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兔耳郭后动脉和耳后静脉内侧支为供血动脉和回流静脉的岛状皮瓣(简称兔耳岛状皮瓣)为基础,建立透明质酸动脉栓塞皮肤缺血模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8只(16只兔耳),制作以耳中央动静脉为主要血供的岛状皮瓣(面积为6.0 cm×1.5 cm)。将兔耳岛状皮瓣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只完成岛状皮瓣,不注射透明质酸;实验组完成岛状皮瓣后,从耳郭后动脉远端向耳郭后动脉内注射透明质酸40μl,分别于注射后即刻,1、7、15 d观察皮肤颜色、皮瓣水肿程度、微循环变化和栓塞皮瓣面积变化等情况。结果实验组皮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坏死,对照组则未出现皮瓣坏死,且全部成活。结论以兔耳郭后动脉和耳后静脉内侧支为供血动脉和兔耳岛状皮瓣为基础,从耳郭后动脉(中央耳动脉)远端注射透明质酸,可以成功地制作出透明质酸动脉栓塞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荧光皮肤血流仪在兔皮瓣血循环判断中的应用规律. 方法 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于背部设计一16cm×4cm任意型皮瓣,切取、剥离皮瓣后原位缝回.术后荧光素钠4mg/kg耳缘静脉注射,20min后用荧光皮肤血流仪依次测定皮瓣不同部位荧光强度,计算荧光强度指数(DFI).1周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测算皮瓣成活与坏死面积,分析DFI数值与组织活力间的关系. 结果 1周后皮瓣远端发生坏死,近端成活良好,平均坏死面积54%,平均成活面积46%;成活区域DFI平均值为66%,坏死区域DFI平均值为16%,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n=7,P<0.01).统计分析显示,DFI≤25%时,组织可能发生坏死. 结论 荧光皮肤血流仪DFI与兔皮瓣血循环灌注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荧光皮肤血流仪可以对皮瓣组织活力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脉冲电流对静脉血供养皮瓣微循环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电流具有较强的扩张血管及清除损伤组织细胞毒性产物的作用,采用低频脉冲电流分别刺激兔耳及下腹部静脉血供养皮瓣(复合瓣),共刺激8天。观察兔耳透明窗内微循环变化及皮瓣存活情况,结合组织形态与未予电流刺激组对比。结果表明脉冲电流可改善静脉血供养皮瓣微循环,明显提高存活率及存活面积,其中下腹部皮瓣比兔耳复合瓣效果更好。组织学检查表明皮瓣存活后可出现血管分支增多及静脉管壁增粗等代偿性改变,且主要为结缔组织增生性管壁增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观察微型高频针状电极刺激兔耳软骨组织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其作为耳畸形矫治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5~6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5只,将双侧兔耳行塑形固定后,随机取一侧耳采用微型高频针状电极刺激耳塑形区,电极刺激条带垂直于兔耳长轴,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不接受微型针状电极刺激,作为对照组。微型针状电极刺激后即刻及4周时观察实验组兔耳皮肤反应;于电极刺激后4周拆除固定塑形装置,观察两组兔耳塑形区形态。电极刺激8周后取两组兔耳软骨标本,HE染色观察软骨细胞和基质变化,测量软骨细胞层厚度。结果 5只新西兰白兔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实验组与微型电极刺激后即刻比较,4周时皮肤已愈合。拆除固定塑形装置后即刻两组均有明显塑形效果,但24 h后对照组基本恢复原形态,而实验组保持一定塑形形态至8周。HE染色示,对照组软骨带平滑,细胞分布均匀,表皮、真皮、软骨为正常组织学表现;实验组可见软骨细胞明显增生、增大,细胞层数增厚,微型高频电极刺激针孔处尚可见局部软骨细胞损伤变性,结缔组织中有坏死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软骨细胞层厚度为(385.714±2.027)μm,实验组为(1 594.732±1.87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059,P=0.000)。结论微型高频针状电极刺激可有效对兔耳软骨进行重塑形,在塑形过程中软骨细胞增殖,基质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局部注射吡非尼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6只,在兔耳双侧分别构建增生性瘢痕模型后,将36只兔子随机平均分为溶剂对照组(A组)、吡非尼酮实验组(B组)和曲安奈德阳性对照组(C组)。待创面完成上皮化后开始给药。B组注射含150μg吡非尼酮的DMSO溶液,共30μl;A组注射等体积的DMSO;C组注射曲安奈德30μl,1次/d,连续注射3 d后改为1次/周,共2次。给药后第45天取材固定,常规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通过Masson染色分析胶原纤维排列,PCR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TGF-β2和Col-Ⅰ等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吡非尼酮和曲安奈德均可显著降低兔耳瘢痕增生指数,减少瘢痕的高度,其颜色更加接近正常皮肤,胶原组织排列也更为整齐有序;瘢痕组织中TGF-β1、TGF-β2和Col-Ⅰ等的m RNA表达也均明显下降。结论吡非尼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初步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瘢痕组织中的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有关。吡非尼酮可能通过下调TGF-β1与TGF-β2等基因的表达抑制了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对透明质酸钠凝胶(Hyaluronic acid,HA)酶解反应的影响。方法:①分别取海薇和润百颜HA凝胶各5份,每份0.05ml,经2%甲苯胺蓝染色,实验组分别加入2.5U、5.0U、10.0U、20.0U BTX-A,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1.0ml(0U BTX-A);再加入300.0U透明质酸酶,显微镜下观察HA凝胶的酶解状态并采集图片,采用Image J软件计算平均光密度值(OD)及其代谢率;②大鼠背部两侧皮下各注射润百颜HA凝胶0.25ml,左侧真皮层注射BTX-A 5.0U,右侧注射生理盐水0.1ml,分别在注射前(0d)、注射后3、7、14、30、60、90d对注射区域皮肤组织取材,检测透明质酸酶-1(HYAL-1)和透明质酸酶-2(HYAL-2)的表达。结果:①在0U、2.5U、5.0U、10.0U BTX-A作用下,随着BTX-A剂量的增加,HA凝胶的代谢率逐渐减小,润百颜分别在60min、70min、80min、100min达到酶解平衡状态,海薇分别在60min、70min、90min、100min达到酶解平衡状态;20.0U BTX-A对HA凝胶的抑制作用与10.0U BTX-A相似,两种HA凝胶均在100min达到酶解平衡状态。相同酶解条件下,在40min后,润百颜较海薇产品代谢速度增快(P<0.001);②注射后3、7d,BTX-A组大鼠皮肤组织中HYAL-1的表达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注射后3、7、14d,BTX-A组HYAL-2的表达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结论:BTX-A对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并可降低大鼠皮肤组织中HYAL-1、HYA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地酸钠钙(ethylene diamine tetracetic acid,EDTA)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内踝骨折切口皮肤边缘坏死的作用。方法 2008—2010年共治疗28例患者,EDTA组和对照组各14例。EDTA组:男9例,女5例;平均67.07岁。对照组:男6例,女8例;平均67.79岁。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内踝关节经内踝尖"L"形手术切口,形成逆行皮肤全厚皮瓣。EDTA治疗组:取EDTA一支(5mL,1g),以生理盐水1∶1稀释,200mg(2mL)均匀注射于皮瓣的皮下组织,然后缝合;对照组则常规缝合。术后3d、7d观察皮瓣情况,记录皮瓣的水肿程度、颜色是否发红、温度是否增高、有无水疱、坏死,进行对比。结果术后3d、7dEDTA组皮瓣的水肿程度和坏死率较对照组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DTA可以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内踝手术"L"形常规皮瓣的皮肤边缘坏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兔耳静脉瘀血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普通大耳白兔16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组,每组8只。麻醉后于左耳背制作大小6cm×3cm的静脉瘀血皮瓣模型。皮瓣成形术后立刻于对照组右耳缘静脉缓慢注入生理盐水2ml,治疗组缓慢注入前列地尔注射2ml(1μg/1ml),每天同一时间点注射一次至实验结束,观察皮瓣外观及皮瓣存活率,分别于术后1、3、5、7d,各组分别随机取1只,切取皮瓣中点处皮瓣组织,HE染色观察红细胞瘀积及炎症细胞浸润等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皮瓣中VEGF及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皮瓣肿胀情况、瘀血情况均明显较对照组轻。治疗组皮瓣成活率为(90.80±3.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20±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示治疗组红细胞瘀积及炎症细胞浸润等情况明显较对照组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治疗组皮瓣中VEGF的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HIF-1α的阳性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通过促进皮瓣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降低皮瓣中HIF-1α的表达量,促进瘀血皮瓣中新生血管的生成速度及减轻瘀血皮瓣的缺血缺氧双重作用改善瘀血皮瓣的微循环,提高静脉瘀血皮瓣的存活面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皮肤撕脱伤模型.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轴型皮瓣(9cm×3cm)对照组及牵拉组,任意皮瓣(6cm×4cm)对照组及牵拉组.轴型皮瓣施予牵拉力6kg,任意皮瓣施予牵拉力8kg,牵拉时间分别为8秒和12秒.观察创面收缩及皮瓣坏死情况.结果 术后第7天,牵拉组较对照组创面收缩率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14天,牵拉组创面收缩率较术后第7天时增加近1倍(P<0.01),但牵拉8秒组与12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牵拉组皮瓣100%发生部分或大部坏死.轴型皮瓣牵拉8秒导致38%~77%面积坏死,牵拉12秒导致40%~80%面积坏死;任意皮瓣牵拉8秒导致17%~40%面积坏死,牵拉12秒导致24%~43%面积坏死.结论 应用大鼠制作皮肤撕脱伤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耳廓瘢痕疙瘩形成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48例(50耳)耳廓瘢痕疙瘩行手术切除,局部皮瓣转移.术中应用改良菱形皮瓣27耳,皮下蒂"风筝"皮瓣23耳.手术切口缝合后,即刻向切口周围组织用稀释的曲安奈德注射液(2-4mg)少量浸润注射,伤口7天拆线.结果:2例耳轮处应用"风筝"皮瓣的尖端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良好:5例手术后3个月时瘢痕疙瘩有复发趋势,应局部注射稀释曲安奈德后好转.手术后术耳均能保持耳廓原有自然轮廓及解剖形态,不影响耳廓美观.结论:该手术术中切除耳廓瘢痕疙瘩,行局部皮瓣转移术,术中修补局部瘢痕疙瘩切除后所造成的皮肤缺损,术后保持耳廓自然解剖形态,不影响耳廓美观;手术过程简单,容易掌握,是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注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后对大鼠缺血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VEGF,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pcDNA3.1(+)-VEGF组:于背部皮肤皮下多点注射pcDNA3.1(+)-VEGF 30 μg/100μl;VEGF组:多点注射VEGF蛋白100 ng/100μl;生理盐水(NS)组:注射生理盐水100μl,注射2d后在其背部形成7 cm×3 cm的全厚随意型皮瓣,48 h后按原设计掀起皮瓣并原位缝合.术后10 d测量皮瓣的成活面积,计算成活面积百分比,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pcDNA3.1(+)-VEGF组为(79.1±3.5)%,VEGF组为(62.2±2.7)%,NS组为(59.9±3.1)%,pcDNA3.1(+)-VEGF组皮瓣成活面积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皮下注射pcDNA3.1(+ )-VEGF可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比单纯注射VEGF蛋白更能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建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李希军  柳大烈  王吉慧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5):499-500,i0001
目的:探讨手术方法对兔耳瘢痕模型建立的影响。方法:建立三种兔耳皮肤创伤愈合模型,A组在切除兔耳皮肤的同时,切除皮下软骨及软骨膜;B组切除皮肤及软骨膜但保留软骨;C组只切除皮肤,保留软骨及软骨膜。对创伤愈合过程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并在镜下测量瘢痕突出皮肤的高度。结果:①A、B、C三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0.4±1.0)天、(17.8±1.6)天、(11.4±1.3)天,三组之间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②A、C两组伤后4~5天肉芽组织充满创面,B组在伤后第10天,肉芽组织开始在坏死软骨下向中心生长;③A、B、C三组瘢痕隆起高度为(1.20±0.56)mm、(1.68±0.73)mm、(1.15±0.50)mm,B组与A、C组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保留软骨,切除皮肤和软骨膜能获得较大的瘢痕,可用于瘢痕治疗性实验;切除软骨形成瘢痕较小,可用于观察创面外用药物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荧光皮肤血流仪在皮肤撕脱伤撕脱组织血循环判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检疫后的白色小猪为实验动物,于猪后肢通过手术形成一12cm×4cm的任意型皮瓣,掀起皮瓣后原位缝回.术后猪耳缘静脉注射荧光素钠,20min后用荧光皮肤血流仪检测皮瓣不同部位荧光强度,计算荧光强度指数(Dye fluorescence index,DFI).一周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计算皮瓣成活与坏死的面积,分析DFI数值与皮瓣组织活力间的关系,探索荧光皮肤血流仪对猪皮瓣血循环的判断规律;在此基础上,复制皮肤撕脱伤模型,分别用荧光皮肤血流仪和传统荧光法对撕脱皮瓣组织坏死面积进行预测,对比分析二者预测的准确性.结果一周后皮瓣远端发生坏死,近端成活良好,平均坏死面积为43%,平均成活面积57%;成活区域DFI平均值为62%,坏死区域DFI平均值为11%,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统计分析显示,DFI≤1 8%时,组织可能发生坏死.荧光皮肤血流仪对坏死面积预测的误差为12%,传统荧光法为23%,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荧光皮肤血流仪DFI与猪皮瓣血循环灌注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它可以对猪皮肤撕脱伤撕脱皮瓣活力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透明质酸酶(HAase)对兔耳软骨组织糖胺聚糖(GAGs)含量的早期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HAase(75、150、300U/ml)及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注入兔耳皮下,在注射后第3天及第7天,分别对耳软骨进行阿利蓝染色,并采用1-9-二甲基亚甲基蓝光度法和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GAGs含量[包括透明质酸(HA)和硫化糖胺聚糖(sGAG)两部分],分析各组GAGs含量的变化。结果注射后第3天和第7天,HA和sGAG含量分别从低酶浓度组到高酶浓度组大体呈递减趋势。其中,第3天:HA含量在生理盐水组与中、高浓度酶组间比较,以及低浓度组与高浓度酶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GAG含量仅在生理盐水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HA含量仅在生理盐水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GAG含量仅在高浓度酶组分别与生理盐水组、低浓度酶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浓度下,HA和GAGs含量在第7天均高于第3天,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HAase能够明显降低兔耳软骨中GAGs(包括HA和sGAG)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颞浅筋膜预置耳后扩张皮瓣,在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7年,对10例较大面部浅表性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颞浅筋膜预置耳后扩张皮瓣进行修复.Ⅰ期手术形成由颞浅动脉顶支供血的筋膜岛状瓣,预置于耳后乳突区皮下,同时在筋膜瓣下埋置皮肤扩张器.注水完成并保持3~5个月,动脉造影观察颞浅动脉分支在耳后的区分布.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形成以颞浅动脉直接供血的耳后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覆盖面部创面.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2例术后24h出现皮瓣远端静脉回流受阻,致浅表组织坏死,于2周内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存活良好.皮瓣切取最大面积7 cm×3.5 cm.结论 颞浅筋膜岛状瓣预置耳后扩张皮瓣,皮瓣薄,供皮区无需植皮,面部不增加额外切口,适合于面部较大面积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静脉皮瓣成活的影响,探讨静脉皮瓣经预扩张后皮瓣成活安全性的变化。方法以新西兰成年兔为实验对象,进行自身双耳对照。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成像、酶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以及皮瓣成活面积的测量等方法,观测预扩张静脉皮瓣的微循环变化及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静脉皮瓣经预扩张后,皮瓣的微血管管径由扩张前的(7.2±0.7)μm增至扩张后的(15.6±1.9)μm,微血管密度由(0.010 8±0.000 2)μm2/μm2增至(0.052 5±0.002 1)μm2/μm2(P<0.01),成活率由(21.89±1.12)%增至(85.10±2.32)%(P<0.001)。结论静脉皮瓣经预扩张后,皮瓣的微血管密度、管径均有明显增加,皮瓣的成活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通过局部注射的方法导入轴型皮瓣远端组织内,观察其对轴型皮瓣远端缺血部分成活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选取2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个组.MSCs组在大鼠腹部轴型皮瓣远端缺血部位注入Wistar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理盐水组则单纯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制造超过轴形血管供血范围的轴型皮瓣。术后2周,对MSCs组和生理盐水组,进行大体观察及皮瓣成活面积测量与成活率计算。结果术后2周皮瓣成活与坏死部分界限清楚,MSCs治疗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磕过局部注入MSCs,可明显促进轴型皮瓣远端缺血部分的成活,其在临床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E-、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中的作用.方法 将36只健康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平均分成三组,在其腹部制作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模型后,分别应用生理盐水,E-、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观察皮瓣成活面积及组织改变.结果 应用后7 d皮瓣成活面积生理盐水对照组为(18.3±19.60)%;E-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组为(54.38±40.49)%;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组为(83.75±17.87)%.组织学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组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组织肿胀、部分皮肤组织坏死;E-、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组炎症反应明显轻,坏死组织少,而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组的效果尤为明显.结论 E-、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皮瓣的损伤,从而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的成活面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健康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平均分成三组,在其腹部制作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模型后,分别应用生理盐水,E-、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观察皮瓣成活面积及组织改变。结果应用后7d皮瓣成活面积:生理盐水对照组为(18.3±19.60)%;E-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组为(54.38±40.49)%;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组为(83.75±17.87)%。组织学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组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组织肿胀、部分皮肤组织坏死;E-、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组炎症反应明显轻,坏死组织少,而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组的效果尤为明显。结论E-、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皮瓣的损伤,从而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的成活面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人外耳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类型和探讨手术切除后创面缺损修复的方法和效果,为临床提供理想的修复方案。方法:根据外耳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类型和解剖特点,采用手术方法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术中病理显示无残癌组织后,对外耳创面缺损进行直接缝合和皮肤移植以及耳局部皮瓣修复。结果:外耳皮肤恶性肿瘤共11例,基底细胞癌2例(18.18%),鳞状细胞癌7例(63.64%),棘皮角化瘤2例(18.18%)。修复方法中皮肤移植2例,星形切除直接缝合2例,耳局部皮瓣修复7例。9例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鳞状细胞癌为老年人外耳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临床类型,局部皮瓣是常用的修复方法,对于皮肤和软骨组织缺损较大的残耳应用耳局部皮瓣修复是治疗老年人耳部皮肤恶性肿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