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洪亮 《全科护理》2011,9(23):2149-2149
我院门诊换药室是门诊外科伤口换药集中的场所,由于每天急诊病人小清创缝合术后伤口换药占大部分,且此病人一般伤口面积小、分泌物少,病人清创后换药常规使用碘伏消毒,然后用无菌小纱布包扎,然后再用医用胶带或绷带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诊清创缝合术后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7月份至2020年7月份于本院急诊外科进行过清创缝合术中的患者中选出60例纳入研究中来,按照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每日定期换药,研究组患者每隔2~3d定期换药,对比术后不同换药时间间隔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结果研究组的伤口愈合需要的时间比对照组耗时更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在Ⅰ期的愈合率比对照组高出很多(P<0.05);研究组在Ⅲ期的愈合率比对照组低了很多(P<0.05)。结论门诊清创缝合术后每隔2~3d换药1次,对于伤口愈合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帆 《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1012-1012
门诊换药室是外科护理必不可少的科室,正确的换药方法及换药时间是外科治疗的关键,科学、合理的换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确保患者创口愈合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苏平 《护理与康复》2011,10(5):390-391
目的 探讨门诊清创缝合术后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 486 例门诊清创缝合患者按首次就诊日单双号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43 例.清创缝合术后对照组每天换药 1 次、观察组间隔 2~3 d 换药 1 次,观察两组的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伤口 I 期愈合观察组 90.5%、对照组 74.1%,x<'2>=2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拓SSD敷料在外科门诊急、慢性伤口换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外科门诊收治的100例急、慢性伤口换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无菌纱布、凡士林油纱或海敷康创面敷料,观察组使用优拓SSD敷料覆盖伤口.比较两组伤口粘连、出血、伤口愈合及伤口疼痛程度.结果...  相似文献   

6.
不同换药间隔时间对清创缝合术后患者伤口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换药间隔时间对清创缝合术后患者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226例清创缝合术后需要换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10例,两组患者清创缝合术后均按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清创缝合术后第1d、第2d进行首次、第2次换药,然后间隔3d换药1次,直至伤口拆线,对照组清创缝合术后按常规间隔ld换药1次,直至伤口拆线。比较两组患者清创缝合术后换药时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及伤口良好愈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换药揭除敷料时肉芽组织或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为1.7%,对照组为10.9%,两组比较,χ2=8.2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伤口良好愈合率为91.4%,对照组为77.3%,两组比较,χ2=8.58,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换药间隔时间与清创缝合术后伤口的愈合有关,改良换药时间有助于患者创面的愈合,同时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我科自1998年2月将0.3%的碘伏(山东华光日化集团艾达日化公司生产)应用于清创缝合、早期感染换药、脓肿切开、浅表皮擦伤的治疗,并与2%碘酊、75%酒精、0.1%新洁而灭、凡士林油纱、甲紫作比较性分析,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陶宝英 《上海护理》2012,12(3):30-31
目的 探讨首次换药时间对清创缝合术后患者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667例清创缝合术后需要换药的患者按首次就诊日单双号分对照组343例及观察组324例,对照组清创缝合术后2~3d首次换药,观察组清创缝合术后第1天首次换药,观察两组的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换药揭除敷料时肉芽组织或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为1.7%。对照组为10.8%,两组比较,x2=8.2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伤口I期愈合观察组90.3% 、对照组74.1% ,x2=23.44,P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首次换药时间对清创缝合术后患者伤口愈合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180例实施清创缝合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术后第3天进行首次换药,观察组术后第1天进行首次换药,针对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愈合时间、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门诊换药室院内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各阶段对换药室院内感染实施控制管理。结果:换药室院内感染管理效果明显提高。结论:PDCA循环可以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助于医院换药室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2月门诊换药室的患者36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92例和对照组175例,研究组采用预见性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研究组有1例患者出现的晕厥,发生率为0.52%,对照组有8例出现晕厥,发生率为4.6%,两组患者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门诊换药室的患者采用预见性的护理,能够较大的减少出现晕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957-1959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采用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换药室后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回顾分析2012年1~12月本院实施常规门诊换药护理干预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入院后即开始列入研究范围,在患者完成门诊换药治疗以后,分派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安全性评估。采用患者满意度及安全性指标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采用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换药室的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换药室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缓解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陈彩虾  )  周根秀  ) 《全科护理》2013,11(19):1802-1802
近年来,我科采用中美合资陕西远光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光素一次性使用功能性医用敷料(商品名:刻立特)包扎伤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该产品采用医用无纺布材料为基底,加入远红外及纳米级生物光素、甲壳素、珍珠粉、纳米银、二氧化硅等生物复合医用材料制成的产品。生物复合材料中能发出与人体红外线相近的红外光,作用于伤切口多种治疗因子可渗透  相似文献   

15.
目前,医院内感染已成突出性问题,也是当前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卫生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门诊换药室是医院内感染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具有病人流动性大,无菌操作频繁、伤口种类多样的特点。为了解门诊换药室消毒效果.降低换药室感染率,我们以本院门诊换药室为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16.
面部外伤到急诊清创缝合的病人很多,缝合后医生会给病人伤口包扎固定。术后第2天护士在给病人换药时,病人为了形象会要求护士能否不包扎。为满足病人需求,笔者经临床实践发现,在病人换药时涂抹金霉素眼膏,不需包扎,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门诊换药室是医院医疗工作科室之一。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我院自1999年开始,门诊换药室由外科病房护士轮流值班,周期为1个月。由于外科病房护士平时参与换药室工作的机会较少,故从事此项目工作时常会出现许多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总结如下:1 有关创面和换药的问题l.1 缝合前,伤口清创不彻底,以致创面的血痂、毛发粘合在一起,给第二次换药和以后的拆线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5S管理方法在门诊换药室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消毒隔离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方法:整理、规范治疗室、库房、更衣室的物品。整顿:合理布局。物品标识清楚,彻底清扫,保持清洁。素养:强化人员无菌观念。优化工作流程。加强人员素质培养。结果:2006年8月-2007年8月门诊换药病人无感染发生,科内感染率为零。结论:为换药室创造了良好环境,减少了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9.
韩芝  孙艳  贾静 《护士进修杂志》2014,(13):1211-1212
目的:评价无菌敷贴在开放性骨折伤口换药中的疗效,探讨预防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的最佳换药护理方法。方法将136例150处伤口开放性骨折病人,在传统换药方法的基础上,用换药无菌敷贴保护伤口,以开放性骨折伤口为中心,顺序抚平敷贴,将敷帖四周压紧。结果伤口转归0级84例,1级53例,2级8例,3级5例,伤口甲级愈合率(0~1级)91.3%。结论精心护理下应用无菌敷贴换药,能够明显抑制细菌生长,减少开放性骨折的感染机会,而且病人对新的换药护理方法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0.
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在门诊换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07~2007-07我院门诊换药室采用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换药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2~58岁。其中30例为擦伤、8例为刺伤、12例为割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