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壳聚糖和胶原类支架已成为组织工程常用的载体材料。但是,现阶段如何能够通过调节二者比例而达到理想的细胞载体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的:调节胶原与壳聚糖二者配制比例制备支架材料,检测及对比不同比例支架材料生物学性质。 方法:制备1∶1,1∶2,1∶3,1∶4,1∶5比例的壳聚糖、Ⅰ型胶原蛋白成分,经紫外线交联后冷冻干燥,再将其用NAOH与蒸馏水进行中和,二次冻干制备好支架。观察不同比例支架的材料性质、孔隙率、降解率、溶胀率;扫描电镜观察孔径的大小及形态。 结果与结论:在壳聚糖含量固定,支架的大体孔径经统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3比例制备的孔径最大,达到(298.0±36.0) μm;支架总体的孔隙率为93.9%~97.5%,胶原比例的增加对支架孔隙率的影响较轻微。各组支架的溶胀率可达到80%左右,支架的溶胀程度随胶原比例增加而减少。在支架的降解率随着胶原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壳聚糖含量越高,降解速度越慢。结果证实,通过紫外光交联法,按照1∶3 配比的胶原和壳聚糖的支架材料更加适合软骨组织工程的要求。 关键词:壳聚糖;胶原蛋白;支架;紫外线交联;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12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用壳聚糖溶液与纯的58S生物玻璃支架进行复合,通过体外测试考察其生物活性,以确定是否符合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要求。 目的:观察58S 生物玻璃/壳聚糖复合多孔支架的生物矿化特性及其与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的体外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10 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研究所完成。 材料:选用58S 生物活性玻璃粉体为原料,利用预先处理过的聚氨酯泡沫作为模板,通过浸渍法制备58S 生物玻璃支架基体,与壳聚糖复合后制成生物玻璃/壳聚糖复合支架。 方法:①将试样放置于37 ℃恒温静态的100 mL模拟生理溶液中,分别浸泡1,3,7,15 d后取出样品,测试备用。②将第6代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以2×105/每个材料的密度接种到12 孔培养板中的支架材料上复合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X 射线衍射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支架矿化不同时间表面生成的矿物进行分析和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表面矿物生成情况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孔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①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支架在模拟生理溶液中矿化7 d后即出现标志羟基磷灰石形成的弱衍射峰,矿化15 d后这些衍射峰变得更强,说明材料表面形成了低结晶度的羟基磷灰石。②红外光谱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支架在矿化7 d后即出现了标志羟基磷灰石形成的特征峰。③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在矿化1 d后有颗粒状的矿物生成,矿化15 d后所形成的矿物成绒毛状,几乎覆盖整个支架表面。④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培养5 d后黏附生长良好,进一步表明此支架材料具有较高的生物矿化特性和细胞相容性。 结论:制备的58S/壳聚糖复合生物玻璃多孔支架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与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摘要 背景:羟基磷灰石及与其他成分的复合体已成为国际通用的骨修复材料,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其生物相容性已得到充分验证,但其可降解性能差及诱导骨缺损再生能力有限也为大家公认。作者认为用羟基磷灰石作为骨诱导材料只是机械地模仿天然骨的成分,用其他钙磷盐作为无机成分有可能突破现有科研思维的定势,为人工骨的研发代来新的突破。 目的:比较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和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 方法:使用15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制备左侧尺骨1 cm全缺损,分别植入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标准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和合成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术后92 d拍X射线片后处死动物进行解剖观察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组动物术后92 d的X射线照片显示缺损处由于骨组织增生完全愈合,处死动物进行解剖可见缺损处修复与未手术部位外观接近。组织切片可见缺损处形成骨板并完全骨化,骨单位明显,尚未形成明显的层状骨板,散布的骨窝中有骨细胞,中央管可见新生血管,未见人工骨残留,人工骨被彻底降解吸收。标准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组植入92 d愈合处成骨较差,易折断。合成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组植入92 d不愈合。实验表明南京脉迪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仿松质骨生物活性人工骨)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能明显优于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 关键词:磷酸氢钙;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胶原蛋白;体内实验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壳聚糖管状支架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特性。材料和方法:首先,利用乙酸溶液制备浓度为6%的壳聚糖乙酸水溶胶,采用成膜方法制管后用NaOH脱下壳聚糖导管,取内径5mm管,切成段,长度2mm,消毒,并将壳聚糖管植入大鼠组织内,分别于不同时间段大体及光镜下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及体内降解性。结果:壳聚糖导管光滑,韧性好,吸收水份变软,组织生物相容性好,随时间可被组织吸收降解。结论:提供了制备壳聚糖导管的一种新方法,并证实了其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材料既可提高支架的力学性能,又可中和聚乳酸的酸性降解产物,提高生物相容性,从而满足组织工程支架的要求。 目的:制备用于组织工程的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 方法: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测定了复合支架的微观形貌、孔隙率、压缩模量、降解特性、蛋白质吸附特性。 结果与结论:复合支架具有纳米微米共存的亚微观结构。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壳聚糖纤维,有效地增强了复合支架的压缩模量和蛋白质吸附能力,复合支架压缩模量为纯聚乳酸纳米支架的3.75倍,蛋白质吸附能力比纯聚乳酸纳米支架提高了112%。体外降解实验表明复合支架降解液的pH值随时间的下降明显变缓。提示,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壳聚糖纤维,可有效增强支架的压缩模量,提高蛋白质吸附能力,并可有效减缓聚乳酸降解过程中pH值的下降,克服酸性产物引发的无痛性炎症问题。 关键词:聚乳酸;壳聚糖;纳米复合;增强;支架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15  相似文献   

6.
背景:理想的支架材料必须对机体无毒性,无免疫排斥反应,并能适 时地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能否长期存留体内并发挥功能值得研究。 目的:观察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植入鼠体内后机体局部组织生物相容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实验于2006-03/2006-07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8只雄性BALB/C小鼠,体质量(202)g,雌雄各半;1只昆明小鼠,体质量20 g;1只雌性家兔,体质量2.5 kg,以上实验动物均由吉林大学基础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猪松质骨(髂骨)为市售。实验用IMDM 培养基为美国Hycolone公司产品,FBS购自美国GIBCO公司,四甲基偶氮唑盐及ConA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采用猪髂骨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①采用随机抽签法将BALB/C小鼠分成支架材料植入组、异种骨植入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支架植入组将支架植入到BALB/C小鼠的下肢肌肉内,异种骨植入组将昆明鼠骨植入到BALB/C小鼠下肢肌肉内,对照组仅将局部肌肉损伤。②术后21 d取材料植入部位及周围组织,大体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观察材料与组织相容性;采用刀豆蛋白A诱导各组脾淋巴细胞转化,酶联免疫检测仪在λ570 nm波段检测并记录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以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评估各组小鼠免疫功能,即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λ570 nm波段检测并记录各组吸光度值,计算细胞杀伤率。 主要检测指标:①植入物周围组织相容性。②刀豆蛋白A诱导后淋巴细胞刺激指数。③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各组细胞杀伤率。 结果:18只BALB/C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植入物周围组织相容性:支架材料植入组植入21 d后,支架材料组肉眼可见,埋植物周围软组织均无明显充血、变性、坏死、化脓及积液等表现,大量纤维结缔组织长入材料的孔隙之中,包裹并形成纤维囊。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埋植物周围未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炎细胞浸润。材料周围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材料被纤维囊包裹。同时有部分材料已经开始降解,材料降解后的空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异种骨组肉眼见肌肉剖面有坏死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埋植物周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坏死组织。②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异种骨植入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架材料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细胞杀伤率: 异种骨植入组的细胞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架材料组的细胞杀伤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本实验获得的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引起的免疫反应较弱,无明显细胞毒性,不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聚乙烯醇具有与人体组织相近的含水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适合作为组织工程基质材料。但如何改善其细胞亲和性,是将其作为组织再生支架材料的关键。 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支架,探讨其作为修复人体损伤组织或器官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将固定相对分子质量和醇解度的聚乙烯醇124与固定脱乙酰度的壳聚糖按不同质量配比复合,分别用成膜法、成颗粒法、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支架。测定复合膜的透光率、含水率、膨胀率;测定复合颗粒和复合海绵的含水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支架横截面的形貌。 结果与结论:通过改变复合支架中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和含量,制备7种不同质量配比的复合支架。成膜法制备的复合支架,其透光率为70%~80%,含水率为121.2%~162.5%,膨胀率为60.3%~133.7%;成颗粒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复合支架,其含水率分别为82.0%~461.2%和280.8%~1939.0%。聚乙烯醇与壳聚糖的质量配比为0.75/0.15时,复合支架的综合性能最好。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聚乙烯醇与壳聚糖的质量配比为0.75/0.15时,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复合支架其内部结构规整,呈蓬松纤维状,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较高的含水率。 关键词: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支架;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23  相似文献   

8.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丝素蛋白、壳聚糖为天然高分子材料,无毒无味,有良好的生物特性和理化性质。 目的:探讨符合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要求的丝素蛋白/壳聚糖三维支架材料制备方法。 方法:将丝素蛋白与壳聚糖按质量比分别为3∶1,1∶1,1∶3,0∶1的比例混合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通过孔径大小、孔隙率、吸水膨胀率及热水溶失率的测定,寻找丝素蛋白/壳聚糖最佳混合比例。 结果与结论:丝素蛋白/壳聚糖按质量1∶1的比例混合更符合要求:孔径90~280 μm,平均孔径为151.72 μm;孔隙率为(92.72±4.78)%;吸水膨胀率为(141.10±6.87)%;热水溶失率交联后较交联前降低,交联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丝素蛋白/壳聚糖按1∶1复合支架材料符合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理化性质的要求,该材料有望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研究较理想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10.
摘要 背景:骨软骨支架是用于承载细胞,供细胞黏附、生长、增殖、分化的载体。 目的:总结运动性关节软骨缺损支架材料的应用进展及其生物替代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以“关节软骨,生物材料,工程软骨,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为中文关键词,以“ tissue enginneering ,articular cartilage,scaffold material”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3-01/2010-11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生物材料、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等相关的文章。以20篇文献为重点对运动性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用的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讨论。 结果与结论:天然软骨支架材料因其具有细胞识别信号,故生物相容性好,细胞黏附率高,但力学性能较差。有些人工合成材料生物相容性不理想、亲水性差、对细胞吸附不足,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生物相容性良好。复合支架利用不同生物材料的优点克制材料的局限性制备理想的复合支架,其混合比例、混合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一种材料完全满足组织工程的要,通过材料制备技术的改进或将几种不同材料的复合,材料的性能会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关节软骨;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软骨缺损;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35  相似文献   

11.
摘要 背景:脱钙松质骨的主要成分是胶原,由于其良好的三维空间及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生长因子,使其具有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的双重功能,但是目前没有修订出一个规范科学的制备流程。 目的:采用新方法制备兔脱钙松质骨,并检测其孔隙率、降解率及其生物相容性,对其能否作为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进行评估。 方法:在Urist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新方法制备新西兰兔脱钙松质骨,并对脱钙松质骨的空隙率、体外降解率、以及细胞活力和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进行检测。实验分为脱钙3 h,脱钙24 h和脱钙48 h组,其他的处理步骤3组都相同。 结果与结论:脱钙3,24,48 h组的孔隙率分别为76.56%,81.25%,84.38%。完全降解所需时间分别为64,59,53 d。细胞在种植后1~3 d为生长滞留期,第5天达到对数生长期,以后进入到平台期。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结果提示,新方法制备的脱钙松质骨对细胞无毒害作用,在生物学特性上达到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 关键词:脱钙松质骨;孔隙率;降解率;生物学检测;骨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07  相似文献   

12.
摘要 背景:最近胶原蛋白作为细胞体外三维立体支架材料被大量用于组织工程,但胶原蛋白支架材料机械强度低,很难承受较大外力,为此将胶原蛋白与羟基磷灰石制成复合支架材料,探索复合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目的:验证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支架上的增殖与分化情况。 方法:贴壁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平板、胶原支架、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支架上,观察3种条件下细胞的生长状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其增殖情况。培养14,21 d后,考察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胶原蛋白分泌量。 结果与结论: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支架上铺展良好,其增殖率显著高于纯胶原蛋白支架上培养的细胞,并高于平板培养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胶原蛋白分泌量明显高于纯胶原蛋白支架,高于平板培养。结果提示,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材料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关键词: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骨组织工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架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14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背景: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支架材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三大要素中最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环节,随着组织工程材料工艺的革新,有望为更好地修复骨缺损带来新的希望。 目的:评价聚碳酸亚丙酯/壳聚糖纳米纤维(propylene carbonate/chitosan nanofibers,PPC/CSNF)三维多孔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修复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二次相分离法制作PPC/CSNF复合三维多孔支架,将第3代的BMSCs 种植到复合材料上。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股骨髁制作直径6 mm深10 mm骨缺损,于缺损处实验组植入复合BMSCs的PPC/CSNF多孔支架,对照组植入单纯PPC/CSNF多孔支架,标准组于兔髂后上棘取自体松质骨移植于缺损部位,空白组不做处理。术后第4,8,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放射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评价其修复缺损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放射学评价与标准组无显著差异,两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大体标本与标准组基本一致;实验组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优于对照组(P < 0.05);空白组不能自行修复骨缺损,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果显示PPC/CSNF多孔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和组织相容性,复合兔BMSCs能加速新骨形成,可用于修复兔股骨髁部骨缺损。 关键词:聚碳酸亚丙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缺损;壳聚糖;纳米纤维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10  相似文献   

14.
摘要:壳聚糖是天然多糖类高分子化合物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具有来源丰富、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在骨组织工程中可以加工成用于细胞移植和组织再生的多孔支架、生长因子的缓释载体及外源基因的递送载体,也可加工成微球或水凝胶等形式用作骨组织工程的可注射性支架,在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壳聚糖复合支架的机械性能较弱、在体内的降解时间难以精确控制、壳聚糖用作基因载体转率效率偏低等原因,目前大多研究只处于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阶段,随着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壳聚糖将广泛用于骨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实践中。 关键词:壳聚糖;衍生物;骨;组织工程;综述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24  相似文献   

15.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的核心是利用少量的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在一定环境下附着在三维多孔支架上,再将细胞/支架复合体移植到体内形成新的组织。 目的:拟构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壳聚糖-胶原支架复合体,探讨该支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支架学体外观察,于2008-03/2009-02在武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完成。 材料:日本大耳白兔6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医用壳聚糖粉末为山东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Ⅰ型胶原为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取3%的壳聚糖和2%的胶原混合的醋酸溶液,倒入72孔板内,-20 ℃预冷冻10 h,冻干机冷冻抽干24 h制作成壳聚糖-胶原支架。取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1×109 L-1密度接种于支架内,构建细胞/支架复合体。 主要观察指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液体置换法测定支架的理化性质,观察三维培养后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壳聚糖-胶原支架孔径为160~380 μm,平均为270 μm,孔相通性好,支架孔隙率为(86.00±5.12)%。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数据表明复合支架组成物有典型的壳聚糖、胶原峰,未发现有聚乙二醇峰。细胞/支架共培养24,48,72 h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渗入支架多孔结构内,并黏附在支架上成簇生长,部分细胞已与支架融合。 结论:壳聚糖-胶原支架基本符合软骨组织工程支架要求,能够作为种子细胞的承载体。 关键词:壳聚糖-胶原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冻干法;软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临床所见的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缺损大多为不规则的、深至软骨下的陈旧性骨缺损,但目前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多为新鲜骨缺损。 目的:观察制动时间和缺损大小对兔关节软骨陈旧性缺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4/2006-05在南方医科大学创伤骨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6周龄新西兰大白兔6只,随机分为6,12周观测组两组,每组3只 6侧膝关节。 干预:无菌操作下显露两侧股骨髁关节面,用牙科钻打圆形孔,每孔直径4 mm,深度约3 mm,达软骨下骨,术毕下肢固定,笼中自由喂养,后膝伸直位制动12周复制的膝关节陈旧性软骨缺损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制动6,12周模型取出关节软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 结果: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兔关节软骨及周围组织情况:12周时炎症反应较6周轻,纤维瘢痕化较6周明显;12周时出现增生性改变,尤其是关节周围的肌腱、关节囊、韧带、滑囊等结缔组织较6周时更易形成瘢痕、粘连、纤维化等陈旧性损伤组织学改变。12周后可见自行修复不完全,缺损明显。 结论:构建的兔后膝股骨髁关节面软骨缺损直径4 mm,深度约3 mm,达软骨下骨,符合实验要求,适用于骨性关节炎的基础实验。  相似文献   

17.
背景:纳米材料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骨,可以很好的模仿体内细胞外基质的结构,有利于细胞黏附、生长。 目的:评价新型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支架与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相容性。 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聚电解质共凝聚技术制作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支架,取生长良好的P3代,与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支架体外联合诱导培养,通过细胞贴壁率、生长曲线、细胞活力、周期、细胞Ⅰ型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综合评价材料与细胞的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分离扩增,表达CD29、CD44和CD106,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形态为长梭形,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平均孔径为150 μm,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有较好的黏附性。提示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来做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8.
摘要 背景: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是根据仿生原理制备的纳米骨框架材料,其微结构和成分两方面都与天然骨有相似性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的结合程度,以及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 方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纯化,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第3,7,20天后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观察二者复合程度。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复合良好,共聚焦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均可见细胞生长;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能够作为良好的支架,它能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内稳定生长。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内能很好的生长,并且具有成骨潜能。 关键词: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架;细胞培养;组织工程骨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03  相似文献   

19.
Chitosan, collagen I and gelatin were mixed in appropriate quantities to develop a new nerve repair material, with good arrangement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even aperture size. The composite material was sterilized by 60Co irradiation for 24 hours prior to implantation in the right thigh of rats following sciatic nerve damag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terial was nontoxic to the kidneys and the liver, and did not induce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the muscles. The composite material enhanced the recovery of sciatic nerve damage in rats. These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mposite material offers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njured nerve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