染性角膜炎情况报告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扩张是近年才认识的LASIK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不高,但可导致患视力严重损害,且不可逆转。本对其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唐卓 《眼视光学杂志》2009,11(5):333-33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角膜厚度对术中角膜瓣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LASIK手术的患者150例(300眼),按手术前角膜厚度分为四组:Ⅰ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483.00±35.60)μm;Ⅱ组39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16.00±36.33)μm;Ⅲ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46.00±36.23)μm;Ⅳ组39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79.00±37.30)μm。应用法国MoriaM2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预期制作角膜瓣厚度160μm,每位患者用同一角膜刀制作双眼角膜瓣,手术顺序为先右眼后左眼。由MICKOPACH200P+(SonomedInc.)超声测厚仪测量术前角膜厚度及术中激光切削前角膜瓣下基质厚度,角膜瓣厚度为术前角膜厚度减去术中激光切削前角膜瓣下基质厚度。对角膜瓣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①角膜瓣厚度波动范围为79186μm,平均为(138.05±21.37)μm,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710,P〈0.01)。②角膜瓣厚度与法 国Mo-riaM2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标识值(160μm)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16.60,P〈0.01),角膜瓣厚度比标识值薄。结论①角膜厚度影响角膜瓣厚度变化,两者呈正相关,手术前角膜越厚,角膜瓣越厚。②本研究所测得的角膜瓣厚度比预期值薄,角膜瓣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isis,LASIK)是目前主要的屈光手术之一,但术后存在的并发症感染性角膜炎可严重危害视力.本文就LASIK后感染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原体、诱发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相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新技术 ,其疗效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获得广泛认可[1 ,2 ] ,但该手术的潜在危险性 ,尤其是其光毒作用对人类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尚需深入研究。我院自 1 996年 1 0月至 1 998年 7月采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2 52 3例 (2 90 8只眼 ) ,现收集相关资料研究LASI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 1 997年 1 0月至 1 998年 5月在我院门诊行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 92例 (1 76只眼 ) ,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患者视野的影响。方法对实施LASIK的近视患者46例(92只眼)术前、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用Humphrey视野计30-2SITA快速阈值检测程序行视野检查。统计学分析采用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时间点视野指数。结果视野检查中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缺损(M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M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力与MD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MD与术后各次检测视力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模式标准差(PSD)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与术前视力呈显著相关性(P〈0.05),但术后各次检测视力与PSD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手术前后MD和PSD平均差值与术前屈光度、切削厚度、激光脉冲数、激光切削时间、负压吸引时间做Person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LASIK前后视野连续观测无显著变化,说明LASIK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还不足以导致临床上显著的形态和视功能改变,对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20例(240眼)近视患者行双眼LASIK手术,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LASIK术前从未配戴角膜接触镜者)和配镜组(LASIK术前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时间〉2年者),各60例(120眼),采用双盲法对照研究。观察LASIK前后Schirmer I试验(Schirmer I test,Sit)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比较两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it测量结果: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对照组分别为(18.13±7.48)mm,(14.20±7.81)mm,(16.76±7.38)mm,(17.24±8.06)mm;目6镜组分别为(14.77±8.49)mm,(9.88+7.50)mm,(13.09±8.23)mm,(13.90±7.87)mm。两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UT测量结果: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对照组分别为(13.21±7.20)S,(7.14±3.97)S,(9.86±3.97)S,(12.31±5.83)S;配镜组分别为(8.98±4.36)S,(4.68±2.85)S,(6.37±3.03)S,(8.19±3.61)S。两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会影响LASIK术后泪膜功能的恢复,LASIK手术后更应注意补充人工泪液。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眼后节并发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 ASIK)是近年来在 PR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角膜屈光手术 ,对于矫正中、高度近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在随访中曾遇到 6例 6眼 LASIK后发生眼后节并发症 ,其 2例 2眼为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4例 (4眼 )为黄斑出血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对 1997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所开展的 LASIK381例 74 1眼 ,进行术后门诊随访观察 ,发现有两例男性 ,年纪均偏大 ,术后发生网脱。其余四例为三女一男。均为黄斑出血。其发生时间最短为术后 1个月 ,最长为术后 19个月。术前检查除 1例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明外 ,其…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早期角膜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分析近视性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空间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眼前节扫描系统(ORBSCANⅡ)观察48例(89眼)LASIK术前及术后1~3 d、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和角膜最薄厚度的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前表面高度迅速变平,到第1周时达最大量,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升;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和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正相关,切削比百分数(切削厚度占最薄角膜厚度比)与之呈直线负相关。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即前凸,并达最大量,术后第1周时较快回落,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落;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术前最薄角膜厚度、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负相关,切削比百分数与之呈直线正相关。术后1~3 d角膜最薄,厚度最小,随着时间延长至术后第6个月均逐渐增厚,但速度逐渐减慢;术后1~3 d的实际角膜最薄厚度平均为(424±65.0)μm,比预计角膜最薄厚度平均值(463.9±42.1)μm低,差异有显著性(t=3.218,0.001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 16例 ( 3 0眼 )远视行LASIK。术前远视度数为 3 5 0~ 12 .5D ,平均 ( 7 0 9± 2 .62 )D。术后随访观察 12月。结果 术中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 3月屈光度基本稳定 ,术后 12月残余屈光度在 1 0 0D和 2 0 0D以内的分别占 40 0 0 % ( 12眼 )和 63 3 3 % ( 19眼 ) ,裸眼近视力≥ 0 .5者 3 0眼 ( 10 0 0 0 % ) ,≥ 1 0者 2 4眼 ( 80 0 0 % ) ,裸眼远视力≥ 0 .5者 2 6眼 ( 86 67% ) ,≥ 1.0者 9眼 ( 3 0 0 0 % ) ,1眼 ( 3 3 3 % )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一行 ,5眼 ( 16 67% )有眩光。结论 LASIK治疗远视安全有效。治疗软件进一步完善及治疗参数进一步的调整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