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目的: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人体体表温度直观成像,通过观测异常温区的形态、范围及温差的变化,为中风病的筛查预警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量化及可视化指标。方法:采集20例中风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组头面部红外热像图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中风组两侧额头及面颊部红外热像图分布不均匀,两侧热图不对称;中风组两侧额头温度差及两侧面颊部温度差较健康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健康对照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0875℃,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25℃;中风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2613℃,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图的分布特征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为中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WP-95型红外热像仪对痹症临床诊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例腰椎肥大、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纤维肌炎、颈椎病 ,应用WP - 95型红外热像诊断仪对其治疗前后检查及 2 3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测 ,结果展示 2 3例正常人肢体红外热图颜色两侧基本对称 ,皮肤两侧也无明显差别 ;10例痹症患者病变部位红外热图颜色和健侧相比较有明显差别。其中寒痹红外热图多呈深蓝、浅蓝和绿色 ,病变部位皮肤温度偏低 ;热痹红外热图多呈深红色、红色 ,病变部位皮肤温度偏高。治疗前后对照温差缩小 ,说明红外热像仪对痹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贝尔面瘫患者急性期头面部穴位红外热像图改变特征。方法采用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了50例贝尔面瘫患者与50例健康人头面部穴位体表温度,并用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人群左右两侧面部穴位体表皮肤温度分布基本对称,双侧温度差小于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贝尔面瘫患者左右两侧面部穴位体表温度分布呈不对称性,双侧温度相差均大于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侧穴位温差与面肌瘫痪程度相关,瘫痪程度越重者,双侧温差越大。结论贝尔面瘫患者急性期面部穴位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可根据变化指导临床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4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丽莉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51-552
笔者于1994年9月至1995年8月采用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偏瘫4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病变部位均在基底节-内囊区。男27例,女18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0岁;脑梗死32例,脑出血13例;右侧偏瘫26例,左侧偏瘫19例;病程最短1d,最长1年,其中1~30d9例,31d~3个月23例,4~6个月8例,7个月~1年5例。诊断标准:1颅脑CT检查示基底节-内囊区脑梗死或脑出血;2症状:患侧肢体活动不灵;3体征:患侧肢体肌力0~3级,霍夫曼征( ),巴彬斯基征( )。2 治疗方法2.1 取穴 两侧风池,上肢取患侧肩、极泉、尺泽、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患侧环跳、风…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红外热像技术,从生物科学角度验证“后溪督脉内眦颈”针灸经典理论。方法:选取颈肌劳损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后溪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后溪组针刺单侧(右侧)后溪穴,观察组不针刺,两组均使用红外热像仪测量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侧颈部、眼内眦各观察区域皮肤温度数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后溪组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侧颈部、眼内眦各观察区域皮肤平均温度值与针刺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观察组各观察区域皮肤平均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观察区域平均温度的差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后溪穴与各观察部位之间具有显著经络相关性,认为“后溪督脉内眦颈”理论实质是对后溪作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督脉相关的主治规律的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6.
正常人体全背部红外热像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人体全背部温度分布的观察,了解人体颈肩背腰四部位正常温度值标准,并为热像图用于未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全背部的温度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颈部平均温度值为34.10±1.21℃;肩部平均温度值为33.94±1.18℃;背部平均温度值为33.55±1.25℃;腰部平均温度值为33.18±1.27℃。按照从颈、肩、背、腰部顺序向下温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全背部以脊柱正中矢状线划分为左右两侧,其温度以划分线左右两侧相对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用红外热像图所观察到的颈肩背腰部位温度的正常值可为这些部位的未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巨刺加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偏瘫9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风偏瘫是指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半身不遂,常难以治愈。自1993~1998年,用巨刺法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中风偏瘫9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2例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8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治疗方法上肢瘫取肩髎、曲池、合谷、后溪;下肢瘫取髀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太冲、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先针健侧穴位,后针患侧穴位,留针20min起针。然后用皮肤针叩击患者上背部,以脊柱正中的督脉和膀胱经的两侧线为主,使其皮肤隐隐出血,然后加用数枚火罐,拔出其中瘀血。一般总…  相似文献   

8.
<正> 肌肉萎缩是中风偏瘫后常见的伴随症状,笔者采用蟒针治疗本病,并与毫针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中,男66例,女32例;其中脑梗塞61例,脑出血37例。依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蟒针组50例,毫针组48例,两组临床症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有肢体瘫痪症状;患者发病前两侧肢体基本对称;病程1~6个月以内;健、患  相似文献   

9.
<正> 上海朱世敏等采用HWX—Ⅲ型红外热象仪对100例慢性头痛、眩晕证患者作了治疗前后头面部热像图检查。结果,治疗前,头面部冷区型7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颈椎病、冠心病、中风后遗症或头部外伤后遗症;头面部热区型16例,其中血管扩张性头痛11例,三叉神经痛1例,腮腺炎伴面瘫者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2例;头面部冷热区兼有型2例,其中1例为中风后遗症及鼻咽癌放疗后,1例为血管扩张性头痛伴头部外伤后遗症;头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妇女背部督脉红外热图的特征。方法:选取20岁及以上的269例女性志愿者,采集其背部督脉红外热图,按年龄分成A、B、C 3组,A组为绝经前整个生理期组,20~44岁妇女67例;B组为围绝经期组,45~55岁妇女112例;C组为绝经后期组,56岁及以上妇女90例。分别对背部督脉温度最高值、最低值以及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温度最高值比较,A组高于B组、B组低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温度最低值比较,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温度平均值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女背部大椎穴至长强穴段督脉红外热图在温度表现上围绝经期整体要低于绝经前整个生理期以及绝经后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任督二脉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于督脉和任脉相应穴位进行埋线,每15天1次,4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对照组于同样穴位处摩揉。两组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结果: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疗效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任督二脉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针型温度传感针,对32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2cm的非经对照点共5个水平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其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都较高,说明该部位的能量代谢可能较为旺盛,这可能是产生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permeability of blood vessels on the Conception Vessel and the Governor Vessel in the physiological state.Methods: Evans blue (EB) solution was injected into the marginal ear vein of healthy rabbits.Three hours after injection,the rabbits were sacrificed and the skin on the Conception Vessel and the Governor Vessel and the corresponding bilateral non-channels was collected.EB was extracted with 7:3 acetone: physiological saline,and the absorbance of EB at each skin tissue was measured with a spectrophotometer.Results: The A value of EB absorbance at the Conception Vessel on the abdominal ski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bilateral non-channels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The A value of EB absorbance at the Governor Vessel on the back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bilateral non-channels (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A value of EB absorbance between the bilateral non-channels of the abdomen and the back (P>0.05).Conclusion: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capillary distribution and permeability between the Conception Vessel,the Governor Vessel and the corresponding bilateral non-meridians.  相似文献   

14.
在背部膀胱经、夹脊穴及督脉部位行走罐疗法治疗48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痊愈10例,显效2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 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症状均有改善(P<0 05),以失眠健忘、抑郁易哭、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改善尤为显著(P<0 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督脉背段T3—L4的压痛反应规律,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按诊的方式观察近期经胃镜或肠镜检查确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30例)和具有消化道症状但未行胃镜或肠镜检查患者(16例)的督脉背段,范围从督脉的至阳穴到腰阳关穴(包含经上非穴),以所按压的棘突间隙出现明显疼痛或酸胀的感觉为压痛阳性反应。结果:30例镜检患者和16例未镜检患者的压痛点阳性率均为100.0%,压痛反应阳性点主要集中在T6—T10的5个胸椎节段的相关穴位和经上非穴,压痛反应点的数量大多为5~9个。结论:从督脉灵台穴到中枢穴(T6—T10节段水平)循行区域的压痛反应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消化系统功能状态的判断和辅助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首先推拿阑门、建里、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和中极等穴,然后用掌根在脊柱和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按揉,最后双手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自长强穴起,沿督脉向上提捏至大椎穴.采用本法治疗89例小儿遗尿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54例,好转3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6.6%.  相似文献   

17.
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调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对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的调复作用.方法:对30例人工流产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术前给予膀胱经、督脉背部循行部位刮痧,术后30 min平卧温热砭石毯休息、同时砭石板热敷下腹.术后按常规给予抗生素连服3天预防感染,术后1、2、3周各复诊1次,实施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包括温推督脉、经络刮痧,拍打八醪穴,透刺三阴交,斜刺气海、关元、中极、子宫穴,将砭石板置于针柄上进行温熨.观察术后阴道出血情况、月经复潮情况、腰酸等自觉不适症状等.结果:人工流产患者经围手术期实施砭术综合疗法后,术后3天内阴道出血量少,止血较早;30例患者中腰酸、腹痛、怕冷等临床不适症状明显者仅2例;30例患者中仅1例第1次月经周期较平素月经周期明显推迟,其余均接近平素月经周期.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应用于人工流产围手术期,具有良好的促进术后恢复的作用,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督脉导气法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王俊  姜劲峰  王玲玲 《中国针灸》2006,26(5):328-330
目的:观察用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5例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用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取神庭、百会、大椎、神道、至阳为主穴,同时内服抗抑郁药物;对照组22例采用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汉密尔顿(HAMD)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HAMD量表分值在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PSQI量表分值仅在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和PSQI量表分值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运用督脉电针对慢性脑缺血大鼠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立即针刺组和针刺治疗组。分次运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2VO)制作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表达。结果:模型组IL-1β和TNF-α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督脉电针干预明显降低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P<0.05);立即针刺组IL-1β和TNF-α表达优于针刺治疗组(P<0.05)。结论:督脉电针可以通过影响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以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提示督脉电针对慢性脑缺血损伤有保护的作用。与缺血形成后治疗相比,早期督脉电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肾通督针刺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采用益肾通督结合现代康复治疗,针刺主穴:1)肾俞、风府、百会;2)太溪、命门、大椎、人中。配穴:上肢取曲池、外关、合谷、中渚等;下肢取风市、伏兔、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2组主穴交替使用。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智力发育指数(82.72±9.25),心理运动发育指数(82.93±10.35),优于对照组(78.24±8.66,77.7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6%),与对照组(84.4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原理是在于改善病灶局部的脑血流灌注,激发脑细胞的功能活动,提高脑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