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5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收治的16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行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情况,对术前减黄速度、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在167例病人中,顺利减黄者103例,缓慢减黄者58例,减黄失败者6例;顺利减黄者在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减黄缓慢者;在顺利减黄的病人中,减黄2周及3周后手术病人在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缓慢减黄病人中,减黄4周以上手术者根治性手术出血量显著小于减黄3周病人,但二者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减黄失败者只能被迫行内引流术,但术后1个月的平均总胆红素仍为252.8μmol/L,其中2例死亡。结论减黄速度的快慢可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标准,只要连续2周血清总胆红素递减率均≥30%,即可进行手术;反之,则应适当延长减黄时间。  相似文献   

2.
恶性梗阻性黄疸181例术前减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减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并对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97例胰头癌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5例(36.1%),单纯内引流62例;84例胆管癌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4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19例,胆管中段癌切除7例,共计40例(47.6%);行单纯内引流者4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次,死亡3例。减黄速度平均每周递减30%以上者在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30%以下者;而减黄速度平均每周递减30%以上者,无论引流2周或3周,其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术前减黄后黄疸是否顺利下降,可作为预测手术风险、手术效果以及病人预后的指标,血清胆红素连续2周下降30%可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的影响。方法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58例血清总胆红素(TB)>85μmol/L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减黄和其他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31例(53.4%,31/58),平均减黄9d,减黄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25)μmol/L,与减黄前的(292±103)μmol/L及未减黄组术前的(382±174)μmol/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前减黄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32/58);减黄组为58.1%(18/31),未减黄组为51.9%(14/27),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影响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为肝切除,影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为TB>340μmol/L。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手术的风险性较高;术前胆红素过高易引发术后肾功能不全;术前是否减黄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目前存在争议的胆管恶性梗阻术前是否减黄以及减黄方式的现状做综述性介绍及探讨。方法复习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术前减黄的依据、减黄的利弊、减黄方式的选择、当前存在的争议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研究的进展,胆管恶性梗阻术前减黄的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否需要术前减黄、何时减黄、减黄的方式、对应的减黄后手术时机等方面。若不恰当地选择病例,盲目追求减黄将使胆管恶性梗阻的治疗事与愿违。结论就目前的趋势而言,一般不建议减黄而直接进行手术,但对于具有减黄指征的病例,合理地选择减黄方式有助于患者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但未来仍需要更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来探讨术前减黄的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5.
梗阻性黄疸减黄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梗阻性黄疸减黄之我见北京协和医院外科(100730)钟守先恶性梗阻性黄疸(梗黄).病人术前是否需行经皮肝穿置管引流(PTBD)减黄,目前有不同的意见,不主张减黄的理由是:1.它没有降低手术的死亡率;2.可引起胆道感染等并发症而危及病人的生命或失去手术...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病人的减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梗阻性黄疸病人的减黄途径与方法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31009)曹利平,彭淑牖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便黄)病人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解除黄疸。但解除黄疸的方法有多种,有为改善病人一般状况提高手术耐受性而进行的术前减黄,也有在术中切除或未能切除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案.方法 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67例行手术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按自定的术前减黄指征:①血清总胆红素(TBIL)>342.0μmol/L;②年龄>65岁;③合并胆管炎、肝功能B~C级、心肺功能差、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并伴有其他并发症、营养不良患者.其中28例人选术前减黄组,行透视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对减黄组置管后1~2周进行手术.未减黄组39例,常规术前准备后于人院4~6 d进行手术.结果 术前未减黄39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56±38) min、(656±72) ml、56.4%(22/39)、(25±6)d.28例术前进行了减黄,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73±51) min、(634±61) ml、53.6%(15/28)、(34±8)d.术前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进行术前减黄治疗,降低了患者手术风险;建议TBIL>342.0μmol/L,年龄>65岁,伴胆管炎,一般条件差的患者行术前减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姑息性减黄手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和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ERBD)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271例,随机分为姑息性减黄手术组95例、PTCD组92例、ERBD组84例,检测三组病人术前1天、术后第3、7、14天的血清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内毒素水平。结果 (1)术后第7、14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的C3、C4与ERBD、PTC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3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IgG、IgA、IgM与ERBD、PTC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与PTCD、ERB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姑息性减黄手术组内毒素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与ERBD、PT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姑息性减黄手术组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优于PTCD、ERBD两组,对于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能够手术治疗者首先选用手术治疗;对失去手术机会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PTCD或ERBD缓解梗阻,改善免疫功能,进而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胆管恶性肿瘤因为位置的特殊性容易引起黄疸,影响病人的肝肾功能及预后。对于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是否常规行胆道引流目前仍存争议。从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术前减黄的必要性、适应证以及方式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来看,胆管癌是否行术前减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病人的胆红素水平、未来残余肝体积、年龄、营养状态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术前减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减黄的效果一直存在争议。文中对近年来关于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前减黄的文献进行回顾,探讨了减黄并发症的临床意义、减黄持续的时间和引流方式对效果的影响。认为恶性阻塞性黄疸不推荐术前减黄作为常规措施,但针对某些适应证仍需要采用,有必要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最终得出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作为术前减黄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不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普通外科中心20例行ENBD并完成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与同期31例行PTCD并完成肝门部胆管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以下指标的差异:病人减黄时间,减黄前及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血总胆红素、血直接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水平),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结果 ENBD组与PTCD组均能够显著降低胆红素水平(P0.05);PTCD组除了能够降低胆红素水平外,肝功能酶学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ENBD组肝功能酶学减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总胆红素、血直接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TCD组与ENBD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2%比60.0%,P0.05),其中PTCD组术后胆管炎发生率更高(48.4%比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ENBD和PTCD均能够有效降低术前胆红素水平,PTCD引流更充分,减黄时间更短,肝功能恢复效果更好,ENBD术后胆管炎并发症更低;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引流方式,从而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减黄"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术前"减黄"对提高壶腹周围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136例壶腹周围癌及其中41例行PD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术前"减黄"患者"减黄"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442.5±21.1mmol/L和161.2±15.8mmol/L(P<0.05);"减黄"组PD成功率为38.18%,明显高于直接手术组的21.78%(P<0.05);"减黄"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4±85ml和28.6%,而直接手术组则分别为1240±110ml和70%,两组间差异显著(P均<0.05);"减黄"并发症组与直接手术组间PD手术切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减黄"能有效提高壶腹周围癌患者PD手术成功率,并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梗阻性黄疸患者红细胞膜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病人胆红素的毒性机理。方法 采用质谱法测定梗阻性黄疽病人减黄术前后的红细胞膜脂变化。结果 减黄术后两周,病人红细胞膜脂的长链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增多,双键含量增加,膜脂成分趋向正常。结论 减黄术能改善梗阻性黄疸病人的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术前“减黄”对提高壶腹周围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对行手术治疗的136例壶腹周围癌及其中41例行PD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术前“减黄”患者“减黄”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442.5±21.1mmol/L和161.2±15.8mmol/L(P<0.05);“减黄”组PD成功率为38.18%,明显高于直接手术组的21.78%(P<0.05);“减黄”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4±85ml和28.6%,而直接手术组则分别为1240±110ml和70%,两组间差异显著(P均<0.05);“减黄”并发症组与直接手术组间PD手术切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术前“减黄”能有效提高壶腹周围癌患者PD手术成功率,并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术前减黄标准以及减黄后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减黄公式年龄(岁)×3+TB(μmol/L)〉380修改为年龄(岁)×3+TB(μmol/L)〉450,并将满足〉450的28例患者进行术前减黄。将患者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和前期研究的17例减黄患者(〉380)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岁)×3+TB(μmol/L)〉450的28例中完成肿瘤切除10例(35.7%),行单纯内引流18例(64.3%),术中失血量(438.7±276.6)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7%(3/28),1例死亡。年龄(岁)×3+TB(μmol/L)〉450的17例中完成肿瘤切除6例(35.3%),行单纯内引流11例(64.7%),术中失血量(445.3±254.5)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8%(2/17),1例死亡。结论:以年龄(岁)×3+TB(μmol/L)〉450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标准,并根据TB下降情况决定手术时机,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35 例恶性阻黄病人( 实验组)围减黄手术期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测定,并与25 例良性阻黄病人及40 例正常人( 对照组)进行比较,以了解减黄手术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术前1 天、术后10 天及术后20 天采集血标本,用单向免疫扩散法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阻黄病人血清IAP水平术前1 天、术后10 天及20 天明显高于良性阻黄病人及正常人(P<0-01) ;良、恶性阻黄病人术后短期(10 天)IAP呈一过性增高,随病情恢复,IAP水平逐渐下降,术后20 天良性阻黄病人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05),恶性阻黄病人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 恶性阻黄病人外周血中免疫抑制物IAP明显增高,病人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而低下,减黄术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减黄手段对于手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01至2009年115例因胰头癌、胆管远端癌、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采用PTBD作为减黄手段或未进行任何减黄处理,术前或引流前血清胆红素至少>100 μmol/L且术前无胆管炎表现.115例患者分为PTBD组(42例),早期手术组(73例).对两组间胆瘘、胰瘘、腹腔感染、切口并发症、胃瘫、总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应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率PTBD组为2.38%(1例),早期手术组为2.74%(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并发症率PTBD组为54.76%(23例),早期手术组为50.68%(3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瘘、胰瘘、腹腔感染、切口并发症、胃瘫等观察指标也未显示统计学差异.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早期手术组明显优于PTBD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TBD术前减黄对于降低因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有限.如果不存在胆管炎或手术需要推迟的原因,术前不需要常规PTBD减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接受不同姑息性治疗后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疗效及预后,以期为今后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姑息性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于安徽省立医院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术前相关检查数据以及手术相关资料。通过对患者电话随访了解其术后生存情况,分析三种姑息性减黄治疗的疗效以及预后。结果三种姑息性治疗减黄有效率比较、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姑息性手术治疗的减黄有效率最低,经内镜胆道支架引流减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接受姑息手术减黄治疗术后生存时间为(6.89±5.94)月,接受经内镜胆道支架引流减黄(ERCP)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10.6±6.91)月,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减黄(PTCD)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7.2±5.86)月,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RCP相对于PTCD与姑息手术对于晚期肝门部胆管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减黄治疗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症率仍较高。本文总结了1980~1989年Ma-yo临床中心27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以明确其发病率,起因和处理策略。本组279例中,良恶性病变分别为25%和75%。男169例、女110例、平均年龄61岁(25~85岁)。胰肠吻合中端端和端侧吻合分别为72%和28%。20%病例保留幽门,45%行T管减压,95%术前状况尚可。平均血清白蛋白379g/L,胆红素22 μmol/L,但胰腺癌病人平均胆红素则达133μmol/L。12%病人术前经皮穿刺减黄,3%手术减黄。平均手术时间约4小时50分。平均失血990ml(200~9000m1)。  相似文献   

20.
肝门胆管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起病隐匿导致疾病发现晚,即使有手术机会,但因手术 难度大、根治率低、术后易出现并发症等因素,5年生存率不足30%。肝门胆管癌作为胆道外科的重难点 病症,近年来在临床诊疗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术前减黄的标准、手术范围的选择、联合血管切除重建 的收益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就近年来肝门胆管癌外科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