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山市首批SARS患者实验室各项检查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分别进行血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 ,心酶谱、电解质检测及血气分析 ,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2 0例患者 ,4例为重型SARS ,发病早期多数患者 ( 90 %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下降 ;8例患者淋巴细胞下降 ,7例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 ,病程中共 13例患者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有 4例白细胞总数升高 ,4例重型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升高并伴有淋巴细胞减少持续一周以上。其发病早期、中期和恢复期白细胞总数分别为 ( 4 .2 1± 1.5 1)× 10 9/L、( 3 .61± 1.2 3 )× 10 9/L、( 5 .73±1.94)× 10 9/L ,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 ( 3 .15± 1.3 7)× 10 9/L、( 2 .0 5± 0 .84)× 10 9/L、( 3 .2 9± 1.18)× 10 9/L ,淋巴细胞数分别为 ( 0 .76± 0 .2 6)× 10 9/L、( 1.0 6± 0 .49)× 10 9/L、( 1.5 8± 0 .5 9)× 10 9/L ,单核细胞数分别为 ( 0 .2 4± 0 .0 8)× 10 9/L、( 0 .3 9± 0 .18)× 10 9/L、( 0 .5 9± 0 .2 7)× 10 9/L ,血小板数 (PLA) ( 99.8± 3 0 .8)× 10 9/L ,( 14 4.0± 49.7)× 10 9/L ,( 2 44 .0± 61.7)× 10 9/L。有 40 %患者( 8例 )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相似文献   

2.
方琼  邝浩斌  李德宪 《广东医学》2004,25(6):663-664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判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83例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不同病情SARS患者中的表现 ,以及与患者住院时间和X线病灶吸收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淋巴细胞计数 <0 8× 10 9/L者重症占 89% ,普通型占 11%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0 8× 10 9/L者在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以外并发症患者中占 6 4 % ,而在无呼吸功能障碍以外并发症患者中占 2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淋巴细胞计数 <0 8× 10 9/L者在住院时间≥ 30d患者中占 5 7% ,而在住院时间 <30d患者中占 38%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X线病灶吸收时间 :淋巴细胞计数 <0 8× 10 9/L者平均为 (17 73± 6 30 )d ,淋巴细胞计数≥ 0 8× 10 9/L者平均 (15 77± 5 83)d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SARS患者近半数外周血淋巴细胞下降 ,重症患者更为明显 ,可能与其出现细胞免疫功能损伤及损伤程度有关 ;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者更容易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以外并发症 ;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其住院时间、X线病灶吸收时间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窒息新生儿血浆内皮素改变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浆内皮素改变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关系。方法 将 2 9例窒息新生儿根据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组 (1 0例 )和重度窒息组 (1 9例 ) ;另外选择 2 0例正常新生儿作对照组 ,检测各组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数、血浆内皮素 (ET) ,比较各组间白细胞数和ET含量。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数及ET含量在重度窒息组分别为 (2 7 42± 1 0 95)× 1 0 9 L ,(72 73± 9 65)ng L ,轻度窒息组分别为 (1 0 2 4± 4 1 0 )× 1 0 9 L ,(56 76±1 0 0 5)ng L ,对照组分别为 (1 5 70± 3 2 1 )× 1 0 9 L ,(34 55± 8 7)ng L。外周血白细胞数、ET含量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间的外周血白细胞数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而ET含量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重度窒息新生儿的外周血白细胞数与ET含量呈正相关 (γ =0 39,P <0 0 5)。结论 新生儿窒息时随着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增多 ,血浆ET含量也随之升高 ,在临床上可将外周血白细胞数作为窒息后多脏器功能损伤的一个预警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典型肺炎(SARS)的血常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SARS病人的血常规特点,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SARS患者的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低(80.2%);淋巴细胞可减少[百分比(22.8±11.5)%,绝对值(1.68±0.38)×109/L];单核细胞可增高[百分比(10.2±5.4)%,绝对值0.75±0.18];部分病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100×109/L占9.4%。SAR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细胞总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面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及血小板压积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 我院收治的SARS病人多数WBC正常或减低,常有淋巴细胞减少,与国内外多数报道相符,但此特点不能作为诊断SARS的确诊或排除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我院院内制剂扶正颗粒在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50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组患者予以扶正颗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8%,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周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分别为(3.72±0.31)×109/L,(2.55±0.62)×109/L,治疗组分别为(4.33±0.39)×109/L,(3.36±0.43)×109/L,两组均呈上升趋势,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扶正颗粒能够有效治疗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增加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药物安全可靠,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行同步放化疗、且预防使用PEG-rhG-CSF的小细胞肺癌病例80例(观察组),根据年龄、性别等因素1∶1匹配了未使用PEG-rhG-CSF的对照组80例。 观察比较两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 结果 同步放化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白细胞均减少,但前者(3.15±0.76)×109个/L高于后者(1.82±0.77)×109个/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67,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步放化疗前,两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43,P=0.123),同步放化疗后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至(1.89±0.52)×109个/L,对照组减至(0.77±0.44)×109个/L,观察组绝对值减少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034,P<0.001)。 结论 使用PEG-rhG-CSF对预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降低有作用,可改善中性粒细胞减少,但尚待大样本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强力康颗粒对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影响。方法将AIDS患者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14例(按国家免费治疗艾滋病方案西药治疗+强力康颗粒)和对照组(B组)14例(西药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和用药6、12、18、24个月时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6、12、18、24个月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分别是:(3.58±0.38)×10~9/L、(4.28±0.34)×10~9/L、(4.68±0.41)×10~9/L、(4.75±0.45)×10~9/L、(4.73±0.43)×10~9/L,B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6、12、18、24个月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分别是:(3.60±0.32)×10~9/L、(3.88±0.31)×10~9/L、(4.26±0.36)×10~9/L、(4.69±0.39)×10~9/L、(4.71±0.38)×10~9/L。治疗6个月时A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时加服强力康治疗至18个月时与12个月时及6个月时比较均(P0.05);A、B两组在治疗6、12个月时组间比较(P0.05)。结论中药强力康能延缓和防止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快速下降,是治疗AIDS患者白细胞减少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瑞血新治疗 2 8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方法 使用剂量为每日 75 μg ,皮下注射 ,一般连用 3~ 7d。结果 治疗前白细胞最低值 (1.7± 0 .9)× 10 9/L ,治疗后白细胞值为 (3.8± 0 .5 )× 10 9/L。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75 %的患者用药 3d内白细胞由最低恢复至 3.2× 10 9/L ,平均回升时间为 4d。结论 瑞血新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 ,疗效显著 ,提高了肿瘤化疗患者的效果 ,缩短了化疗时间 ,减少了由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的各种感染机会 ,经济、安全 ,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吴坤芳  谷海瀛 《海南医学》2004,15(1):87-87,86
目的 了解因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病人白细胞 (WBC)变化情况。方法 用KX -2 1型细胞计数仪测定和涂片瑞氏染色镜检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 与严重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人WBC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无SARS地区因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病人WBC总数正常 ( 4 .0 -10× 10 9/L)者占 73 .2 %( 183 / 2 5 0 ) ,WBC总数低于 ( 4 .0× 10 9/L)者占 2 .8%( 7/ 2 5 0 ) ,淋巴细胞计数 (LYM)都低于 1.5× 10 9/L。WBC总数高于 ( 10× 10 9/L)者占 2 4%( 60 / 2 5 0 ) ,LYM高于 1.5× 10 9/L。结论 在SARS流行时期 ,无SARS地区因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病人WBC结果与文献报告SARS病人有较大的差别 ,WBC数不高者 ,LYM有相似之处应引起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 3 6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外周血细胞数据的研究 ,动态监测SARS患者的血象变化 ,探讨血象在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江门市医院 3 6例确诊SARS患者的外周血检查数据 ,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 入院时 3 6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WBC)均值为 ( 5 2± 3 0 )× 10 9/L随后WBC升高 ,至第4周有 91 6%病例WBC计数恢复正常 ,入院时淋巴细胞值低于 1 5× 10 9/L者占 88 9% ( 3 2 / 3 6) ,均值为 ( 1 0± 0 5 )×10 9/L ,入院 4周后有 86 1%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恢复正常。 1例血小板降低 ,占 2 8%。其他细胞分类及血红蛋白无明显异常。 结论 白细胞降低或正常及淋巴细胞降低可作为SARS的早期诊断指标 ,淋巴细胞降低可作为SARS早期诊断的标准之一 ;淋巴细胞的降低显示SARS病毒严重侵犯患者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是否回升可作为监测患者免疫功能是否重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王文静  赵秀英  郭鸿雁  万极硕 《北京医学》2012,34(12):1060-1062
目的 评价Sysmex XT-4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体液模式(RET通道)在腹水细胞计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ysmex XT-4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仪器法)和改良牛鲍计数板(手工法)分别计数100份良性病变腹水标本细胞,并进行比较.结果 仪器法和手工法进行腹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较好(r> 0.900,P=0.000).2种方法的白细胞、单个核细胞绝对值、多个核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3±5.527)×109/L vs.(0.858±2.740)×109/L,(0.430±1.172)×109/L vs.(0.343±0.832)×109/L,(0.969±5.011)×109/L vs.(0.515±2.371)×109/L;P均>0.05].仪器法的批内精密度高于手工法;细胞总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单个核细胞计数仪器携带污染率均较低(0.037%、0.000%、0.161%、0.070%),多个核细胞仪器携带污染率为5.633%.结论 Sysmex XT-4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体液模式可以常规应用于腹水标本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350 mg+0. 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连用15 d;观察组采用依拉达奉30 mg+0. 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用药10~14 d,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300 mg,每日1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 04%(100/102)比85. 29%(87/102)](P <0. 05)。治疗后,两组IL-1β、IL-8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1. 68±0. 59) k U/L比(1. 18±0. 53) k U/L,(3. 64±0. 56) k U/L比(3. 48±0. 46) k U/L,(16. 63±0. 47) k U/L比(15. 16±0. 47) k U/L](P <0. 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 51±1. 03) k U/L比(6. 27±0. 82) k U/L,(3. 33±0. 05) k U/L比(4. 86±0. 05) k U/L,(22. 11±0. 38) k U/L比(28. 81±0. 40) k U/L](P <0. 05),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依达拉奉可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脑损伤起保护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乙醇雾化治疗大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效果。方法实验对大鼠采用菌悬液缓慢注入气管的方法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造模,造模后使用10%、40%和70%的乙醇对模型大鼠进行雾化治疗,分别作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以健康大鼠为空白组,以造模大鼠为模型组每日蒸馏水雾化治疗,各组治疗方法为每次2 min,每日1次,治疗时间为7 d,观察大鼠的生存状态(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分析外周血指标(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结果模型组在实验第7天,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和低、中、高浓度组[(119±5)次/min比(74±4)次/min、(91±5)次/min、(76±5)次/min、(75±6)次/min;(468±28)次/min比(331±25)次/min、(347±23)次/min、(331±22)次/min、(331±26)次/min;(41. 06±0. 27)℃比(36. 29±0. 19)℃、(37. 92±0. 22)℃、(37. 01±0. 24)℃、(36. 37±0. 21)℃](P <0. 05)。低浓度组呼吸显著高于空白组(P <0. 05);低、中浓度组体温显著高于空白组(P <0. 05);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空白组及中、高浓度组造模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模型组和低浓度组[(11. 3±1. 4)×10~9/L、(10. 4±1. 3)×10~9/L比(16. 1±1. 7)×10~9/L、(15. 3±1. 3)×10~9/L; 0. 112±0. 013、0. 111±0. 013比0. 206±0. 016、0. 191±0. 015](P <0. 05)。结论 40%和70%的乙醇雾化可以治疗大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原因。方法 回顾总结 17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分为死亡、存活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1例死亡 ,病死率为 2 4 1%。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6 6 4± 9 4 )岁 ,存活组患者 (5 9 3± 9 2 )岁 ,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女性患者死亡率为 37 5 % ,男性患者为 2 0 0 % ,不同性别患者死亡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死亡组中男、女患者平均年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者梗死部位的构成与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发病2 4h内 ,死亡组患者白细胞总数为 (15 85± 6 5 1)× 10 9/L ,与存活组的 (11 78± 4 36 )× 10 9/L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4 1例死亡患者中死于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的比例分别为 5 8 5 %、 2 4 4 %、7 3%、 9 8%。结论 年龄较大、女性、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外周血白细胞较高的AMI患者死亡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心脏骤停。应对AMI患者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1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45)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n=46)采用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两组给药方式均为每日2次,14 d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 7%(44/46)比77. 8%(35/45)](P <0. 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CSS评分和血清MMP-9及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2. 3±1. 9)分比(16. 8±2. 5)分,(13. 1±1. 8)分比(17. 6±2. 2)分](P <0. 05),MMP-9低于对照组[(181. 2±55. 3)μg/L比(215. 5±57. 8)μg/L],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260. 5±52. 6) ng/L比(223. 8±43. 3) ng/L](P <0. 05),两组各指标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 3%(42/46)比71. 1%(32/45)](P <0. 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作用、具体方法、用量及对血象的影响。方法 收集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SARS病人使用激素 (甲泼尼龙 )者 36例 ,统计激素治疗的时间、剂量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胸片开始吸收的时间 ,减量的时间 ,使用疗程及血白细胞在使用前后的情况。同时收集不使用激素的 18例SARS病人血白细胞情况并对其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  36例应用激素剂量为 80~ 2 4 0mg/d ;平均疗程 (17.9± 8.3)d ;从发病到应用激素的时间与从发病到X线病灶开始吸收的时间呈正相关 ,r =0 .5 86 8(P <0 .0 1) ;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平均为 (3.3± 2 .0 )d ;激素减量的平均时间为 (4 .7± 2 .3)d ;应用激素后白细胞升高 (P <0 .0 1) ,不用激素者无 1例白细胞升高 ;3例出现副作用 ,应用激素疗程均超过 4周 ;2例死亡患者死亡原因之一与激素的应用有关。结论 ①严格掌握激素应用的适应证 ;②宜早期应用激素 ;③甲泼尼龙剂量建议为 80~ 2 4 0mg/d ,具体用量根据病情而定 ;④早期合理应用激素可降低SARS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拉米定夫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方法2013年3月—-2014年9月收治且诊断为乳腺癌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化疗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均显示阴性;观察组患者化疗前采用预防性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的化疗方案。以WHO标准对患者的肝脏毒性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化疗后2组患者的TB和ALT、AST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P<0.01),而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0.3±7.4)μmol/L vs.(59.1±35.1)μmol/L,t=3.725,P=0.021;(60.1±20.8)U/L.vs.(417.3±185.1)U/L,t=4.627,P<0.001;(372.6±94.7)U/L vs.(126.4±55.6)U/L,P=0.023];出现肝脏损害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4.0%vs.42.0%,x2=2.934,P=0.032),且肝脏损害以02=2.934,P=0.032),且肝脏损害以0II级为主,对照组的肝脏损害以IIIII级为主,对照组的肝脏损害以IIIIV级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定量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21±0.01)×10IV级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定量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21±0.01)×109拷贝/ml vs.(0.73±0.04)×109拷贝/ml vs.(0.73±0.04)×109拷贝/ml,t=3.241,P=0.024],乙肝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vs.10.0%,x9拷贝/ml,t=3.241,P=0.024],乙肝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vs.10.0%,x2=4.206,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拉米定夫可以较为显著地减少乳腺癌化疗后肝脏损害的发生,减轻肝脏损害的程度,降低乙肝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多巴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及肌钙蛋白1(cTn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武汉市第七医院综合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所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仅给予多巴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去甲肾上腺素。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降钙素原(PCT)、cTn1、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0%vs.62.0%,x~2=3.933,P=0.047);观察组舒张压、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67.83±7.45)mmHg vs.(62.05±6.93)mmHg,(59.84±8.30)%vs.(43.94±6.01)%,t=4.016、10.971,P均<0.01],NT-proBNP显著低于对照组[(1 084.34±213.93)ng/L vs.(1 458.29±275.83)ng/L,t=7.575,P<0.01];PCT、cTn1、CRP、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95±0.14)μg/L vs.(2.63±0.47)μg/L,(1.74±0.25)μg/L vs.(3.09±0.51)μg/L,(5.12±0.79)mg/L vs.(6.95±1.14)mg/L,(75.32±18.93)ng/L vs.(146.87±23.16)ng/L,t=24.223、16.806、9.329、16.914,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0%vs.32.0%,x~2=4.573,P=0.032)。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给予多巴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伍慧丽  鲍旭丽  张蕾  闾军 《北京医学》2015,37(9):828-831
目的 探讨活化自体淋巴细胞(AAL)治疗对肝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集66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体外分离单个核细胞并扩增AAL自体回输后,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淋巴细胞亚型;按肝癌分期评价患者治疗后4周的疗效.结果 AAL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5.97±2.24)×109/Lvs.(5.00±1.76)×109/L,P=0.030]及淋巴细胞计数[(1.47±0.61)× 109/L vs.(1.19±0.41)×109/L,P=0.016]显著升高,其中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显著升高(P均=0.024),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17).Ⅰ期部分缓解病例占63.6%,明显高于Ⅱ期(P=0.023);Ⅱ期病情稳定病例占53.3%,明显高于Ⅲ期(P=0.011);Ⅲ期疾病加剧病例占52.0%,明显高于Ⅰ、Ⅱ期(P=0.009,P=0.028).结论 AAL治疗对微小残余肿瘤的患者有益.以微转移为主要特点、瘤负荷小的Ⅰ、Ⅱ期肝癌患者采用AAL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药物治疗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粒细胞减少间的关系。方法采用G-CSFR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8例正常健康人及46例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的初发甲亢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G-CSFR的表达率变化,了解药物所致粒细胞减少与G-CSFR表达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甲亢患者ATD治疗前G-CSFR表达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TD治疗后,患者G-CSFR表达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前后比较,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5×109/L组中,G-CSFR表达率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呈显著相关(γ=0.59,P<0,05);而中性粒细胞总数>2.5×109/L组中,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明显(γ=0.09,P>0.05)。结论ATD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与G-CSFR的表达率下降有关,提示ATD部分作用环节可能在G-CSF受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