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中是否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征。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胎儿骨骨基质细胞(hfMSCs),FACS检测细胞的免疫表现。将此细胞接种在基底膜胶中,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检测轿管和造血的分化形成。结果:此细胞群体的典型特征是CD34阴性的成纤维样细胞99%表达Flkl(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并能形成血管样结构,而在管样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诱导的CD34阳性的圆形细胞。结论:Flk^ CD34^-的hfMSC能向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分化,提示其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征表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是否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性.方法:将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分别于血管内皮及造血细胞诱导培养体系中培养,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在内皮细胞诱导体系中可分化为CD31 /vWF 细胞,在基底膜胶中可形成血管样结构;在造血诱导培养体系中可定向分化为表达GATA-1、GATA-2、β及γ珠蛋白的细胞,在甲基纤维素造血培养基中,这类造血细胞可定向分化为红系集落单位.结论: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在体外可同时向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分化,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探讨为组织工程血管化提供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SD大鼠后肢获取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培养,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体外诱导培养14d.细胞分诱导组(含内皮诱导因子VEGF和bFGF的完全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和对照组(含M199普通培养基).MTT法检测两组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31,CD34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iogenin2,Ang2)mRNA的表达.结果:MTT法检测发现,诱导组与对照组在1,2,3,4,5d5个时间点内,其细胞增殖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1d=0.855,P2d=0.053,P3d=0.249,P4d=0.059,P5d=0.174).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CD34,CD31呈阳性表达.RT—PCR结果显示,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成熟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Ang1,Ang2.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以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可作为组织工程血管化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D34+细胞扩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体外模拟造血微环境,观察CD34^ 细胞在骨髓基质细胞支持下的扩增效应。方法将免疫磁珠阳性选择分选的骨髓CD34^ 细胞接种于构建的基质细胞层培养,通过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D34^ 扩增的细胞总数及集落形成细胞数(Colonyforming Cell。CFC)的变化,评价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D34^ 细胞扩增的功能。结果 扩增后细胞总数及CFC数分别增加,表示骨髓基质细胞能很好地支持CD34^ 细胞扩增。结论 体外证实了骨髓基质细胞在造血干细胞更新、增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诚  陈幸华 《重庆医学》2006,35(24):2282-2284
血液血管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和成血管干细胞的前体细胞.它可分化为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具有促进造血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双重作用。目前,对血液血管干细胞分化发育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图1)。在胚胎,中胚层前体细胞——血液吡管干细胞产生血液细胞和生成新生血管。在成人,同样研究发现存在血液血管干细胞,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探讨BMSCs向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分化的潜能和内皮细胞的特征性鉴定方法。方法采集犬髂骨骨髓15~20 mL,全骨髓10%FBS DMEM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将第2代纯化的BMSCs细胞悬液接种于含VEGF、bFGF的DMEM/F12培养液(细胞接种密度为1×106.mL-1)体外诱导培养。对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诱导分化的细胞行CD31、vWF、VEGFR-2荧光免疫蛋白检测。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光镜下单层融合生长,呈铺路石样形态;电镜下细胞呈多边形,可见特征性的Weibel-Palade小体;经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7~14 d后,BMSCs诱导分化细胞CD31、vWF和VEGFR-2的表达呈阳性。结论犬BMSCs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经VEGF、bFGF体外定向诱导后的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且细胞纯度高、数量大。  相似文献   

7.
转染逆转录病毒的VEGF在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田竞  马保安  范清宇  张鹏 《医学争鸣》2003,24(24):2262-2265
目的 :检测逆转录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 65)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后目的基因表达情况及促血管生成作用 ,为进一步将其用于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构建奠定基础 .方法 :构建含VEGF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通过感染兔BMSC 使其获得稳定表达 ,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 ,并通过新生血管计数观察其促血管生成作用 .结果 :成功构建VEGF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经感染的BMSC 胞质中有阳性棕色颗粒出现 ,且动物实验显示新生血管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结论 :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可将VEGF基因转染至BMSC 中 ,可获得外源性蛋白的表达 ,且有明显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后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成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BMSCs,分别经Adv-VEGF、Adv-GFP转染,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生长曲线测定BMSCs增殖特性.同时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与未转染细胞组比较。结果:Adv-VEGF转染组BMSCs可分泌VEGF蛋白,而其杂两组不分泌VEGF蛋白。转染VEGF基因后,BMSCs生长速度变快.向内皮细胞分化。与Adv-VEGF转染组BMSCs相比.Adv-GFP转集细胞组、未转染细胞组的BMSCs生长速度较慢.未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证据。结论:腺病毒介导的VEGF基因转繁可诱导BMSCs分化成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9.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Liang F  Wang YF  Nan X  Yue HM  Xu YX  Shi SS  Li R  Pei XT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27(6):665-669,i0005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为复杂器官组织工程血管化及细胞移植修复损伤组织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种植于纤维蛋白凝胶及基底膜基质中的BDMSC进行三维立体诱导培养,在培养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形态观察、组织切片和CD34、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Flt-1)、VEGFR-2(Flk-1)、vWF的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结果诱导后的人BDMSC阳性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有表面标志CD34、CD31、Flt-1、Flk-1、vWF,并生成内皮样细胞,形成血管样结构.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诱导后表达的Flt-1、Flk-1等表面分子可能在B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形成血管样结构的过程中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并起重要作用,这为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血管化及细胞移植修复损伤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不同来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来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不同疾病患者不同部位骨髓体外分离、培养hBMSC,同时应用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对获得的hBMSC进行体外诱导分化,检测干预后hBMSC的 ALP、Ⅰ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结果 培养的细胞体外增殖迅速,细胞的CD34、CD45阴性表达,CD29、CD90阳性表达,诱导后ALP、Ⅰ和Ⅴ型胶原mRNA阳性表达.结论 人体多种部位均可获得具有未分化潜能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
小鼠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促造血恢复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鼠成体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体内外能否促进造血恢复.方法:用小鼠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作滋养层,接种造血细胞,观察培养后1~4周造血细胞数及粒-巨噬细胞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变化,并设对照组.30只经137Cs全身照射0.35 Gy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骨髓有核细胞,实验组注射骨髓有核细胞及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注射后均检测外周血和骨髓有核细胞数及CFU-GM变化,PCR检测受体小鼠体内Y染色体的表达.结果:体外实验中实验组接种后2~4周造血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接种后1~4周CFU-GM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体内实验中空白对照组小鼠移植后10 d左右死亡,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和骨髓有核细胞数、CFU-GM从第2周起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第4周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有Y染色体表达.结论: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能促进小鼠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体外分离纯化人骨髓内皮前体干细胞,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得到单个核细胞,再用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得到内皮前体干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特性,通过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表达和透射电镜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后细胞贴壁生长,7~10 d形成集落或融合呈卵石形,免疫组化荧光染色后结果显示VEGFR-2, Ⅷ/vWF 阳性,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内具有特征性的W-P小体.结论: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条件培养可以从骨髓得到高纯度内皮前体干细胞,该细胞具有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同的特征,可以进一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G-CSF动员的外周血与骨髓CD34+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细胞与骨髓CD34+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非常延迟抗原4(VLA-4)、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和L-选择素(CD62L)。 结果: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CD34+细胞表达的VLA-4、LFA-1与骨髓CD34+细胞相比明显减少,CD62L无明显改变。 结论:黏附分子VLA-4及LFA-1降低可能是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免疫磁珠法分离CD34 细胞的方法. 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后采用免疫磁珠法从单一核细胞中分选出CD34 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纯度. 结果 各样品分离出的CD34 细胞占骨髓单一核细胞含量的(2.19±0.12)%,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应用免疫磁珠分离的CD34 细胞纯度为(94.6±2.1)%. 结论 免疫磁珠法是分离CD34 细胞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引产儿胚胎与成人骨髓CD34+细胞生物学活性,寻找新的造血干细胞来源RUNX1相关基因和Notch信号通路差异.方法 RT-PCR检测引产儿胚胎和成人骨髓CD34+细胞RUNX1、Hes-1、SLC9A3R1、Notch1、Notch2、HLA-C、PDCD1、PKC-βI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引产儿胚胎骨髓CD34+细胞RUNX1、Hes-1、SLC9A3R1、Notch1、Notch2、HLA-C、PDCD1和PKC-βI的mRNA表达水平与成人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产儿胚胎骨髓CD34+细胞具有与成人骨髓CD34+细胞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可以作为实验中正常对照使用,满足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16.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性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离培养方法,观察细胞形态,探讨BM-MSCs生物学特征。 方法:从人骨髓中利用Percoll分离有核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中,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抗原特征。 结果;BM-MSCs具有纤维样细胞形态特征,独特的表型,即CD29、CD44、CD166和HLA-ABC阳性,CD34、CD45和HLA-DR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12.8%处于S期,76.4%处于G0/G1期;细胞生长倍增时间为2~3 d。 结论:BM-MSCS是一群均一的单克隆细胞,具有独特的增殖特征及表面标记。  相似文献   

17.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自健康人骨髓中分离出MSCs,进行原代培养,第5d首次更换培养液,以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周换液2次,细胞铺满整个培养瓶底90%时开始传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并绘制传代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MSCs细胞表面分子CD29、CD44,以进行MSCs鉴定。结果:MSCs体外培养为贴壁生长。MSCs原代培养约18~21d才达传代要求;传代培养细胞生长潜伏期仅24~36h,对数增长期约3~5d,之后为平台期,4~6d传1代。传至第8代,出现凋亡征象。第3代MSCs细胞表面CD29、CD44的表达率分别为90.6%和91.5%,MSCs均一性较高。结论:从人骨髓中分离出的MSCs在体外环境中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分裂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全骨髓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研究MS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MSC,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四唑盐比色(MTF)法测定MSC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FCM)鉴定MSC膜抗原。结果原代分离的MSC在接种后48h贴壁,细胞形态为椭圆形、多角形及短梭形,12天时细胞呈长梭形并达到90%单层融合。经传代扩增,细胞进一步纯化。细胞传代后2天内处于潜伏期,3天后进人生长期,7天后进入平台期。FCM检测CIM5、CD90阳性率分别为19.60%、95.38%。结论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MSC,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稳定,增殖能力活跃,具有MSC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为其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器官移植中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以CM-D iI荧光染料示踪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的体内分布情况,并以PCR方法检测Y染色体的存在以进一步鉴定;以皮肤移植实验观察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移植组小鼠对供者来源组织器官移植物的反应性。结果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可进入并较长期(30d)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细胞移植组小鼠脾脏中可检测到供者来源T细胞占受者脾细胞的6.68%;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移植组小鼠供者来源皮肤移植物存活(90d,未处理组平均为10d。结论异基因脂肪源F lk1 CD31-CD34-细胞移植后可形成稳定嵌合体,并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