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吴利平  陈涛  张华  黄晨  李辉  李云庆 《解剖学报》2006,37(3):241-244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包埋前内吗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前μ阿片受体免疫金颗粒标记的免疫电镜双标技术.结果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以及μ阿片受体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在电镜下可见二氨基联苯胺(DAB)反应产物标记的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免疫金颗粒标记的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之间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突触联系,其中的轴-树突触明显多于轴-体突触. 结论脊髓背角浅层内内吗啡肽与μ阿片受体阳性结构在分布方式上互相匹配,这种分布方式为其在外周痛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挥镇痛效应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廖衡  陈涛  李云庆 《解剖学报》2007,38(2):241-242
目的 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节(TG)内的内吗啡肽2(EM2)阳性神经元向延髓背角(MDH)的投射情况.方法 荧光金(FG)追踪与EM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方法.结果 将FG注入MDH后,TG内可见大量FG标记的大、中、小型神经元;TG内也可见各种直径的EM2阳性神经元;TG内的许多FG标记神经元呈EM2阳性,FG/EM2双标神经元多为中、小型神经元.结论 TG内的EM2阳性神经元向MDH投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花生四烯酰甘氨酸(N-arachidonylglycine,NAGly)对脊髓后角II层胶状质(SG)神经元突触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用生后4~6周雄性SD大鼠,深麻醉后蔗糖人工脑脊液快速心脏灌注处死,取脊髓腰膨大段,制备保留脊髓腰膨大处一侧后根的脊髓矢状切片。利用膜片钳技术,对脊髓后角II层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通过分析后根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的变化情况,观察NAGly(20μmol/L)对SG神经元突触传递兴奋性的影响,以及对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的发放频率及幅度的影响。结果:通过诱发刺激的强度、潜伏期以及纤维传导速度我们将记录到的SG神经元分为Aδ纤维/C纤维投射神经元,NAGly对Aδ纤维和C纤维介导的eEPSC的幅度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01),并且这种作用可以被洗脱。NAGly对SG神经元的sEPSC的频率有明显的抑制,但不明显改变其幅度,提示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结论: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AGly可以抑制脊髓后角浅层Aδ纤维及C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并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SG神经元的兴奋性。提示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AGly可通过抑制伤害性C和A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临床有效浓度的氯胺酮(ketamine,KTM)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s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神经组织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电压钳模式下,观察了KTM对自发性抑制性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an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s and sE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显示:(1)钳制电压在0mV时,在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中加入10-5mol/LAP-V和10-6mol/LCNQX,可记录到sIPSCs。将此时记录到的频率和幅值都作为前对照组的基础值(100%)。给予10-4mol/LKTM后,与前对照组相比,sIPSCs频率为127.93%±25.17%(P<0.05),幅值为104.78%±11.35%(P>0.05,n=7);(2)钳制电压为-70mV时,在ACSF中加入3×10-7mol/L士的宁和10-6mol/L荷包牡丹碱后,可观察到sEPSCs。加入10-4mol/LKTM后,与前对照组相比,sEPSCs的频率和幅值分别为97.89%±4.06%和101.63%±7.66%(P>0.05,n=8)。以上结果提示:(1)KTM增加了sIPSCs的频率,而对幅值没有明显影响,即KTM引起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而对突触后神经元的作用不明显;(2)KTM对sEPSCs的频率和幅值均未见明显影响,说明KTM在SG内对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无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推测KTM在脊髓SG内主要通过增强抑制性信息传递发挥作用,KTM增强SG内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可能与其在脊髓背角发挥麻醉和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吗啡肽2(endomorphin-2,EM2)和μ型阿片受体(MOR)在猕猴脊髓腰段第4-6节段(L4-L6)背角及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形态学分布特点。方法:取1只成年猕猴的L4-L6段脊髓并留取相应节段的DRG置于固定液中。脊髓冷冻水平切片(30μm)平均分为2组,分别行Nissl染色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再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DRG平均分为4组,分别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对照组处理,再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1)在猕猴脊髓背角浅层,EM2和MOR阳性终末密集分布,且EM2和MOR大量共存;(2)在猕猴DRG中,EM2和MOR集中分布在中型(20μm直径≤40μm)、小型神经元(直径≤20μm),且EM2和MOR大量共存。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猕猴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中EM2和MOR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已知痛觉传递调制途径之一是通过背根神经节中的小型神经元的突触前代谢型GABAB受体介导。为了探讨肽能和非肽能2个亚群的小型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是否在痛觉调制过程中发挥同等作用,本实验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了DRG内肽能和非肽能2个亚群的小型神经元中GABAB受体的表达。结果显示:92%的肽能和90%的非肽能亚群的小型神经元均表达GABAB受体,这些受体存在于2个亚群的胞体及其分布在脊髓背角特定板层的中枢突中。该结果表明在痛觉调制过程中,肽能和非肽能2个亚群的小型DRG内神经元在脊髓水平发挥类似作用,但作用于脊髓背角的不同板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内大麻素CB2受体在芍药苷拮抗大鼠慢性吗啡镇痛耐受中的作用。方法:成功鞘内置管清洁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n=15):生理盐水组(NS组),吗啡组(MOR组),芍药苷组(PF组)和吗啡+芍药苷组(MOR+PF组)。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15μg)建立慢性吗啡耐受的动物模型。采用50℃热水甩尾潜伏期法(tail flick latency,TFL)和机械反射阈值法(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观察鞘内注射芍药苷对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芍药苷对腰段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芍药苷对腰段脊髓CB2表达的影响。结果: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后,与NS组比较,MOR组大鼠腰段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腰段脊髓CB2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与MOR组比较,MOR+PF组大鼠腰段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显著减少,腰段脊髓CB2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MOR组7 d大鼠最大镇痛效应百分率(percent of maximal possible potential effect,MPE)比较,MOR+PF组大鼠MPE显著增加(TFL:19%±4%vs 41%±3%;MWT:18%±6%vs 42%±4%,P0.05)。结论:芍药苷能显著拮抗大鼠慢性吗啡镇痛耐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内CB2受体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阿片(opium),又叫鸦片,俗称大烟,源于罂粟植物蒴果,其作为药用的历史可追溯自6000年前。目前已经明确,阿片所含主要生物碱是吗啡(morphine)。吗啡具有镇痛、镇静、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恐惧情绪、暂时缓解肺水肿症状等作用;但是长期或过量使用,则造成药物依赖性甚至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内吗啡肽2(EM2)和μ阿片受体(MOR)在内脏感觉和运动调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形态学证据。方法:(1)麦芽糖凝集素(WGA)示踪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相结合的多重标记方法;(2)用稀盐酸刺激胃,制作内脏痛动物模型;(3)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多重染色方法。结果:(1)将WGA注入大鼠胃壁,在结状神经节(NG)内可见WGA标记神经元和WGA/EM2/MOR三标神经元;在孤束核(NTS)可见WGA跨节标记的纤维和终末以及WGA/EM2/MOR三标纤维和终末;在迷走神经运动背核(DMV)可见WGA逆标神经元和WGA/MOR双标神经元及其与EM2阳性纤维或终末形成的紧密接触。(2)将稀盐酸注入胃后,NG和NTS神经元内的FOS表达明显增多;在NG内可见EM2/FOS双标神经元;在NTS内可见EM2阳性纤维和终末与SP受体/FOS双标神经元形成紧密接触。结论:EM2和MOR可能影响内脏感觉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观察内源性抗伤害性系统在外周炎症诱发的镜像痛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大鼠一侧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在损伤位点诱发出持续1~72h的热痛敏和机械性异常痛觉;CFA注射后1~24h在对侧诱发出机械异常痛觉,即镜像痛。为了进一步探讨内源性抗伤害系统对镜像痛的调节作用,用三个剂量(0.2μg,2μg,20μg)的内吗啡肽2(EM2)以及20μg的EM1分别在CFA注射前10min经鞘内给药。结果显示三个剂量的EM2均可明显反转CFA诱发的镜像机械阈值降低,而EM1对此没有作用。上述结果提示来源于内源性抗伤害性系统的EM2,而不是EM1,在脊髓阶段可能对外周组织炎症诱发的镜像机械异常痛觉发挥抑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红蛋白(NGB)在成年大鼠脊髓中的分布。方法制备成年大鼠脊髓的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NGB蛋白在成年大鼠脊髓内的分布及细胞定位。结果在脊髓的颈、胸、腰段,NG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中,其范围包括灰质脊髓前角、中间带和后角。NGB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广泛存在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的胞浆中。结论NGB蛋白在大鼠脊髓灰质有广泛的表达,提示NGB在脊髓功能活动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ULTRASTRUCTURALLOCALIZATIONOFSUBSTANCEPRECEPTORANDITSSYNAPTICRELATIONSHIPWITHTHEPRIMARYAFFERENTSINTHESUPERFICIALDORSALHORNOF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孤儿受体酪氨酸激酶 (Ret)在成年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中的分布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大鼠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的作用。 方法 采用Ret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结果 Ret免疫反应存在于成年大鼠腰段脊髓神经元和背根节神经元中。 结论 Ret在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中有一定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肿瘤抑制因子PTEN蛋白在成年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中的表达和分布。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PTEN阳性免疫反应产物。 结果 背根节神经元及穿越背根节神经纤维轴突有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存在 ;PTEN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在脊髓主要位于灰质神经元。 结论 PTEN在成年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轴突中表达。  相似文献   

15.
赵靖  石献忠  刘猛 《解剖学报》2004,35(5):537-540
目的分析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重要成员STAT3蛋白和该途径抑制蛋白SOCS-3在大鼠脊髓内的表达和细胞内定位分布。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形态计量学方法。结果STAT3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浆内;SOCS-3免疫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脊髓前角及后角神经元内、部分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内。在前角运动神经元内,SOCS-3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核内,有时也可分布于胞浆中。结论STAT3和SOCS-3广泛表达于正常大鼠脊髓内,其中SOCS-3具有核蛋白或胞浆蛋白两种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脊髓前角内NMDA受体的定位与生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良为  饶志仁  鞠躬 《解剖学报》2001,32(2):105-108,T001
目的:探讨NMDA受体亚基(NMAR1和NMDAR2A/B)在大鼠脊髓前角的细胞学定位和生后发育特征。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技术。结果:NMDAR1与NMDAR2A/B免疫反应产物丰富地分布在脊髓前角RexedⅨ和Ⅷ 层内,主要定位于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样纤维终末上,生后早期的NMDAR1和NMDAR2A/B表达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生后7d(P7)的表达微弱,随后逐渐上调,至P21达高峰水平,然后维修此水平至成年。结论NMDAR1和NMDAR2A是构成脊髓前角神经元功能性NMDA受体的重要亚基,NMDA受体可能参与生后早期运动神经元成熟或可逆性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以成年大鼠脊髓片骶髓后连合核(DCN)为模型,应用盲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研究了DCN神经元对与伤害性信息传递和抑制有关的递质的反应。证明:谷氨酸在DCN神经元引起了由NMDA和非NMDA受体介导的内向电流;P物质激发的内向电流可被spantide或CP-99994阻断;GABA激发的外向电流由GABAA和GABAB受体介导;甘氨酸激发的外向电流可被士的宁完全阻断。本研究结果提示DCN神经元既表达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又表达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即谷氨酸和P物质介导的外用伤害性信息与GABA和甘氨酸介导的抑制性信息可能在DCN神经元水平进行整合,从而起到了抑制伤害性信息传入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DCN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镇痛作用的机理提供了电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自体和胎鼠骨骼肌桥接脊髓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长满 Marc.  R 《解剖学报》1995,26(1):23-28,T003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A、B组在T8~T10做脊髓半横断切损2.0mm;C、D组在T8~T10做脊髓全横断切损2.0mm。A、C组接受成体竖脊肌的移植体,B、D组接受胎鼠(E18)股部肌肉的移植体。E组,为无移植体的脊髓完全横断对照组。术后2个月的CT-HRP示踪及组织学(Glees)银染色方法显示,在各实验组动物的骨骼肌移植体与受体脊髓间呈不同程度的组织愈合,特别是在胎鼠骨骼肌移植体内,都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脊髓和后根节内5—HT1A,2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文  武胜昔 《解剖学报》2001,32(1):1-4,T001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及后根节内5-HT1A,2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方法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结果 (1)5-HT1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分布于脊髓灰质各层,主要见于一角浅层(Ⅰ、Ⅱ层)及Ⅲ、Ⅳ层,Ⅴ、Ⅶ层和X层也有散在分布。在角(Ⅸ层)内仅有小量阳性神经元;(5)5-HT2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较局限,主要见于后角浅层及前角(Ⅸ层)神经元,在其他各层仅呈散在分布。在大鼠后根节内观察到:(1)10.4%的后根节细胞呈5-HT1A受体mRNA阳性,阳性细胞以中、小型节细胞为主;(2)17.4%的后根节细胞呈5-HT2A受体mRNA阳性,阳性细胞也以中、小型节细胞为主。结论 5-HT1A和5-HT2A受体在脊髓和后根节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它们在介导5-羟色胺在脊髓水平的镇痛及在外周的致痛作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