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及灸法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1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治疗2组采用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96.7%,治疗2组为93.3%,对照组为66.7%,治疗1组和治疗2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及灸法均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宗伟  衣蕾  朱云清 《陕西中医》2015,(1):98-10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6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及对照组。穴位埋线组采用针刺埋线中脘、足三里、天枢穴等穴;对照组采用口服美沙拉嗪颗粒。观察、比较6周后2组间疗效,及1年后总复发率。结果:穴位埋线组6周后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479,P0.05),1年后的总复发率穴位埋线组为10.34%,对照组为40.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259,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二黄汤加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0例采用二黄汤保留灌肠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使用西药直肠给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二黄汤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方法:80例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灌肠,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SASP),2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5%、对照组8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优于SASP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老十针"穴位埋线,对照组30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4g/d,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后复查内镜评估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大便性状及腹痛变化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为96%,均优于对照组的86%(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佳,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针加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选取符合诊断的患者40例采用腹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商曲(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双);埋线取穴:脾俞(双)、大肠俞(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对照组(40例)采用补脾益肠丸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治疗后1个疗程统计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相关的症状及纤维结肠镜积分情况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腹针加穴位埋线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主要症状积分前后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腹针加穴位埋线治疗组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纤维结肠镜镜像积分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P0.05)腹针加穴位埋线治疗组治疗后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加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中药灌肠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药灌肠结合穴位埋线,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片。采用肠镜观察肠黏膜下改变,观察评价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两组均15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分析。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量表评分和疗效评价,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学方法,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量表评分均显著改善(P 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80%。结论:中药灌肠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优于口服西药,该治疗方法可为临床提供优势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强化埋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65例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穴位强化埋线治疗,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两组均观察2个月,于治疗后2个月进行症状及肠镜检查。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能够有效治疗该病,恢复机体肠道机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大肠俞、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穴位强化埋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结果 痊愈25例,好转7例;治愈率为78.1%,有效率为100%.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及肠黏膜有明显改善.结论 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便易行,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直肠滴注及中医穴位埋线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3例,采用中药直肠滴注及中医穴位埋线疗法联合口服西药柳氮磺胺吡啶片、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片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口服西药柳氮磺胺吡啶片、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3%,而对照组为71.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直肠滴注及中医穴位埋线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方法:将116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埋线,对照组60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4~6g/天,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6~8周时复查内镜评估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大便性状及腹痛变化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为96.4%和98.2%,均优于对照组的86.79/5和91.7%(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佳,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机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UC大鼠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CD54含量以及用酶免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结果: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CD44、CD54及血清中IL-2含量较正常鼠低(P<0.01);埋线后能显著提高组织中CD44、CD54含量,且优于SASP组,在提高血清中IL-2含量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埋线性与模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对UC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针刺结合埋线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158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玲 《中国针灸》2005,25(3):167-16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埋线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212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158例应用针刺结合埋线疗法,对照组54例应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埋线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ANCA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用2,4二硝基氯苯法[1]造模,造模结束后,第20天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组和穴位埋线治疗组.SASP组用4.5%柳氮磺胺吡啶悬液胃饲治疗,穴埋组采用"足三里""上巨虚"穴内埋线治疗.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病理组织切片技术观察病变.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大鼠ANCA阳性率达62.5%,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通过治疗后,两组ANCA阳性率均降低(P<0.05,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NACA有关.  相似文献   

15.
姚鹏 《天津中医药》2015,32(12):728-731
[目的]探讨中医穴位埋线法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的44例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埋线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埋线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将治疗前后两组的主要症状单项积分、总积分,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治愈率、总有效率,电子胃镜检查溃疡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经研究发现,两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埋线组治疗后的主要症状单项积分、总积分及临床症状治愈率、总有效率,电子胃镜检查溃疡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穴位埋线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刘向阳  韩宁 《中国针灸》2006,26(4):265-266
目的:对比观察埋线疗法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方法:将88例病人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药物组。埋线组主穴取内关、三阴交、膻中、关元、太冲,配穴取背俞穴;药物组口服氟西汀。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埋线组显效2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2%;药物组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2.7%。两组间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埋线疗法治疗本病不失为一种较佳的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背部腧穴埋线、刺血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差别。方法埋线组每星期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刺血组每星期治疗2次,12次为1个疗程;面部火针两组均每星期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的第6星期或第12星期时统计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埋线组有效率71.7%,刺血组有效率88.9%(P〈0.05),刺血组疗效优于埋线组;2个疗程后埋线组愈显率90.2%,刺血组愈显率70.0%(P〈0.05),埋线组疗效优于刺血组。结论埋线、刺血、火针对痤疮有较好临床疗效,早期刺血组疗效更好,后期埋线组疗效更佳,提示在治疗早期可埋线刺血并用,后期单纯埋线即可,使患者以最小的痛苦获得最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凋亡调控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莹  袁伟建  白晓明 《中医杂志》2007,48(6):526-528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30例)、埋线加西药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值及淋巴细胞凋亡调控蛋白CD95(Apo-1/Fas)、Apo-2.7及Bcl-2水平的改变。结果埋线组、西药组、埋线西药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80%、96.7%。埋线加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埋线组及埋线加西药组治疗后Apo-1、Apo-2.7及Bcl-2的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西药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促进患者淋巴细胞凋亡,同时对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配合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将 3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 0 0例 ,采用穴位埋线加按摩治疗 ;对照组 180例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98% ,痊愈率90 5 % ;对照组总有效率 87 3% ,痊愈率为 5 6 2 %。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1) ,痊愈率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穴位埋线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良好疗效 ,急性期是穴位埋线治疗此病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