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80例慢性失眠、日间嗜睡和睡中行为异常患者的全夜多道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检查(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结果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例慢性失眠患者非快速眼球运动期(nonrapideyemovements,NREM)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深睡和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时间比例下降或缺失,证实为心理生理性失眠;另11例慢性失眠者的PSG显示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正常,证实为认知错误性睡眠。15例日间嗜睡患者MSLT显示,13例的NREM睡眠潜伏期小于5min,其中9例伴有2次以上的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提前出现,证实为发作性睡病;另2例MSLT正常,除外发作性睡病。17例睡中憋醒疑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PSG显示憋醒前无呼吸暂停,结合临床诊断为神经症。5例睡中肢体抽动或突然坐起活动患者,发现3例为周期性肢体运动,2例为夜间癫痫发作。提示全夜PSG监测和MSLT对神经科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疾患的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无明显诱因及阳性家族史,均有白天过度嗜睡,其中3例伴猝倒,2例有入睡前幻觉.首发症状为白天过度嗜睡2例,猝倒伴白天过度嗜睡3例.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殊改变.5例患者均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及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检查.PSG结果显示睡眠潜伏期〈10 min,快速眼动睡眠(REM)潜伏期〈20 min.MSLT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平均睡眠潜伏期〈5 min,其中3例出现2次或2次以上睡眠始发REM睡眠(SOREMPs),2例未见SOREMPs,但平均REM潜伏期〈10 min.[结论]发作性睡病是慢性神经系统疾病,PSG及MSL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对患者应给予长期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中,潜伏期缩短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发作性睡病患者进行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5次MSLT分析.保持闭眼时间,α波解体时间,睡眠潜伏期,直接进入REM期时间。结果10例均为过度睡眠,其中自天过度嗜睡6例,1例出现睡眠瘫痪。3例猝倒,10例均进行MSTL检查:睡眠潜伏期都小于5min,其中有3次直接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REM)。结论MSTL对发作性睡病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导睡眠图(ploysomnography;PSG)、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在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C)和嗜睡症(lethargy;IH)患者诊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发作性睡病(NC)和30例嗜睡症(IH)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描记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分析其睡眠参数异同。结果MSLT结果显示:NC组睡眠潜伏期和快动眼睡眠(REM)潜伏期显著缩短,入睡次数和REM睡眠出现次数明显多于IH组和对照组(P<0.01),睡眠潜伏期<5分钟和ROREMPs≥2次30例(85.7%),与I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夜PSG结果显示:NC组总睡眠时间和深睡眠(SWS)百分比及REM潜伏期显著低于IH组和对照组,而S1阶段睡眠显著高于IH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决心义(P<0.01)。结论NC患者具有明显的睡眠潜伏期缩短和反常的REM睡眠特征,MSLT、PSG对NC和I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睡眠疾病,人群患病率为0.02%~0.18%[1],无性别差异,我国人群患病率为0.04%[2],常于青少年期起病并可终生患病.此病常以睡眠发作、猝倒症、睡眠瘫痪及睡眠幻觉为典型临床表现,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但临床大多是以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不分地点和场合的白日过度嗜睡为主要主诉.因此,临床上常与嗜睡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过度嗜睡、癫痫等难以鉴别.本睡眠中心从2007年9月-2009年6月运用美国泰科公司Sandman睡眠监测仪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及白天多次睡眠潜伏试验(MSLT),睡眠分期参照Rechtschaffen and kales标准手工分期作为客观诊断,符合2005年颁布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2版(ICSD-2)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标准[3]的有15例病人.现将临床监测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80例慢性失眠、日间嗜睡和睡中行为异常患的全夜多道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检查(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结果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例慢性失眠患非快速眼球运动期(nonrapid eye movements,NREM)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深睡和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时间比例下降或缺失,证实为心理生理性失眠;另11例慢性失眠的PSC显示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正常,证实为认知错误性睡眠。15例日间嗜睡患MSLT显示,13例的NREM睡眠潜伏期小于5min,其中9例伴有2次以上的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提前出现,证实为发作性睡病;另2例MSLT正常,除外发作性睡病。17例睡中憋醒疑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的PSC显示憋醒前无呼吸暂停,结合临床诊断为神经症。5例睡中肢体抽动或突然坐起活动患,发现3例为周期性肢体运动,2例为夜间癫痫发作。提示全夜PSC监测和MSLT对神经科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疾患的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作性睡病,又称发作性嗜睡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上,发作性睡病以经典的四联征为特点,即日间过度睡眠伴有不可抗拒的睡意;猝倒(突发性肌张力丧失);入睡性幻觉;睡瘫症。患者很少有四联征同时存在,通常表现为其中的一或几种。发作性嗜睡症分为两型,一是伴发猝倒的发作性睡病,二是不伴发猝倒的发作性睡病,两者在基因背景上有所不同,故以此作为分类依据。研究表明,该病与下丘脑分泌素和改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表型共同相关。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多种睡眠潜伏期实验(MSLT)和多导睡眠描记法(polysomnography),以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水平。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和中药治疗。本文主要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睡眠监测技术对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EDS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及次日的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2015年8月诊治并曾于外院误诊的20例发作性睡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率71.4%。发病年龄3.3~14.0岁;就诊时病程2周~4年。20例均有白天过度睡眠,其中仅11例以白天过度睡眠为主诉就诊。12例猝倒发作,其中10例表现为猝倒面容;5例出现睡眠瘫痪;4例有入睡幻觉;13例发病后出现脾气性格改变;9例学习成绩下降;15例发病后出现进食增多,体重增加。4 h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10例显示快速动眼(REM)睡眠期占全部睡眠时间比例升高,6例出现额、颞区偶发尖波,5例显示背景波偏慢,9例为正常VEEG;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显示18例平均睡眠潜伏期5 min,有2次或2次以上直接进入REM睡眠期。本组曾在外院误诊为癫痫7例,病毒性脑炎6例,重症肌无力及抽动障碍各2例,癔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各1例。误诊时间7 d~3.8年。20例入我院后均根据病史、临床特点及医技检查结果按照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发作性睡病,皆给予健康教育,15例应用盐酸哌甲酯治疗3个月~6年。随访6个月~6年,12例白天过度睡眠得到改善,8例猝倒有所改善。结论对本病认识不足及儿童期临床特征不典型等是导致儿童发作性睡病误诊的主要原因。临床遇及不明原因出现过度睡眠、猝倒、性格改变、肥胖的患儿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及病情观察,VEEG和MSLT可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睡眠医学是21世纪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应用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对睡眠障碍疾患进行研究已成为神经科临床的一项新内容,该项工作目前在国内尚处于起始阶段。为促进PSG在睡眠障碍疾患的临床应用,本文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在本室进行PSG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检查(multipld sleep latencytest,MSLT)的80例睡眠障碍患者进行监测分析,以探求临床常见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构成。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80例,男28例,女52例;年龄29~73岁,平均51·9岁。其中慢性失眠43例,日间嗜睡15例,睡中憋醒17例,睡中肢体抽动或突然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对某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就诊的发作性睡病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发作性睡病者中14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77.8%,该病易误诊为癫痫、特发性睡眠过多症、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Kleine-Levin综合征、缺血性脊髓病、低血糖、精神分裂症等。结论误诊原因主要是发作性睡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及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因此对过度睡眠原因不明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把握疾病特点,必要时进行睡眠监测、小睡试验等相关检查,以减少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12.
李莼 《护理研究》2009,(8):2035-2036
发作性睡眠病是一种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快速短暂的睡眠发作、猝倒症、睡眠麻痹、精神状态低下。多发生于儿童和青春期的青少年,成年人偶有发生,男女发病相似。多次睡眠潜伏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在1977年Carskadon等首次建议用在人为控制的小睡情况下,反复5次(每次30min脑电图监测)来测定睡眠潜伏时间,即从检查开始到脑电图显示睡眠开始一段时间作为评价病理性嗜睡的一种诊断手段,目前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评价白天过度嗜睡的一种检查方法。诊断本病多采用MSLT和多导睡眠监测(PSG)。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睡眠状况,为针对性地开展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睡眠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北京市年龄18~59岁在岗科技工作者346例,采用睡眠自测量表——AIS量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及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婚姻、学历、年龄和收入水平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睡眠状况,分析睡眠障碍和日间过度思睡与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的相关性。结果 18~59岁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睡眠质量较差(53.76%),部分人群存在着白日过度思睡症状(13.29%),而且科技工作者的睡眠状况与其工作压力有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各科技工作机构应重点关注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睡眠状况,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缓解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改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睡眠状况和日间思睡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山东省立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确诊的16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睡眠医学中心诊治的16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中男性为女性的2.3倍,伴猝倒的患者占84.24%,高于既往研究;患者大部分来自于山东省,以八月、二月、三月就诊者最多;发病年龄、五联征发生概率及其他临床表现与既往研究基本相同。结论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早,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因不明。应尽早诊断、治疗,并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教育,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搜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专题门诊发作性睡病患者数据,初步描述血清EB病毒检测结果情况。方法:选取科室于2014年3月27日至2017年8月29日收治的503例发作性睡病患者EB病毒血清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作性睡病患者的EBV-CA-IgG、EBV-CA-IgM、EBV-NA-IgG、EBV-EA-IgM阳性率分别为91.7%、3.0%、90.7%、2.4%,86.88%,患者的血清EB病毒检测以EBV-CA-IgG与EBV-NA-IgG同时阳性为主,全阴性为次。结论:EBV可能是发作性睡病的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并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漏治。方法对OSAHS并发作性睡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夜间打鼾伴间断呼吸暂停、日间困倦感10余年,加重伴白天过度嗜睡半年入院。多导睡眠监测符合OSAHS(中度)表现。后追问病史,患者诉曾有猝倒发作,遂行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结果显示出现2次睡眠始发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现象,平均睡眠潜伏期7.2 min。行头颅MRI示:慢性缺血性脑改变,脑萎缩;动态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排除其他可能发生猝倒的疾病,明确诊断为OSAHS并发作性睡病,予哌甲酯及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嗜睡症状好转出院。10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结论 OSAHS可合并发作性睡病,临床应提高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及两病共存的警惕性,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儿童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愈后。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01月至2014年8月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主要诊断为发作性睡病的103例病案资料及电话随访结果。结果 103例患儿全部现日间睡眠过多症状,27例患儿有明显猝倒表现,1例现睡眠瘫痪,2例现睡眠幻觉。可随访到的85例患儿中47例病情缓解,28例痊愈,其中66例应用盐酸哌甲酯治疗。结论我院观察的儿童发作性睡病患者四联征表现并不明显,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控制疾病进展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睡眠质量,研究AD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和睡眠日志对138例AD患者和138例正常老人的睡眠状况及临床特征进行评估.结果:AD组PQSI各因子评分和ES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组睡眠障碍患病率(73.91%)显著高于对照组(2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有日落激越(28.26%)、睡眠-觉醒节律紊乱(42.03%)、日间过度思睡(EDS)(55.07%)、夜间躁动或游荡(45.65%)以及入睡困难(51.45%)、早醒(71.74%)、片断睡眠(73.19%)、不宁腿综合征(RLS)(15.22%)、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S)(11.59%)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0sAs)(10.87%)等;而对照组的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30.43%)、早醒(44.42%)、片断睡眠(49.28%)和EDS(21.0l%).结论:AD患者总体睡眠质量差,其睡眠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日落激越、睡眠-觉醒节律紊乱、日间过度思睡和夜间躁动.提示掌握AD患者睡眠障碍有利于开展针对性防治.  相似文献   

19.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睡眠疾病,人群患病率为0.02%~0.18%,无性别差异,我国人群患病率为0.04%,常于青少年期起病并可终生患病。此病常以睡眠发作、猝倒症、睡眠瘫痪及睡眠幻觉为典型临床表现,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但临床大多是以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不分地点和场合的白日过度嗜睡为主要主诉。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特点。方法应用专业量表对350例脑卒中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估及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睡眠结构紊乱、日间过度睡眠、发作性睡病等;女性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女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总体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睡眠结构紊乱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日间过度睡眠、发作性睡病及其他类型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