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正>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指由HBV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经血清免疫学及肾活检免疫荧光所证实,并除外肝、肾两种疾病同时存在,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它病因引起肝肾病变的一种疾病[1]。我国是  相似文献   

2.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替比夫定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疾病,其患者每年发展为肝硬化的比率为0.4%~14.2%.在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肝脏疾病.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的是获得持续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缓解肝脏病变,最终阻止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吗替麦考酚(MMF)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35例,给予MMF和拉米夫定口服治疗,观察治疗期间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及HBV-DNA定量,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4 h尿蛋白量明显减少(P<0.05),血清白蛋白明显上升(P<0.05),SCr明显下降(P<0.05),未发现病毒复制增加。随访12个月治疗总有效率86%,完全缓解20例(57%),有效10例(29%),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初步观察显示MMF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GN不增加病毒复制的风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妊娠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1×10^6copies/ml的孕妇50例,分为2组:A组20例,B组30例。替比夫定组受试者自孕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至分娩后1个月,对照组不服用替比夫定。观察替比夫定组受试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分娩前和产后一个月血清HBV~DNA水平;两组婴儿在出生后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结果:替比夫定组孕妇的HBV—DNA水平明显降低,而观察组孕妇的HBV—DNA水平无明显变化。受试者在孕28—36周出现两例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HBV感染孕妇孕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口服替比夫定联合云芝胞内糖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将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替比夫定治疗,治疗组在替比夫定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云芝胞内糖肽,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8周时HBeAg/-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3.3%和27.8%,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云芝胞内糖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患者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和恩替卡韦联合肝肾清毒饮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36例血清HBV标记物阳性,病理诊断为HBV患者,给予吗替麦考酚酯和恩替卡韦联合肝肾清毒饮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疗程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以及3个月、6个月后的24h尿蛋白定量(Pro)、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白蛋白(Alb)、肝功能、血脂、乙肝两对半以及HBV-DNA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3、6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2.22%、88.88%。3个月尿蛋白的定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血浆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6个月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P〈0.01),血浆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霉酚酸酯和恩替卡韦联合肝肾清毒饮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明显缩短疗程,同时也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舨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HBeAg血清学转换方面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10月经正规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5例,其中替比夫定治疗组58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47例。替比夫定治疗2年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4%和30%。接受替比夫定治疗后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而停药的20例患者,继续随访52周,17例患者仍维持HBeAg血清学转换,占85.5%。FNα-2a治疗48周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而停药的14名患者,停药后继续随访52周时,维持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有11例,为78.6%。结论:替比夫定治疗2年时的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以及停药后的维持疗效应答,均不逊色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和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慢性乙肝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33例)、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24例)。观察2组HBV DNA转阴率、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2组HBV DNA、TBil、ALT、AST、ALB均有明显改善,2组HBV DN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替比夫定联合组优于拉米夫定联合组,生化学指标改善2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和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均具有快速抑制HBV DNA、改善生化学指标的能力,能够带给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患者更好地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的疗效。方法:62例分为两组,26例用拉米夫定,36例用恩替卡韦,观察治疗前后相关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结果: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均能迅速降低HBV—DNA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肝、肾功能,使血、尿常规检查正常。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均能有效改善乙肝相关性肾炎症状和肝肾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病毒变异后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B组采用阿德福韦酯与替比夫定联合治疗12周,后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36周;C组采用阿德福韦酯与替比夫定联合治疗48周。结果①A、B、C 3组治疗12周内ALT水平反弹升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7%(6/22),14%(3/22),5%(1/22)(P<0.05);治疗12周、24周3组rtM204 I变异株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8%(4/22),5%(1/22),0和5%(1/22),0,0,48周变异株检测阳性率均为0。②治疗48周3组间ALT水平、e抗原阳性患者血清转换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C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64%(14/22),77%(17/22),100%(22/22),A组rtN236T、rtA181V+rtN236T变异各1例,B组rtN236T变异1例。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rtM204 I变异后采用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萱益肝散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抗病毒与保护肝细胞的作用。方法以感染DHBV的武汉麻鸭为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后给予拉米夫定和黄萱益肝散治疗14 d,分别在给药前、给药第7天、第14天及停药后第3天采血,检测DHBV-DNA拷贝量和ALT/AST变化情况。结果黄萱益肝散大剂量组在给药第14天,小剂量组在给药第14天,中剂量组在给药第7,14天DHBV-DNA拷贝量对比给药前均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黄萱益肝散中、小剂量组在用药后第14天、停药后第3天ALT/AST较同时相的模型组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黄萱益肝散具有抑制DHBV复制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乙肝解毒冲剂配合益肝灵、护肝片、齐敦果酸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方法  95例患者随机分组 ,2组均予复方益肝灵、护肝片、齐敦果酸片等口服。治疗组 58例加用自拟乙肝解毒冲剂 ,每次 1袋 ,每日 3次冲服 ,连服 3个月为 1个疗程 ;对照组 37例加用抗 -乙肝核糖核酸 (抗 - HBLRNA) 4mg肌肉注射 ,每日 1次 ,3个月为 1个疗程。全部病例治疗前后查肝功能、血清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以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 2组肝功能复常情况 ,2组血清HBe Ag、HBV- DNA阴转情况及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 ( P >0 .0 5)。结论 乙肝解毒冲剂可替代抗 - HBLRNA,与复方益肝灵、护肝片、齐敦果酸片等配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与原儿茶酸药物组合体内抗鸭乙肝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3TC)联合原儿茶酸(PA)对鸭体内鸭乙肝病毒(DHBV)的抑制作用。方法:感染DHBV的北京雏鸭模型随机分为3TC组,PA组,3TC/PA合用组及模型对照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0天。分别于给药前、给药第5天、给药第10天及停药后第3天取血,检测血清中DHBV DNA、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对各时间点肝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PA、3TC单用及合用对雏鸭血清DHBV DNA有抑制作用,且合用时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停药3天后仍与给药前有显著性差异。同时,3TC与PA合用组血清中ALT、AST和ALP活性,以及ALB和TBil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另外,3TC组肝脏病理形态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但PA及其与3TC合用组肝组织病理形态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结论:3TC与PA合用可有效抑制雏鸭的DHBV感染,且对DHBV所致雏鸭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薛艳丽 《中成药》2012,34(7):1235-1237
目的观察疏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120例,口服疏肝颗粒;对照组120例,口服益肝灵片。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检测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乙肝病毒DNA,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1.7%、60.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恩替卡韦片,1片/次,1次/d,餐前或餐后2 h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六味五灵片,1片/次,3次/d,3个月后逐渐减量至1片/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测定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4%、82.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治疗12周开始,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12周后,治疗组ALT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治疗24周后,治疗组AST低于对照组,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IL-12、IL-2、和Th1/Th2细胞因子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10、IL-4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这些细胞因子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8+均高于同组治疗前水平,CD8+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各亚群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黏附活性RCR明显上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ICR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肝功能和HBeAg转阴率,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和RBC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导致的疾病,是中国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多见于儿童,预后较好.部分发展至晚期会引起肾间质纤维化.由于目前尚未创建可靠的动物模型、传染性大,导致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研究存在一定困难.分子生物学主要从细胞转染来研究,研究认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相似文献   

18.
张伯鹏  赵艳  何淑宏 《河北中医》2008,30(5):523-524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55例HBV-GN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予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4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2组均24周为1个疗程。2组均在治疗前、治疗第122、4周及随访6个月后行症状积分评定各1次,并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食欲及腹胀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乏力及水肿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组证候及尿蛋白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实验室指标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GN在改善证候及尿蛋白方面优于单纯拉米夫定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年前后,患者体内HBV DNA多聚酶结构域C的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与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肝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及速率法分别检测60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其血清YMDD、HBV DNA、乙肝标志物及ALT的变化情况。结果拉米呋啶治疗9月、1年后YMDD的变异率分别为5%、13.3%。YMDD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12.5%,无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67.3%,两组阴转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呋啶治疗1年后YMDD变异组ALT为(40.7±14.7)U/L,无变异组ALT为(26.5±10.1)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名HBeAg阴转患者无YMDD变异。结论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YMDD变异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增加,当其HBV DNA、ALT含量出现明显反跳时,应及早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