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I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7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和口唇潮红皲裂,而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出现率相对较低。血液检查除血小板明显升高外,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常明显升高。与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治疗转归没有比典型川崎病更严重的倾向。结论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或4条诊断指标,结合外周血WBC、CRP、ESR增高或冠状动脉扩张,可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及早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任玮  张瑜  包瑛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07-3208
目的:探讨分析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月本院收治的59例K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KD在早期最常见的是发热,口咽黏膜潮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肛周潮红、脱屑,典型症状指趾膜状脱皮出现较晚,多数患儿伴白细胞总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血小板升高。结论: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婴幼儿,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川崎病3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增高或者冠状动脉扩张,排除其他疾病后,应及早按不典型川崎治疗,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策略。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20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住院20例患儿均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患儿均具备包括发热在内的川崎病的2~4项诊断标准、外周血WBC、PLT、CRP、ESR、PCT不同程度增高等实验室检查,2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不典型川崎病典型临床表现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对具备川崎病2~4条临床诊断标准,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进行早期诊断,尽早使用静注丙球预防状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8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川崎病早期持续发热、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结合膜充血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血板增高,血沉增快、CRP升高。发生冠状动脉病变7例,对其中5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应充分认识到川崎病临床的特点,以早期明确诊断,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且≥5 d;典型川崎病具有≥4项诊断标准的;不完全性川崎病<4项诊断标准;所有的病例均在病程1周及2周分别检测血液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等结果均较正常明显升高。结论川崎病主要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18~24个月的为发病高峰,但整个儿童期均可发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而不完全性川崎病主要以婴儿多见;对于持续发热>5 d,且≥2项诊断标准的,若CRP不高,血沉不增快的,需每天重新评估;若CRP升高,血沉增快,伴有以下实验室检查指标的≥3项:血象WBC升高;贫血;PLT升高;转氨酶升高;尿常规高倍镜下可见异常白细胞等,可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予相关治疗,及行心脏彩超检查和动态监测;若<3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则行心脏彩超检查,如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即可诊断为川崎病,若没有冠状动脉病变,则每天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川崎病临床特征及出现时限,以期提高川崎病早期诊断率。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46例川崎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6例患儿大多1~5岁发病,均有发热5 d或更久,结膜充血、烦躁哭闹、皮疹、口唇舌部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发红出现较早,白细胞、血沉、CRP明显增高,动态观察血小板逐渐增高,并可出现不明原因多系统损伤。结论除川崎病经典表现外,不明原因烦躁哭闹,白细胞、血沉、CRP明显增高,动态观察血小板逐渐增高,不明原因多系统损伤可作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43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方法对已经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注意其早期不典型的症状及各种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热、指趾端脱皮、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的发生率依次为100%、93.7%、67.44%、62.79%、60.46%、48.83%、44.19%。其中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RP增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79.07%、93.02%、37.21%、100%、32.55%。所有患儿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本组患儿均只具备典型川崎病主要6项诊断标准的2~4项,其中同时具备4项主要表现者28例(65.12%),具备3项主要表现者15例(34.88%)。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主要症状太少或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并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血小板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RP对早期诊断、治疗和减少不典型川崎病并发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07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筛选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将筛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AL组和NCAL组间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发热时间、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和CRP升高以及年龄偏大的男孩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而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和发热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升高是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偏大的男孩,血小板增高,高CRP水平的患儿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KD住院患儿75例,经心脏彩超检查分为两组:无冠状动脉扩张(nCAD)组37例和冠状动脉扩张(CAD)组38例。全部患儿测定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记录发热天数,并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发热时间、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CD3、CD8、CD4/CD8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急性期血小板、CRP、CD4/CD8明显增高与KD并CAD显著独立相关,而血红蛋白、CD8和血清白蛋白则为KD并CAD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期可疑KD患者血小板、CRP、CD4/CD8增高或血红蛋白、CD8和血清白蛋白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非典型小儿川崎病早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儿川崎病(KD)非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的指标,对82例住院的。KD进行分析,非典型病例37例(45.12%),三日内确诊达79例(9634%),提出6项症状中,如具备发热在内的3项体征,参考血小板及血沉有升高者或伴有冠状动脉扩张患者可早期诊断K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初发的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例川崎病复发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超声、治疗方案、疗效进行总结,并与初发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初发组不完全川崎病2例,复发组不完全川崎病6例。初发组外周血白细胞升高5例。血红蛋白降低2例,血小板升高3例,CRP升高8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白蛋白降低1例,复发组白细胞升高6例,血红蛋白均正常,血小板升高2例,CRP均升高,血沉均增快,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白蛋白降低6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蛋白、血丙氨酸转氨酶,初发组与复发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两组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热程短于初发组,有统计学差异。复发组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开始使用时间早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后患儿退热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发组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与初发时类似,不完全表现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并不高于初发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6例患儿均痊愈或好转,观察组3d内退热者23例(100.00%),对照组3d内退热者20例(89.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值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1d及3个月后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3.04%和4.35%,对照组分别为30.43%和17.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在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斯匹林联合治疗的基础上,短期静脉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可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付佳  张宏艳  杨艳章 《天津医药》2012,40(7):679-681
目的 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 方法 对1997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107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筛选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将筛选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丙球使用病程、发热时间、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CRP、年龄、性别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P<0.05)。 结论 年龄小于1岁的男孩,血小板异常增高,高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儿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在评估肺部感染早期疗效的差异性。方法研究对象为临床资料完整的肺部感染患者63例,其中,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3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合并肺部感染30例,另设健康查体者28例为对照组。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和对照组CRP、WBC、ESR水平。结果 CRP水平于肺部感染后迅速升高,当抗感染治疗有效时3d后即大幅度下降;而WBC、ESR水平在肺部感染时有所升高,治疗有效后逐渐下降;治疗后第14天患者CRP水平降至正常,WBC水平大多数正常,而ESR水平大多数仍高于正常。结论 CRP用于判断肺部感染早期疗效的价值大于WBC和ESR。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川崎病(KD)的辅助检查分析,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对吕梁市人民医院儿科200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98例川崎病患儿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98例川崎病中异常冠状动脉32例,其中冠状动脉测定内径正常,但动脉壁增厚,回声增强者5例,冠状动脉内径扩张者24例,冠状动脉瘤3例,均有血沉增快,血小板增多。结论:川崎病易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而不典型病例较多,故结合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时适当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CRP,WBC和ESR联合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春岩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26-1927
目的: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血沉(ESR)的检测对儿童早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为细菌感染组35例、病毒感染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CRP快速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及ESR测定仪检测.结果:细菌感染组CRP、WBC、ES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CRP、WBC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但ESR无显著差异(P>0.05);病毒感染组CRP、WBC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ESR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小儿急性感染时,CRP、WBC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鉴别诊断,对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而ESR阳性率低,对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早期鉴别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康玲  陈华萍  姚磊 《医药世界》2009,(9):481-482
目的:观察高血沉(ESR)情况下与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WBC)计数之间相关性,并探讨CRP、ESR与WBC计数在呼吸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高血沉情况下,呼吸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患者血清的CRP水平、WBC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沉情况下,CRP水平与WBC计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266),呼吸系统感染患者血清CRP阳性率高于WBC计数阳性率,与肾脏疾病组相比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高血沉情况下CRP与WBC计数相关,CRP可作为提示呼吸系统感染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与其他常用临床指标相比,评价血清前降钙素对于儿童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12月在PICU治疗的患儿37例,根据ACCP/SCM会议的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三组,脓毒症组,非感染组,病毒感染组,于入院第1天对患儿进行血清前降钙素水平测定,并测定体温、血清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脓毒症组患儿有较高的血清前降钙素(PCT)水平,而其他临床指标: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组间无显著差别,血清CRP在三组间有数据重叠。结论:与常规指标相比(体温、血清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脓毒症患儿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因而,血清PCT可以用于早期诊断严重感染和脓毒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型副伤寒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90例甲型副伤寒患者的血清C 反应蛋白 (CRP)、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外周血白细胞总数 (WBC)和血小板计数 (PLT)进行测定。用直线回归和相关分析CRP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  87例 (96 6 7% )血清CRP升高 ,4 3例 (47 78% )血清ALT升高 ,4 6例 (5 1 11% )血清AST升高 ,2 7例 (30 % )血白细胞计数下降 ,2 4例 (2 6 6 7% )血小板计数下降。显示血清CRP浓度与ALT呈低度正直线相关 (r=0 2 4 5 ,P <0 0 1) ,CRP浓度与AST呈中度正直线相关 (r=0 5 72 ,P <0 0 1) ,CRP浓度与血PLT计数呈低度负直线相关 (r=0 2 5 8,P <0 0 5 ) ,CRP浓度与WBC总数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r=0 10 5 ,P =0 32 6 )。结论 甲型副伤寒中血清CRP升高为一重要指标 ,结合肝功能异常、血小板计数下降及流行病学资料则有助于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其认识,利于早期诊断。方法对21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干裂发生率高,手足硬肿及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发生率高,尚需注意尿常规异常、贫血、肝功能异常等多系统损害。结论发热≥5d、应用抗生素无效,具备2~3项主要诊断标准结合心脏彩超、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