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46例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资料提示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46例AMI后QTcd与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提示Lown分级≥Ⅲ级,室颤,室扑,猝死者的QTcd显著工于lown分级≤II级者(P〈0.01)。其中猝死者QTcd〉100ms,AMI后kllip≥Ⅲ级者的QTcd与Killip≤II级比较,P〈0.02,分析表明,QTcd是AMI后患者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QT间期离散度与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病患者65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用心电图测出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 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QTd及QTcd显著大于高血压病不伴左室肥厚组及正常对照组,QTd及QTcd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r=0.59,P〈0.01)。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资料提示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46例AMI后QTcd与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提示Lown分级≥Ⅲ级、室颤、室扑、猝死者的QTcd显著长于lown分级≤Ⅱ级者(P<0.01),其中猝死者QTcd>100ms,AMI后kilip≥Ⅲ级者的QTcd与Kilip≤Ⅱ级比较,P<0.02,分析表明:QTcd是AMI后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识别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薛文会  袁如玉 《天津医药》1997,25(9):540-542
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其对AMI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表明: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显著延长于VT,Vf及非猝死者(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长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1),认为QTd可作为早期评价AMI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与溶栓疗效的关系。测量40例AMI患者的QT新时期延期人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溶栓再爱组(23例)溶栓后小时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后逐渐缩短。溶栓术再通组(17例)溶栓后2小时,2天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后7天 ̄14天的QT离散度较溶栓财通组明显缩短,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与溶栓疗效有关。溶栓后QTd  相似文献   

6.
张克宁  黄申申 《江苏医药》1995,21(4):230-231
采用信号叠加心电图(SA-ECG)检测急性心梗(AMI)伴室速(VT)、室颤(Vf)患者QRS起始部电活动异常。对40例正常人、33例AMI伴VT、Vf及49例AMI无VT者X、Y、Z复合导程的QRS起始部至其后60ms逐段分析。结果3组间起始部振幅有意义(P〈0.01)地减少出现在30、40ms处。前间壁、前壁AMI组30、40ms处振幅减少与VT、Vf有相关意义(P〈0.01),而下壁AMI则  相似文献   

7.
非洛地平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及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及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52列高血压病(Ⅱ、Ⅲ期)伴LHV患者非洛地平治疗6个月,观察和分析治疗前后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QTcd,同时设正常组24例进行对照。结果:①经非洛地平治疗后,降压总有效率达92.3%,LVMI、QTcd下降;②QTcd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5),且QTcd缩小程度  相似文献   

8.
吴建华  苏丽娜 《贵州医药》1996,20(3):140-141
对152例冠心病(CHD)和210例正常人(N)的心电图进行了不同性别,电压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的测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HD组QTd,JTd,值显著高于N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一性别CHD组与N组间也有显著性或极显著差异,不同电压间比较分析显示CHD值QTd2mv〉1mv,(P〈0.05),N组JTd值2mv〉1mv(P〈0.01)。提示QTd或J  相似文献   

9.
郝唯蔚  石湘芸 《天津医药》1998,26(11):650-652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单部位与多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4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位MI患者(P〈0.05)。(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定52例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并计算其校正的QTd(QTcd)。结果心律失常组QTd、QTcd大于无心律失常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QTd、QTcd大于100ms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cd、小于100ms者,结论AMI患者QTd、QTcd增加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用体表心电图同步12导联测量64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3小时的QTcd,并对 出现与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者的QTcd进行比较。设3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取其QTcd作为参考值。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溶栓后再通组QTcd时限缩短,而未通组QTcd时限无明显变化,两者的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cd长于不出现者。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使QTcd缩短,亦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探讨 QT离散度 (QTd)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评价其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VA)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了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及 45名正常人 (对照组 )的最长 QT间期(QTm ax)、校正 QTmax(QTcmax)、最小 QT间期 (QTmin)、校正 QTm in(QTcmin)、QT离散度 (QTd)及心率校正 QTd(QTcd)的变化。结果  1AMI组 ,QTmax、QTcm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2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 ) ,QTmax、QTcm 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VA组 ) ,P<0 .0 1。3AMI患者 QTcd≥ 6 0 ms者 ,其 VA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6 0 ms者 ,P<0 .0 1。4AMI死亡组 QTmax、QTcm ax、QTd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 .0 1,死亡组 QTcd高于存活组 ,P<0 .0 5。5 AMI患者 QTcd≥ 80 ms者其室颤 (VF)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80 ms者 ,P<0 .0 1。结论  QTd或 QTcd可作为判断 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再灌注对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至直接PTCA+Stent治疗12小时以内的AMI患者42例,按照PTCA+Stent治疗是否成功分为再通组30例,无再通组12例.以同期胸痛、胸闷住院,经冠脉造影检查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术前术后做12导联心电图,测定其QTcd值,进行比较.结果(1)AMI患者QTcd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AMI组前、下壁梗死之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3)PTCA+Stent治疗成功后(前向血流均达TIMIⅢ级,残余狭窄<30%)QTcd明显缩短,从(87.5±19.7)ms降至(58.7±20.6)mS(P<0.01).未再通组QTcd仍保持高水平.(4)8例AMI患者治疗前有恶性心律失常,其QTcd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者(P<0.05),其中6例PTCA+Stent治疗成功后QTcd明显缩短,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AMI直接PTCA+Stent术再灌注成功,缩短QTcd,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4.
潘光秀  余强 《淮海医药》2001,19(2):94-9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溶栓治疗相关动脉再灌注对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6 2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 ,测量溶栓前后 QTd,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溶栓前溶栓组 (6 5 .6± 13.9) ms与非溶栓组 (6 3.2± 18.2 ) m s QTd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溶栓治疗再通后 ,QTd明显减小。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 (4 6 .7± 11.6 ) ms、(4 7.5± 13.2 ) 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 (31.4± 9.4) ms,(P<0 .0 1)。伴心室颤动者 QTd(70 .6± 16 .2 ) ms明显高于不伴心室颤动者 (4 7.9± 13.5 ) ms,(P<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相关动脉再灌注后 QTd 明显减小 ,心室颤动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AMI患者 4 7例 ,2 5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2 2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溶栓组住院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 (P <0 .0 5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5 2 0 % ;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达到TIMI 3级血流。AMI后 1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溶栓组为 4 4 3± 11 6 % ,直接PCI组为 6 4 5±9 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溶栓成功者其AMI后 1周LVEF也明显低于直接PCI组 (47 2± 9 6 %VS 6 4 5± 9 1% ,P <0 .0 5 )。溶栓组因溶栓失败行补救性PCI者为 2 4 0 % ,IRA开通率为 10 0 % ,其AMI后 1周及 3、6个月的LVEF略低于直接PCI组 ,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溶栓组因存在梗死后心肌缺血症状行择期PCI的比率高于直接PCI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 8 0 %VS0 % ,P <0 .0 5 )。结论与溶栓治疗比较 ,直接PCI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心功能 ,降低住院死亡率。补救PCI也能有效地开通IRA ,获得TIMI13级血流 ,挽救濒死心肌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阶段的心电图QT离散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AMI后成功静脉溶栓者38例,与AMI后因故未能溶栓者42例进行对照。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及入院后1天、7天、14天、21天测量两组病人的QT离散度,并进行对照。结果:QT离散度于入院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入院后1天、7天、14天、21天,溶栓组与未溶栓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减小AMI病人的QT离散度,此结果可持续至病人出院。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早期再灌注对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35例AMI患者予以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于PTCA术前、术后测量其12导联心电图的QTcd,并与43例未行PTCA的AMI患者进行对照。结果:PTCA组术前与对照组间QTcd差异无显著性。PTCA术后4-6小时QTcd降低,而对照组QTcd恢复速度慢于PTCA组,其中7例于PTCA术中发生室颤的患者QTcd明显高于PTCA组中其他患者。结论:成功的PTCA可使QTcd显著缩短,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QTcd可在一定程度预测患者行PTCA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EGb20mL/d静脉滴注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测定和比较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治疗后两组QTd及QTcd较治疗前缩短(P<0.05),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EGb能明显缩短AMI患者的QTd,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石继红 《中国医药》2006,1(12):714-716
目的探讨急诊溶栓(ET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中的价值。方法81例患者分为急诊溶栓组和住院溶栓组。观察不同时问宙的溶栓与再通率,行补救性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例数及死亡情况,院前及院内耽搁时间。结果急诊溶栓组院内耽搁时间比住院组少(P〈0.05),发病2h内获得溶栓率显著高于住院组(P〈0.05)。各时间窗溶栓再通率以2h内为最高。各时间窗血管再通率、补救性PCI数及病死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死亡原因均为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结论AMI患者院前就进入AMI急诊绿色通道进行ETT,可有效缩短就诊至溶栓时间,提高再灌注成功率,更好地挽救濒死心肌。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者病死率高,宜首选PCI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