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患者如果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则称为表里同病。可以是由表证发展到兼见里证。或病邪由里达表。但里证未尽除:也可以是旧病未愈.又增新病.比如原有内伤病。又感受夕卜邪。或夕卜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  相似文献   

2.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7,14(8):22-22
1、中医将病在皮毛、肌肤、经络的称为表证,一般是指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正邪相争于表的外感病初发阶段。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脉浮、舌苔薄白等。表证一般病位在外,病情轻浅。2、将病在脏腑、血脉、骨髓的称为里证,是指外邪传入气分或阳明经后,伏邪自内而发,以及内伤杂病所表现的证候。里证病位在里,病较深重。6、在确定证之表里时,应当以症状为主,脉仅作为参考,比如《伤寒论》中的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等都是以症状为主来区分的。3、表里辨证是鉴别内伤、外感疾病以及外感病的病变部位与病情发展趋向的一种辨证…  相似文献   

3.
少阴病少阴病分表里两证,表证为里虚挟表,亦即少阴与太阳同病,其中并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里证之中又有阳虚、阴虚和阴阳两虚的不同,必须细辨。表证少阴表证为里虚挟表,也可以说是少阴与太阳同病。但其中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表实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表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  相似文献   

4.
太阴病太阴病分表里两证,表证为里虚梜表,亦即太阴与太阳同病,里证之中又有纯虚和夹实的不同,必须细辨。表证伤寒论六经以三阳主表,属邪实当攻,三阴主里,属正虚宜补。但三阳也有里证,三阴也有表证,因为六经的经脉浅在于体表,而其与经脉相连贯的脏腑则深居于体里,六经都有病在经脉或脏腑的区别,所以各有其表证和里证。  相似文献   

5.
<正> 二、从温病的发生和发展来看 (一) 温病的发生同一温病发生,为什么有的病发于上焦卫分而但见表证;有的则病发于上、中、下焦的卫、气、营、血分而见表里相兼证(或为卫兼气分证,或为卫兼营、血分证,或为卫气营血俱病证)?这显然是由相同的外因作用于不同的内因(伏邪)所致。如:新感温邪侵犯上焦卫分,而上、中、下焦的气营血分无伏邪的,则但见表证,而无里证。例如有的风温或温燥或冬温病起,但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或口鼻咽喉唇舌干燥,脉浮数等表(上焦太阴肺卫分)热证,一经辛凉解散即愈(但其病如果失治或误治,由于邪气久留,正气渐伤,其外邪亦可逐渐入内,而由表证逐渐转变成里证。)等。温邪直中入里或伏温自发于里,而无新感在表的,则病起即见里证,而无表证。例如中暑的暑邪入心而卒然昏倒,身热肢厥,脉伏,和暑  相似文献   

6.
怎样看里证     
什么是里证?里证是对表证而言的,可以说在一切疾病所出现的证候中,除了表证以外,都是属于里证。“里”就是“内”的意思,里证是指病位已不在体表而在人体内部的脏腑、气血、经络等部位,因此,里证包括的范围要比表证为广泛了。里证是怎样来的?里证的出现,可由外感疾病的表证传变而来,也有由外邪直接入里而成里证的,如有的人受了凉,就出现腹痛泄泻,便是所谓寒邪“直中”太阴脾经的例子。“直中”,  相似文献   

7.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临证将四诊的检查材料综合分析,进而归纳为上述的八类证候,以说明疾病的类别、部位、性质和人体邪正斗争的盛衰,这种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疾病表现常较复杂,但一般总可以八纲归类。一、表里辨证表里两纲是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凡人体皮肤、肌肉、经络等部位浅在者为表,脏腑、血脉、骨髓等部位深在者为里。(一)表证为病位浅在肌肤,多为外感病初期的证候。常因六淫邪气,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的"表里"概念,与后世所说的表证、里证的概念不同.张仲景的"表证"概念,主要指"恶寒"一症,是外感病初起,风寒袭表而造成营卫不和的重要表现.至于其他表证的证候如脉浮、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身疼痛等症,张仲景则称为"病在表".至于"外"、"外证"的说法,有时等同于"表"、"表证",但更多的是指"在外的证候".关于...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1984,(12)
44.由风寒直中的太阴病的病理机转如何?有什么临床表现?怎样治疗? 答:脾(胃)阳衰弱者,风寒直中,可发病而即呈太阴证候。其病机大致有二:(一)正气尚盛,邪留于表,但病已涉及太阴,故称“太阴表证”,或称太阴兼太阳表证。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胃脘痞满,腹痛绵绵,下利,苔白,脉浮缓。治当温中解表。表证为主者,用桂枝汤;里证为主者,用桂枝人参汤。若风寒之邪较轻而出现四肢烦疼,脉微浮涩而长者,  相似文献   

10.
阳明病阳明病分表里两证,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里证即阳明府证,以承气汤证为主,必须细辨。表证阳明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但有纯实与兼虚之分,纯实如白虎汤证,兼虚如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病属“胃家实”,“胃家实”是概括阳明病的“经证”和“府证”而言。凡伤寒病热盛化燥的则病人阳明,其  相似文献   

11.
表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由于现代教科书对表证病位、辨证依据等问题的描述与临床实践偏差较大,故本文就表证的病位、表里出入及表证和恶寒发热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剖析,指出表证的病位并非单纯的解剖部位肌表,而是解剖病位与功能失调的综合反映;里邪出表是指病情有向愈的趋势,但并不意味着里证转化为表证;恶寒发热一症是表证辨证的重要依据,但并非特异性症状。通过剖析以期使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为教学和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郑成军  李忻红 《新中医》2021,53(11):212-215
八纲辨证理论根据病位的深浅把各种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当外邪侵犯人体,病位表浅时通常构成表证。皮肤黏膜感染与表证的两大共同点是位置表浅和外邪侵犯。当病原生物侵犯皮肤与黏膜表现为显性感染时,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不伴发热恶寒的广义表证,狭义表证和里证。利用现行医学教材中皮肤黏膜感染的病种作分类统计,发现总病种数为124种,其中116种出现广义表证(94%),76种出现狭义表证(61%),68种出现里证(55%)。皮肤黏膜感染与表证密切相关,皮肤黏膜感染的初始阶段通常形成广义表证,如果病势发展伴随发热恶寒者则形成狭义表证,少数情况下病势进一步深入才出现里证。  相似文献   

13.
"少阳为半表半里"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所具有的常识,然而在临床应用时,"半表半里"作为疾病之所在显得较为含混,作为"表证、里证相兼"又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且不能囊括少阳的全部内涵。诊察少阳病时将少阳表证、里证分别诊察分析,处方用药时考虑每个病例表证、里证比例关系的不同,可显著提高少阳病诊治的精确度,并延伸少阳病诊断的广度。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表证的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伤寒论》中表证的相关理论,提出以下观点:①表证的定义为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②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③表证的性质属寒、属表;④根据《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论述,结合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和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相关论述,可以认定温病初期不是表证,而是邪热犯肺的肺热证;⑤治疗表证不必辨寒热,只须根据有汗、无汗辨中风和伤寒;⑥现行的其他表证其实是其他证候和表证的兼挟,其治疗可以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5.
王金成  王亚丽  刘莎 《光明中医》2016,(16):2427-2430
通过表证、里证、表里证三证分期法,对桂枝汤及其加减方进行探讨分析。表证以风寒表虚证为主;里证以太阴病及内伤杂病为主;表里证遵"虚人伤寒建其中,实人伤寒发其汗"之原则,表里分治。不管表证或里证,桂枝汤及其加减方均是通过补益中焦脾胃,以达到解肌和营卫,化气调阴阳之目的。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主要治疗虚证,通过加减亦可用于表实证,或水饮里实证的治疗。治疗范围之广,是仲景其它方剂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6.
陈国权 《河南中医》2012,32(5):529-531
厚朴七物汤证主证为发热10日左右出现腹满,此为外邪由太阳内传阳明.此证中“脉浮数”主表证,“饮食如故”并非指饮食正常,而指饮食与往常一样,方中用大黄是取其通腑泄热之力.从本证的治疗可以看出,《金匮要略》中所论杂病多系外邪入侵所致,有表证或外邪者服药后并非皆有汗出,服药后有汗出者并非皆有表证,对表里同病的治疗既有先表后里者,也有先里后表者,更有表里双解者.  相似文献   

17.
<正> 编辑同志: 贵刊上期(81年第一期)在“自学辅导”栏上登载的郭谦亨老师著的《温病教学笔记》一文中提到了“病”与“证”之间的关系问题,郭老师认为:“……。病的范围大,是一种疾患全过程的命名,包括原因、机理、症征等;证较病的范围小,它只是疾病过程中某一机理和某些症征的综合。证是由病统辖的。”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病常常可分好多证,但一个证也往往包括好几种病。例如:温病可分表证(卫分证)、里证等,但就表证而言,也有温病、伤寒、中风之分,试问:表证  相似文献   

18.
刘璐瑶  刘敏 《环球中医药》2023,(9):1852-1854
六经皆有表证,已为多数伤寒学者所认同。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将附子汤证列为少阴病里证。本文基于第304、305条原文[1],从风寒邪气的传变、症状、组方三个角度重新解析附子汤证。认为附子汤证是风寒之邪由表入里、由阳入阴,阻滞少阴经脉,表现为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等,但因病证属三阳之里,三阴之表,故脉沉。三阴之里证皆见下利,而附子汤证无下利而仅见寒邪阻滞经脉诸症。故而附子汤证属少阴表证,与太阳伤寒表证貌似症同而实异,与少阴里证的脉微细、但欲寐、下利亦有质的区别,不可等同混淆。  相似文献   

19.
正恽铁樵是近代中医教育家,是中国中西汇通派代表医家。《病理概论》是上海铁樵中医函授学校的培训教材之一。本讲义共分四期内容,第一期讲述表证,含证候分析、治疗要点和基本药物的应用,提出表证诊疗"口中和"的重要性。二期重点讲手诊,三期讲述辨病虚实,尤重辨  相似文献   

20.
二、辨病型的疑似分辨每一个脉证的单独表现,固多疑似之处,即就整个疾病类型而言,亦未尝无疑似宜辨者,兹择要举例于下:(一)似表非表:一般来说,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等属表证。但是,有的病看似表证而实非表证。如:内伤脾胃之气不足,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之证。然内伤发热热在肌肉,初扪轻按热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