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间盘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或加椎板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临床疗效评价优2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5.6%。结论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脊柱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战立  常山  刘月明  唐曦  张弘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37-1438,1441
目的评价椎间脊柱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7年2月,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单枚Cage植骨的脊柱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平均1.5年),术前和随访时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和疼痛功能指数评分法(Oswestry)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VAS评分术前7.50±2.78,随访时2.04±1.12,比较有显著下降(t=8.23,P〈0.01)。Oswestry评分术前66.8±11.3,随访时下降为26.0±9.8(t=12.54,P〈0.01)。症状改善明显,优9例,良2例,可1例;综合评价标准优良率93.7%。随访时椎间融合11例,未见影像学融合1例,植入物无移位,未发现断钉现象。结论对合并有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椎间单枚Cage置入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脊柱融合术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固定治疗后症状复发的52例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3.2岁。初次内固定治疗至症状复发时间为3-192个月,平均38个月。患者有腰部及双侧/单侧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前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片,以评价腰椎的稳定性,行腰椎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腰椎内固定治疗节段间盘情况以及合并椎管狭窄和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其中22例由于初次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导致同节段间盘组织突出复发;4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椎间盘炎引起症状;5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部位瘢痕粘连压迫神经;10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狭窄出现症状;11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腰椎失稳导致症状复发。分析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后症状复发的具体原因,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2月至2003年2月采用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H”型植骨融合,张力钢丝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39例。结果: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8个月。根据Nakai标准评定,优14例,良22例,可3例。结论: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H”型植骨融合,张力钢丝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既能彻底减压,又重建脊椎的稳定性和减轻术后椎板切除膜的形成,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总结32例患者在Quadrant通道系统下行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术前完善准备,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术后重视体位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做好切口引流管护理,加强早期康复锻炼,同时做好出院指导.经随访6个月,手术优良率为95.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弹性钉棒单侧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综合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10月于本院采用单侧弹性钉棒单侧椎间融合器进行治疗的29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采用双侧钉棒双椎间融合器进行治疗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VAS,ODI评分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后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侧弹性钉棒单侧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综合疗效较好,且安全性也较高,故认为其综合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可以用来保留椎体运动节段,减少椎体相邻节段的退变。目的:探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中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的18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男11例,女7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5岁。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过屈过伸位X射线测量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后腰椎间盘和相邻间盘活动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0-45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前7.1—9.4分,平均得分8.3分,内固定治疗后0—3.1分,平均得分1.5分,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为81.5%。Oswest功能障碍指数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前35-81分(平均60分),内固定治疗后0—45分(平均22分),功能障碍恢复率为63.3%。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后1例出现松动,1例出现下肢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3个月后逐渐缓解。腰椎间盘在内固定后平均活动度为5.3°。后路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中期临床症状恢复良好,说明该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供选择的非融合性固定方法,但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例,并经腰椎X线、CT以及MRI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随访两年,所有患者腰背部以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基本消失,均能参与轻度体力劳动,无断钉、断棒、cage移位发生,手术优良率为81.25%,并发症发病率为6.25%。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均比较显著,并发症发病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腰椎不稳定及腰椎滑脱是导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2003年8月2005年1月采用TSRH、Tenor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固定器械,同时在椎间隙植入Telamon融合器并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不稳及腰椎滑脱8例,经3~18月随访,证实采用该治疗手段能达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及腰椎不稳的预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陈波  柳峰 《中国临床康复》2003,7(4):640-64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单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治疗术与常规双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治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优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来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行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治疗)和对照组40例(行常规双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用时、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102.6±8.2)min、出血量(182.7±38.6)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13.6±2.1)d、术后Macnab评定有效率为92.5%、术前与随访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8.6±1.7)分、(1.6±2.2)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对照组多于观察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观察组的平均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优于对照组,故采用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良好方式,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对照、经验总结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合并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征的疗效及其治疗指征。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04年7月~2006年6月应用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征患者2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70例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合并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130例单纯后路减压全椎板或半椎板摘除椎间盘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残留腰痛症状,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残留腰痛症状,术后复发情况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合并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征安全可靠。术后椎间隙高度不丢失,残留腰痛症状少,疗效确切。年龄、经济因素对手术的影响较大;相临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目前尚需要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导航辅助微创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可以实时精确引导微创套筒下各种操作,安全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等各种内置物,并可以确定减压部位。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成功应用的典型代表,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组织损伤轻和恢复快等显著优点。目的:评价即时三维导航下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40例患者分别采用即时三维导航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20例)和开放后路椎间融合(20例)术式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融合时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融合后引流量、治疗后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治疗后伤口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与结论:40例均获得平均7.7个月随访,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总的住院时间、治疗后住院时间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缩明显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明显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引流量也明显少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后路椎间融合组比较,内固定后3 d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腰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两组腰、腿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即时三维导航下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治疗后引流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1996年6月至2009年10月我科19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手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并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出血平均160 mL,手术时间平均105 min。随访14~45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90.7%,优良率94.2%。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加颗粒骨椎间植骨是治疗轻度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37例患者进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并配合术后康复训练治疗,术后随访。结果治疗后疗效评价,优21例(56.8%),良15例(40.5%),可1例(2.7%),差0例(0%),优良率为97.3%。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较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并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在腰椎间盘突出(LDH)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9例LD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后路切开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治疗,观察组采用UBE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变区域、手术的时间、病程、出血量等)、手术前后评分即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4、72 h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0.33 vs 9.23±0.43,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6月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15.54±0.52 vs 14.23±0.43,P<0.05);两组患者术前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3±3.54 vs 15.74±3.34,P>0.05),术后1月、6月两组ODI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6月观察组患者ODI评分高于对照组(51.43±3.73 vs 48.75±3.64, 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HMGB1、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3±0.54 vs 4.41±0.65、44.74±4.25 vs 45.54±4.54,P>0.05),术后1月、6月两组患者较术前均有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6月均较对照组降低(5.4±0.54 vs 6.54±0.32、46.85±4.45 vs 52.63±4.41,P<0.05)。结论  UBE手术较后路切开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更能有效降低LDH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腰椎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Quadrant系统下TLIF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失稳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本院2006年10月~2012年4月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Quadrant系统下手术)与开放组,于围术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术后3个月、半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计算改善率,并于椎间融合后4~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开放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术后3个月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疗效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 Quadrant通道下减压sextant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是临床上可供选择的一种微创新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单、双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我院收治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单边组(44例,单侧固定)与双边组(44例,双侧固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单边组的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少于双边组,住院费用低于双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PGE2及5-HT水平均降低,且单边组低于双边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脊柱融合率均为100.00%;术后,两组Prolo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单边组关节退变率低于双边组(P<0.05)。结论单边固定术能够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经济费用较少,相邻关节退变率较低,但要注意把握手术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