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及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ⅠB基因多态性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对96例正常对照者及22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及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ⅠB基因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2型糖尿病组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大血管病变组升高更显著;②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B1B1基因型频率(37.3%)显著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16.4%),B1B1基因型大血管病变发生率(68.3%)明显高于B1B2(46.6%)和B2B2(29.1%)型;③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和B1等位基因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提示:①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升高,后者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②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ⅠB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有关,B1等位基因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选择我院2008年至2010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60岁以上2型糖尿病,同时存在动脉硬化、骨质疏松患者7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口服,观察治疗前后骨量改变。结果:氟伐他汀治疗12月后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有正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与氟伐他汀降脂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氟伐他汀调脂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上海汉族人群中血脂异常患者121例,男49例,女72例,平均年龄(61.13±11.05)岁。在饮食控制4周后,予氟伐他汀40 mg/d,共随访8周。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NA后,以四色荧光法标记的双脱氧终止法对CETP基因外显子及其上下游100~200 bp区域进行测序,用以发现SNP位点并进行基因分型,研究其与氟伐他汀调脂疗效的关系。结果:(1)CETP基因共检出SNP位点10个,其中包括3个新的SNP:①位于第7内含子区的新发现的SNP1,序列为CTGGTGAGTG[C/T]GTTTCTGTCT;②位于第9内含子区的新的SNP2,与rs11076176是紧密连锁,序列为GCTGCTAGGG[A/G]ATCCAGATGG;③位于第12内含子区发现新的SNP3:序列为ATTATCCATCG[C/T]TTTTTTATTT。NCBI dbSNP未见报道。(2)CETP基因多态性与调脂疗效:①SNP1:治疗后TT基因型个体HDL-C水平升高,而CC CT基因型的个体的HDL-C水平反而降低,治疗前后HDL-C水平变化分别为(16.65±14.35)%和(-2.49±20.77)%,P<0.05;②rs289741:GG基因型基础TC水平与AA GA基因型的个体相比较低,分别为(5.93±0.82)mmol/L和(6.87±1.86)mmol/L,P<0.01。治疗后GG基因型个体HDL-C水平升高,而AA GA基因型的个体的HDL-C水平反而降低,治疗前后HDL-C水平改变分别为(10.25±19.03)%和(-2.22±20.03)%,P<0.05。结论:CETP基因的SNP与氟伐他汀的调脂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是危害最大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它与单纯的动脉粥样硬化相比病变范围大、程度重、发生早。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其代表药物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PCR-RFLP检测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TagⅠB多态性。CETP基因第1内含子TagⅠ B2B2基因型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的保护性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typeⅡ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78例,按照患者是否合并大血管并发症分为T2DM大血管并发症组(并发症组)31例以及T2DM无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47例,再选择健康志愿者4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SA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以及血糖、血脂浓度,比较3组受试者各指标变化情况,并分析糖尿病患者SAA浓度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lc)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并发症组、并发症组患者TG、TC、FBG、HbAlc以及HOMA-I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组TG、TC、FBG、HbAlc以及HOMA-IR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SAA、CR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并发症组患者SAA、CRP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组患者SAA、CRP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SAA与TG、TC、FBG、HbAlc、HOMA-IR、CRP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炎症因素在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中具有重要影响,SAA浓度与T2DM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可能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患者临床监测及大血管病变防治方案的拟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引起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相关性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而氧化应激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减轻机体氧化损伤或增加抗氧化能力也被认为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预防和治疗的重点。近年来,新...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及合并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 (CRP)在 2型糖尿病 (DM )及DM合并大血管病变时的浓度变化。方法 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在 2型DM患者 (伴或不伴大血管病变 )、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空腹血糖受损 (IFG)者、糖耐量低减 (IGT)者以及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 IGT者、2型DM以及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5~ <0 .0 0 1) ;2型DM伴有或不伴有大血管病变患者以及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间血清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RP水平较非大血管病变者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CRP在 2型DM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致病作用 ;就致动脉粥样硬化而言 ,CRP是普通人群 (包括 2型DM )的一般危险因子 ,并非 2型DM的特殊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方法测定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的CRP水平变化。结果 T2DM伴有或不伴有大血管并发症患者以及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间血清cRP水平无显著差异;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RP水平较非大血管病变者明显增高。结论 cRP在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率比同龄非糖尿病患者高2~6倍,流行病学表明85%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其发生早、进展快、预后差,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血清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60例T2DM患者,其中未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A组)30例、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B组)30例,另选取我院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NC)组.采用ELISA检测3组血清A-FABP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3组血清A-FABP水平依次为:NC组(9.66±2.15) ng/L<A组(19.05±3.82)ng/L<B组(36.42±8.04)ng/L;A组血清A-FABP水平与FPG、2 hPG、TC相关(r值分别为0.478、0.453、-0.387,P<0.05或P<0.01).B组血清A-FABP水平与FPG、2 hPG、HbA1c、SBP、TG、HDL-C相关(r值分别为0.388、0.408、0.380、0.435、-0.378、-0.390,P<0.05或P<0.01).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清A-FABP水平仍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P<0.05). 结论 血清A-FABP是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预测T2DM合并大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参与体内胆固醇逆转运过程,促进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在脂蛋白之间的交换,同时参与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的重塑,本文介绍有关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的新发现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T2DM)早期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04~2002-1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170例T2DM患者给予降糖、降压、降脂等综合性治疗,其中,1年后有24例出现大血管病变,以此作为观察组;选择24例未发生大血管病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hsCRP变化以及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hsCRP变化差异。结果与基线情况进行比较,1年后观察组的hsCRP水平有升高趋势,相反在对照组hsCRP水平呈下降趋势。虽然二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sCRP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T2DM患者早期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其血浆hsCRP浓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分别检测正常人、单纯2型糖尿病及合并大血管病变病人的血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 显示,血MBL水平在单纯2型糖尿病病人明显低于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病人(均P<0.01),后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hs-CRP水平在2型糖尿病病人显著升高(P<0.05),但合并和未合并大血管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CHD)的危险度密切相关,对糖尿病(DM)未来风险预测也具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研究认为CHD合并DM存在更为严重的慢性炎症反应,再发心血管事件明显增高。此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血清CRP水平可随年龄增长而递增,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短期使用氟伐他汀与阿司匹林对老年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脂联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因子。本文从多方面就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病变的关系加以总结。脂联素具有胰岛素抵抗及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方面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为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防治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尿蛋白、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探讨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2型早期糖尿病肾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睡前服用氟伐他汀组,测定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肌酐、C反应蛋白、24小时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等。结果氟伐他汀治疗后对无论有无血脂异常患者其尿白蛋白排泄率、24小时尿蛋白、C反应蛋白等均明显降低。结论氟伐他汀可通过非降脂效应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它的主要危害来自于各种慢性并发症。其中大血管并发症即动脉粥样硬化(AS)引起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最具威胁性。据统计,T2I)M患者的死因中,该类疾病占80%。所以早期预防AS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往研究认为,肥胖、高血压、脂质及脂蛋白代谢异常、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1].近年来发现,在2型糖尿病(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发展过程中,炎症因子可能起重要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敏感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能够反映炎症的严重程度.研究发现,hs-CRP在T2DM患者中明显增高[2],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联,但其是否能够可靠地预测大血管病变尚不十分确定.本研究着重探讨hs-CRP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