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与其防御机制、主要症状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其临床症状提供相关的研究基础。方法:选取30例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首发患者为研究组,建立配对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均采用成人亲附量表(AAS)、防御方式问卷(DSQ)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为主要测量工具进行评定。结果:2组在成人亲附安全和不安全类型的分布上,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得分上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研究组中安全和不安全亲附类型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和阴性量表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以不安全型为主,主要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患者中亲附类型为安全型者所运用的防御机制相对成熟,并相对较少表现为阴性症状。  相似文献   

2.
P300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300变异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探讨变异性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应用美国Bravo脑电生理仪及听觉靶-非靶刺激序列技术检测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精神分裂症组)和92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P300,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首发精神分裂症组于治疗后第5周、12周时进行P300随访。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患者靶潜伏期N2和P3及非靶P2延迟,靶波幅P3降低及非靶P2波幅降低;(2)P3靶潜伏期延迟和靶波幅下降与阳性症状分和PANSS总分呈负相关;(3)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组的随访提示:P300中靶潜伏期N2和P3延迟可能属于该疾病的属性标志;而靶波幅P2和P3下降可能属于该疾病的状态标志。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存在认知功能缺陷。随访提示本病P300变化是混合性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其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对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焦虑抑郁与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的分裂呈正相关(r=0.481,P〈0.05);迟滞与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的幻想呈正相关(r=0.397,P〈0.05),与中间型防御机制中的反向作用形成呈正相关(r=0.561,P〈0.05);活动过多与成熟防御机制中的压抑呈正相关(r=0.393,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其心理防御机制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耐量异常发生的频率.方法对168名首发分裂症患者和100名常人的FBS、NS、C肽等进行测定,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两组间差异.对其中24名首发精神分裂症合并糖耐量异常者进行严格的饮食管理和健康教育.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糖耐量异常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通过饮食管理和健康教育,24名共病患者血糖均明显下降.结论精神分裂症与糖耐量异常有明显相关性,综合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5.
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犯罪学特征及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特点。方法对98例鉴定为精神分裂症、16例鉴定为人格障碍者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的病理性动机和现实性动机(x^2=5.27,P〈0.05)、作案对象(x^2=15.16,P〈0.01)、责任能力(x^2=92,P〈0.01)、作案后即刻表现(x^2=18.97,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结论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凶杀案具有不同的犯罪学特征,这些差别是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制定提高患者社会心理康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72例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韦氏智力、韦氏记忆量表的评定,并与68例健康人的TAS的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TAS总均分(73.51&;#177;1267)及各因子分(因子Ⅰ:17.36&;#177;4.35,因子Ⅱ:20.47&;#177;5.09.因子Ⅲ:16.47&;#177;4.21.因子Ⅳ:20.26&;#177;3.83)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k2.389~3.377,P&;lt;0.05~0.01)。总均分与言语智商成负相关(r=0.61,P&;lt;0.01),与操作智商成正相关(r=0.41,P&;lt;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言语智商越低的患者述情障碍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首发精神分裂症(FES)患者死亡率较一般人群高,其危险因素涉及躯体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病前体质因素以及社会偏见等多个方面。本文就FES患者的死亡率及其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FES)患者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GF22)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FES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并进行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在该院确诊的97例FES患者作为FES组,同期选取来该院体检的9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sTfR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FGF22水平,Spearman法分析FES患者血清中sTfR及FGF22水平与阳性与阴性病症量表(PANSS)评分及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结果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TfR及FGF22水平对FES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受教育年限、饮酒史及吸烟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FES组血清sTfR及FGF22水平均下降(P<0.05)。sTfR单独诊断FE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5,最佳截断值为4.606 mg/L,FGF22单独诊断FES的AUC为0.772,最佳截断值为208.333μg/L,二者联合诊断的AU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制定提高患者社会心理康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72例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韦氏智力、韦氏记忆量表的评定,并与68例健康人的TAS的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TAS总均分(73.51±12.67)及各因子分(因子Ⅰ:17.36±4.35,因子Ⅱ:20.47±5.09,因子Ⅲ:16.47±4.21,因子Ⅳ:20.26±3.83)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389~3.377,P<0.05~0.01)。总均分与言语智商成负相关(r=0.61,P<0.01),与操作智商成正相关(r=0.41,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言语智商越低的患者述情障碍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共100人进行测评。结果患者父母8种情感的应对方式与SAI得分呈正相关关系,SAI的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患者父母经SCL-90测定结果显示除偏执、敌对因子分与常模相仿外,其余7项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强迫障碍(OCD)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和述情障碍程度,并探索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多伦多述情障碍20条目量表(TAS-20)对OCD患者35例(OCD组)及健康人35名(对照组)进行测评,比较2组量表得分及相互关系。结果:OCD组的依恋回避得分和依恋焦虑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CD组的不安全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0.160,P=0.000);OCD组在述情障碍总分、情感辨别不能因子分和情感描述不能因子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CD组中的依恋回避与情感辨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之间存在正相关,依恋焦虑与情感辨别不能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OCD患者中不安全依恋占多数,且普遍存在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患者成人依恋与防御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成人依恋理论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机制进行研究及对抑郁症的病理心理学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50例抑郁症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防御方式量表进行评定比较。结果:(1)抑郁症组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0·30±18·76,65·35±17·01,P<0·005);抑郁症组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高于对照组(60·32±16·08,52·05±14·53,P<0·05)。(2)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141·6±36·19,105·52±29·60,P<0·005)和中间型防御机制(186·92±26·41,173·15±31·16,P<0·05)(3)对照组在依恋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均与不成熟的防御方式(r=0·480,P<0·005,r=0·483,P<0·005),中间型防御方式正相关(r=0·423,P<0·005,r=0·353,P<0·05)。(4)抑郁症组依恋焦虑维度与不成熟防御机制(r=0·588,P<0·005)、中间型防御机制(r=0·497,P<0·005)呈正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呈现高焦虑的特点,在防御方式上多采用不成熟和中间型的防御方式,抑郁症患者的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与依恋焦虑维度呈正相关。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一个主要的病理心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护理专业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情绪智力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为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及情绪智力量表对859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所有被试中安全型依恋占65.3%,不安全型依恋共占3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安全型依恋个体情绪智力水平高于其余3种不安全型依恋。相关分析显示依恋亲近、依恋依赖与情绪智力总分呈一定正相关(r=0.326,0.240,P<0.001);依恋焦虑与情绪利用呈一定负相关(r=-0.251,P<0.001)。回归分析显示依恋亲近与依恋依赖能联合预测总体情绪智力的13.7%。结论 护理教育者应重视护理专业大学生依恋类型的早期评估,采取增设情绪智力教育与职业辅导课程,引导个体积极主动亲近依恋他人,促进护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士坚韧性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制定相关培训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健康相关坚韧性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湖南省某市4家综合医院的70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坚韧性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本组护士坚韧性量表控制、承诺和挑战3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是(4.20±0.54)、(4.58±0.36)、(4.65±0.37)分,坚韧性水平较为理想;应对方式2个维度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本组护士积极应对方式与坚韧性量表总分及控制、承诺、挑战维度得分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坚韧性量表总分及控制、承诺、挑战维度得分呈负相关,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坚韧性人格的挑战和承诺因子对应对方式的积极和消极因子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坚韧性人格有助于帮助护士群体更有效地运用积极应对方式,建议护理管理部门重视护士坚韧性人格的培养,以提高其积极有效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81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测评。结果本组对象中,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精神分裂症病人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常模(P〈0.001);其消极应对显著低于常模(P〈0.05),比常模较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提高病人自我效能,将有助于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effects of potent exogenous analgesia with opioids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we present a case report in which the application of morphine abolished the perception of pain during self-injury and intensified self-injurious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our observations, we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potent analgesics might aggravate psychopathology in BPD.  相似文献   

18.
In the UK, there have been calls to develop gendered specific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women in an attempt to ensure privacy and dignity are achieved as and when women come into contact with services. This is a largely rhetorical policy objective. There are more funda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women's experienc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that need address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se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mental health care for women who have been 'given' the diagnosi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effects 2% of the adult population, 75-90% of those diagnosed being women. This diagnosis continues to present considerable conceptual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s for all of those involved in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it remains a categorical label that evokes a wide range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responses in mental health nurs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mental health nurses need to recognize the defenc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who are often difficult to work with. It is only when mental health nurses can embrace and acknowledge the person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life, that the pejorative and disabling consequences of the BPD label can be eliminated, ensuring the individual's story is heard and not that which is often a pre-constituted account accompanying this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