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 Fg)水平与缺血性肠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9月肛肠科就诊的42例缺血性肠炎患者为观察组,选取39例健康同龄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观察组发病后72h内及健康组的Fg水平,分析Fg水平与缺血性肠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Fg 水平为(4.26±1.04) g/L高于对照组的(2.94±0.64)g/L,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PC组Fg水平为(4.82±1.06)g/L高于SC组的(3.75±0.8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程度看U组患者Fg水平为(4.63±1.02)g/L高于NU组的(3.61±0.8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与Fg水平无相关性(r=0.01,0.02,P=0.998,0.923)。而缺血性结肠炎患病程度和患病范围均与Fg水平呈正相关( r=0.972,0.882,0.843,P<0.01)。结论 Fg水平与缺血性结肠炎发病呈正相关,且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可作为缺血性肠炎的检测及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78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组,出血组共20例,无出血组共58例;根据预后情况分组,预后不良组共28例,预后良好组共50例。分组方法均为质量分组法。分析临床资料,找出影响出血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组溶栓前NIHSS分值较无出血组高,溶栓后2h NIHSS分值、溶栓后最高收缩压较无出血组高,房颤发生率较无出血组,基线APTT较无出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平均年龄更大,溶栓前NIHSS分值、溶栓后2h NIHSS分值更高,房颤发生率、出血转化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后2h NIHSS高分值、前循环梗死、溶栓后最高收缩压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后2h NIHSS高分值、出血转化为不良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2h NIHSS分值较高、前循环梗死、溶栓后自高收缩压过高是发生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后2h NIHSS分值过高、出血转化是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浆纤维蛋白原之间关系。方法检测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②纤维蛋白原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并间接反映病情程度;恢复期纤维蛋白浓原度仍高于对照组,提示恢复期患者仍需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国外5种评分系统在中国人群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 HT)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的262例AIS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应用HAT模型、MSS模型、GRASPS模型、SEDAN模型以及SITS模型的量表进行测评。观察5种评分系统与HT发生率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下面积大小比较5种评分系统对HT的预测能力;单因素分析5种评分系统内的指标和HT的相关因素,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认为是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种评分系统测评的分值增加,HT发生率随之上升,在5种评分系统组间中HT发生率的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五种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5;两两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GRASPS模型优于MSS模型和SITS模型(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心房颤动剔除,余下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行头颅CT的早期梗死征象、既往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基线NIHSS评分均是非心源性脑栓塞rt-PA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五种评分系统均可以预测中国人群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其中GRASPS模型可能拥有相对较好的预测价值;对非心源性脑栓塞rt-PA静脉溶栓患者应注意了解其年龄、既往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史,评估入院行头颅CT的早期梗死征象和基线NIHSS评分,以避免发生HT。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人纤维蛋白原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伴凝血障碍的效果。方法:110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伴凝血障碍患者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入组后均停用抗栓或溶栓药物,给予降颅压、降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冻干人纤维蛋白原1~2 g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 ivd, bid。持续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神经缺损程度、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以及遗留残疾程度和不良反应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分、血清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等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则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除凝血功能指标外,观察组上述其他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纤维蛋白原联合依达拉奉可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和遗留残疾程度,治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伴凝血障碍效果优于人纤维蛋白原治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CIS)患者,所有患者均在4.5 h内均接受了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根据患者在治疗前有无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将其分为有抗组(15例)和无抗组(10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颅内出血转化率及90 d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抗组颅内出血转化率显著高于无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4,P<0.05),但两组90 d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1,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年龄和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均是CIS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CIS患者溶栓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但是这并不会影响90 d后的预后效果,因此临床医师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CIS患者应该积极采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AIS)病人静脉溶栓后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33例AIS病人作为研究组,根据AIS病人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20例,非HT组113例;分析影响AIS病人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因素;检测并比较各组PLR、FAR大小;使用ROC曲线分析PLR、FAR对AIS病人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病人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20±4.35)分比(10.09±3.15)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4.55±0.89)分比(1.33±0.47)分]、空腹血糖(FPG)[(8.91±1.21)mmol/L比(7.43±1.10)mmol/L]、纤维蛋白原(FBI)[(3.56±0.14)g/L比(3.31±0.11)g/L]、中性粒细胞计数[(6.92±1.73)×109/... 相似文献
9.
杨晓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20):66-69
目的 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 经临床有效治疗后,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患者占比为70.59%(48/68),植物生存(植物生存组)患者占比为20.59%(14/68),死亡(死亡组)患者占比为8.82%(6/68)。(1)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组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3 d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入院时,治疗后1、2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物生存组患者治疗后2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1、2周,死亡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7.20±1.78)、(7.29±1.80)g/L高于植物生存组的(5.19±1.53)、(4.04±1.60)g/L及预后良好组的(4.03±0.87)、(2.11±0.71)g/L,植物生存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并探讨纤维蛋白原对其影响。方法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4例进行认知功能评测,同时进行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244例脑卒中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者92例,占37.70%,纤维蛋白原水平异常者84例,占34.43%;纤维蛋白原水平异常并发认知障碍者49例,占58.33%。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认知功水平密切相关(P&lt;0.05)。结论应注意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以提高患者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1)
目的:探索分析应用小剂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某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60例均予以常规rt-pA给药剂量(0.9mg/kg)治疗,研究组60例均予以rt-pA小剂量(0.6mg/kg)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NHI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C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I指数均明显上升(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在10%左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对症处理后有效缓解,未造成不良后果。结论:应用小剂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助于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胃的评价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罩2013年5月78例AcI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未予溶栓治疗的ACI患者80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两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近期预后。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NIHSS评分(7.68±4.62),mRS评分(3.28±0.41),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5.25±4.43),mRS评分(1.11±0.6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患者齿龈出血58例(74%),7d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14例(18%),症状性颅内血肿3例(4%),死亡4例(5%)。非溶栓组齿龈出血2例(3%),7d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5例(6%),症状性颅内血肿2倒(3%),死亡3例(4%)。结论在ACI治疗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不增加病死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回顾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绿色通道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实验室检查、脑影像学检查、发病时间、溶栓适应证等检查,迅速明确患者病情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数量、DNT时间、溶栓后患者症状改善率(NIHSS评分)、死亡率、出血率等。结果:2014~2016年间进入绿色通道患者逐年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DNT时间、溶栓后患者症状改善率(NIHSS评分)、死亡率、出血率等情况均较优。结论:建立多科合作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rt-PA)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临床纳入120例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作为静脉溶栓组,使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的作为动脉溶栓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以及组间安全性差异等。结果:静脉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动脉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14dNIH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评分具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再通率、预后良好率均较高,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ICH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短期治疗与长期治疗均有良好预后效果及再通率,临床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良好,不良反应相似,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发病前24 h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282例,根据患者发病前24 h有无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观察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对照组(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观察2组近期疗效、远期预后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后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远期疗效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病前24 h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能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近期疗效,对远期预后及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索促血管生成素-1(Ang-1)蛋白能否减少尿激酶溶栓的大鼠脑梗死模型出血转化率、出血量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清洁级SD大鼠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尿激酶溶栓组、尿激酶+Ang-1组,每组24只。比较各组出血转化率、出血量、脑水肿、血脑屏障破坏情况和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采用脑组织干湿重法评估脑水肿程度,伊文思蓝通透率评估血脑屏障破坏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尿激酶溶栓组的出血量、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相较于其余各组明显增高(P<0.05);occludin,ZO-1的表达低于其余各组(P<0.05);尿激酶+Ang-1组的出血转化率、出血量、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低于尿激酶溶栓组(P<0.05)。Occludin,ZO-1表达比尿激酶溶栓组增高(P<0.05)。结论:Ang-1蛋白可减少尿激酶溶栓所致的脑出血、血脑屏障损失及脑水肿水平,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从而保护血脑屏障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90例AIS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IS可提升疗效,提高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