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针对回盲部切除术后失去回盲瓣而引起的一些术后并发症,我们选用下列术式,回肠结肠端端套人式吻合,三瓣式回盲瓣重建术或二瓣式回盲瓣重建术。从1987年7月至1991年12月共行此手术23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2~65岁,平均42.4岁。急诊手术14例(60.81%),其中肠套叠回盲部坏死3例,回盲部扭转肠坏死3例,阑尾粘液囊肿扭转致肠梗阻、肠坏死4例,回盲部肠系膜严重挫伤2例,克隆氏病2例,以上14例均行回盲部切除;择期手术9例,其中回盲部结核3例,阑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观念认为,回肠端端吻合口距回盲瓣不得少于10cm,否则需考虑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但对于切除量达小肠全长的50%或保留小肠不足150cm者必须保留回盲部,以避免小肠广泛切除所带来的短肠综合征等情况的发生。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行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短距离吻合术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回盲瓣脱垂症是指回肠黏膜自回盲瓣口向大肠脱垂、突出,或回盲瓣脂肪沉积形成的回盲瓣突起,是一种消化道少见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我院自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910例,诊断回盲瓣脱垂症10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回盲瓣脱垂症是指回肠粘膜自回盲瓣口向大肠脱垂、突出,或回盲瓣脂肪沉积形成的回盲瓣突起,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疾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我院自1991年1月~2002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910例,诊断回盲瓣脱垂症10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53例回盲口、回盲瓣形态与大小的观测,并与低位肠梗阻发生呕吐因素作了探讨.此外经53例回盲襞观测,提出以此可为寻找阑尾标志之一,并可游离回盲襞以此覆盖无法作荷包缝合将阑尾残端纳入肠腔之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肠吻合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通过阑尾残端置管造瘘减压对2 3例靠近回盲瓣的小肠切除行保留回盲瓣短距离吻合。结果 2 3例均治愈出院,无吻合口漏及盲肠瘘,效果满意。结论 该术式保留了回盲瓣及其功能,减轻短肠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6例回盲瓣脱垂的CT表现及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结肠镜及手术证实的16例回盲瓣脱垂患者的CT表现。结果所有患者CT均显示回盲部肠粘膜下大量脂肪密度影。4例显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11例显示肠壁不规则偏心性增厚;7例显示肠管壁较均匀性增厚,可见回肠肠粘膜套入形成半月征或环形征象,其中3例见偏心或外周气泡影。结论回盲瓣脱垂有其特征性CT表现,同时结合结肠镜及临床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行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估其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术后11例患者均顺利恢复,2~4d肛门排气,6~10d伤口拆线,有1例伤口感染经换药而愈.随访6~12个月消化功能均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患者的消化功能,易于患者术后消化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张中声  张谦 《吉林医学》1997,18(5):276-277
在行回盲部或右半结肠切除时,回盲瓣被一并移出。为了弥补回盲瓣缺失所引起的功能障碍.1918年由Kellogg[1]首先报告回肠套入结肠内的有限套叠瓣后,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多种模拟回百瓣的尝试,效果虽然满意,但各有利弊。有的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有的临床应用例数较少,而且手术操作较复杂[2~6]。为此作者设计了回盲瓣成形术,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能自然形成乳头瓣,且有类似回盲瓣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为47例病人施行了该术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实验研究1.1实验方法:当地成年健康杂种狗4只,雌雄各2只,体重11kg~15kg,术前…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短肠综合征治疗的进展,回盲瓣功能的重要性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尽管保留回盲瓣的手术随之产生,但是,实际上回盲瓣无法保留的病例很多。为了维持消化道功能的完整性及其营养吸收,预防小肠结肠化和其产生的小肠炎性改变。我们设计了一种“回盲瓣重建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9岁。15例中肠套叠3例,肠扭转7例,克隆氏病4例,肠结核1  相似文献   

11.
张忠臣  沈哲  陈春晓 《浙江医学》2020,42(6):614-615
目的分析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对其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6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52例,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34例,比较两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结果与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相比,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腹泻发生率较低(P<0.05),肠梗阻发生率较高(P<0.05);而腹痛、便血、体重减轻、肛周病变、肠穿孔、手术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累及回盲瓣与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全腹部增强CT/CT造影(CTE)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累及回盲瓣与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肠镜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镜检查对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较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更有优势。结论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腹泻较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少见,而肠梗阻较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常见。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诊断更困难,肠镜检查对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较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探讨了回肠末端切除保留回盲瓣的意义、依据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在保证良好血运的条件下,尽量保留回肠残端长度,近端充分减压后,直接对端吻合.结果:1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吻合口瘘的发生,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方式保留了回盲瓣及其功能,减少了术后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回盲瓣对肠吸收功能的代偿有重要意义。我科成功地为2例距回盲瓣仅0.5cm和1.0cm回肠坏死的病儿,行了保留回盲瓣的回肠回肠末端吻合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回盲部位于右髂窝内,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呈盲束状,左与回肠相接,向上与升结肠相连,长约6~8cm,此处有两片唇样粘膜皱襞,称为回盲瓣,回盲瓣可以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回肓部是很多疾病的多发部位,随着结肠镜插镜技术的提高,其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发生在回盲部的溃疡性病变,其内镜下的表现及临床特点相似,容易误诊,现对28例回盲部溃疡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常回盲瓣具有节制小肠排空、阻止结肠内容物逆流、保证肠道消化吸收顺利进行的功能.回盲瓣切除后,可出现严重的吸收障碍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本文作者设计了经结肠带回肠限制口径植入式重塑回盲瓣,通过动物实验从流体力学、肠道菌群等方面研究重塑回盲瓣的功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保宽 《中原医刊》2005,32(16):33-34
目的探讨未段回肠吻合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近回盲瓣部位的末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后。行造口式阑尾切除,经阑尾残端插入French管越过回盲瓣达吻合远端开放引流,防止因末段回肠内压力增高致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结果16例病人术后均恢复顺利。2~3d肛门排气,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术后7~10d拔除导管,饮食恢复正常,痊愈出院。结论此手术方法较右半结肠切除操作简单、创伤小,保留了末段回肠、回盲瓣及完整结肠,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特别对于切除大量小肠的患者,可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此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量小肠切除后,保留回肠末端回盲瓣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以来13例大量小肠切除后,仅能保留10 cm以内回肠末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未出现明显短肠综合征表现。结论对于肠绞窄、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切除大量病变肠管后,保留回盲瓣对于预防短肠综合征有重要临床意义,保留回盲瓣对于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防止结肠内细菌向小肠迁移寄生有其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盲肠的形态和位置,回盲口和回盲瓣的形态、大小。方法:用106具经福尔马林固定后的尸体,剖腹后精确测定上述指标。结论:低位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回盲瓣的位置和形态有一定关系。结论:回盲襞可作为寻找阑尾的标志和覆盖阑尾残端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探讨回盲部憩室炎的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83年~2008年收治的21例回盲部憩室炎的病历,以及根据具体病情所采取的手术方式.21例回盲部憩室炎患者.其中末端回肠憩室炎13例,盲肠憩室炎6例;升结肠憩室炎2例.根据憩室部位、大小及周围肠管是否受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单纯切除术、回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侧吻合术+回肠造瘘术等.结果 全组患者均获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回盲部憩室炎在临床上缺乏特征性症状与体征,常在术中探查发现而确诊,应根据憩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Liu JX  Wang H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23-825
目的 分析结肠镜发现的良性回肠末端和/或回盲瓣溃疡的病例特点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末端回肠和/或回盲瓣溃疡,直径≥0.2 cm,数目≤3个.入选31例患者,平均年龄47岁±17岁,男17例,女14例.结果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便血、发热、体重下降等,以腹痛最为常见,占64.5%(20/31),右下腹痛占19.4%(6/31).溃疡最大直径0.2~1.0 cm者20例,>1.0 cm者11例.溃疡发生在回盲瓣或回结肠吻合日者分别为17例和3例,末端回肠7例,回盲瓣和末端回肠均有者4例.单发溃疡17例,多发溃疡14例.溃疡边缘清晰,溃疡周围及溃疡之间的黏膜正常.活检病理组织学表现多无特异性.14例未能确定病因,其中12例为小型溃疡患者.10例患者诊断为克罗恩病,其他诊断包括肠结核(2例)、缺血性肠炎(2例)、Behcet's病(1例)、艾滋病相关(1例)和阿司匹林相关(1例).结论 良性回盲部溃疡多表现为腹痛,但并不一定存在右下腹痛;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但有时能提供关键性证据;回盲部溃疡病因学诊断困难,需综合分析所有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