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难点是如何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选择手术入路应既有利于复位及脊髓的减压,又能够保证坚强固定,植骨融合。目前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仍存在较大分歧。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修复方式选择及其对植骨融合、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26例,按照Frankel分级标准进行分级:A级7例,B级48例,C级54例,D级17例。术前进行下颈椎损伤分类评分,其中4分15例,5分23例,6分25例,7分22例,8分18例,9分16例,10分6例。结合患者受伤机制、形态特点、脊髓受压部位及损伤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选择修复方案,其中前路组91例采用单纯前路手术治疗(单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后路组6例行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前后联合组29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影像学评价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颈椎稳定性情况。
  结果与结论: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无气管、食管损伤。4例术中发现硬脊髓破损,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术后佩戴颈托3个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5例A级无恢复,1例B级无恢复,其余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术后复查X射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1例不融合,2例延迟愈合,其余病例植骨均在12个内骨性融合(平均8.5个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椎体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提示术前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下颈椎损伤分类评分,结合损伤形态、损伤节段、脊髓受压部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减压彻底,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单纯前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行单纯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3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6例单间隙融合,7例椎体次全切除,均行自体髂骨植骨。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了解骨折脱位情况,术后摄颈椎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状况,颈椎生理前凸恢复保持情况和内固定稳定性。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4.5年(平均1.8年),术后ASIA残损分级平均提高1.6级,固定椎保持稳定,颈椎生理前凸得以保持,无明显植骨不愈合表现。结论单纯前路手术对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有较好的效果,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恢复伤椎高度及颈椎生理前凸,牢固的内固定等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AO带锁钢板内固定要。结果:5例患者经3-6个月随访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此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1周内行前路减植骨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颈椎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以胸腰椎骨折脱位为诊断而入院患者44例,全部采取自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度、以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随访了解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植骨融合愈合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34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为3.0~5.7 h,平均3.7 h;术中失血320~1 250 ml,平均440 ml;Cobb角度术前(31.6±3.6)°,术后为(13.9±2.4)°;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前相邻正常椎体(41.1±11.7)%,术后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前相邻正常椎体(87.7±2.3)%。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Frankel评价A级患者8例,其中4例恢复至B级,4例恢复至C级;术前Frankel B级患者12例,其中7例恢复到C级,4例恢复至D级,有1例恢复至E级;术前Frankel C级患者18例,9例恢复到D级,另9例恢复至E级;6例Frankel D级患者恢复正常。DR示植骨均获得融合,无松动、断裂,恢复较好。结论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可靠,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也较好。  相似文献   

5.
邓海涛  王清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55-2058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 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6月,共收治6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8~76岁,平均48.6岁。下颈椎骨折脱位3例,2例为颈5-6、1例颈6-7;胸腰段骨折脱位3例,为胸10-11、胸11-12、胸12-腰1各1例。6例患者中除1例术前神经功能为Frankel分级E级,其余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及固定,胸腰段骨折脱位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及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观察手术节段内固定位置及骨融合情况,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手术并发症。患者随访10~18个月,平均14.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3周后愈合。1例颈5-6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骨折椎再次脱位立即二次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术;3例术后神经功能由术前Frankel C级恢复至D级,2例无明显改善(术前均为A级),1例较术前加重(术前E级,术后为A级,经再次手术减压并康复治疗6个月后恢复至D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好发于下颈椎及胸腰段;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而胸腰段骨折宜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我科共收治胸腰椎骨折85例,伴有脱位35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受伤节段包括腰10-腰4,脱位节段包括腰11-腰3,上位椎体向前脱位25%-100%,伴侧方脱位10例,均于伤后1周内进行后路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35例,单纯后外侧植骨50例,术后佩戴外固定支具平均4个月。结果全部患者进行6-36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s角比较,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恢复,纠正了椎管狭窄(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25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椎间植骨及后外侧植骨完全骨性融合,骨折椎体上位椎脱位基本复位,近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椎管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固定可靠,恢复了脊柱的有序序列,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再丢失少,矫正了后凸畸形,纠正脱位,促进了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尽管目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对许多跟骨骨折患者有效,但在跟骨骨折的分类、治疗、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比较经皮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后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骨二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治疗5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年龄15—61岁。采用撬拨复位治疗27例,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29例。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治疗后复查X射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撬拔复位固定组,Bohler角分别由治疗前的(17.88±2.06)°恢复至治疗后的(30.60±2.89)°,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ohler角分别由治疗前的(17.55±2.46)°,恢复至治疗后的f31.69±2.29)°,经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后功能,撬拔复位固定组优14足,良6足,中5足,差2足,优良率74.0%;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组优11足,良13足,中4足,差1足,优良率82.7%,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跟骨骨折都是比较实用有效的选择。SandersII型跟骨骨折应用撬拨复位方法,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复位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枕颈部后路融合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能让失稳枕颈部重新早期获得稳定。解剖型设计的Cobra系统对失稳的枕颈区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结合Halo-vest外固定,具有固定,复位,利于植骨融合的作用。目的:观察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行术前术中牵引复位固定,固定后依患者耐受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除Halo-vest等针对性治疗。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根据尹庆水等制定的方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内固定后3,6,12,24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平片、CT及三维重建,以判断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对部分患者同时行MRI检查以明确颈脊髓减压情况。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内固定后未出现脊髓症状加重病例。内固定前JOA评分平均8.2分,内固定后平均14.8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1例并发脑梗死死亡。内固定后6个月复查,2例患者植骨块部分吸收骨不连,2例患者枕骨板螺钉出现松动,1例螺钉脱出,1例切口不愈合。10例患者术后继续Halo-vest外固定,并于内固定后三四个月拆除;其余患者佩戴颈托至植骨完全愈合。提示Cobra枕颈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配合Halo-vest便于术中固定和复位,适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椎体次全切、脊髓漂浮术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绞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绞锁的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复位、脊髓漂浮、植骨融合、钛板钛网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效果,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前术后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脱出、断裂现象,钛网中植骨骨性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脊髓漂浮手术可以在较少的创伤下使脊髓减压,神经功能改善明显,手术疗效满意,钛板钛网内固定具有创伤小、促进骨折愈合快、固定迅速可靠的特点,为脊髓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行设计一种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新四孔固定器),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行经口气管插管的4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观察组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使用新四孔固定器固定,对照组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使用常规丝绸胶布交叉固定,比较两组的气管插管导管移位发生率、经口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固定耗时和拆除耗时、口腔清洁度。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导管移位发生率、护士气管插管导管护理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清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四孔固定器能有效降低经口气管插管导管移位发生率、减少护士气管插管导管护理耗时并提高患者口腔清洁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多采用早期内固定治疗,随着现代医学及内固定器材等相关科学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方式较多。然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式及内固定类型的选择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目的: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的临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宣城中心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6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者31例,动力髋螺钉组者66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者49例。动力髋螺钉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均属于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属于髓内固定系统。通过对比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3年。与锁定加压钢板组及动力髋螺钉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的疗效优良率(94%)显著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81%)及动力髋螺钉组(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应用髓内及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但髓内固定系统较髓外固定系统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患者内固定后疗效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14.
15.
A May 《Nursing times》1974,70(46):1777-1779
  相似文献   

16.
经口气管导管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口气管插管具有容易插入、管腔相对较大 ,便于吸痰等优点 ,成为最经典最常用的插管方法 ,也是快速建立可靠人工气道的方法。但其易移位、不易耐受及对牙齿口咽损伤等易出现导管脱出和病人自行拔管 ,给病人带来再次插管的痛苦 ,甚至导致抢救失败[1] 。鉴此 ,我们对 3种不同固定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观察 ,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 0 0 2年 1月~ 2 0 0 4年 6月 ,入住CCU和呼吸科重症病房行经口气管插管病人 73例 ,男 6 3例 ,女 10例 ,年龄 2 5~ 96岁 ,平均年龄 6 5岁。插管时间 2~ 6 0d ,平均时间 15 .1d ,对不同阶段入住…  相似文献   

17.
Methanol fixation of Gram-stained smears was compared to heat fixation. Smears were prepared in duplicate from direct clinical specimens, blood culture bottles, and bacterial colonies.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how that methanol fixation is superior in every instance to heat fixation. The morphology of bacteria and tissue cells was not distorted, little or no background debris was observed, and a better Gram reaction was not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entaur钉板系统在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中的复位、固定效果。方法 本组 4 7例 ,均为胸腰椎骨折前方压迫 ,其中屈曲压缩Ⅲ型 9例 ,暴裂骨折 2 9例 ,骨折脱位 9例 ,采用前路减压、植骨、Centaur钉板系统复位、固定。结果 均获随访 3月以上 ,无术中、术后并发症 ,未见钢板和螺钉断裂及松动现象。骨折椎体固定稳定 ,高度和生理曲度得以恢复。结论 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 ,采用Centaur钉板系统复位、固定有助于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提供更为客观、满意的复位效果 ,达到更为准确地重建脊柱的解剖功能。  相似文献   

19.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并使植骨融合率得到提高,减少植骨相关并发症。目前临床应用的多为单皮质螺钉固定的带锁钢板,根据锁定机制的不同,带锁钢板可分为限制性钢板和非限制性钢板,分别以Orion钢板和Zephir钢板为代表,Orion钢板独特的设计可有效防止松质骨螺钉的脱出和滑移,使固定节段瞬间即获得有效的稳定,但Orion钢板的坚强固定会产生应力遮挡,影响融合效果,Zephir钢板通过固定椎体的螺钉在角度上或者位置上的微动来达到动力加压的效果,可使植骨块与植骨床之间紧密接触,提高融合率。同种异体骨植入时,使用钢板固定能够保证节段间稳定,增加融合率,防止骨块脱落及下沉,最终促进同种异体骨被新骨替代。钛网植骨联合颈椎钢板内固定具有明显生物力学优势能,提供足够的重建后稳定,临床应用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固定法在单腔POWER SOLO导管置入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7月- 12月经上臂置入的单腔POWER SOLO管为对照组,2020年1月-6月经上臂置入的单腔POWER SOLO 管为实验组,最终对照组62例,实验组60例。对照组在单腔POWER SOLO管置入后,导管常规外露刻度3cm,无菌小纱布2次对折压迫在穿刺点上;实验组在POWER SOLO管置入后,改变导管常规外露刻度为0cm,明胶海绵2片重叠之后对折压迫穿刺点,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首次维护穿刺点渗血程度及首次换药疼痛程度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置管后的首次维护穿刺点渗血发生程度及换药时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固定法在单腔POWER SOLO导管置入中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