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P-选择素动态变化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24h内,表现为部分或完全前循环梗死,男26例,女14例,年龄37—78(55.14±10.23)岁;在患者人院时、24h、48h、72h、7d抽取静脉血,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采空腹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血浆P.选择素;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情况,以CSS评分评价患者4周后恢复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在发病后24h开始显著升高并达到高峰,48h明显下降,7d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7dP-选择素水平与自身24h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选择素峰值水平在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5);在不同预后(治疗后进步与无变化)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时间血浆P-选择素水平不同,在发病后24h开始显著升高,并达到高峰,P-选择素表达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并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62例急性脑梗死(脑梗死组)患者[90d内死亡者(死亡组)12例,生存者(生存组)50例;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将50例生存者分为3组:轻度功能障碍组17例、中度功能障碍组16例和重度功能障碍组17例]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重度功能障碍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功能障碍组(P〈0.01)、中度功能障碍组高于轻度功能障碍组(P〈0.05)。结论血浆LPA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对9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标准评分,测定发病后24h内及3、7、14d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脑梗死灶不同面积CRP变化,并以96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脑梗死发病后24h内CRP水平即升高并达到峰值,随着病情好转而逐渐下降;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变化与梗死灶大小关系密切。提示血清CRP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猛   《中国医学工程》2011,(4):105-10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与急性脑梗死(AC I)的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以及临床预后等的相关性。方法将首次患AC I的患者87例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于发病7d、14d及28d进行血浆D-D含量测定,于28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同时收集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浆D-D含量测定。分别对四组患者D-D含量及临床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各梗死组血浆D-D含量在不同的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各梗死组血浆D-D含量显示,从发病时间方面:发病14 d〉发病7d〉发病28d,从梗死灶体积方面: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对照组,各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均〈0.01)。发病28d各梗死组CSS评分: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各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均〈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水平在急性期逐步升高,在恢复期逐步降低,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血浆D-二聚水平可直接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继发性纤溶状态和病情的变化,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和梗死面积与心电图(ECG)改变的关系。方法给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CG检查,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GSP)分型和梗死面积分型,对各组患者的E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LACI)组患者的ECG异常率分则是:95.5%,80.4%,62.5%和48.5%,TACI组和PA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5~0.01);大中面积梗死组(83.7%)的ECG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0.4%)和腔隙性梗死组(53.2%)(P〈0.05~0.01);小面积梗死组的ECG异常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OCSP和梗死面积分型亚型组出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重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ECG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血糖水平和糖尿病史与梗死面积及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9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血糖水平和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三组。分析各组的血糖水平与病灶大小、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高血搪组大梗死灶者较多(P〈0.01)。糖尿病组和正常血糖组以小梗死灶居多(P〈0.05),正常血糖组预后较其它两组好(P〈0.05)。结论:血糖水平可作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早期病情的指标之一,对梗死面积和预后可作出较科学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门诊查体健康组60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及比色法动态测定法于ld、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VEGF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各时间点血清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至14d仍维持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3d、14d随着梗死面积增大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VEGF参与脑梗死急性期血管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IL-6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对照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及14天和3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siCAM-1、IL-6浓度。结果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天血清siCAM-1、IL-6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梗死灶患者组血清siCAM-1,IL-6浓度显著高于中梗死灶患者组和小梗死灶患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患者血清siCAM-1,IL-6浓度水平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清siCAM-1、IL-6的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ICAM-1、血清IL-6的浓度与脑梗死的体积呈正相关;sICAM-1及IL-6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不同时间窗实施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ADL评分的影响。方法人选的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从发病到实施高压氧的不同时间随机分为三组,Ⅰ组t〈12h共20例,Ⅱ组t≥12h.且t〈7d共32例;Ⅲ组t≥7d共36例,另选择同期行药物治疗的30例设立为Ⅶ组,为对照组,未予高压氧治疗。比较高压氧辅助治疗的疗效及治疗14d、28d、90d各组NIHSS评分、ADL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四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基本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14,28及90天时,I至Ⅳ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其中I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较其他三组改善最明显(P〈0.05),Ⅱ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较Ⅲ组及Ⅳ组显著(P〈0.05),Ⅲ组及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I组、Ⅱ组、Ⅲ组、Ⅳ组四组经高压氧治疗后14d、28d、90dADL评分较治疗前虽然有所增加,但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四组ADL评分在治疗后14d及治疗后的28d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分别较治疗前及前一时间点有所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的90d,四组ADL评分分别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越早,越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本研究由于样本数量偏少、脑梗死类型较单一,尚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