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综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将ADSCs应用于皮肤创伤修复的相关文献,对ADSCs进行皮肤创伤修复的体外、体内及临床研究治疗效果、可能机制、最新应用技术进行综述。结果体外、体内及临床研究均证实,ADSCs主要通过直接分化为皮肤创伤修复所需的靶细胞和间接旁分泌作用促进多种皮肤创伤修复所需细胞系的增殖与迁移来实现促进修复的作用。新兴支架材料、细胞膜片技术可进一步提高ADSCs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结论 ADSCs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而ADSCs的应用途径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创伤修复包括再生和瘢痕愈合两种形式,其中再生一般只发生在低等生物和胚胎早期的创伤,成人组织创伤修复一般通过瘢痕愈合。瘢痕又包括不高出于正常皮肤的非病理性瘢痕(又称正常瘢痕,Normal scar)和高出正常皮肤的病理性瘢痕(又称异常瘢痕abnormal scar),其中多数伤口愈合后表现为病理性瘢痕,后者又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不论何种类型的瘢痕增生都可能影响外貌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皮肤创伤的修复是一个高度协调、复杂的愈合过程,涉及因素众多,修复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分化,加之胶原纤维形成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形成了增生性瘢痕。虽然瘢痕愈合可恢复皮肤屏障结构的完整性,但瘢痕的挛缩、畸形不仅影响美观,降低皮肤功能,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有研究表明,miRNA和细胞自噬参与调控纤维化疾病和创伤修复中成纤维细胞,两者可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调控增生性瘢痕的形成。通过分析、总结miRNA在瘢痕组织中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自噬如何调控修复创面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化,胶原代谢及ECM的合成等,实现在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提供新的平台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各类创伤创面愈合后常形成病理性瘢痕,随之发生外形改变、引发畸形及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损害[1].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是皮肤损伤后肉芽组织过度增生修复的结果.创伤修复需经历炎性反应、肉芽组织形成及组织重塑等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血管及其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参与,新生血管对于创面愈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快速生长的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支持,以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对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组织学研究已经发现,其中有大量新生血管的存在,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的胶原可能与瘢痕组织内大量异常新生的血管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研究也发现,VEGF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高度表达[2-4],因此,VEGF及其受体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研究的热门靶点.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一种皮肤组织替代物,主要用于覆盖和修复损伤缺损的皮肤组织,以改善其形态和功能。其中,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细胞因子是皮肤组织工程研究的三要素。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低免疫原性、易扩增等优点,是皮肤组织工程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本文就ADSCs在组织工程皮肤中,包括创面修复、抑制瘢痕增生等的相关应用研究进展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PCR技术,对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在增生性瘢痕中,FN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皮肤增高。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在创伤修复失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定量PCR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纤维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定量PCR技术,对纤维连接蛋白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中,FN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皮肤增高。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在创伤修复失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增生性瘢痕是机体受到创伤后,纤维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增生性瘢痕明显高于皮肤表面,局部增厚质硬,瘢痕表面凹凸不平、潮红充血,形状不规则,常伴有瘙痒、刺痛等自觉症状,甚至因搔抓而导致反复破溃或皲裂发生,若处于功能部位,可导致组织和器官的功能障碍,造成患者身心上的困扰。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并不确切,因而对增生性瘢痕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定量PCR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纤维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PCR技术,对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在增生性瘢痕中,FN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皮肤增高。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在创伤修复失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多种类型细胞的交互作用。这一过程的失调可导致许多问题,如过度愈合(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慢性不愈合伤VI。全球范围都面临这些问题。干细胞有巨大的增强损伤后的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的潜能。干细胞生物学和皮肤组织工程学领域的迅速发展为新型的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创伤修复治疗的转变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11.
丹参总酮对体外模拟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生性瘢痕是创伤及深度烧伤后常见的病理性愈合现象.寻求有效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方法是创伤修复领域的重要课题.中药治疗增生性瘢痕历史悠久[1],其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轻微,但机制不明.丹参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皮肤病及胶原代谢疾病等领域,也常用于治疗或预防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有文献报道其疗效显著[2].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丹参总酮为研究用药,将其用于体外人增生性瘢痕三维模型,观察其抑制瘢痕增生的效果,以期为临床上防治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妇产科术后术区皮肤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本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术区皮肤增生性瘢痕发生与否分为未发组50例及增生性瘢痕组2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诱发术后术区皮肤增生性瘢痕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类型、胶原含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胸苷磷酸化酶、皮肤色素沉着、美容修复、感染、切口缝合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色素沉着、切口缝合方式、美容修复为妇产科术后术区皮肤增生性瘢痕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90、3.554、4.420,95%CI:1.650~4.250、1.745~5.878、1.880~6.540,P0.05)。结论:色素沉着、切口缝合方式、美容修复为妇产科术后术区皮肤增生性瘢痕的独立影响因素,去除色素沉着、采取皮内缝合、积极开展美容修复将有助于阻断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增生性瘢痕常见于累及真皮层的皮肤烧创伤后,会导致疼痛、瘙痒、红斑和干燥等,靠近关节的瘢痕挛缩可导致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外形、肢体功能和心理.压力治疗是增生性瘢痕非手术治疗的一线方案,具有安全、简单、费用低廉、疗效肯定、复发率低等特点.本文对增生性瘢痕压力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增生性瘢痕中的细胞外基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增生性瘢痕是机体受到创伤后过度修复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病理基础是修复过程中,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修复细胞过度合成胶原(collagen)、纤维连接蛋白(fibonectin,FN)及糖蛋白(proteoglycans)等细胞外基质以及这些基质降解、塑形不足。是否产生增生性瘢痕以及其增生程度如何,取决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这一平衡是否被打破及其程度〔1,2〕。本文将对增生性瘢痕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病理基础、以及有关的调节机理作一综述。1 瘢痕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差别正常皮肤含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网状纤维。胶原纤维较细,直径0.5︼m~…  相似文献   

15.
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在创面修复、组织重塑和损伤后抑制病理性纤维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改善瘢痕组织挛缩、粘连和功能障碍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自体脂肪的应用能够改善瘢痕范围、颜色和柔韧性, 是治疗创伤、放疗和手术瘢痕的重要方法。经皮针刺筋膜切开自体脂肪移植术是通过锐针直接穿刺瘢痕及腱膜, 松解纤维组织, 使限制性瘢痕转化为可接受脂肪移植的疏松三维受体再生基质, 能够简单安全地对成熟瘢痕的质地、外观、弹性等多种特性进行改善, 或可替代皮瓣修复术成为修复广泛瘢痕的重要手段。该文综述了经皮针刺筋膜切开自体脂肪移植术在瘢痕矫正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这种应用了组织工程原理将瘢痕扩张为ADSCs移植的三维支架的方法, 为临床提供了皮瓣修复瘢痕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6.
<正>增生性瘢痕是病理性瘢痕的一种,为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量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主要为胶原纤维)[1],且增生性瘢痕增生期伴有过度和延长的血管增生。目前的治疗方法如:激素注射、放射治疗和冷冻治疗等疗效均不理想[2],且这些方法会诱导细胞坏死或形成新的损伤,从而诱导新一轮修复增殖效应,甚至愈演愈烈,所以,瘢痕形成的过程并未阻止,而仅仅是被推迟,且愈演愈烈。因此,寻找一种有效防止早期瘢痕增生、无创、简便且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一直是瘢痕研究  相似文献   

17.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好发于面颈部和四肢关节等部位,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引起功能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miRNA是长18~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近年来,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表明,miRNA参与调控皮肤疾病和创伤修复的发生和发展,参与调控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存在表达差异。通过分析miRNA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预测其相应的靶基因和(或)靶蛋白,上调或下调相应的信号分子,能够实现在基因水平上对瘢痕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调控,为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提供崭新的平台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寻找更有效的瘢痕防治方法是学者们长期探索和追求的目标。随着学者对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s)的认识及研究,在瘢痕防治领域中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ADSCs可以通过自身的分化及自分泌和旁分泌等方式参与皮肤创口的修复过程,从而达到防治瘢痕的目的。现从ADSCs对瘢痕中炎症反应、成纤维细胞的活性、胶原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微环境改变等影响的角度,就ADSCs在病理性瘢痕和凹陷性瘢痕防治中的应用及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贾慧敏  栾琪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2):1996-1999
瘢痕是各种创伤后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不规则改变的统称,是一种血液循环不良、结构异常、神经分布错乱的纤维化改变,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瘢痕是机体组织受到严重创伤后修复过程的必然结果,是损伤愈合的产物和指征,适度的瘢痕形成是创伤修复的正常生理表现,即生理性瘢痕,但当愈合过程中出现受伤组织异常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20.
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病理性瘢痕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是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但创面的过度修复会形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造成局部畸形或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发现,细胞凋亡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