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7例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入住PICU时间、家长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有效率、入住PICU时间和家长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症状,缩短入住PICU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的防治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发性维生素K(简称VK)缺乏是指生后 2w至 1岁 (主要为生后 2 0d至 3个月 )的婴儿因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因绝大多数患儿为颅内出血 ,起病急 ,出血重 ,病死率致残率高 ,后遗症多 ,故为临床常见危重症。近年该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但临床仍为常见病。再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5例VK缺乏颅内出血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 14例 ,女 1例 ,年龄 1月~ 3月 14例 ,6个月 1例 ,均为母乳喂养 ,未添加辅食。合并婴儿肝炎综合征 3例 ,慢性腹泻 1例 ,佝偻病 2例 ,上呼吸道感染 2例。临床表现 ,惊厥 7例 ,哭闹呕吐 4例 ,面色苍白 3例 ,昏迷 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颅内出血的临床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98例颅内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患儿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颅内出血(ICH)32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30例,颅脑外伤12例,脑血管畸形12例,血小板减少症4例,血友病1例,出血性脑炎1例,急性白血病2例,脑肿瘤出血2例,原因不明2例。其中18例放弃治疗,15例死亡(病死率15.3%)。结论颅内出血预后较差,早期干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价值,探讨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准确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 对358例同时接受颅脑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且诊断为颅内出血的早产儿的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58例颅内出血(NIH)早产儿,由CT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符合率为91.5%,CT漏诊早产儿颅内出血33例,其中脑室管膜下出血(SHE)17例,脑室内出血(IVH)16例,漏诊率为8.5%.由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符合率为84.7%,彩色多普勒超声漏诊早产儿颅内出血59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漏诊率为15.3%.结论 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较好的辅助手段,两者对于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各具特点,互有利弊.建议影像学检查根据病人情况尽早开展并且择优选择或互补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脑电图的临床意义及变异类型。方法:结合临床分析80例婴儿痉挛患者的脑电图。结果:80例患儿的脑电图72例异常,其中典型高度节律紊乱39例(39/80),变异型高度节律紊乱32例(32/80),局限性异常5例(5/80),异常率占90%(72/80)。结论:脑电图对婴儿痉挛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是指生后2周~6月(2周~2月居多)婴儿维生素K缺乏引起出血。本病起病突然,来势凶猛。早期引起高颅内出血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而引起重视。早期诊断、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死亡率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近5年收治的3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诊断标准:①生后2周~2月婴儿突然出血。②凝  相似文献   

7.
史丽芝  邱丽娟 《医学信息》2007,20(2):331-332
目的总结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对该病的护理对策。方法根据3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与护理。结果言语杂乱31例次(100.0%),情感障碍25例次(80.6%),幻觉妄想21例次(67.7%),行为冲动(自伤、伤人、毁物)18例次(58.1%),平均住院22d,17例(54.8%)痊愈,14例(45.2%)显进出院。结论根据不同的发病诱因与临床特点,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及时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心理护理与人性化服务是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简称:曲益乳膏)联合莫匹罗星软膏(简称:莫罗软膏)治疗中、重度婴儿尿布皮炎的效果.方法 120例中、重度婴儿尿布皮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常规护理后给予炉甘石洗剂加涂红霉素软膏;观察组(60例):常规护理后给予曲益乳膏联合莫罗软膏.疗程结束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91.7%,对照组78.3%,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曲益乳膏联合莫罗软膏治疗中、重度婴儿尿布皮炎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促进皮损愈合、缩短恢复时间,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护理及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4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2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88%,略高于对照组的8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强健康教育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婴儿痉挛与围生期脑损伤的关系。方法病人的分类依据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类标准,共收集52例婴儿痉挛患者,收集患者围产期损伤因素、智力行为倒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因学分析、对治疗的反应。结果病例婴儿痉挛52例。病因分析中,围产期因素占34例(65.4%),智力运动倒退者占44例(84.6%)。45例做头颅CT,异常38例,7例正常;其中脑发育不良7例,结节性硬化3例,颅内出血5例,硬膜下积液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7例。先天性代谢异常12例占到23.1%。平均随访期限为23个月,18例对ACTH治疗有反应。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0~6岁发育筛查测试(DST),治疗后DQ值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围生期脑损伤仍然是婴儿痉挛的第一病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是否使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明确颅内压监测方式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救治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8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5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行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变化的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55例患者不行颅压监测,根据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CT检查,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ICP监护组在疗效,预防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对于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应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患者恢复情况。结果63例中死亡4例(6.3%);术后半年随访,ADL分级Ⅰ级19例(30.2%),Ⅱ级28例(44.4%),Ⅲ级6例(9.5%),Ⅳ级5例(7.9%),植物生存(Ⅴ级)1例(1.6%)。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能减轻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癫痫外科长期描记的颅内电极埋置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癫痫手术的403例患者行颅内电极埋置的经验,总结其适应证、操作方法、并发症及应对措施。结果:403例患者接受了408次颅内电极埋置手术,其中5例(i.2%)患者因电极覆盖范围不足而接受了第二次电极埋置术,平均监测时间3.7d(2~21d)。手术风险包括:术后颅内血肿29例(7.2%),脑水肿5例(1.2%),脑脊液漏11例(2.7%),术口感染13例(3.2%),颅骨骨髓炎5例(1.2%),电极折断1例(0.2%)。没有因颅内电极埋置术而引起严重神经功能缺失和死亡者。结论:颅内电极埋置长程皮质脑电监测术是癫痫外科一项相对安全的侵袭性检查方法。术前完善无创性检查措施,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注意操作细节及技巧,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后的并发症,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并将65例RDS患儿分为PS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两组机械通气的天数、存活率、及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肺出血、肺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情况。结果RDS首发症状以呼吸系统为主,发病时间以4-8小时多见。治疗组机械通气的天数缩短[(6.1±4.3)d VS(8.7±5.4)d],存活率由62.96%上升至86.8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肺气漏发生率由33.33%下降至10.5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由55.56%下降至28.9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颅内出血、肺出血及BPD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RDS的发生率(P〈0.05)。结论PS替代治疗RDS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天数,提高存活率,降低肺气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R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枕叶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9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致痫灶的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OLE)病人,开顷埋置硬脑膜下条状、栅格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确定发作起源区,再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16例埋置硬脑膜下电极,3例联合应用硬脑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V-EEG监测36~192h(平均68h),均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EEG情况。行枕叶致痼灶切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3例发作消失(EngelⅠ级),4例偶发(EngelⅡ级),2例发作减少75%以上(EngelⅢ级)。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OLE中,开颅埋藏硬脑膜下电极、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可精确定位致痫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在探讨fVEP各波潜伏期与颅内压增高的关系,评价其在神经内科疾病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的基础上[1],以此监测高颅压治疗效果,并对颅高压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材料与方法:对53例临床诊断的脑膜炎高颅压患者用药(甘露醇)前、后(每隔10min)各测一次颅压值,选取60min分析。结果:脑膜炎高颅压患者甘露醇脱水效果佳。结论:fVEP可以较准确,安全地判定颅内压值,并在指导颅高压的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中的影响。方法 9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成2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给予预防性护理。结果对照组的死亡率为28.26%,预后良好率为34.78%,致残率为32.61%,而研究组的死亡率为23.91%,预后良好率为56.52%,致残率为21.74%。两组之间的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之间的预后良好率和致残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ADL评分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护理干预的2周和12周时的ADL评分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再出血、肺部感染及消化道溃疡发生率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采取全方位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提高预后良好率,降低致残率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与头颅C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对5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动态颅内压监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者20例,中型23例,轻型7例;每次检测后行头颅CT检查并计分,分析其CT变化特征,并与颅内压值对照.结果:伤后同一时点,患者的颅内压和头颅CT计分比较,重型>中型>轻型(P<0.05).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的颅内压与头颅CT计分之间,组内比较具有相关性,计算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和r--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与头颅CT变化呈正相关,两者结合可以指导治疗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相关因素分析(附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对策。方法:2004年1月~2008年4月手术治疗HICH104例中,术后再出血18例;分析术后再出血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7.30%。初次手术于HICH24h内实施者36例,术后再出血10例(27.78%),初次手术于HICH24h以上实施者68例,术后再出血8例(11.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原发出血部位再出血11例、非原发部位再出血7例;初次手术中止血困难8例中,术后再出血4例(50.00%);术后血压波动6例中再出血4例(66.67%)。结论:影响HICH术后再出血的因素很多、机制复杂;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彻底止血、术后控制血压和颅内压,对防止术后再出血、降低死亡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的头皮及颅内脑电图(EEG)特点,探讨与痉挛发作相关的EEG变化及其与发作间期放电、神经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头皮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此11例患者均行术中皮层EEG监测30~60min,其中4例术前行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结果:8例患者表现为双侧基本对称的痉挛发作,发作期头皮EEG为全导高波幅慢波、尖波伴低波幅快波活动或广泛低波幅快波活动发放;另3例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痉挛发作,EEG为局灶性棘慢波发放。术中皮层监测5例患者为反复的、暴发出现的多棘波活动,2例患者见持续性的棘波、尖波活动,4例未见明显的癫痫样电活动。4例行颅内电极监测者发作期EEG表现,2例为“前导性”的高波幅棘波伴随20Hz左右的低波幅快波发放;另2例为局灶性低波幅快波活动并迅速扩散,无“前导性棘波”。手术切除“前导性棘波”或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消除发作。结论:在一部分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其痉挛发作可能因新皮层局灶的电发放点燃,颅内EEG如果存在前导性的棘波,这个棘波部位可能是促发痉挛发作的点燃灶。完整切除术中监测呈现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