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研究表明沙棘所含沙棘总黄酮对免疫系统的多环节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能力,但有关沙棘总黄酮对血管性痴呆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目的:观察沙棘总黄酮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血管性痴呆的干预机制。方法:取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沙棘总黄酮高剂量组、沙棘总黄酮中剂量组、沙棘总黄酮低剂量组,后5组采用改进的“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假手术组仅切开分离双侧颈总动脉而不结扎。造模后1d,对照组灌胃给予银杏提取物48mg/(kg·d),沙棘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沙棘总黄酮200,100,50mg/(kg·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并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增加(P〈0.05);经银杏叶提取物、沙棘总黄酮干预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改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下降(P〈0.05)。表明沙棘总黄酮能减少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这可能是其干预血管性痴呆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支持在脊髓损伤治疗中起了主要作用,其同损伤宿主神经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一些不利于损伤修复的炎症因子表达减少。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设未损伤脊髓的假手术组做对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均接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PBS。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能使损伤脊髓局部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支持在脊髓损伤治疗中起了主要作用,其同损伤宿主神经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一些不利于损伤修复的炎症因子表达减少。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设未损伤脊髓的假手术组做对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均接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PBS。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能使损伤脊髓局部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还很不全面、深入。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硬脊膜完整性对脑脊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压迫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 30 min、1 h、3 h、6 h、12 h、36 h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和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 6 h 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硬脊膜缺损组(P 〈 0.05)。其余时间点 4 组间各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维护脊髓损伤模型中硬脊膜的完整性可影响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已证实人工脊柱膜预防腰椎手术后瘢痕形成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否可以减少腰椎手术后炎症因子释放目前还不明确.目的:探讨人工硬脊膜对腰椎术后血液及引流液中炎症因子质量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至7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按抽签方法随机分为2组,使用人工硬脊膜者为试验组,未使用人工脊柱膜者为对照组,另纳入10名健康志愿者为空白对照组.检测3组手术前、手术后第2,3天血液标本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试验组、对照组术后第1,2,3天引流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①引流液:试验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3种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且试验组患者未发现发热、过敏、异物排斥等不良反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②血液:试验组术后第3天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各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0.05).表明应用人工硬脊膜可以降低腰椎术后引流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同时对外周血炎症因子质量浓度有轻度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针灸和西药关节腔注射对骨关节炎均有临床疗效,少见针灸联合中药关节腔注射治疗骨关节炎的报道。目的:验证骨关节炎模型兔膝关节腔注射丹皮酚联合针刺足三里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不作处理)、模型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5组。后4组采用膝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的方法复制出家兔膝骨关节炎模型。模型组不作处理;中药组向兔右膝关节腔注射丹皮酚,1次/周,共5次;针刺组针刺兔双侧足三里穴,1次/d,共29次;针药组向兔右膝关节腔注射丹皮酚,1次/周,共5次,同时针刺兔双侧足三里穴,1次/d,共29次。于治疗后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结果与结论: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的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高于正常组(P<0.05);而针药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显著低于中药组、针刺组(P<0.05)。提示膝关节腔注射丹皮酚联合针刺足三里可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抑制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关节软骨的破坏作用,延缓关节软骨的退变。  相似文献   

7.
背景:已证实姜黄素有广泛的抗炎作用,对血管内皮有保护功能.目的:观察姜黄煎剂对内皮细胞组织损伤模型大鼠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从炎性反应的角度,在分子水平探讨姜黄煎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姜黄煎组.模型组与姜黄煎组均复制血管内皮组织损伤模型鼠.姜黄煎组在造模24 h后开始用姜黄煎(100 mg/kg)灌胃,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3 mL/d)灌胃,连续14 d,1次/d.假手术组开腹后即缝合,不插入球囊导管.所有动物均于术后3,7和14 d取材,各组血管组织内皮样品均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含量,并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急性损伤后大鼠血管内膜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动脉内膜组织损伤后的3,7和14 d中姜黄煎组血清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P<0.05),以14 d最为显著(P<0.05).血管内膜损伤7 d后姜黄煎组内膜组织增生明显降低(P<0.05).由此可知,姜黄煎干扰可有效下调血管内膜组织损伤后大鼠模型血清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对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阻断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信号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及其炎症反应参与了肾结石的发生发展。前期实验发现结石晶体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磷酸钙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协同作用。方法:实验分两部分:①将成功诱导为巨噬细胞的U937细胞分为空白组、100 mg/L磷酸钙组、100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100 mg/L磷酸钙+100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干预1,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②将已成功诱导为巨噬细胞的U937细胞分为100 mg/L磷酸钙组、磷酸钙+10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磷酸钙+50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磷酸钙+100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干预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水平。结果与结论:ELISA结果显示,磷酸钙组,100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质量浓度均高于空白组,磷酸钙+100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上清液上述因子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不同质量浓度高迁移率族蛋白B1+磷酸钙组细胞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水平均显著高于磷酸钙组(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结果表明,磷酸钙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均可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可协同磷酸钙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相似文献   

9.
背景:白藜芦醇可在体外抑制软骨细胞的凋亡。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人骨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兔以白藜芦醇临床等效剂量灌胃后,制备含10%,20%,40%白藜芦醇含药血清,与人骨关节炎滑膜细胞共培养,以正常兔血清培养细胞为对照。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含药血清组体外培养滑膜细胞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较正常兔血清组明显降低(P〈0.01),并随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逐渐降低(P〈0.01或P〈0.05)。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依次与白细胞介素18水平呈正相关。表明白藜芦醇能够显著下调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在骨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的表达,减轻滑膜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EPO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2h模型,再灌注6h、24h、48h。放免法检测各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比色法观察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观察24h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EPO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组织中的IL-1β含量和MPO活性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EPO可能通过减少炎症因子IL-1β释放和抑制MPO活性,减轻炎症反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否能够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以及发挥这一作用的最佳时机如何,目前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移植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40只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注射 HG-DMEM)、心梗后3 h,7 d 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后14 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移植后28 d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3 h移植组和7 d移植组血浆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细胞移植后第28天,与对照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减小,心脏缩小,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明显提高,心功能改善,且3h移植组较7d移植组作用更趋明显。说明心肌梗死早期进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显著抑制梗死后炎症反应,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方法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ERK抑制组(PD组)、p38MAPK抑制组(SB组)、ERK+P38MAPK联合抑制组(PD+SB组)各15只。对照组仅作开腹缝合处理,其余4组大鼠建立大鼠SAP模型,其中PD组大鼠术前30min尾静脉注射PD98059,SB组大鼠尾静脉注射SB203580,PD+SB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D98059与SB203580。术后6、12h观察5组腹腔积液量变化情况。检测5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计算大鼠肺组织湿/干比值。结果对照组腹腔积液量、肺组织湿/干比值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其他4组(P〈i0.05),PD+SB组低于SAP组、PD组和SB组(P〈0.05),PD组和SB组低于SAP组(P〈0.05)。结论ERK、p38MAPK在SAP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其活性可抑制SAP过度活化的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状态。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表达多种胚胎干细胞的特有分子标志,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等特征。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炎性的病理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于造模后第4周经大鼠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治疗后第7天及第35天模型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各因子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第35天显著低于第7天(P〈0.05)。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明显抑制CIA大鼠的炎症因子释放和抑制内皮细胞的异常活化,有利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炎性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近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实验拟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提取体质量120-150g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取体质量180—200g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穿线不接扎血管;PBS溶液注射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PBS液;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组8只。③实验评估:于术后1,28d行心脏超声检测,测量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以评价心脏功能,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移植细胞存活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24只建模成功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d,心脏超声检测显示与注射PBS溶液相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射血分数:(30.76±3.39)%,(24.06±4.71)%,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29.33±4.87)%,(23.05±3.94)%,P〈0.05;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45±0.47)mm,(7.81±0.31)mm,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心肌梗死后即刻心外膜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宿主体内存活。③与注射PBS溶液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表达(P〈0.05),同时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阻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S组):仅结扎右侧肾蒂,左肾蒂游离;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结扎右侧肾蒂,夹闭左侧肾蒂60min后,开放灌注24h;p38MAPK抑制剂组(SB组):静脉注射p38MAPK特异抑制剂SB203580(10mg/kg),余同IR组。检测三组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I水平和p38MAPK蛋白表达、组织病理评分并比较。【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BUN、Cr、TNF—α、IL-1水平、p38MAPK蛋白表达量及组织病理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上述指标SB组较IR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SB203580能阻断p38MAPK信号通路,减少p38MAPK表达,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于适合未成熟心肌停搏液的研究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添加成分来提高现有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手段。腺苷能减轻缺血和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丹参能降低缺血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加心肌细胞对氧自由基的清除。目的:探讨添加腺苷和丹参的改良心肌保护液对心脏、肝脏、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首次心内直视手术婴幼儿随机分为3组,各20例,腺苷组采用改良心肌保护液添加腺苷,联合组采用改良心肌保护液添加腺苷和丹参,对照组采用等容量的改良心肌保护液。于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开始后30min、体外循环结束后30min及体外循环结束后24h采集患儿血标本,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3组患儿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有升高,但是对照组升高最明显(P〈0.01),腺苷组和联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明显高于诱导前以及相同时点腺苷组和联合组的水平(P〈0.01);体外循环结束后30min及24h,3组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明显增高,但腺苷组和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改良心肌保护液对未成熟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促进抑制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有效降低由体外循环引发的炎症反应,对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期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内直接移植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可改善心肌组织内环境,并增强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炎症反应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及心功能影响,并探讨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取自健康足月分娩产妇脐血.60只健康家兔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随机选5只家兔分别于移植后1,2,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家兔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和白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6蛋白表达量;荧光显微镜观测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4周心功能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P〈0.05),单纯移植组高于培哚普利组(P〈0.05),联合治疗组改善最显著(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4周心肌组织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均显著减低(P〈0.05),且单纯移植组低于培哚普利组(P〈0.05),联合治疗组最低(P〈0.05).③联合治疗组、单纯移植组治疗后1,2,4周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梗死周边区域,且联合治疗组细胞计数多于单纯移植组(P〈0.05).说明培哚普利联合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动物,能提高移植细胞在心肌组织内存活率,并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抑制心肌局部炎症反应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表达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低氧训练时,机体既要承受运动负荷,同时处于外界的低氧环境,此时,心组织将如何适应其变化?其机制研究国内外较少。目的:观察低氧与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共60只随机分为6组,常氧组、低氧8h组、低氧12h组、常氧训练组、低氧8h训练组和低氧12h训练组,每组10只。后3组大鼠每天在坡度为0的动物跑台上以25m/min的速度训练1h。训练完后,将低氧8h组、低氧8h训练组和低氧12h组、低氧12h训练组放入氧体积分数为12.5%(相当于海拔4000m)的低氧舱内8h和12h。实验期为4周,5d/周。最后1次实验结束后24h,大鼠均实施速眠新II腹腔麻醉后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及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常氧组相比,低氧12h组、常氧训练组、低氧训练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低氧12h训练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多于常氧训练组和低氧8h训练组(P〈0.05)。②与常氧组比较,其他各组Bcl-2、Bax、Bcl-2/Bax均显著性增高(P〈0.05):常氧训练组Bcl-2、Bax、Bcl-2/Bax表达显著高于低氧8h组,显著低于低氧12h训练组(P〈0.05);低氧12h训练组Bcl-2、Bax、Bcl-2/Bax表达比低氧12h组、低氧8h训练组显著增加(P〈0.05)。提示低氧、低氧训练可诱导大鼠心肌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运动时低氧刺激与细胞凋亡率、凋亡指数及病理损伤有关,其中以低氧12h后运动训练组最明显,心肌细胞的凋亡调控与Bcl-2和Bax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38 MAPK抑制物SB20358(S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45只250~300 g雄性SD大鼠,通过阻断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30 min再灌注180 min制备I/R损伤模型。随机分3组(n=15):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低剂量SB预处理组(SB-L组)和高剂量SB预处理组(SB-H组);同时选取15只同周龄SD大鼠仅穿线但不结扎(Sham组)。SB-L组和SB-H组分别于LAD结扎前30 min注射50μg/kg、100μg/kg SB,其余两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前(T0)、缺血30 min后(T1)、再灌注60 min(T2)、120 min(T3)及180 min后(T4)检测各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I/R后的心功能情况[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室收缩期平均压(LVSP)、短轴缩短率(FS)和射血分数(EF)],处死大鼠并通过TTC染色分析缺血程度和梗死程度,将心脏组织包埋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的心肌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梗死区p38及其磷酸化形式的p-p38的蛋白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Vehicle组除T0外的I/R其余时间点的TNF-α水平均升高,LVSP、FS和EF均降低,LVEDP、心肌p-p38/p38值及缺血和梗死程度均升高(P0.05),心肌肌纤维出现断裂溶解及坏死,心肌间质出现水肿且间隙增大,出现坏死灶;给予SB处理后可减轻以上异常指标及心肌病理改变,与Vehicle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仍与Sham组有差异(P0.05)。SB-H组的改善效果优于SB-L组(P0.05)。结论 SB对大鼠心肌I/R损伤有改善作用,可降低心肌缺血及梗死程度,改善心功能和炎症反应并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