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对其中医病机的研究较多,本文从脏腑辨证、标本虚实、证型规律、体质因素等方面对各家的中医病机观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类疾病。临床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3种亚型,其中NERD指存在GERD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E和食管黏膜破损,RE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段黏膜破损;BE系指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主要有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 esophagitis ,RE)、Barrett食管( BE )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 , NERD)3种类型,其主要症状为烧心、反流,有时还会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表现,如嗳气、恶心、胸痛等,有的 GERD 患者可能还会出现食管外症状,如哮喘、咽喉炎等[1]。 GERD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中医学吞酸、胃反、吐酸、胃痞、胸痹、嘈杂等范畴,但因患者个体体质存在差异,医家的各自行医经验不同,各医家收集的病例以及辨证分型依据亦有差别,因此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现将近10年来中医对GERD的辨证分型研究概况进行分析,以研究GERD的证型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收集整理胃食管反流60例患者,通过问卷以及临床观察,详细填写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量表,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后填写病历表格,判断疾病分期,确定证型诊断。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60例中,胃虚兼肝胃不和型30例(占50.00%);胃虚兼寒热错杂型13例,胃虚兼痰瘀交阻型13例,各占21.67%;胃虚兼胃阴不足型4例(占6.67%)。证型分布规律为胃虚兼肝胃不和胃虚兼寒热错杂、胃虚兼痰瘀交阻胃虚兼胃阴不足。结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之初胃虚兼肝胃不和及胃虚兼寒热错杂证型多见,病程日久,胃虚兼痰瘀交阻和胃虚兼胃阴不足证型多见。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辨证治疗、基本方加减、经验方、专病专方及中西医结合等五个方面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况。参考文献 16篇。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GERD)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本文汇总了近1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分类的相关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做一概述。结果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气郁、痰湿、郁热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分五型之内为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5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因子分析联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素、病性和证型分布规律。结果 (1)25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类寒热错杂证(35.17%),类肝脾胃不和证(24.11%),类肝胃郁热证(40.71%),(2)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居多,占58.89%,单纯实证较少,占40.71%。结论本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归为类寒热错杂证、类肝脾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三型;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居多,单纯实证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消化病中的构成比,揭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特点,从流行病学角度证实并阐明其中医病因病机,以更好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1 000例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的病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其一般资料、相关症状以及舌苔脉象资料.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亲自询问填写问卷,并分别根据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作出GERD诊断并辨证分型.由SPSS统计软件处理,对两所医院消化科病人中的GERD患病构成比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消化病人中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94人,GERD患病构成比为29.4%.GERD患者中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多于脾虚胃热、气虚血瘀证,但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 本研究表明,GERD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29.4%,应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的患者,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胃虚弱、肝气郁滞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证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汶明琦  王捷虹 《中医杂志》2005,46(4):251-252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积极运用中医理论探讨GERD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对提高疗效,防止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1病名病位与脏腑归属依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当属中医“吐酸”、“噎膈”、“胸痛”的范围。临证时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若有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胃食管反流病中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120例(50.85%),肝胃不和55例(23.31%),胃热气逆36例(15.25%)中虚气逆16例(6.78%),痰气郁阻9例(3.81%)等5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定义为过多的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胰液)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等症状,并可有非心源性胸痛、哮喘、慢性咽炎等食管外的表现,包括糜烂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食管炎。本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单纯西药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本病属祖国医学之“吐酸”、“嘈杂”、“胃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反流性食管炎(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各证型神经症状评分的差异,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症状评分,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肝胃郁热、肝胃不和与痰气郁阻证的神经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其他各型。结论:精神心理因素与GERD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胃食管反流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菊  林芳群  袁红霞 《河南中医》2013,33(3):367-36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和体质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基础,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分布及体质类型.结果:体质决定了疾病的易感性,体质的偏颇特征直接影响着疾病过程中证型形成以及病机转归.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和体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赵永顺 《光明中医》2012,27(1):55-56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辨证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门诊病人,将32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120例,辨证治疗组206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辨证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常规治疗组73.33%.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中积极应用中医学,进行辨证施治,因人而治,因病而治,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郑晓辉  时乐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43-84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病机。方法:采用门诊调查表和住院病历查阅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数据库,在SPSS8.0统计软件上处理结果。结果:证候分布与脾相关的占60.7%,与肝相关的占54.9%,与肾相关的只占2.5%。结论:本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与感受寒邪、进食寒冷和脂餐饮食、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病位在胃、食管,与脾和肝的关系最为密切,病机关键首为脾虚,次为肝郁,治疗须注意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上有理想的效果。梳理近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方面的文献,着重从中医病机这一维度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中医药运用。目前,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主要有三方面认识。一为脾胃升降论,脾胃升降失衡,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临床多选用六君子汤加减。二为肝胃关系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则肝胃不和;胆腑疏泄失常,木郁土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临床选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加减。三为气机失调相关脏腑论,气机升降失常是其根本病机,肝、胃、肺、肾多脏腑失衡导致气机逆乱、清浊不分。临床多选用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运用多元分析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胆(肝)热犯胃、气郁痰阻及脾胃气虚等5大证候群。本病以实证居多,以气滞、郁热、湿热、痰阻出现频率高;虚证以气虚为主,或郁热伤阴。结论本病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  相似文献   

19.
章光鑫  周晓虹 《河南中医》2015,35(2):442-444
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型分布以肝胃郁热型、肝胃不和型及脾胃虚弱型最为多见,分别占39.35%、21.89%和8.79%,与脾虚气滞型、痰气郁阻型、胃热气逆型、中虚气逆型及肝郁气滞型等构成本病的主要证型。治疗时以疏肝解郁、清热和胃为基本治则,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婷婷 《吉林中医药》2009,29(6):547-54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RE)以及咽、喉、气道以外组织损害。在西方国家人群中约7%-15%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病年龄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60岁为高峰发病年龄,男女发病无差异。北京、上海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