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感染是髋关节置换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其治疗方法很多,但是二次翻修是公认的疗效比较肯定的方法。目的:回顾分析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髋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6例(27髋)髋关节置换后感染患者的二期翻修过程中使用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置入原假体的位置,制作时,在占位器中央放入一根斯氏针作为支架。治疗后随访并行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1例患者因治疗后不恰当负重活动导致占位器断裂,取出骨水泥占位器,行清创后关节旷置。其余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年。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0.2分,较治疗前平均改善61.9分,感染控制率为96.3%。提示在使用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的基础上使用二期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后感染,具有感染控制率高,置换后关节功能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背景:感染是髋关节置换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其治疗方法很多,但是二次翻修是公认的疗效比较肯定的方法。目的:回顾分析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髋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6例(27髋)髋关节置换后感染患者的二期翻修过程中使用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置入原假体的位置,制作时,在占位器中央放入一根斯氏针作为支架。治疗后随访并行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1例患者因治疗后不恰当负重活动导致占位器断裂,取出骨水泥占位器,行清创后关节旷置。其余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年。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0.2分,较治疗前平均改善61.9分,感染控制率为96.3%。提示在使用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的基础上使用二期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后感染,具有感染控制率高,置换后关节功能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初次骨水泥固定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中,抗生素骨水泥能否起到预防伤口深部感染的作用,目前存在着争议。目的:回顾性观察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应用抗生素骨水泥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4-02/2007-01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连续进行的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的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对象:连续使用同一种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假体的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者227例233髋,其中184例191髋获得3-46个月的随访,男69例,女115例。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54例,均为≥71岁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30例。17例髋臼侧用金属网,自体+异体松质骨颗粒行打压植骨,行髋臼成型术。3例髋臼侧行结构性植骨术。髋臼侧、股骨侧假体均使用抗生素骨水泥(Refobacin-PalacosR40或CemexGenta)。主要观察指标:术后伤口发生深部感染的情况。结果:接受人工假体置换的227例233髋住院期间未发生早期伤口深部感染。184例191髋随访期内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其中15例置换关节处红肿、或皮温升高、或关节周围疼痛的病例,均行血沉及C反应蛋白检查。12例血沉正常,3例升高患者中1例为类风湿患者,1例为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另1例原因不明,1个月后复查正常。14例患者C反应蛋白在正常范围以内,1例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为类风湿性关节炎,6周后复查正常。结论: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可以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预防伤口深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人工关节置换中,骨水泥与何种抗生素配伍能起到有效预防和治疗置换后感染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观察抗生素骨水泥中不同抗生素及不同混合方法对动物体内抗生素释放特性以及骨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36只大白兔随机抽签法分为6组,3个实验组在骨水泥固相与液相混合后分别加入2g硫酸庆大霉素、1g万古霉素、1.5g头孢呋辛钠,制成负载抗生素的骨水泥,置于实验兔体内。3个对照组分别在40g骨水泥固相与液相混合前加入2g硫酸庆大霉素粉剂、1g万古霉素粉剂、1.5g头孢呋辛钠。结果与结论:3种抗生素在兔体内持续平均释放时间均在31d以上,骨水泥固相与液相混合后加入抗生素的3组抗生素洗提总量分别高于混合前加入抗生素的3组(P<0.05),混合后加入万古霉素组的洗提总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抗生素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均优于ISO5833国际标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抗生素能有效从骨水泥中释放,骨水泥中加入1.0~2.0g抗生素不影响骨水泥的机械强度;万古霉素的洗提效果较好;骨水泥固相与液相混合后加入抗生素的混合方法更有利于抗生素的释出。  相似文献   

5.
背景:国外研究调查显示,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有95-2%采用骨水泥进行假体固定,但是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风险高。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膝关节置换中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效果差异。方法:检索Medtine(1996年1月至2011年8月1、Embase(1960年1月至2011年8月1、Cochranelibrary(2011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年1月至2011年8月)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的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1.2进行Meta分析。比较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在术后生存率、稳定性、相关并发症、翻修率、异位骨化的差异。并使用GRADEproversion3.2.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证据评级。结果与结论: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381例患者,实验组(骨水泥组)676例,对照组(非骨水泥组)705例。4个研究比较了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假体置换后≤5年组的膝关节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置换后≤5年骨水泥组生存率高。4个研究比较了置换后〉5年组膝关节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置换后〉5年组骨水泥假体组生存率高。3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结果显示两组间在假体稳定性上差异无显著性。4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两组问在假体相关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翻修率,两组间在假体翻修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异位骨化,两组间在置换后假体异位骨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置换后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提高,组间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5年组还是〉5年组,均是骨水泥型假体生存率均高于非骨水泥型假体生存率,两组在稳定性、相关并发症、翻修率、异位骨化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不同的抗生素血清的最佳时机分析。 方法:于2000-05/2001-03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6组,术前1d、术前1h、手术开始后30min分别静脉滴注青霉素类氨苄青霉素1.5g和头孢类头孢呋辛2.0g,每组15例,皮试无药物过敏。采集手术开始时周围静脉血、首侧肢体切骨时骨质渗血、次侧肢体切骨时骨面出血、手术结束时引流管引流血10mL,备测。采用微量稀释法作血清杀菌活性(无菌生长的最低血清稀释倍数)测定,比较不同给药时间、不同时段术野出血的抗菌效能。 结果:纳入患者9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抗生素血清杀菌活性的比较:氨苄青霉素和头孢呋辛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血清杀菌活性接近。②不同时段抗生素血清杀菌活性≥1:8比较:术前1d给药,术野血清杀菌活性微弱。氨苄青霉素于术前1h给药在手术开始至处理首侧肢体切骨时以及手术开始后30min给药在首侧肢体切骨至次侧肢体切骨时血清杀菌活性≥1:8大于其他时段,差异显著(P〈0.05);头孢呋辛于术前1h给药在手术开始至首侧肢体切骨时以及手术开始后30min给药在次侧肢体切骨至手术结束时血清杀菌活性≥1:8大于其他时段,差异显著(P(0.05)。 结论:术前1h至手术开始后静脉应用抗生素可在关节假体植入的主要阶段保持较高的术野血抗菌效能,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但是不同抗生素的应用时机还应根据其药代动力学的差异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概述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资料来源:检索Pubmed1993-01/2004-10关于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及治疗其他骨折疾病中的应用,以及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生物力学分析有关的文章。检索词为"bone cement,cementless,arthroplasty,biomechanics"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06-12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骨水泥,非骨水泥,关节置换术,生物力学"。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②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生物力学分析。③骨水泥在除髋部骨折外治疗中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20篇文章,排除94篇重复性研究,纳入26篇与纳入标准最为贴近的文章。资料综合:骨水泥型假体的应用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方面取得满意效果,可改善患者Harris髋部评分,并发症也较少。非骨水泥型假体表面为多孔,植入人体后,依靠骨组织反应生长能力,使骨与假体表面形成紧密地生物固定,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患者安全、假体固定为生物学固定、手术创伤小等优点,避免了骨水泥在注入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假体返修所带来的取出麻烦、骨质破坏过多现象。应用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优良率达92%。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是临床病例中常出现的问题。在众多的相关因素中,机械力学因素是造成假体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磷酸钙骨水泥在多种骨折: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胫骨平台压缩性骨折、跟骨骨折等中也有应用。结论: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并已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加入骨水泥后,其对骨水泥力学和物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体外释放情况,用于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在40克骨水泥中分别加入庆大霉素1g,2g,万古霉素1g、2g。测定各组骨水泥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并进行洗提实验。结果40g骨水泥中加入少于2g的抗生素不会对骨水泥的物理和力学性能产生影响,万古霉素的洗提量高于庆大霉素。结论抗生素能够从骨水泥中持续有效的释放;40g骨水泥中加入少于2g抗生素不会影响骨水泥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在洗提效果上,万古霉素要好于庆大霉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进行翻修术的效果。方法1997年11月~2006年12月,收治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以疼痛、血沉和C反应蛋白为主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作为感染的诊断依据。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58岁(36—73岁),平均体重指数21(18~25),左侧4例,右侧3例。初次行骨水泥型全髋关节1例,混合型全髋2例,非骨水泥型全髋3例,骨水泥型双板股骨头1例。术后3个月内感染1例,3个月~2年感染3例,2年后感染3例。所有病例均以非骨水泥假体进行翻修,其中4例行全髋关节翻修,2例仅翻修髋臼假体,l例仅更换股骨柄。术中采集脓液或关节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提示6例阳性,其中3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为科氏葡萄球菌,1例为阴沟肠杆菌,1例为梭状芽孢杆菌。按感染程度的不同,7例患者中行Ⅰ期翻修4例,Ⅱ期翻修3例。术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直至3次复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基本正常。随访时对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观察X线变化并检测患者血沉和C反应蛋白。结果7例患者平均随访3.6年(1.5—10.6年),患者的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5分(18~63分1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9分(60—99分)。无1例术后感染复发;1例患者股骨假体远端穿出股骨皮质而需翻修,但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5例疼痛消失,2例活动时偶有隐痛;末次随访时2例无跛行,5例仍有轻度跛行;1髋发生Brooker 2级异位骨化;聚乙烯内衬磨损率为0.08mm/年。无1例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或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查正常,局部软组织无肿胀和压痛。结论以非骨水泥假体翻修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根据个体感染情况选择Ⅰ期或Ⅱ期翻修可取得较?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充填在治疗骨折以及人工关节置换骨损伤中的应用已很普遍,对于其引起的肺功能变化,尤其是老年骨损伤患者,应积极防治。目的:观察骨损伤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充填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大庆油田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骨折以及人工关节置换骨损伤患者24例,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充填治疗,比较治疗后1d以及1周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变化。结果与结论:所有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骨折以及人工关节置换的骨损伤患者,在治疗后1d的肺活量(2.45±0.56)L、用力肺活量(2.20±0.39)L、最大通气量(50.9±23.9)L,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周。说明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肺功能,这种改变可能与骨水泥的使用导致肺组织的微血管栓塞有关,需要加强监测以及通过在治疗前后应用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肺栓塞。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对增加髋关节周围肌群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及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介绍髋关节置换术康复评定、康复训练及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将2000年1月~2002年6月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35例(40个膝)为观察组,1997年1月~1999年12月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31个膝)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进行早期有计划的功能锻炼,对照组术后按常规进行功能锻炼。经6个月随访,分别对两组患肢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分,经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经字2检验,字2=7.70,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有效防止关节僵硬,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人工膝关节与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体温差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人工膝关节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体温变化的差异 ,以寻求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 4 1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 3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 2天、手术当天至术后 14天每日 6AM、10AM、2PM、6PM、9PM、1AM六个时间点的体温进行观察。结果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至术后 14天的体温普遍高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两组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至术后 14天的平均体温、每日体温最高值分别进行统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医务人员对人工膝关节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体温的变化要区别对待 ,并加强卫生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三时相骨显像(TPBS)对人工关节置换术(AJR)后假体周围感染(PJ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324个关节)AJR后患者的TPBS资料,包括PJI组120个关节(48髋,72膝)、无菌性松动组119个关节(75髋,44膝)及对照组85个关节(28髋,57膝)。以视觉和半定量法分析假体周围显像剂摄取;依据最终临床诊断评价不同视觉判断标准诊断PJI的价值;以半定量分析比较各组间血池相摄取差异,得到最佳诊断阈值,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以血流、血池显像发现异常摄取诊断髋关节感染的准确率高于膝关节(92.68%vs 65.51%,P<0.001)。半定量分析显示,PJI组髋关节靶/本底比值(TBR)高于无菌性松动组和对照组(P均<0.001),无菌性松动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JI组膝关节TBR高于无菌性松动组和对照组(P均<0.001),无菌性松动组高于对照组(P<0.001)。以TBR≥1.44为阈值,诊断膝关节感染的准确率为91.38%。结论 TPBS可用于诊断PJI;对髋关节假体感染通过视觉判断即可获得较高准确...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置换入路、置换中截骨、假体的植入、类型的选择等,专家学者各不相同,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57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时间14-8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随访并记录置换前后(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Harris 评分,分析比较置换前后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中目测类比评分由置换前的(7.0±1.2)分降至置换后的(2.0±0.7)分,Harris 评分从置换前的(35.9±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的(89.7±3.1)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52例患者置换后均可扶拐或助行器下地行走,3个月后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X 射线评估无假体松动,治疗效果满意.说明精心的置换前准备、科学严谨的操作技术可预防髋部假体松动、感染、疼痛等并发症,置换后科学正确的康复锻炼是减少置换后疼痛、功能最大程度恢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邻近关节良性骨肿瘤所致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方法 对11例邻近关节之良性骨肿瘤所致骨缺损进行手术处理,其中4例行肿瘤刮除、瘤壁烧灼加植骨术,3例行带血管节段性腓骨移植充填支撑加植骨术,2例行带血管腓骨小头移植重建盂肱及桡腕关节术,2例行人工肿瘤型假体置换术.结果 经1.5~6年随访,所有病例骨愈合均满意,肿瘤无复发,其中2例关节功能轻度障碍.结论 处理邻近关节的良性骨肿瘤所致骨缺损的修复,应充分考虑腓骨作为移植材料的重要性和修复能力.行人工肿瘤型假体置换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水泥表面技术联合皮瓣在修复四肢骨与关节感染合并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我科在骨与关节感染合并组织缺损的治疗过程中,一期彻底清创后,应用抗菌素骨水泥覆盖创面,术后选用敏感抗菌素静脉输注抗感染,后改口服利福平抗感染。二期手术行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或骨外露创面病例共30例。观察患者感染复发、术后皮瓣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本研究中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17.4±4.2)个月,平均住院时间(24.2±3.5)d,平均住院费用(20786±5213)元。随访中未发现创面处感染复发,X线片未见骨髓炎病灶形成。结论骨水泥表面技术联合皮瓣是修复骨与关节感染合并组织缺损的有效、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于椎体骨皮质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可能会发生骨水泥外漏压迫、损伤周围脆弱的神经、脊髓、血管组织而被视为临床禁忌.目的:观察骨水泥分期注射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椎体骨皮质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全部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随机选择12椎体采用骨水泥单侧椎弓根注射,14椎体采用骨水泥双侧椎弓根注射.治疗前后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的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变化.结果与结论:26个椎体无骨水泥外漏及神经根及脊髓受损情况,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无手术中死亡.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椎体体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采用骨水泥分期注射经扩大了皮椎体成形手术适应证,能有效防止骨水泥外漏,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